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授课课件ppt
展开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本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的田园诗。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 ),字至能 (《宋史》等误作“致能” ),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乡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篇是其中 的一首。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致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 忙的劳动生活。全诗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流畅 自然,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却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种瓜。
耘田: 除草绩麻: 把麻搓成线各当家: 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 不懂供: 从事,参加傍: 靠近 阴: 树荫
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这两句看起来很像电影的长镜头,一眼看到农家村庄家家户户忙碌的全景。
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喜爱劳动,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两句,就像将镜头拉近,近距离进行特色细节描写,写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和景象。
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
1.把麻和棉搓捻成线2.功业;成果
1.靠;靠近2.临近(指时间)3.依靠;依附
1.桑树,叶子是蚕饲料,果穗为桑椹。2. 姓
耕田 耘田
用犁翻松田土,泛指从事农作;或是可种植作物的田地。
在田间为农作物除草,是农业劳动的一种,多出现在古文中。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本诗只是其中一首,你还知道几首,课后读一读。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步屧寻春有好怀,雨馀蹄道水如杯。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本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谥文节。《宋史》有传。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其诗自成一体,称“诚斋体”。有《诚斋集》一百三十三卷。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对儿童玩冰的方式进行了描写。它的意思是说,清晨起来,儿童便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再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 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更何况还是在天气寒冷的清晨,倒不如多睡会。但对于儿童来说,活泼、顽皮是他们的本性。以冰为锣,便是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另外,诗中的儿童知道用“彩线”去穿成“银锣”,又凸显了儿童聪明精灵的一面。
儿童手提“银锣” 敲边跑,发出了玉磬般美妙的声音。这里的“穿”字用得极其高妙,它不仅有在林间奔跑的意思,还有声音效果的意思。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我们都知道冰块又硬又脆,冬天的地面也被冻得很硬,冰块落地自然就很容易摔碎。但如果你知道了这种情况,你可能就不会去这么做了。反而是天真的儿童,不会管那么多,只顾高兴地玩耍。
1.天刚亮的时候2.知道3.使人知道
古代击乐器。青铜制,形似倒置铜钟,有长柄。用于行军。
1.古代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如曲尺,悬于架上,用木槌击奏。单一的叫特磬,成套的叫编磬。2.寺庙中拜佛时敲打的钵形响器。用铜制成。
从这首诗几个动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如“脱”字,形象传神地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这首诗中有哪些比喻,找一找?
把冰块比喻成“银钲”,把提着冰块敲比喻成“玉磬”,把冰块落地声比喻成“玻璃落地声”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儿童字句俯拾皆是,每每读来,总让人忍俊不禁。可见人们无忧无虑、轻松惬意的童年时光,以及成人后对童年时代的向往之情,从古至今都是相同的。 课后读一读描写儿童的诗,了解体会古代人的童年时光。
【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从这首诗风格看,这首诗约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雷震,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池塘四周长满了水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陂:池塘的岸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浸:淹没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漪,水波。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腔:曲调信口:随口
诗的第一句先从池塘开始入笔,诗人连用了两个“满“字,写了草和池塘两种景物,充满着画面感,其实也已暗示了季节是在春末。第二句”山衔落日浸寒漪“用了两个绝妙的动词,一个”衔“字将太阳落入山间的景象写得颇为传神,可谓十分高明;而”浸“字有完全没入水中之意,有了青山和落日的加入,池塘就变得更加有趣和热闹了。
以前两句作为这幅画的大背景,后两句主人公出场了。为了写出牧童的悠闲情态,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入手。视觉上这位牧童是横着坐在牛背上,可见他是调皮的。而牧童吹笛的诗作不少,但一般只写到吹笛的动作,很少有对笛声的详细描写,就算有也是写笛声优美。在这首诗中,诗人却不落俗套,写牧童的笛子吹得没有像样的腔调,其实这才是最真实的。
1.池塘2.池塘的岸3.山坡
陂(pō):陂陀,不平坦。
陂(pí):地名,如湖北黄陂。
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
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理解寒漪、 “浸”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牧童”是指什么人? “归去”是指去哪里?
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村里,回家。
在古诗里,很多诗人都喜欢描写“牧童”这一形象。在古代,牛是生产劳动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孩童的忠实伴侣。牧童、短笛、老牛三者完美地组成了一幅乡村图画。牧童的形象纯朴率真,寄托着诗人对快乐童年的追忆,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几首有名的“牧童诗”吧!
【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唐】成彦雄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
【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备课ppt课件,共43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评课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田园风光,四时田园杂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背景图课件ppt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村庄儿女,不懂耕织傍树荫学种瓜,板书设计,中心思想概括,课堂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