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图文ppt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因为图书进行了分类,因为商品进行了分类,《开心辞典》,考考你的记忆力,创原家独,新知讲解,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Na2SO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为什么在图书馆里你很快就能找到需要的书?
在超市,我们能很快找到所需药品,为什么?
没有分类,超市会什么样?
看看你能说出多少内容???
知识点1、分类及分类的意义
2、意义:能提高人们工作、学习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1、分类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按照一定标准归类到一起;
同一种事物可以按不同标准(角度)进行分类。标准不同进行分类产生的分类结果就不同。
特点:物质类别间有交叉的部分
他们属于什么运动员呢?
1、利用交叉分类法连线分类
2、找出一种不同于其它种的物质A. Na2CO3 Na2SO4 NaCl K2CO3 B. Na2CO3 K2CO3 Na2SO4 CaCO3 C. Na2CO3 K2CO3 KCl K2SO4D. Na2CO3 Na2SO4 K2SO4 MgSO4
初中学过有关物质类别的概念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酸、碱、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等。
根据组成特点和所具有的性质
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特点: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一般是相互独立,没有交叉。
交叉分类法中类别之间并列、交叉关系。
树状分类法中类别之间并列、交叉、从属关系。
利用树状分类法对常见化学反应分类
化合反应 A+B=AB
分解反应 AB=A+B
置换反应 A+BC=AC+B
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知识点3、分类法的应用
按聚集状态 (气、液、固) 来分,有9种类型。
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
溶液、胶体、浊液的区分
胶体是以粒子直径的大小为本质特征的
(1). 概念: 分散质粒子直径 1nm<d<100nm 之间的分散系
溶液、胶体、浊液的稳定性
1.取3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蒸馏水,25mlCuSO4溶液和25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2.分别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和CuSO4溶液,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
沸水中滴入FeCl3饱和溶液
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通路”。
利用丁达尔效应来区分胶体和溶液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方法。
当一束光线照射胶体时,从侧面观察,可看见在胶体里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它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原因
【练一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丁达尔效应不是胶体特有的现象,溶液与浊液也有B.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有丁达尔效应,而其他分散系没有C.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D.丁达尔效应可用于区别胶体和溶液
1、分类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分类的前提是有准确的分类标准。
2、用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按物质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
3、分散系的概念与分类
5、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
根据物质的分类,可以认识物质的性质、转化关系,从而制备新物质。
同类物质往往具有相似的性质。
①酸可以与活泼金属反应②酸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③酸可以与碱反应④酸可以与某些盐反应
根据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可以有哪些反应实例呢?
①碱可以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②碱可以与酸反应③碱可以与某些盐反应④碱可以使酚酞试剂变红,使紫色石蕊试剂变蓝反应
根据碱的主要化学性质,可以有哪些反应实例呢?
①盐可以与金属反应②盐可以与酸反应③盐可以与碱反应④盐可以与某些盐反应
根据盐的主要化学性质,可以有哪些反应实例呢?
①为什么不同的酸(或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因为它们在组成上具有相似性。
②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中,涉及哪些反应类型?
从反应类型来看,初中学过的酸与金属、盐与金属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酸与碱、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试着写出下列物质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体会由金属单质到盐、非金属到盐的转化关系。
C → CO2 → H2CO3 → CaCO3
对于上述转化关系,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我们可以确定制取某类物质的方法。例如,要想制取某种碱,通常可以采取两种方法:碱性氧化物与水发生反应;盐与另一种碱发生反应。
工业生产中制取NaOH ,是怎么做的呢?
工业上制取NaOH一般不采用Na2O与H2O反应,而主要采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因为Na2O作为原料、来源少、成本高,因此不适用用批量生产NaOH。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是不会改变的,这是考虑如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最基本的依据。在工业生产中要制取某种物质,除了要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原料来源、成本高低和设备要求等因素,以选取最适当的方法。
化学科研工作者与化学工程师
化学科研工作者研究的是基本原理,例如怎么合成某种物质,某种物质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某种物质具有什么电子、光学、力学、磁学性质。 化学工程师研究的是怎么实现这些基本原理,例如怎么设计化工厂的反应器,选择反应的温度、压强、催化剂。从基础知识来看,量子力学对化学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化学工程师,流体力学对化学工程师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化学科研工作者。
1.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解析 “酸”是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其他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碱性氧化物是指与酸反应而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是指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Na2CO3不是碱,NaOH不是盐,SO2不是碱性氧化物,选项A错误;CO不是酸性氧化物,选项B错误;CO不是碱性氧化物,选项C错误。因此选D。
2.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稀有气体、酒、冰水混合物B. 乙醇、浓硫酸、胆矾C.金刚石、铁矿石、大理石D.水银、水蒸气、水煤气
解析:酒是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选项A错误;乙醇是化合物,浓硫酸是混合物,胆矾是纯净物,选项B错误;铁矿石是混合物,选项C错误;水银是单质,水蒸气是化合物,水煤气是混合物,选项D正确。因此选D。
3.下列反应方程正确的是( )A.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 B.NaOH + CO2 == Na2CO3 + H2OC.HCl + AgNO3 == AgCl↓ + HNO3D.4HCl + Fe2O3 == 2FeCl2 + 2H2O
解析:选项A是盐和酸的反应,正确的反应式是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 ,选项A错误;选项B是碱和酸性氧化物的反应,正确的反应式是2NaOH + CO2 == Na2CO3 + H2O,选项B错误;选项D是酸和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正确的反应式是6HCl + Fe2O3 == 2FeCl3 + 3H2O,选项D错误。因此选C。
4.同学们吃的零食的包装袋中经常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1)生石灰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2)生石灰可做干燥剂的理由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 同学们吃的零食的包装袋中经常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1)CaO是碱性氧化物(2)生石灰能够强烈吸收水分,是碱性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吸水后氧化钙与水生成氢氧化钙:
CaO+H2O===Ca(OH)2(放出大量热)
解析:CaO是碱性氧化物,能与水、酸、酸性氧化物、盐反应,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生石灰能够强烈吸收水分,是碱性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吸水后氧化钙与水生成氢氧化钙。
同类物质往往具有相似的性质
①酸可以与活泼金属反应;②酸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③酸可以与碱反应;④酸可以与某些盐反应
①碱可以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②碱可以与酸反应;③碱可以与某些盐反应;④碱可以使酚酞试剂变红,使紫色石蕊试剂变蓝反应
①盐可以与金属反应;②盐可以与酸反应;③盐可以与碱反应;④盐可以与某些盐反应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是不会改变的,这是考虑如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最基本的依据。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化学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获奖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考·交流,物质的分类方法,含氧酸,无氧酸,一元酸,二元酸,H2SO4,HCl,HNO3,H2SO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说课ppt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物质的通性,+O2,盐+H2,金属氧化物,盐+金属,极活泼金属,较活泼金属,不活泼金属,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氧化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秀ppt课件,文件包含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ppt、实验1-1胶体的制备与性质mp4、导课-美丽化学mp4、绪言-视频mp4、胶体及其应用mp4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