数学八年级上册3.1 勾股定理教案设计
展开3.1 勾股定理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是初等几何中最精彩的,也是最著名和最有用的定理。它历史悠久,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实中有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及应用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对直角三角形的特征进行了刻画。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2012年新版)八年级上册3.1“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如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线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等,初步感受到了公理化的思想。在七年级下学期,学生也学过利用图形面积来探求数式运算规律的例子,如探求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乘法公式等,初步感受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勾股定理是几何中极其重要的定理,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探求直角三角形的又一个重要性质——勾股定理,研究三边之间二维的等量关系。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链,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充分的发展。探求勾股定理的过程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是数形结合的典范;把探求三边的关系转化为探求面积的关系,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可计算的格点图形,是转化思想的体现;先探求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再猜测一般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再解决一些特殊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这是“特殊 —— 一般 —— 特殊”的思想。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掌握勾股定理并会用它解决身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拼图实验、计算面积的全过程,在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由特殊推测一般的合情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情况,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学习的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使学生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经验。
教学难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
教学关键:通过实验主动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结论,并能正确地用语言表述性质。
二、教法学法:
1、教法设计:
通过系列数学实验,以学生为本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给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索.并通过这个过程,充分挖掘教材的空间,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学法指导:为学生设计一个计算面积的数学实验平台,经历实验操作的全过程,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通过观察、思考、计算发现内在的数学规律,并且尝试验证.
3、教学准备:实验用纸,文具。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展示1955年希腊的纪念邮票。
(2)展示勾股定理的动态流水图片。
思考:为什么两个水箱中的水最后可以正好装满下面的水箱?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实验一】看一看
把直角三角形ABC纸片放在如图所示的格点图中(每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cm),分别以三边为边向外翻作正方形,观察并思考,再填空:
(1)正方形P的面积为 cm2,
正方形Q 的面积为 cm2,
正方形R的面积为 cm2。
(2)你能发现图中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二】想一想:
思考: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我们来继续观察第2个图形:
(1)正方形P的面积为 cm2,
正方形Q的面积为 cm2,
正方形R的面积为 cm2。
(2)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你会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P、Q、R的面积吗?
(4)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与你的同伴进行交流。
【难点分析】如何求得R的面积?是用补的方法还是割的方法?让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实验三】试一试
(1)按照一下要求操作(让学生拿出实验纸操作):
① 在方格图中,画出两条直角边分别为任意整数值的直角三角形;
② 验证刚才的结论对这个直角三角形是否成立?
③ 再用刻度尺量出斜边长,能够得到精准的数值吗?
(2)学生总结,并用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毕达哥拉斯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等于以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之和(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欧几里德《几何原本》P76)这是从面积的角度和数式的角度进行的表述。
3、验证定理,解释内涵:
(1)【实验四】拼一拼:
①给出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能否得到一个以c为一边的正方形?
② 能否用你拼好的图形证明刚才的发现?请详细表达。最好出现这2个图形:
【说明】当学生拼出第一个图形后,就展示PPT,介绍赵爽弦图和ICM2002标志(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在北京召开)。出现第2个图形,就展示总统证法的图形。
③ 学生自主选择证明其中的一个,然后展示过程,一写一说。
【说明】第一种是《周髀算经》的证法,第2个是总统证法(美国第16任总统加菲尔德)。
(2)归纳: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几何语言:∵在△ABC中,∠C=90°,∴a2+b2=c2。
(3)解释定理的应用:
①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以求第三边;
a2+b2=c2 , a2 =c2 -b2 ,b2=c2 -a2
② 可以计算以一条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
【实验五】欣赏与思考
(1)介绍勾股数和勾股树(几何画板)
在演示中提问: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7cm,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和是 cm2.
(2)勾股定理文化介绍:
a、勾股定理(公元前4000多年前)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弯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称为“勾”,下半部分称为 “股”.我国古代学者把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
b、商高定理(公元前1120年)
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
c、陈子定理(公元前700年)
荣方和陈子之问答,讨论用勾股定理来测量太阳的高度,推广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
d、毕达哥拉斯定理(Pythagoras定理,公元前600年前后)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有个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首先发现了勾股定理,因此在国外人们通常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和百牛定理.为了纪念毕达哥拉斯学派,1955年希腊曾经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
e、勾股定理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几乎所有拥有古代文化的民族和国家都对勾股定理有所研究.在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上,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认为,如果外星人也拥有文明的话,我们可以用“勾股定理”的图形,作为人类探寻“外星人”并与“外星人”联系的“语言”.
4、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例1.Rt△ABC中,∠C =90°,AB=c,AC=b,BC=a, 若b=12,c=13,求a.
变式1:若D为AB的中点,求CD的长与△CDA的面积;
变式2:若CE⊥AB于点E,求CE的长;
例2.如图,字母B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 )
A. 12 B.13 C.144 D. 194
变式:正方形B的边长等于多少?如何计算?
5.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A)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 )
A.25 B.14 C.7 D.7或25
(B)2.如图,等腰△ABC中,AB=AC,AD⊥BC于D, 若AB=5,BC=6,则AD= cm.
(C)3.Rt△ABC中,∠C=90°,D是AB的中点,若BC=6,CD=5,则AC=____,△ACD的面积=__ __.
6、课堂评价,展示收获:
(1)学生交流本课收获;
(2)表扬和收集画得好的图形;
7、布置作业,巩固训练:
(1)作业本相关作业。
(2)【实验六】剪纸证明勾股定理
若将图形中的①②③④⑤剪下,用他们可以拼成一个与正方形ABDE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吗?试一试!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3.1 勾股定理获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3.1 勾股定理获奖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3.1 勾股定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3.1 勾股定理公开课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前预习反馈,新知探求,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3.1 勾股定理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3.1 勾股定理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股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