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4物质性质的探究同步练习基础过关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4物质性质的探究同步练习基础过关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含答案第1页
    1.4物质性质的探究同步练习基础过关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含答案第2页
    1.4物质性质的探究同步练习基础过关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含答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2021学年1.4 物质性质的探究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4 物质性质的探究同步测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物质性质的探究,4L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 )
    A.探究铁生锈是否与氧气有关
    B.探究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可能有一氧化碳生成
    C.探究盐酸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粒子是H+
    D.探究滴加了酚酞试液的中和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2.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小明在实验室里发现一瓶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对于可能是食盐,下列他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尝一尝,如果有咸味就是食盐
    B.用手指捻一捻是否有颗粒感
    C.观察瓶子标签或者询问老师此物质是什么
    D.鼻孔凑近药品闻气味
    3.“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实验中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的是( )
    A.探究酸碱是否发生反应
    B.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D.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
    4.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四种用途中,主要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
    B.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气体
    C.用氢氧化钠处理酸性污水
    D.电解氢氧化钠制取金属钠
    5.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焦炭用于炼铁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金刚石用作玻璃刀头D.石墨用作列车电刷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石墨用作电极
    B.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
    C.氯化钠溶液用于农业选种
    D.活性炭用于净化水
    7.在两个烧杯(一杯装清水,另一杯装盐水)中各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甲、乙两个杯里的萝卜条的形态如右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B.乙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浓盐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C.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D.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m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是22.4L
    B.1mlH2的质量是1g,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ml﹣1
    C.标准状况下,1ml任何物质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D.在标准状况下,1m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9.2006年1号台风“珍珠”对我国东南沿海省份造成严重影响.下列属于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是( )
    A.海啸、暴雨B.狂风、暴雨
    C.地震、狂风D.暴雨、沙尘暴
    10.何洁同学为确定实验室某一失去标签的液体物质,设计如下探究方案,其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将液体倒入试管中观察其颜色
    B.测量液体的密度
    C.滴加酚酞试液检验液体是否为是碱
    D.用嘴尝尝液体是甜味还是酸味
    11.为了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需要进行如下实验步骤: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各注入2毫升淀粉溶液;
    ②向各试管注入1毫升淀粉酶溶液
    ③向各试管滴入1滴碘液;
    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冰块。沸水和37℃水中维持温度5分钟;
    ⑤观察实验现象。
    以上实验步骤最合理的顺序应为( )
    A.①→④→②→③→⑤B.①→②→④→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④→②→⑤
    12.下列表达方式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水分子B.氦原子核C.电流表D.磁感线
    13.下列探究活动未采用对比方法的是( )
    A.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B.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C.探究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D.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14.在购买西瓜时,我们会用手来拍打西瓜听声音,然后根据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听声音”这个环节,类似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证据D.得出结论
    15.在用金属框拉肥皂泡活动中,小科认为肥皂泡的形状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他做了几个不同形状的金属框,逐一拉肥皂泡,并仔细观察肥皂泡的形状。就“小科认为肥皂泡的形状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B.作出假设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6.如图所示,试管中盛有固体物质A,向试管中加入一种液体物质B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请你依据上述实验现象,对A和B的组合至少做出三种猜想(要求三种组合中的固体A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
    1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不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氮气用作保护气
    B.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C.用石墨作电极
    D.
    18.将一块光亮的纯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表面变黑。对黑色物质的来源,提出你的二个预测(假设),并设计一个或几个实验来证明你预测的正确性。
    19.某同学想探究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作催化剂,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你完成实验报告和实验分析.
    (1)实验报告:
    (2)实验分析
    ①比较步骤1和步骤2可得出结论:过氧化氢溶液不加热几乎无氧气放出,稍加热有氧气放出.
    ②比较步骤1和步骤3可得出结论:
    ③比较步骤4和步骤5可得出结论:
    (3)该同学觉得该实验还不完美.他还想证明MnO2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你认为他该增加什么实验?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0.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尔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波义尔对这一意外的发现,做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从波义尔获得该成功的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1.下列是对酒精部分性质和变化的描述,用序号回答问题:
    酒精是①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易挥发;③易燃烧;④能溶解碘和酚酞等多种物质。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1.4物质性质的探究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2021~2022学年同步练习基础过关(一)(科粤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 )
    A.探究铁生锈是否与氧气有关
    B.探究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可能有一氧化碳生成
    C.探究盐酸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粒子是H+
    D.探究滴加了酚酞试液的中和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分析】根据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假设(猜想),引导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锈蚀需与氧气、水充分接触,探究铁生锈是否与氧气有关,是有意义的,故选项错误。
    B、木炭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可能有一氧化碳生成,是有意义的,故选项错误。
    C、根据酸的化学性质,盐酸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粒子是H+,是有意义的,故选项错误。
    D、探究滴加了酚酞的中和反应的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NaOH,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酚酞溶液遇NaOH溶液变红色,探究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是没有意义的,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假设(猜想)是没有意义的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小明在实验室里发现一瓶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对于可能是食盐,下列他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尝一尝,如果有咸味就是食盐
    B.用手指捻一捻是否有颗粒感
    C.观察瓶子标签或者询问老师此物质是什么
    D.鼻孔凑近药品闻气味
    【分析】根据实验室中取用药品的方法、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在化学实验室中,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在化学实验室中,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可以观察瓶子标签,确定是什么物质,或者询问老师此物质是什么,故选项说法正确。
    D.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实验室中取用药品的方法、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实验中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的是( )
    A.探究酸碱是否发生反应
    B.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D.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
    【分析】要注意变量的控制,注意要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酸碱中和反应实验,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故选项正确。
    B、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需控制催化剂的有无等,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选项错误。
    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需控制铁与氧气、水接触,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选项错误。
    D、探究燃烧的条件,需控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控制温度达到着火点,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控制变量法的原理、掌握常见化学实验的实验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四种用途中,主要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
    B.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气体
    C.用氢氧化钠处理酸性污水
    D.电解氢氧化钠制取金属钠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A、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包含着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
    B、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气体,是利用氢氧化钠的吸水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了物理性质,故B正确;
    C、用氢氧化钠处理酸性污水,是利用氢氧化钠与酸性物质反应,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
    D、电解氢氧化钠制取金属钠,有新物质生成,利用了化学性质,故D错。
    故选:B。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5.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焦炭用于炼铁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金刚石用作玻璃刀头D.石墨用作列车电刷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A、焦炭用于炼铁,是利用焦炭的还原性,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A正确;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
    C、金刚石用作玻璃刀头,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
    D、石墨用作列车电刷,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A。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石墨用作电极
    B.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
    C.氯化钠溶液用于农业选种
    D.活性炭用于净化水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解答】解:A、石墨用作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氯化钠溶液用于农业选种,属于氯化钠溶液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活性炭用于净化水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石墨、二氧化碳、氯化钠、活性炭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在两个烧杯(一杯装清水,另一杯装盐水)中各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甲、乙两个杯里的萝卜条的形态如右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B.乙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浓盐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C.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D.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分析】此题是一道跨学科的题目,主要是利用细胞的失水与吸水的原理,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小于细胞液浓度时吸水.
    【解答】解:在甲装置中萝卜变得硬挺说明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是清水;在乙装置中萝卜变得软缩说明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溶液浓度,是浓盐水。
    故选:D。
    【点评】此题是一道细胞失水与吸水的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利用外界溶液的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m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是22.4L
    B.1mlH2的质量是1g,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ml﹣1
    C.标准状况下,1ml任何物质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D.在标准状况下,1m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分析】根据气体的摩尔体积的含义进行分析.
    【解答】解:A、气体的体积受到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在标准状况下,1m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故A错误;
    B、根据摩尔质量的意义,1mlH2的质量是2g,在标准状况下,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ml﹣1,故B错误;
    C、在标准状况下,1m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故C错误;
    D、根据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在标准状况下,1m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气体摩尔体积的知识,准确的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2006年1号台风“珍珠”对我国东南沿海省份造成严重影响.下列属于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是( )
    A.海啸、暴雨B.狂风、暴雨
    C.地震、狂风D.暴雨、沙尘暴
    【分析】台风是一个强烈的热带气旋.它好比水中的漩涡一样,是在热带洋面上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漩涡.在移动时像陀螺那样,人们有时把它比作“空气陀螺”.由于台风影响时常常伴有狂风、暴雨,气象上给它取了一个与普通大风不同的名字﹣台风.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解答】解: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是狂风暴雨。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气象环境带来的灾害,属于基础题,根据日常生活常识即可解答.
    10.何洁同学为确定实验室某一失去标签的液体物质,设计如下探究方案,其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将液体倒入试管中观察其颜色
    B.测量液体的密度
    C.滴加酚酞试液检验液体是否为是碱
    D.用嘴尝尝液体是甜味还是酸味
    【分析】根据取用取用药品的规则回答: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2.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气味; 3.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原因:可能有毒、有腐蚀性).
    【解答】解:确定某液体的成分,要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观察颜色,测量密度,检验酸碱性等方法来确定,但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因为有些药品有毒或腐蚀性,品尝时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故选:D。
    【点评】要严格按照实验室取用药品的规定来取用药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和研究都很重要.
    11.为了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需要进行如下实验步骤: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各注入2毫升淀粉溶液;
    ②向各试管注入1毫升淀粉酶溶液
    ③向各试管滴入1滴碘液;
    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冰块。沸水和37℃水中维持温度5分钟;
    ⑤观察实验现象。
    以上实验步骤最合理的顺序应为( )
    A.①→④→②→③→⑤B.①→②→④→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④→②→⑤
    【分析】“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步骤是:以温度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解答】解: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其实验步骤如下: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各注入2毫升淀粉溶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冰块、沸水和37℃水中维持温度5分钟→②向各试管注入1毫升淀粉酶溶液→③向各试管滴入1滴碘液→⑤观察实验现象。
    故选:A。
    【点评】探究实验能否成功,关键是看实验变量的设置是否单一,其次,实验步骤设置是否合理也是实验能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关键。
    12.下列表达方式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水分子B.氦原子核C.电流表D.磁感线
    【分析】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也可指根据实验、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一般用于展览或实验或铸造机器零件等用的模子。
    【解答】解:A、图中为水分子的微观结构,属于模型,故选项错误。
    B、图中为氦原子核结构示意图,属于模型,故选项错误。
    C、图中是电压表的符号,不属于模型,故选项正确。
    D、图中是磁感线的模型,属于模型,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模型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明确模型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下列探究活动未采用对比方法的是( )
    A.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B.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C.探究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D.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分析】对比法是为了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解答时要根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只有一个变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达到对比实验的目的。
    【解答】解:A、沉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是采用了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空气里的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没有采用对比方法,故选项正确。
    B、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应控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等,需采用对比方法,故选项错误。
    C、探究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应对比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情况,需采用对比方法,故选项错误。
    D、探究铁生锈的条件,需控制铁只与水接触、铁只与氧气接触、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需采用对比方法,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设计实验时要掌握其原理和区别,掌握对比法的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在购买西瓜时,我们会用手来拍打西瓜听声音,然后根据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听声音”这个环节,类似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证据D.得出结论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购买西瓜时,我们会用手来拍打西瓜听声音,然后根据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听声音”这个环节,根据声音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类似科学探究中的收集事实证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在用金属框拉肥皂泡活动中,小科认为肥皂泡的形状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他做了几个不同形状的金属框,逐一拉肥皂泡,并仔细观察肥皂泡的形状。就“小科认为肥皂泡的形状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B.作出假设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小明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形状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作出假设。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6.如图所示,试管中盛有固体物质A,向试管中加入一种液体物质B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请你依据上述实验现象,对A和B的组合至少做出三种猜想(要求三种组合中的固体A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
    【分析】液体B和固体A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气体,从而会产生气体。
    【解答】解:试管中盛有固体物质A,向试管中加入一种液体物质B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反应是固体药品与液体药品反应,且反应产物中有气体,如实验室制氢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等。
    故答案为:
    或MnO2、H2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实验现象正确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同学们一定要熟悉常见的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不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C
    A.氮气用作保护气
    B.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C.用石墨作电极
    D. 用氢气填充气球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解答】解:A、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氮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用石墨作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用氢气填充气球、用金刚石刻划玻璃等,都属于物理性质;故答案为:用氢气填充气球;
    故选C;用氢气填充气球(合理即可)。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8.将一块光亮的纯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表面变黑。对黑色物质的来源,提出你的二个预测(假设),并设计一个或几个实验来证明你预测的正确性。
    【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铜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为黑色。且酒精中含有碳元素,若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炭黑。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两点来进行猜测和验证。
    【解答】解:
    1、可能来源于: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生成物,氧化铜。
    2、可能来源于:酒精的不完全燃烧的产物,酒精在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炭黑。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氧化铜和炭黑的相关性质来确定是哪一种物质。
    故答案为:
    【点评】氧化铜是一种能溶于酸但不溶于水的黑色固体,而炭黑是一种即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黑色固体,所以利用这两种物质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验证。
    19.某同学想探究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作催化剂,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你完成实验报告和实验分析.
    (1)实验报告:
    (2)实验分析
    ①比较步骤1和步骤2可得出结论:过氧化氢溶液不加热几乎无氧气放出,稍加热有氧气放出.
    ②比较步骤1和步骤3可得出结论: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不分解
    ③比较步骤4和步骤5可得出结论: 在MnO2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O2
    (3)该同学觉得该实验还不完美.他还想证明MnO2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你认为他该增加什么实验?
    【分析】(1)欲解本题,可根据氧气能助燃的性质,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催化剂欲解本题,通过比较可知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较稳定.③MnO2的催化剂作用.
    (3)欲解本题,可根据催化剂的性质解答.
    【解答】解:(1)
    ①∵氧气能助燃,看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答案为:复燃
    ②∵看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肯定有氧气放出.故答案为:有氧气放出
    故答案为:③复燃; ④有氧气放出; ⑤复燃; ⑥有氧气放出;⑦不复燃;⑧无氧气放出
    (2)②通过实验比较,可知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较稳定,故答案为: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不分解.
    ③通过实验比较,可知MnO2的催化作用,故答案为:在MnO2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O2.
    (3)MnO2可反应使过氧化氢分解出氧气,在化学反应中MnO2的性质不变,而MnO2本身不放出氧气
    ∴MnO2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催化剂的性质的掌握.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0.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尔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波义尔对这一意外的发现,做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从波义尔获得该成功的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分析】从观察、实验、假设、科学态度、顽强意志等方面来答.
    【解答】解:有准备的头脑不会对偶然的现象和结论放弃探究,这是创新与发现的一条途径.
    故答案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追求真知,永不疲倦是进行科学探究应有的品质.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波义尔对科学态度的体验.
    21.下列是对酒精部分性质和变化的描述,用序号回答问题:
    酒精是①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易挥发;③易燃烧;④能溶解碘和酚酞等多种物质。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①②④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③ 。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解答】解:属于酒精物理性质的是:①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易挥发;④能溶解碘和酚酞等多种物质;属于酒精化学性质的是:③易燃烧;故答案为:①②④;③。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酒精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猜想
    A
    B
    猜想1


    猜想2


    猜想3


    预测序号
    实验步骤和方法
    现象和结论
    预测1:可能来源于


    预测2:可能来源于


    实验步骤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时的现象
    结论
    1.向试管1中倒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
    不复燃
    几乎无氧气放出
    2.给试管1稍微加热


    3.向试管2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一匙二氧化锰


    4.待试管2中无气泡冒出时再倒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


    5.再向试管2中加入一匙二氧化锰


    猜想
    A
    B
    猜想1
    Zn
    H2SO4
    猜想2
    CaCO3
    HCl
    猜想3
    MnO2
    H2O2
    猜想
    A
    B
    猜想1
    Zn
    H2SO4(或HCl)
    猜想2
    CaCO3
    HCl
    预测序号
    实验步骤和方法
    现象和结论
    预测1:可能来源于 铜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物氧化铜


    预测2:可能来源于 酒精的不完全反应的生成物炭黑


    预测序号
    实验步骤和方法
    现象和结论
    预测1:可能来源于铜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物氧化铜
    将变黑了的铜片放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黑色物质逐渐消失,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生成的黑色物质为氧化铜。若黑色物质不消失,说明黑色物质为炭黑。
    预测2:可能来源于酒精的不完全反应的生成物炭黑

    实验步骤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时的现象
    结论
    1.向试管1中倒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
    不复燃
    几乎无氧气放出
    2.给试管1稍微加热


    3.向试管2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一匙二氧化锰


    4.待试管2中无气泡冒出时再倒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


    5.再向试管2中加入一匙二氧化锰


    相关试卷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1.4 物质性质的探究精品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1.4 物质性质的探究精品巩固练习,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1.4 物质性质的探究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1.4 物质性质的探究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3页。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1.4 物质性质的探究精品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科粤版九年级上册1.4 物质性质的探究精品达标测试,文件包含第14课物质性质的探究试题含答案docx、第14课物质性质的探究试题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