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八年级部分)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07778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八年级部分)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07778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八年级部分)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07778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八年级部分)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八年级部分),共9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复习目的,重点,复习内容,知识梳理,教学课时,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单元复习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 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 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 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
1. 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 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 :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
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四、知识梳理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规律
声
声音的感知过程
现
声音的特性
象
噪音
声音的利用
传播条件传播形式
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音调:决定因素响度:决定因素音色:决定因素
来源和危害定义
防治
声传递信息声传递能量
五、教学课时 :三课时
一、 复习引入
第一课时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 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二、 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 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
0.1 秒,
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
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_,在耳朵处减弱 _。
三、复习过程: 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 :
1、 声音的产生:
A、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 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 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 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 声音的传播
A. 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 、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
B. 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 v 固 >v 液>v 气 。
15 ℃空气中声音速度为 340m/s 。
3.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 A. 声源在振动发声 .B. 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 听觉器官完好 .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 、听小骨(放大震动) 、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 、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 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 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
成听觉。
( 1)、例题分析
例题 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例题 2: 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
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如图
乙, 鱼儿能听见拍手声, 说明______可以传播声音。例题 3: 关于 “声速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例题 4: 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四、堂上练习
1 、南音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风情气息而被誉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在闽南民
间广泛流传。它的主奏乐器琵琶(南琶) ,弹奏时那缠绵深沉的琴声是靠琴弦 产生的; 琴声是通过 传到人的耳朵的。
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
动等一系列现象后,可运用 的方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3. 小玉爱听收音机,他发现收音机里的报时声“嘟、嘟、嘟 ”共有六响,从第一声到最后一
声,前后间隔 10 秒钟,最后一响声调比较高。有一天,他听过手中收音机响过最后一响后,远处楼里又传来最后一响的报时声,这是为什么?
4. 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
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其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 l )实验器材:
( 2 )实验步骤:
( 3 )实验分析与结论: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过程
学完本章要常识性的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使人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就是乐音。
声音的三个特性:
A、 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 (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
②人的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③超声波:高于 20000Hz 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
④次声波:低于 20Hz 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次声波。B、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 。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它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教师比较频率和振幅的不同。
C. 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们都能区分,就是它们的音色不同之使然。
例题 6: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
来判定的。
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 ,他是根据声音的
例题 7: 通过学习“声” ,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D.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无关
例题 8: 花匠在挑选花盆时,常常将新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主要根据声音三个特征的 (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 三个特征全都有。二、动脑动手
填空题
1、响度跟发声体的 有关系, 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 有关系,人们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 。
2、乐音的三个特征是 、 和 。
3、( 06 黑龙江)编钟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用相同的方法敲打大小不同的编钟能发
出不同 的声音。
4、( 06 河南)小提琴发出的悠扬的琴声是靠 振动产生的。演奏前,演员们常常要调节一下琴弦(拧紧或放松) ,这主要是为了调节琴声的 。
5、( 06 江苏)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震耳欲聋” ,这是指声音的 ;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 不同。
6、( 06 江苏常州)刚竣工的三峡大坝经过超声波检测,无一结构性裂缝。超声波探伤仪发出超声波时,人耳不能察觉,原因是超声波( )
A、速度太快 B、响度太小 C、频率太高 D、频率太低三、 教学反思:
一、复习过程
第三课时
学习本章要求能常识性地了解噪声和它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1. 噪声:
①物理定义: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②环保角度上的概念:影响人们学习、休息、工作、谈话的声音。
③噪声强弱的表示:用分贝( dB)表示。教师讲一讲保证工作、学习的声强级、保护人听力的声强级等知识。
④噪声的控制:从三个方面实施。声的利用:
①声音中含有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②回声:回声定位
③声音中含有能量:超声波除结石,城市噪声中声能的开发(研究中) 。
例题 9:如图所示,城市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两侧设有 3m 左右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的目的是
A .保护车辆行驶安全B .减小车辆噪声污染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D .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例 10: ( l)小明学了“电磁波”和“声波”这两部分内容后做了如下的知识归纳表,表中 和 的说法是错的. (填写表中序号)
波的种类 电磁波 声波
传播速度 ①真空中所有电磁波的传播速
m/ s
度都是 3 × 108
②声波在固、液、气三态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传播介质 ③电磁波的传播一定要有介质 ④声波传播一定要有介质应用事例 ⑤用于无线电通讯 ③超声波用于清洁物品
( 2)车门车窗己关闭的汽车内的乘客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这是从 途径减少噪声; 广州市区内禁鸣喇叭是从 途径减少噪声。
例 11: 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摩托车的消声器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B、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是防止噪声产生C、道路旁植树是阻断噪声的传播 D 、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防止噪声的产生
例 12 : 超声波在科学技术、生产生活和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你说出两个应用的实例:
① ;
② 。
二、学生练习
⒈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话中,不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B) 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C) 真空不能传声。
(D) 打锣时,要使锣停止发声,只须用手按住锣面就可以了。
⒉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A) 真空 (B) 木头 (C) 空气 (D) 水
⒊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从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海水、铁管、空气 (B) 铁管、海水、空气
(C) 空气、铁管、海水 (D) 空气、海水、铁管
⒋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裁判员正确的计时方法是( )
(A) 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开始计时 (B) 看到发令员的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
(C) 听到发令员的最后一声口令开始计时 (D) 看到最先起炮的运动员起跑开始计时
⒌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 (B)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做振幅
(C) 物体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D) 正常人听觉频率范围是每秒 20 次到 2 万次
⒍有一根长 100 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
(A) 一次回声 (B) 两次回声 (C) 三次回声 (D) 四次回声
7. ( 06 江苏淮安)在城市的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的两旁,两侧有 3m左右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的目的是( )
A 、保护车辆的行驶安全 B 、减少车辆的噪声 C 、使高架道路更美观 D 、阻止汽车排放的废气
三、综合创新
1 、小明住的楼房附近正在建筑一座新的高楼,汽车声、人声日夜不停,十分嘈杂。小明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噪声对他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单元复习目的
(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
3、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作图。
5、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 2)、能力目标
1、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意识。二、教学重点:
理论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光现象。重点是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本章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凹镜和凸镜的作用及这些知识的应用。
四、知识梳理
光源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特点、光速实例及应用
颜色
光
光的反射
现
象
光的折射
色光颜料
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面镜成像
定义
规律现象 基本知识凸透镜 对光的作用
成像规律及应用
看不见的光
五、教学课时 :四课时
透镜 凹透镜 基本知识红外线 对光的作用
紫外线
第一课时
一、 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3× 108 米/ 秒。
二、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1.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月亮、烛焰、眼睛和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烛
焰。
2.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
小孔成像实
验,并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 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
3×10 千米 / 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5
三、复习过程
(1)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 能够发光的物体 叫光源。
分类: 自然 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 ; 人造 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 本身不会
发光 ,它 不是 光源。
2、规律: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
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 的形成:光在 传播 过程中,遇到 不透明 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
黑色区域 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
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1
3
如图:在月球后 1 的位置可看到
日全食, 在 2 的位置看到
2
日偏食, 在 3 的位置看到 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实验早在《
墨经 》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
倒立的实像 ,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 无 关。
8 5 8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 C=3 × 10 m/s=3 × 10 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 3× 10 m/s。光在水中速
度为真空中光速的 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 2/3 。
例题 1 如图 1 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例题 2 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 A .树在水中的倒影 B.立竿见影
C.冰透镜向日取火 D .鱼翔浅底
例题 3 如图所示,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主要利用了 ( )
A、光的直线传播 B .光的曲线传播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例题 4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 。若光源是圆形的, 小孔是方形的, 则成的像是 形的。四、堂上练习
(一) . 填空题
1.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千米 / 秒。
2. 太阳与地球相距 1.5 × 108 千米 / 秒,则太阳光传到地球需 秒。
(二) . 选择题
3. 关于光的直线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B) 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C) 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
(D)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 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反射的学习,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特点,会画光反射的光路图。二、基础练习
1. 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 、 。
2. 入射光线与镜面成 30°角,则反射角是 60°。若将镜面转动,使入射角成 40°,此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80°。
3. 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 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三、复习过程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时,要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回答问题时,不要说成“入射
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反射角由入射角决定,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
入射角”。图中 i 是入射角, r 是反射角,∠ r= ∠ i 。还要注意到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任何一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即使在发生漫反射时,每一条光线还是遵守反射定律的。
例题 1 下列叙述中的“影” ,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C )
A.立竿见“影” B.毕业合“影”
C.湖光倒“影” D.形“影”不离
例题 2 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与镜面的夹角为 30 °,则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A . 60° B. 90° C. 120 ° D . 150°
例题 3 ( 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图 12 中光线 AO 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并在图中标出反射角大小;
例 4 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发光点 S,从 S 发出的光线
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 A 点,请作出光路图。四、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 当入射光线跟镜面的夹角是 30°时,反射角的大小是 ,要想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成 80°,入射角的大小应是 。
2. 能够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缘故。这时,每一条反射光线都 反射定律。
(二) . 选择题
3. 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60°,则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 )
(A)30 ° (B)60 ° (C) 90 ° (D)120 °
4. 如图 5-8 ,入射光 AO与镜面成 30°夹角,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反射角是 60 ° (B)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夹角为 120 °
(C) 入射光线 AO与法线间夹角是 60° (D) 反射角是 30°
(三) . 作图题
1. 在图 1 中,已知入射线 OA画出经过两个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并在图中标明每次反射的反射
角。
2. 在图 2 中,已知入射光线与其中一块镜面夹角是 30°,两块平面镜夹角是 60 °,画出这条
光线在两镜间的反射光线。
30°
60°
图 2
图 1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 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反射的学习,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画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
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规律,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作用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知识要有全面的理解。
二、基础练习
的缘故。
2.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是正立的;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3. 球面镜分凹镜和凸镜两种,凹镜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使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凸镜
能使光线发散。三、复习过程
( 1)平面镜:
1、成像特点: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
虚像。②像、物到镜面的 距离相等。 ③ 像、物 大小
相等
④ 像、物的连线 与镜面垂直
2 、“正立 ”“等大”“虚象”“像、物关于镜面 对 称
3、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理
4、作 用: 成像、 改变光路
5、实像和虚像:实像: 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
1. 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
一点 ;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 平行光应 用: 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 发散作用 。凸镜所成的象是 缩小的虚像应用: 汽车后视镜
例题 1 下列设备主要利用平面镜来工作的是( )
A、潜望镜 B、显微镜 C、照相机 D、电影机例题 2 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现象 B.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应打开驾驶室里的电灯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平面镜所成的像会变大D.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例 3 “猴子捞月” 的寓言故事说, 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 (如图 6),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D .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二、 堂上练习
(一) . 填空题
1. 一个人立于平面镜前 2 米处,此人在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 的像。人与像之间的距离是 米。
2. 物体与在平面镜内的像相距 9 米时,则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为 米,如果以 1 米/ 秒的速度正对镜面运动则像将以 的速度朝 方向运动。这过程像的大小将 。(以地面为参照物)
3. 医生检查耳道时,戴的是 镜是利用该镜对光的 作用。汽车的观后镜要选用
镜,这是因为它比同口径的平面镜有 观察范围。
4. 把凹镜对着太阳,太阳的平行光被凹镜反射后 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镜的 。
(二) . 选择题
5. 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离平面镜越远,经平面镜所成的像越小
(B) 平面镜所成的像总是与物体等大
(C) 若像与物之间的距离增大 20 厘米,则物体要向平面镜靠拢 10 厘米
(D) 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岸边的景物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6. 能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
(A) 凹镜 (B) 凸镜 (C) 平面镜
(三)、作图题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 在图中画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 MN中的像 A′ B′。
2、作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
(四)实验题。
1、(2006 锦州)如图所示, 某小组用甲、 乙两个相同的蜡烛、 玻璃板、 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们在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点燃的甲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都可
以使乙蜡烛与甲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他们进一步测量了两蜡烛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 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距离
次数
甲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cm 乙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cm
1
13
13
2
14
14
3
15
15
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选填“实”或“虚)像”;
(2)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 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4) 物体逐渐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 (选填 “变大 ”、“变小 ”或“不变 ”。)
2.(2006 泰安 )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
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 A 和 B 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 ,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 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 3)移去后面的蜡烛 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 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
三、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也是光现象, 讲述的是折射现象和物体的颜色的初步知识, 是选学内容。 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是理解透镜作用的基础, 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4、光源发生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发生折射现象时,折射
角大于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 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
时,它们的光路图如右图所示,其中 NN’是界面, 右侧是玻璃, BO是入射光线, OC是反射光线, OA 是折射光线。
四、复习过程
( 1) 光的折射
C N
A
O
B N ’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 ,折射角 =入射角 = 0 度。
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例题 1: 下列四个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
A 、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 B、小孔成像
C、灯光下的手影 D、山在水中的倒影
例题 2: 下图中描述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日偏食
A
湖边夜景
B
筷子变弯折
C
汽车观后镜
D
例 3 如图所示,画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
( 2)从实验知道,太阳发出的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纸屏上形成彩色光带,叫做光谱。彩色光带的颜色按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表明,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成的。
通过棱镜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复色光分解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关于物体的颜色,要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关于色光的混合,要知道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色光束。
关于颜料的混合,要知道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颜色来。例题 4 下列关于光现象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B.斜插在盛水玻璃杯里的铅笔看上去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C.三原色颜料混合后与三原色色光混合后的颜色是一样的
D .用照相机照相时,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放大的实像例 5 关于物理知识的应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电视遥控系统使用的红外线是不可见光B.医院杀菌用的紫外线是可见光 C.雷达天线发射和接收的是无线电波
D .医生用超声波为人们检查身体五、堂上练习
(一) 作图题:
1、(2006 河北 ) 如图 8 所示, 是一条经水面反射后的光线。 请在图中画出其入射光线及与人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 ( 2006 石家庄 ) 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 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
玻璃砖
( 二) 选择题
1.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折射现象的是( )
(A) 平静的河面能清楚地映出岸上的景物
(B) 晚上灯光下,墙壁上出现人影
(C) 筷子斜插入水,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了
(D) 人们看到平面镜中自己的像
(三)、实验题。
玻璃中的折射角
0°
17°
24°
30°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 你肯定能得出一些规律。
2. 小明通过实验研究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的现象,
请写出一条:
图 2 是他根据实验现
象画的光路图, 改变入射角的大小, 他发现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
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的 现 象 是是
你猜想, 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会出现
, 你 猜 想 的 依 据
。
1、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
空气中的入射角 i
0°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 r
0°
22°
32°
40°
。
六、教学反思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单元复习目的
1. 知识与技能
( 1)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 1)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 2)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二、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 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三、复习内容
实物
形状
性质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本章的知识重点是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四、知识梳理
名称
又名
眼镜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五、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复习过程
( 1 )透镜
1、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 远小于 球面的半径。主光轴:通过 两个球面 球心的直线。
光心:( 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 传播方向不改变 。
焦点( F):凸透镜能使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 会聚在 主光轴上的一点 ,这个点叫焦点。焦距( f ): 焦点 到凸透镜 光心 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F F F F
3、填表:
例题 1: 1、画出图 13 中的光线 AB经过凸透镜后的径迹.
2、如图 9 所示,根据光的折射情况,在虚线框内填上一个适当的透镜。
F F
图 9
3、在图 1 中完成透镜的光路图.
4、在图 12 中,完成光线从左边射向凸透镜折射后,再射向凹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例 2 李明同学的妈妈发现李明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学习比原来更刻苦了,但也发现李明看
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 请你在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向李 明 同 学 说 明 ( )
A.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B.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C.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D.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 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 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 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在光屏都得不到像, 可能得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
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
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 (凸透镜成像规律)
像的性质
物距
倒、正 放、缩 虚、实
像距 应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06),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复习目的,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梳理,教学课时,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01),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复习目的,重点,复习内容,知识梳理,教学课时,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03a),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复习目的, 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梳理,教学课时,复习过程例 1,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