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08091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08091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08091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共7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建议,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民间故事”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两篇精读课文和《牛郎织女(二)》2篇略读课文组成。《猎人海力布》讲的是猎人海力布打猎时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宝石,使他听得懂动物的语言,他把利用宝石听到了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赞美了他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牛郎织女(一)》叙述了牛郎从童年到成人的痛苦生活和织女在天宫没有自由和欢乐的生活,以及他们在老牛的帮助下结成夫妻的故事,表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牛郎织女(二)》 先写牛郎织女勤劳持家,日子过得挺美满,老牛死后留下牛皮,告诉他有困难急需的时候用上它;接着写王母娘娘反对,亲自去抓回织女,牛郎披上牛皮带着孩子奋力追赶,王母用天河隔开他们,最后写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织女一年见一次,喜鹊就来搭桥,让他们相会。表现了牛郎织女真诚坚定、敢于斗争的品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单元重点:
(1)阅读时,了解故事内容并会创造性地复述。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猎人海力布》一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关注人物对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牛郎织女(一)》的学习中,鼓励学生丰富细节,适当添加合理情节,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主要情节,大胆想象,“添油加醋”地复述故事,在学习课文中学习复述,在复述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缩写,体会“长话短说”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缩写故事》。学习缩写的一般方法:摘录、删减、改写和概括。学会这几种缩写方法,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进行故事缩写。教材中安排缩写的范例,旨在教学生学习缩写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学情分析】
民间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有些民间故事,学生多有接触。只是故事内容中的细节描述有所不同。学生大多都十分喜欢。阅读这些故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主要难在创造性复述上,很多学生会将“复述”变成背课文。此外对于“缩写”,学生能“长话短说”,但用什么方式“长话短说”,哪些文字“长话短说”,是有难度的。
【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不仅能用不同语气读出人物的对话,还可以和同学一起演一演来表现人物的对话,在演一演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演一演中,加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表现人物的精神和情感,学会讲好故事。
2.引导学生合理添加细节。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鼓励学生丰富细节,合理添加故事情节,进行创造性地复述,加深对故事理解,并学习如何讲好故事,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不同,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本组课文的略读课文与前一篇精读课文正好可以合成一个故事,连续性很强,要使用好这点。
3.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教学中要从激趣入手,从缩写方法下手,先单项练习,再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缩写故事。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第29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民间故事的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9.猎人海力布
2
10.牛郎织女(一)
2
11.牛郎织女(二)
1
口语交际
讲民间故事
1
习作
缩写故事
1-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快乐读书吧
1-2
合计
8-10
9 猎人海力布(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并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分角色演故事。
3.认真读课文,能提取主要信息,介绍“海里布”石头的来历。
4.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读和写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并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分角色演故事。
【教学难点】 认真读课文,能提取主要信息,介绍“海里布”石头的来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
【教学过程】
内 容
增删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故事导入
教师口述:
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1)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教师提示:《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二、介绍作者
甘珠尔扎布(1903年7月17日—1970年), 别名韩绍约、川岛隆良,蒙古族, 辽宁彰武人。《猎人海力布》是甘珠尔扎布整理的。民间故事有两个突出的特点: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从这两个特点,我们就可以发现:民间故事往往因为时代久远、又是口头传播,所以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作者。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流传 宝库 珍宝 焦急 叮嘱 崩塌 发誓 迟延 后悔 酬谢 牺牲 谎话 扶着 催促 避难 震天动地(重点指导生字“珍”为前鼻音音,“叮、”为后鼻音;“酬、珍、嘱、誓”为翘舌音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难(nán nàn )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②读一读:面对这些逃难( nàn )的同胞,即使再困难(nán ),我们也要帮助他们。
学习多音字:传(chuán zhuàn)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chuán)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②选一选:从他的传(chuán zhuàn)记里,我们知道他母亲是得了传(chuán zhuàn)染病而死的。
(3)理解词语
练 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珠玉宝石的总称。 ( )
崩裂而倒塌。本文指的是突然分裂开后而倒塌。( )
从头到尾完全照原样。本文指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鸟商量,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到的消息告诉别人的经过从头到尾说一遍。 ( )
各种鸟兽的总称。 ( )
形容非常真实。 ( )
震动了天地。本文指大山崩裂的响声巨大。( )
①指名回答。②拓展“原原本本”,说AABB式的词语,并积累。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猎人海力布的几件事?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
第二段(第3-6自然段):讲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得到龙王的宝石。
第三段(第7-10自然段):讲海力布把利用宝石听到了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
第四段(第11自然段):讲人们永远纪念海力布。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理清全文写了几件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 用简短的话说说整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串联段意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酬 焦 珍 叮 嘱 延 悔 誓 扶 塌 谎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酬、珍、叮、嘱、悔、扶、塌、谎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延”半包围结构,“誓、焦”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酬、悔、嘱”和半包围结构的字“延”,学生练写。
酬:酉字要窄、里边有一短横,州字第二笔是竖撇、稍长,中竖要短,右竖最长。
嘱:尸字要窄长,禹字上窄下宽、各部分都要扁、中间一竖贯穿到下框。
悔:母字竖折和横折钩下边都稍往左拉、末端要交叉,中间一横左右都出头。
延:左边是廴与辶不同,右边不是正字、上边是短撇、末笔竖折是一笔。
誓:折字要扁宽、扌的一提和斤字的横稍长,言字的上横最长、下边都要窄。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优美的句子,并积累:(1)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2)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大家都非常尊敬他。(3)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他头上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2.练习运用:
(1)根据课文中的主要信息,参照板书,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四件事情,尝试缩写课文,为下节课学习做铺垫】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快速默读,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猎人海力布的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15)
(16)
(17-29)
(30)
(31-3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分角色演故事。
2.认真读课文,能提取主要信息,介绍“海里布”石头的来历。(重点、难点)
3.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读和写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具准备】 。
【教学过程】
内 容
增删
一、 课前导入
1. 听写词语。
2. 回顾课文围绕猎人海力布写了几件事。继续阅读课文,猎人海力布在你眼中是一个怎么的人?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猎人海力布在你眼中是一个怎么的人?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特点:热心助人 舍己为人)
三、品读释疑
出示: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
(1) 从哪些词中能看出,他的热心助人?(理解感受:每次、总是、只、很少)
(2) 学生朗读积累,引出下文的学习
(一)研读“救小白蛇得宝石”
1.师生分角色朗读:猎人海力布、小白蛇、老龙王
2.设疑:这些都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中用了很多“问”、“说”,但是怎么问,怎么说?没写。大家试着在“问、说”前面加点词。
出示:海力布对小白蛇( )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
(1) 指名学生填空、交流。(同情地、关心地……)
(2) 请填空的学生根据填写内容演一演,演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3. 请学生照着样子给“救小白蛇”部分的内容加词句,可以加神态、心情、动作等。(学生自由加内容)
4. 分享,并三人一组,进行分角色演一演。
5. 上台表演,提倡不拿书。大家评价,引导学生在演一演和评一评中感受海力布的热心助人。
(二) 研读“救乡亲变石头”
1. 分角色读“救相亲变石头”的内容。
2. 提问:有什么发现?(与“救小白蛇得宝石”有相同点——有很多人物描写,并进而回顾学习方法)
3.用学习“救小白蛇的宝石”的方法,学习“救乡亲变石头”
4.三人小组,演一演。
5.上台表演,提倡不拿书。大家评价,引导学生在演一演和评一评中感受海力布的舍己为人。(注意引导学生区分:“热心助人”与“舍己为人”的异同)
(三)整体感知,加深感悟
1.全班分角色自由准备演一演“救小白蛇得宝石”和“救乡亲变石头”两部分内容。
2.指名学生分角色演一演。
3.现在,哪位同学知道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是怎么来的吗?谁来简要地说一说?
(四)小组表演展示
1.仔细阅读课文,三人小组自由选择一个片段,试着分角色演一演。
2.方法指导:人人都喜欢故事,一个好的故事在触动我们每个人心中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些关于生活、世界和我们自己的全新的东西。表演故事也是一种理解课文的方法,还能让学习富于情趣。表演时要有一定的夸张些的动作,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
要求:表演故事要求有以下几点:
熟悉表演的内容,表演时脱稿演出;
将课文中叙述性、简单的内容根据表现角色的性格与特点进行丰富,可以给人物加上动作、语言等,但切记东拉西扯;
几个人合作要做好分工,互相配合;
④表演要戏剧化。别怕过火,表演时要配上丰富的手势、面部表情和戏剧化的身体语言。
3.三人小组继续展示表演。
四、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我们在猎人海力布身上感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文中,还有很多省略的地方没有具体写。
出示: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你们想他会怎么说?说什么呢?请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一下,写一段话。
(2)三人小组合作完善这段话,并以文中人物的口吻演一演,全班分享,评议。
【设计意图:在练笔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文中海力布的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品质。】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打猎时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宝石,使他听得懂动物的语言,他把利用宝石听到了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赞美了他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六、当堂检测(必做)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教材课后题小练笔。)
提示: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话,其实就是缩写课文,将一篇长课文压缩成一段话。
七、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端午节的来历》《白娘子》,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3)
(4)
(5)
(6)
(7)
(8)
(9)
(10)
(11)
(20-21)
板书设计
救白蛇得宝石 热心助人
9猎人海力布 救乡亲变石头 舍己为人
世世代代纪念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民间故事”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两篇精读课文和《牛郎织女(二)》2篇略读课文组成。《猎人海力布》讲的是猎人海力布打猎时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宝石,使他听得懂动物的语言,他把利用宝石听到了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赞美了他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牛郎织女(一)》叙述了牛郎从童年到成人的痛苦生活和织女在天宫没有自由和欢乐的生活,以及他们在老牛的帮助下结成夫妻的故事,表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牛郎织女(二)》 先写牛郎织女勤劳持家,日子过得挺美满,老牛死后留下牛皮,告诉他有困难急需的时候用上它;接着写王母娘娘反对,亲自去抓回织女,牛郎披上牛皮带着孩子奋力追赶,王母用天河隔开他们,最后写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织女一年见一次,喜鹊就来搭桥,让他们相会。表现了牛郎织女真诚坚定、敢于斗争的品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单元重点:
(1)阅读时,了解故事内容并会创造性地复述。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猎人海力布》一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关注人物对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牛郎织女(一)》的学习中,鼓励学生丰富细节,适当添加合理情节,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主要情节,大胆想象,“添油加醋”地复述故事,在学习课文中学习复述,在复述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缩写,体会“长话短说”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缩写故事》。学习缩写的一般方法:摘录、删减、改写和概括。学会这几种缩写方法,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进行故事缩写。教材中安排缩写的范例,旨在教学生学习缩写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学情分析】
民间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有些民间故事,学生多有接触。只是故事内容中的细节描述有所不同。学生大多都十分喜欢。阅读这些故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主要难在创造性复述上,很多学生会将“复述”变成背课文。此外对于“缩写”,学生能“长话短说”,但用什么方式“长话短说”,哪些文字“长话短说”,是有难度的。
【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不仅能用不同语气读出人物的对话,还可以和同学一起演一演来表现人物的对话,在演一演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演一演中,加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表现人物的精神和情感,学会讲好故事。
2.引导学生合理添加细节。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鼓励学生丰富细节,合理添加故事情节,进行创造性地复述,加深对故事理解,并学习如何讲好故事,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不同,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本组课文的略读课文与前一篇精读课文正好可以合成一个故事,连续性很强,要使用好这点。
3.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教学中要从激趣入手,从缩写方法下手,先单项练习,再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缩写故事。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第29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民间故事的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9.猎人海力布
2
10.牛郎织女(一)
2
11.牛郎织女(二)
1
口语交际
讲民间故事
1
习作
缩写故事
1-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快乐读书吧
1-2
合计
8-10
10 牛郎织女(一)(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牛郎、织女的勤劳和善良,体会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3.根据主要信息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重点)
4.通过阅读、想象、交流,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提高对民间故事的欣赏水平,爱上民间故事。(难点)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重点】 根据主要信息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想象、交流,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提高对民间故事的欣赏水平,爱上民间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
【教学过程】
内 容
增删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古诗
教师口述、并出示:
《七夕》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1)学生朗读,交流诗中提到了一个什么民间故事。
教师提示:诗意: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二、介绍作者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牛郎织女》是叶圣陶先生写的吗?(再次关注“整理”,了解民间故事是口口相传、时代久远,流传下来的,一般作者已经无法考证。)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爹妈 嫂子 床铺 一辆车 稀罕 习惯 妻子托着 勤勤恳恳 上游 筛土 好歹 纱衣 监狱 酿酒 一辈子 来一趟 挨挨 无拘无束 瞌睡 (重点指导生字“恳、罕”为前鼻音音,“酿”为后鼻音;“筛”为翘舌音,“嫂”为平舌音。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看(kān kàn )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
②读一读:他是一位狱警,看(kān)守犯人是他的职责,如果看(kàn)见犯人有异样举动,就要及时处理。
练 ①选字填空
狼 郎 廊 朗
( )狗 走( ) ( )读 ( )才女貌
罚 伐 筏
砍( ) 处( ) 竹( )
(3)理解词语
形容勤劳踏实,也形容勤恳的样子。 ( )
好坏。( )
稀奇,少有。 ( )
比喻叙述从头到尾,源源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 )
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 ( )
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
根据意思填写文中的词语。
积累:AABB式的词语(勤勤恳恳) ABAC式的词语(无牵无挂)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用上个单元我们学习的快速阅读的方法,默读课文,说说故事里的人物关系,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
快速阅读
指名学生列出故事中的人物。
学生自由说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指名回答。
④试着根据人物之间的关系,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
(2)梳理课文思路
练 画出 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图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爹 嫂 郎 辆 歹 罕 趟 纱 妻 泳 婚 辈 挨 托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嫂、郎、辆、纱、托、泳、 婚、 挨”左右结构。 “爹、罕、妻、辈”上;下结构。“趟”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嫂”和上下结构的字“爹、妻”,
嫂:右上边是臼不是白、注意写法,中间一竖贯穿臼字,又字的捺收笔要重。
爹:父字要扁宽、下边的撇和捺舒展,多字要紧凑、下边的夕字稍大一些。
妻:中间扁框朝左、一横右边出头、一竖贯穿上横,女字要扁宽,一横最长。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描写精彩的句子,并积累:(1)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kěn)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
2.练习运用:
(1)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用反问句式说一句话(同桌两人互相配合,一人说反问句,一人改陈述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出有精彩的句子,鼓励学生理解这些句子并学习运用,同时也重视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快速默读,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了牛郎从童年到成人的痛苦生活和织女在天宫没有自由和欢乐的生活,以及他们在老牛的帮助下结成夫妻的故事,表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15)
(16)
(17-29)
(30)
(31-3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牛郎、织女的勤劳和善良,体会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2.根据主要信息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重点)
3.通过阅读、想象、交流,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提高对民间故事的欣赏水平,爱上民间故事。(难点)
【教具准备】 。
【教学过程】
内 容
增删
一、课前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围绕牛郎、织女、牛等写了哪些内容?
(牛郎身世--照看老牛--老牛说话--织女下凡--相识织女。)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牛郎和老牛是怎样相处的?他和织女怎么认识的?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牛郎与老牛 牛郎与织女)
三、品读释疑
(一)牛郎与老牛相处
出示(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
1. 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引导学生关注“周到”)
2. 从哪些地方,大家感受到了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
出示(根据学生交流出示)
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shāi)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méng)都赶跑了。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
他想哥哥嫂子既然这样对待他,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那辆车他不稀罕,幸亏那头老牛归了他,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
小结:挑最好的草;喝最干净的溪水;夏天就到树林里休息;冬天在山坡上晒太阳;身子刷得干干净净;牛棚拾得清清爽爽。从吃、住到干活都照顾到了,这就叫周到。
3. 老牛对牛郎呢?(学生交流)
出示: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
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liě)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牛好像全了解,虽然没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
你感受到什么?(联系牛郎的身世,感受牛郎与老牛的相依为命)
请同桌两人演一演。这段话中,有很多地方都是一笔带过,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对上下文的理解,增加内容。(引导学生在创造性的表演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牛与牛老之间相依为命,牛郎对老牛的无微不至,以及牛郎的勤劳善良)
你还从哪里看出了老牛对牛郎的好?
出示:老牛说:“明天黄昏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是一片树林,树林前边是一个湖,那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她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通过朗读和全班演老牛,感受大老牛对牛郎的好,并进一步点明:民间故事就是用奇异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人与动物的种种关系,从生活出发又可以超越现实,往往包含着超自然、异想天开的成份,吸引着你想读下去。
(二)牛郎与织女
牛郎照老牛跟他所的话做了,我们知道最后牛郎成功将织女娶为妻子,一起生活。你们认为牛郎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交流)
重点文字:
姑娘穿上衣裳,一边梳她长长的黑头发,一边跟牛郎谈话。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
大家觉得他们会聊多久,聊得怎么样?(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织女的神态,感受他们聊得很投机,聊出了感情。为下一步“演一演”深入理解,做铺垫)
两人一组,根据自己理解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可以把自己根据上下文想到的内容加进去。
学生两人一组表演、评议。(在表演与评议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对这种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三)复述课文
1.文章叙述了牛郎从童年到成人的痛苦生活和织女在天宫没有自由和欢乐的生活,以及他们在老牛的帮助下结成夫妻的故事,表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请大家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可以根据自己对上下文的理解“添油加醋”地讲,故事情节要完整。
2.方法指导:
复述,顾名思义,就是重复的叙述一遍。我们语文课本里课后作业就很多题目是复述课文的。就是让你用自己的话,或者自己的理解将课文内容说一遍。某种程度可以说是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是是重要的一项语文能力。复述的方法是提取主要信息,角度有:
提取记叙要素来复述。比如《猎人海力布》,要复述课文的情节,可以抓住它的记叙要素来复述,如时间.地点.人物,重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抓出情节线索来复述。比如《牛郎织女》,抓住它的情节线索来复述,就不会遗漏重要内容。它的情节线索是”牛郎身世--照看老牛--老牛说话--织女下凡--相识织女。”
根据问题,分部分复述法。如《牛郎织女》课后“说说牛郎和老牛是怎样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样认识的?”就可以将课文分为两部分复述。
3.继续指名复述,评价强化。
四、学习写作方法
1.故事“突然听到一声‘牛郎’,是谁在叫他呢?”用了设问句,给人留下许多疑问,吸引着你想读下去知道结果。这叫故事的“爆裂点”,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读者或听众注意力,从文学的表现手法说,也叫“设悬念”。故事中不仅有人物出场的悬念,还有内容的悬念,这也可以说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做好铺垫。正是这一个接一个的“悬念”,让故事情节不断往下推进。讲故事的时候,或者写故事的时候,一定会很好地运用它
举一例:
评书《水浒》中一个人物出场前的描述:“‘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欲知此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这段文字让我们这个着急啊,必须等到听下回,于是才知道原来此人名叫——武松。
2.想象哥嫂有一天见到牛郎织女的画面,用上设问的形式写一段话表达哥嫂的惊奇。
示例:
这一天风和日丽,牛郎带着织女到集市上采购生活用品,突然身后传来阴阳怪气的声音:“这个漂亮女子是谁?难道是我好兄弟的妻子吗?”他俩回头一看,原来是很久没有见到的,把他赶出家门的哥嫂。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用创造性的表演的方式,以及创造性复述等方法,了解了牛郎从童年到成人的痛苦生活和织女在天宫没有自由和欢乐的生活,以及他们在老牛的帮助下结成夫妻的故事,感受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以及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六、当堂检测(必做)
1.默读课文,说说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
2.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
3.找出你民间故事中那些不可思议的、违反常理的情节。
七、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西门豹》《孟姜女》,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3)
(4)
(5)
(6)
(7)
(8)
(9)
(10)
(11)
(12-14)
(15)
板书设计
民间故事的特点:
1. 时代久远,经久不衰。
2. 口头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牛 牛郎身世
郎 照看老牛 无微不至 相依为命 勤劳善良
织 老牛说话 帮助认识织女
女 织女下凡 没有自由 善有善报
(一) 相识织女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民间故事”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两篇精读课文和《牛郎织女(二)》2篇略读课文组成。《猎人海力布》讲的是猎人海力布打猎时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宝石,使他听得懂动物的语言,他把利用宝石听到了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赞美了他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牛郎织女(一)》叙述了牛郎从童年到成人的痛苦生活和织女在天宫没有自由和欢乐的生活,以及他们在老牛的帮助下结成夫妻的故事,表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牛郎织女(二)》 先写牛郎织女勤劳持家,日子过得挺美满,老牛死后留下牛皮,告诉他有困难急需的时候用上它;接着写王母娘娘反对,亲自去抓回织女,牛郎披上牛皮带着孩子奋力追赶,王母用天河隔开他们,最后写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织女一年见一次,喜鹊就来搭桥,让他们相会。表现了牛郎织女真诚坚定、敢于斗争的品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单元重点:
(1)阅读时,了解故事内容并会创造性地复述。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猎人海力布》一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关注人物对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牛郎织女(一)》的学习中,鼓励学生丰富细节,适当添加合理情节,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主要情节,大胆想象,“添油加醋”地复述故事,在学习课文中学习复述,在复述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缩写,体会“长话短说”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缩写故事》。学习缩写的一般方法:摘录、删减、改写和概括。学会这几种缩写方法,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进行故事缩写。教材中安排缩写的范例,旨在教学生学习缩写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学情分析】
民间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有些民间故事,学生多有接触。只是故事内容中的细节描述有所不同。学生大多都十分喜欢。阅读这些故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主要难在创造性复述上,很多学生会将“复述”变成背课文。此外对于“缩写”,学生能“长话短说”,但用什么方式“长话短说”,哪些文字“长话短说”,是有难度的。
【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不仅能用不同语气读出人物的对话,还可以和同学一起演一演来表现人物的对话,在演一演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演一演中,加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表现人物的精神和情感,学会讲好故事。
2.引导学生合理添加细节。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鼓励学生丰富细节,合理添加故事情节,进行创造性地复述,加深对故事理解,并学习如何讲好故事,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不同,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本组课文的略读课文与前一篇精读课文正好可以合成一个故事,连续性很强,要使用好这点。
3.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教学中要从激趣入手,从缩写方法下手,先单项练习,再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缩写故事。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第29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民间故事的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9.猎人海力布
2
10.牛郎织女(一)
2
11.牛郎织女(二)
1
口语交际
讲民间故事
1
习作
缩写故事
1-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快乐读书吧
1-2
合计
8-10
11 牛郎织女(二)(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运用上单元学习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知道故事的结局。
3.联系上一课用绘制连环画、配文字的形式复述课文。
4.阅读中感受牛郎、织女的勤劳和善良,体会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一课用绘制连环画、配文字的形式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一课用绘制连环画、配文字的形式复述课文。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运用上单元学习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知道故事的结局。
3.联系上一课用绘制连环画、配文字的形式复述课文。(重点、难点)
4.阅读中感受牛郎、织女的勤劳和善良,体会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具准备】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
【教学过程】
内 容
增删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复述《牛郎织女(一)》
教师提示: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添油加醋”地讲,故事情节要完整。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节俭 富丽堂皇 依偎 衰老 珊瑚礁 泰山 两个筐 拗不过(重点指导生字“拗”的n发音,“筐”为后鼻音;“衰、珊”为翘舌音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得(dé de děi )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两个人勤劳节俭,日子过得de挺美满。
到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晚上得dé空,织女就指着星星,给孩子们讲些天上的故事。
②读一读:得( děi )亏两位老同学的帮忙,我才顺利得(dé)到折扣很低的购书优惠券,高兴得(de)不得(dé)了。
学习多音字:缝( fèng féng )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她发誓要把织女捉回来,哪怕织女藏在泰山底下的石缝里,大海中心的珊瑚礁上,也一定要抓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
②读一读:要过年了,当裁缝(fèng)的妈妈忙着缝(féng)衣服,我和哥哥没事做,就到山上的石缝(fèng)里去掏鸟蛋。
练 ①形近字组词
偎(依偎) 瑚(珊瑚) 筐(竹筐) 珊(珊瑚)
喂(喂食) 湖(湖水) 诓(诓人) 删(删除)
畏(畏惧) 糊(糊涂) 框(相框) 栅(栅栏)
(3)理解词语
练 根据意思造句。
偎:紧挨着,亲密地靠着。造句:
拗:固执,不驯顺。 造句: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品读释疑
出示: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尽可能快地默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联系上一篇课文,说说如果给《牛郎织女》的故事绘制连环画,你打算画哪些内容,每幅图画配什么文字。
阅读本课学习提示,明确学习方法和学习任务要求。
1.尽可能快的默读课文,说说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王母娘娘抓回织女想永远的将牛郎织女分开,牛郎携孩子追到天上,最后王母允许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2.理清故事进程。
故事中有几个场景?我们将这几个场景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并配上文字。
(1)理清场景,取上小标题。(辛勤劳动、老牛留言、织女被抓、牛郎追赶、 隔河相望、鹊桥相见)
(2)以第一个场景“辛勤劳动”为例,让学生尝试,并指导。
出示:
引导学生阅读文字理解,自由动笔,配上文字。
交流反馈。
小结方法:要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组织语言。
(3) 五人一个小组,每人一副图,进行创作。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4) 全班交流
四、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牛郎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以及敢于斗争的品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请大家自己用我们刚才的连环画配文字的形式,将《牛郎织女》的前半部分补上。
【设计意图:在练笔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五、课堂小结
课文先写牛郎织女勤劳持家,日子过得挺美满,老牛死后留下牛皮,告诉他有困难急需的时候用上它;接着写王母娘娘反对,亲自去抓回织女,牛郎披上牛皮带着孩子奋力追赶,王母用天河隔开他们,最后写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织女一年见一次,喜鹊就来搭桥,让他们相会。表现了牛郎织女真诚坚定、敢于斗争的品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六、当堂检测(必做)
1.复述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
2.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
3.搜集并积累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创作的诗歌。(《乞巧》、《秋夕》等)
七、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15)
(16)
(17-29)
(30)
(31-33)
辛勤劳动
老牛留言 起因
牛郎织女(二) 织女被抓 真诚坚定
牛郎追赶 经过 敢于斗争
隔河相望 追求美好
鹊桥相见 结果
猎人海力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猎人海力布》是一则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描写了善良、诚实的海力布,为了拯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自己变成一块石头。人们因此世世代代纪念他。这则故事虽然篇幅较长,但语言通俗易懂,围绕海力布“舍己救乡亲”的中心事件,层层铺垫,寓理寓情于故事中,给人强烈的感染和教育。
从教材本身看,本课有以下特点:一是课题表明写人;二是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易懂;三是想象力奇特丰富。
二、教学目标分析
要学生简要复述课文,首先要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因此第一个教学目标定位为熟悉课文,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要学生复述好课文,可以借助列小标题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找出要点。除了熟悉课文内容外,还要理解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及把握人物的品质,因此,第二个目标定位品读课文,感悟人物的形象、品质。第三目标定位简要复述故事,并初步学习将人物对话改成一般叙述的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我根据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学结构、用结构”长程两段式教学方法。以生动故事情节为载体,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通过朗读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默读、思考交流,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知识结构化的方法。因此,本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代讲,以练为主,读思统一”的导学式教学法。
四、学法分析
目前所任班级学生30人,男女生比例为13:17。班级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喜欢语文课,喜欢民间故事,而且思维较活跃。到本学期为止,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其次,学生也具有在语境中理解、辨析和运用词语的能力。第三,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并对转述有所了解。这些都是我们学好课文的有利因素。但不足的是: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还不够强,列小标题部分同学还有一些困难,复述课文往往抓不住重点,很容易等同于背诵课文内容,复述过程中有条理不清,言语不简洁的毛病。这也是我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了解海力布救龙女,得宝石,救乡亲,变石头,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由于本课时略读课文,因此,学习的主要方法定位在“以读代讲,以练为主,读思统一”的导学式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授人以鱼,不如是授之以渔。”只有把结构化的知识迁移到略读课文中加以运用直至掌握,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设计旨在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完成任务。通过“读一读”让学生找出重要情节,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抓住重要情节列小标题,理清故事线索;通过“画一画”,找出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的形象;通过“想一想”,体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品质;通过“说一说”加深课文的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设计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自读课文,初步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通过列小标题,简要复述故事,理清脉络,寻找感人情节,圈画重点词句,品读人物对话,体悟人物品质”的教学思路。
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刨根问底的兴趣。因此,第一个环节的教学主要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通读课文,初步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运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故事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刨根问底的兴趣,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体会人物品质,引导学识质疑:海力布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行吗?学生通过阅读、圈画关键语句并交流,就会明白海力布根本没有第二选择,只能舍弃自己,宁愿自己变成石头,也要把乡亲救出来。
《牛郎织女》教学实录
主题: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思路:写了什么故事;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
步骤:
(第一课时)聊故事里面的故事
一、写了什么
师:还有几个月同学们就要进入中学了,我知道,六年的语文学习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收获颇丰。比如,就读懂一篇文章来说,无外乎,我们应当去了解什么呢?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
生:是啊,还有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师:嗯,跟他说的意思一样。
生: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什么?
师:哦,那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写”?还有么?
生: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
师:对!当然,我们还可以了解了解,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看,读书的过程,也就是这么个简单的过程。今天,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聊聊叶圣陶老先生改编的这篇民间故事。(和学生一起读课题《牛郎织女》。)
(一)、梳理人物关系。
师:第一节课,我们先聊聊这个故事本身,研究第一个问题:写了什么。也可以换句话说,叫“写了一个( )的故事”。说到故事,它一定围绕一连串的人物展开的。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
生:主要有牛郎、织女。(板书:牛郎织女)
师:很好,就这么聊,除了他们两位还有谁?
生:还有王母娘娘和那头老牛。(板书:王母、老牛)
师:不错,故事里,动物也是“人物”(学生自然地谈到:还有“喜鹊”)。
生:还有牛郎的哥哥和嫂嫂。(板书:哥嫂)
生:还有牛郎的儿子和女儿。
师:(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将以上“人物”板书。)既然中心人物是牛郎和织女,就让我们以牛郎为起点,聊聊牛郎与其他人的关系。来,聊吧!
生:牛郎与老牛的关系特别好。首先,牛郎对牛好,照顾牛的吃喝是那么细致周到,好得没法说。
师:他们俩之间一个是人,一个是动物,但看起来更像朋友和兄弟,结合课文,具体聊聊彼此怎么个好,找出相关的段落读读也成。
生:牛郎照看老牛非常周到,他把一些好的东西都给老牛吃,你看,他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牛郎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那头老牛跟他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老牛知恩图报呢。(引导全班同学读课文一至二自然段。)
师:好,就接着你说的这个词,咱们聊聊牛是怎么知恩图报的?
生:老牛给牛郎介绍织女,就是对牛郎的一个回报。也就是说老牛是媒人,帮助牛郎介绍对象,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人,织女可是仙女呀!(笑声)
师:感谢你的发现,找出相关段落读读(学生读略)。
师:老牛首先要成全牛郎的婚姻,还有吗?
生:还有老牛让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紧急的时候披上它,后面没说完,老牛就去世了,证明老牛对牛郎后面事一清二楚,而且临死都不放心。不但给婚姻,而且还给牛皮。希望牛郎关键的时候用上。(引导学生读相关段落。)
师: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学生一起说出),我们善待自己的身体,老牛也是如此呀!可这老牛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头到脚把自己的皮扒下来,献给牛郎。
生: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故事里这个牵线搭桥的是牛,而不是马或者其它动物呢?
生:我知道,因为有的书上说,那头牛是天上的仙人,一个金牛大仙变成的。
师:哦,你是通过引证资料来理解的,还有没有别的原因。联系你六年读书生活获取的信息,再结合你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了解。
生:老师,我想可能跟男主角的名字有关,叫“羊郎”、“马郎”多难听呀,放牛的就叫“牛郎”,听起来比其他那些舒服多了。
师:是啊,他是个放牛的,顺着这个思路,为什么选牛作为故事的角色之一?还有没有更重要的依据?
生:我觉得,牛很忠诚,很忠厚,所以课文里老牛不轻易说话,只要一说,就起关键的作用。
师:结合牛自身的特点来谈,不错。还有没有?只要你知道的,哪怕不全面,尽管说出来,就这样聊。
生:我想,也许跟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讲男耕女织。耕地用牛,拉车也用牛。牛的作用太大了。可能在古代,牛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动物,还是半神半动物的这么一个形象吧。所以选牛更有意义。(掌声)
师:你的发现有道理。我在农村长大。以往,农民一般是不吃牛肉的。牛对于农民来说,是劳动中的伙伴,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成员,正像你所说的,选牛那是有特殊意味的。好,再聊聊牛郎和其他人的关系。
生:我想聊牛郎与织女的关系。我觉得牛郎和织女从相识到相守,看得出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比如“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的挺美满。”从这个“美满”中就可以看出,他们两个可能是从不闹矛盾,过得非常幸福。
师:呵呵,用“相识”与“相守”概括他们的恋爱经历,好。把你刚才说的“美满”一词写上。(板书:美满)既然你提出来了,一起读读这个词。(学生读:美满)由于这两个人是主角,一会儿我们细细聊他们的感情。继续,你还想说牛郎和谁的关系?
生:牛郎与兄嫂的关系不好。(朗读课文后聊)我认为牛郎的哥哥嫂子对他非常的不好,因为第一小节就说了,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我认为叫他吃剩饭已经很不舒服了,还要他穿破衣裳,不管冬天还是夏天,夏天非常的热,冬天非常的冷,可一年四季就那一身破衣裳。每天天不亮我们都在熟睡,而哥哥嫂子就赶他上山放牛了。哥哥嫂嫂太不像话啦。
师:古人说,父母不在,长兄为父。瞧瞧这哥嫂,让你对他们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生:我再谈谈牛郎和他丈母娘王母娘娘的关系。(笑)王母娘娘是个第三者,她和牛郎,差不多已经快成仇人了。当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的时候,肯定是非常非常着急,也一定非常非常痛恨王母娘娘。而且在他快追上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还把头发上的玉簪一拔,划出了一条天河,天河很宽很宽,让牛郎得不到织女。这边的牛郎一定恨得咬牙切齿。
师:在牛郎和织女的婚姻关系上,王母娘娘算是一个破坏者。借着你的启发,那咱就读读文中对王母娘娘的描写吧。
生:(读课文)“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的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齐飞向天空……”
生:我再谈谈喜鹊。喜鹊对牛郎来说,是他婚姻的帮助者。喜鹊搭桥,让牛郎和织女见面,真感人。(该生找到喜鹊搭桥的段落,并和同学们一起读了起来。板书:喜鹊)
生:文中还有两个孩子,就是牛郎和织女的孩子,关于他们好像没什么可说的。(笑)
师:好啊,你们抓住重点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读了课文,又理清了内容,真让老师佩服。
(二)、人物归类。
师:让我们就人物之间的关系归归类。
生:牛郎与兄嫂这部分属于“人”类。王母与织女这一组就属于“神”。(老师相机板书)
师:依此类推,中间的老牛和喜鹊呢?
生:属于动物。
[1][2][3][4]下一页窦桂梅《牛郎织女》教学实录
师:如果把牛郎与兄嫂的故事归为“人间”。(板书)
生:王母与织女的故事就是“天上”。(板书)
师:人与神,人间与天上要建立联系,有故事的话,必须要有个桥。
生:那就是喜鹊。
生:文章表面是喜鹊搭桥,其实,还有一座隐性的桥,就是——老牛!有了老牛,才结成了牛郎和织女的婚姻;有了老牛,才有了牛郎上天追织女的可能。牛在这里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桥梁作用。(掌声)
师:民间故事用奇异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人与动物的种种关系,从生活出发又可以超越现实,往往包含着超自然,异想天开的成份,老牛做媒、喜鹊搭桥就是表现手段。
(三)、概括内容
师:好,借助人物关系,让我们从内容上具体说说《牛郎织女》写了一个( )的故事?
生:很久很久以前,哥嫂对牛郎不好,牛郎对老牛非常好,老牛想回报他,就给他介绍织女,死后还给了牛皮,告诉他有困难急需的时候用上它。于是牛郎就认识了织女,并结婚了。王母娘娘反对,于是她就去抓回了织女。后来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织女一年见一次,喜鹊就来搭桥,让他们相会。(结合板书,师生一起,很轻松地聊了故事梗概。通过对人物及其关系的梳理,这就很好地运用了抓人物关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谢谢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刚才这样的梳理,我们对“写了什么”做了细致的分析,既读了课文,又学会了简要的概括。
二、怎么写的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同学们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怎么写这个故事的。作为六年级同学,你怎么理解这个“怎么写”?
生:比如说叶圣陶老爷爷在写作上,用哪些方法啊、手法啊,写这个民间故事的。
生:应该要分析文章的层次,故事是怎样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啊,等等。
师:那现在再把课本打开,把刚才同学们谈到的融到里面去,读读,看叶圣陶老先生究竟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这篇故事。前后桌可以讨论讨论,看看你们有哪些发现,然后我们一起来分享。(学生先读课文、讨论后,再发言。)
(一)、探讨故事的表现手法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用了许多设问句,给人留下许多疑问,吸引着你想读下去,知道结果。
师:这叫故事的“爆裂点”,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读者或听众注意力,从文学的表现手法说,也叫“设悬念”。
生:对!看第三小节,“突然听到一声‘牛郎’,是谁在叫他呢?”这是第一个悬念。第四小节,“这姑娘是谁呢?”又是一个悬念。后面还有老牛最后讲的那句话:“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留下的皮究竟有什么用,这又是一个悬念。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了,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救她呢?这还是一个悬念。(老师相机板书“悬念”。)
师:这里不仅有人物出场的悬念,还有内容的悬念,这也可以说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就看这第一个悬念,谁来读前半句,谁来接读后半句?
生:牛郎刚走进牛棚,忽然听到一声“牛郎!”(把“牛郎”读得的憨厚而亲切)。
生:是谁叫他呢?(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读出“谁”的重音提示。)
师:还可以怎么读?
生:牛郎刚走进牛棚,忽然听到一声“牛郎!”(把“牛郎”读得短促而口语化)。
生:是谁叫他呢?(学生在语境中感觉,读的也是很口语化。)
师:再读读下一处悬念。
生:“这姑娘是谁呢?”(学生在前面的铺垫中,读出了故事悬念的味道。)
师:憨厚朴实、心眼好的牛郎,遇到的是位仙女,想象此时的心情,该怎么读这句?
生:这姑娘是谁呢?(学生故事把“这姑娘”和后面的内容停顿开,前抑后扬的语气。)
师:其实呀,这“悬念”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用到。就像评书《水浒》中一个人物出场前的描述:“‘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欲知此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让我们这个着急啊,必须等到听下回,于是才知道原来此人名叫——武松。
生:就是这样,比如后面的这个悬念“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人们都说办什么事比登天都难,上天怎么能成呢?把你的胃口全都调起来了,于是你就急于知道故事后面的内容。
师:这样的悬念该怎么读?这个“可是”虽然没有标点,但你要是读的话,也许可以?
生:我要是讲故事的话,就停顿一下,读成“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
生:“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学生读得若有所思的样子。)
师:正是这一个接一个的“悬念”,让故事情节不断往下推进。我相信同学们讲故事的时候,或者写故事的时候,一定会很好地运用它。
生:要说情节,我觉得设计得很巧妙。一开始先是说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接着写牛郎和老牛的好。老牛帮助牛郎认识织女后,本来两个人感情好,可是偏偏王母娘娘出来反对,然后再到结尾,喜鹊来帮忙,我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一步步引人入胜。
师:哥嫂待牛郎不好,引出老牛却和牛郎好,这也叫故事的“反衬”,故事的情节是一波三折的。
生:还有,故事中的人物语言很有特点。老牛在一天晚上对他说话了,告诉他明天黄昏的时候,翻过右面那座山,山那边有个湖,湖那边有个林,林里有个姑娘。让他别错过了这个机会。你看,这几处地点,我觉得这句话很好玩,一句接一句,让我们想起了小时候听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
生:而且这里课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让老牛说话。这头老牛就像牛郎的老师一样,教育他:“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呀!” (该生用循循善诱的语气读)
生:这几处地点之间的确关系紧密,(学生用急促的语气读出地点的味道:一座山,一个湖,一片树林,一位姑娘)若丢掉一处,牛郎就会找不到织女,那他们可就没戏了。(大笑)
师:是啊如果不写具体,就叫语言不细致,或者用古人的话,叫“不及”。感谢你为大家提供了这样的视角。那我们再罗嗦点,不是写细致好吗?是不是越细越好呢?谁试着能添油加醋地读读老牛的话?
生:我试试,老牛说:“明天黄昏的时候,牛郎啊,你翻过右边那座山,记住了,一定是右边,不是左边那座,你记住没有?”然后他又说:“山边有个湖,湖边有一个树林,树林可大了去了,你一定要注意,树林里有个带鸟窝的那颗树,一定要找到带鸟窝的那棵树啊,在那颗树下,有个姑娘在那乘凉呢,那一位就是织女,赶紧找她。”
师:说说你听了之后的感受?
生:我要是牛郎,听完他的话我都蒙了。我到底上左边还是上右边那座山啊?到了湖边我还得找,鸟窝在哪儿?等我找到那颗树,说不定织女她们都飞回天上去。
师:所以太细,说个没完没了,那就是“过犹不及”。描写得适度才叫恰当。真的要感谢同学们带给我们的启发呢。通过人物语言的讨论,我们发现,将动物放置在故事情节中,人格化,并让其说话,是民间故事钟爱的表现手法,这一点要注意。还有别的发现吗?读读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学生浏览课文。)
生:全篇的几个自然段,大多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的,有许多串联时间的线索。像第一小节,“很久很久以前”,这是一个时间线索;然后第三小节的“一天晚上”也是;第四小节是“第二天黄昏”,然后是“中午”或者“早晨”;然后第七小节还有“一天”;然后下面还有好多好多时间线索,比如说“一天”、“从此以后”、“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的夜晚”等等。
师:嘿,你这个“线索”用得好。这样写,好在哪?
生:有了这些时间线索,就能具体地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故事。给别人讲故事的时候,可以用时间作线索。好多故事的开头都是“很久很久以前”。
师:对,有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大多故事都会这么开头,特好玩。就读读你提到的这个时间,让我们体会这里的两个“很久”。
上一页[1][2][3][4]下一页窦桂梅《牛郎织女》教学实录
生:“很久很久以前”。(学生拖腔,前一个“很久”慢,后一个“很久”快一些。)
师:通过读,你想告诉我们,这“很久”究竟是多久?
生:一千多年?两千年?总之,太久了吧。(学生摇头晃脑,再读,)
师:这个民间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好神秘啊,好遥远啊,于是它就有了神秘的吸引力。这就是开头这个时间的韵味所在。你们再读。
生:“很久很久以前……”。(学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还有“一天……从此;一天┅┅从此…… ”,其实啊,也好玩,想想讲故事的时候,这样的词有什么用?
生:故事你要向别人讲啊,讲着讲着你要忘了下面的事了,用这样的“一天”、“从此”怎么怎么样过渡一下,故事就能继续讲下去。
师:这些时间线索就像一条漂亮的项链,把每个情节的珍珠串联起来,而且让故事更加口语话,有益于口口相传呢。
(二)、体会故事感情
师:表达故事的方式很多,如果我们细致展开的话,还能谈个没完。暂且聊到这里。当然,这么多方法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用这些方法究竟要表达什么呢?
生:我觉得民间故事最终要表达的,就是故事的思想感情。故事不感人,谁还讲下去呢。
师:说得太对了,既然这样的话,咱们就走进这故事的文字里去,体会体会这篇故事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题目叫《牛郎织女》,咱就在两个人的情感世界里走一遭。先找到两个人“相识”的段落读读,谈谈。
生:“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师:注意“决心”这个词。决心是指对某件大事的重要选择。(采用口语交际的形式,采访“织女”。)如果你就是那天上的神仙,我想问问(走到一名学生面前),织女你怎么有这么大的决心呀?
生:牛郎心眼好,我被他能吃苦的精神感动了,所以决心嫁给牛郎。(笑)
师:和你一起下凡的仙女有谁?(让“织女”推荐其他“仙女”,然后教师对着被点名“仙女”)姐妹们,你们知不知道织女下这样决心的后果吗?劝劝她吧。(板书“决心”)
生:哎呀,织女啊,你知不知道王母娘娘可是心狠手辣呀,你要是到了人间,那是违反了天规,王母娘娘可是要对你进行严厉的惩罚呀。说不定还会为此丢了性命呢,还是不要留在人间了。
生:(扮演织女的学生)谢谢你啊,姐姐。但我觉得在天上每天织啊织啊,这日子单调、重复、乏味,让我觉得那样的烦恼。我厌倦了天上的生活,我想到人间追求自己的幸福。
生:可问题是,你也得替我们大家着想一下。你被发现下凡了,我们也会被你连累的呀!
生:(扮演织女的学生)不要紧,你们回去啊,就说跟你们没有关系,我是偷着下凡的。真的也对不起你们了,反正我就决心留在人间。(笑)
生:织女啊,现在你觉得牛郎好,可你就那么相信自己的眼光?万一他以后变心了,那怎么办呢?
生:(扮演织女的学生)我相信自己的眼力,他变心了那是他的错,不是我的错。(笑)
生:织女啊,你认为你能跟牛郎过上好日子吗?他那么穷,你在天上住惯了,能习惯过穷日子吗?
生:(扮演织女的学生)穷是穷了点,可我问你,是吃得好重要,还是心情好重要?(掌声)
师:听着织女的决心,好感动。织女的“决心”换来的结果是——
生:“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织布,日子过得挺美满……”(读课文)
师:他们结婚后的生活,用文章中的一个词形容,叫做——“美满”。刚才同学们已经提到了这个“美满”,注意,文中说“挺美满”。你怎么理解这个“挺”字?
生:因为毕竟他们家还是挺穷的,不能像富人家那样日子过得非常美满,锦衣玉食,但是至少我觉得两个人没有原来苦恼,还是无拘无束的,所以是挺美满。
生:我觉得这个“挺”字可以表现出,尽管他们家很穷,你看图,男耕女织,仙女也得下地劳动,日子过得挺不容易的,不过他们心情好,所以说“挺美满”。
师:男耕女织,是民间故事中最美的元素,追求自由的他们,日子虽苦心里却甜。让我们分享他俩理解的“挺美满”!(:播放黄梅戏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师生把第二段唱出来——“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学生情不自禁,一起跟着附和起来。)
师:“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就是他们“挺美满”的真实写照。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两人的相守,也算相濡以沫,他们有了一子一女,那叫——(通过画面设计讲图片中“女”与“子”合成一个“好”字。)
生:好——美满!(掌声)
师:从“挺美满”,到“好”美满,你怎么理解?
生:一家人和和美美,幸福甜蜜,一对儿女那可是锦上添花,能不说是好美满嘛。
生:享受着这样的天伦之乐,这在他们的心中,苦日子的味道最终也是甜,这就是“好美满”!
师:让我们怀着对这份美满的憧憬,深情地祝福这一家人吧。(齐读两人“相守”这一段的描写,“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从此,牛郎在田里……”)
上一页[1][2][3][4]下一页窦桂梅《牛郎织女》教学实录
师:天有不测风云,王母娘娘知道了此事,将他俩隔开,这时候,牛郎选择的是放弃吗?
生:牛郎下定了“决心”要追回织女!
师:那么,牛郎的决心在哪里?
生:“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忽然,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便飞了起来,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学生朗读这句时,播放波涛汹涌的声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生:牛郎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这时,与其说牛郎心急如焚,不如说心如刀绞。
师:看啊,听啊,那可是一道天河呀,作为凡人的牛郎怎么能过去呢?
生: 牛郎是拼了命的,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飞是飞不过去,但他愿意守在天河边,哪怕在天河的一边等上百年千年。作为一个凡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啊。
师:从此——(引读课文。)
生:“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这边等织女,织女在天河那边等牛郎,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师:原来,织女也在岸边等,哪怕把我变成星星,我也要和我的心上人隔岸相望。从相识,到相守,到最后相望,再宽的天河也隔不断牛郎织女的决心。牛郎织女的决心感动了人们,感动了万物众生!喜鹊来了——(引读课文最后自然段。)
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一群群喜鹊飞来,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每逢这一天,喜鹊确实比平时少了许多,据说,它们都到天河那搭桥去了。”
师:那座桥可是喜鹊搭起来的,这自古就被称作相思鸟、恩爱鸟,表示团圆喜庆的喜鹊,搭起的横跨天河的桥多么美丽而壮阔啊,牛郎和织女踩着喜鹊的身子相会。想象两个人见面的情景,说说望穿秋水的他俩彼此会怎么诉说。(:牛郎对织女说: ;织女对牛郎说: 。)
生:织女对牛郎说,牛郎啊,你最近过得好么?让你为了我受委屈了。
生:织女对牛郎说,牛郎啊,我好想你啊,我们一年才能见一次,你还好吗?孩子们还好吗?
生:织女对牛郎说,你们在那边过的还好么?在那边王母娘娘没有欺负我。不过,我那姥姥真是的,她难道不能宽容、尊重我们的爱情吗?(笑)但是,我不怕,我们的身虽然分开,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师:听听织女的决心,正如黄梅戏《牛郎织女》唱的:纵然把我化成泥,心与人间不分离;纵然把我化成灰,织女仍是牛郎妻。
生:牛郎可能对织女说:织女啊,我好惦念你啊,哎呀,我们一年才见一次,我真是太想太想你了。我们这边孩子们也都想着你,天天晚上都喊着“妈妈、妈妈”呀!
生:我……我……想你……(该生说的不通畅。)
师:这个牛郎太憨厚了,心里有,嘴上说不出,但最了解牛郎的莫过于织女了,肯定是此时无声也胜有声。也许,他们俩见面都说不出话来,上面的话彼此全装在心里。牛郎和织女的决心,成就他们的是一颗什么样的心?
生:是不变的心。互相鼓励、互相安慰的一颗心。
生:我觉得是一颗坚定而执着的心。
生:我觉得是一颗彼此真诚相待,永远不变的坚贞的心。
师:牛郎和织女的决心,打破了人间与天上的界限,他们是争取理想生活和爱情自由的英雄!他俩对爱情不灰心、不变心!始终坚守着一颗执着而坚贞的心。可毕竟他俩一年才见一面,在你眼里,你觉得这算是“美满的爱情”吗?
生:如果我是牛郎的话,那我觉得还是美满的,能让彼此得到安慰,每年能让孩子和妈妈见一面,总比见不到要好,如果几千年,见不到织女一面,那牛郎肯定受不了,孩子肯定都思母成病了。
生:我想,如果说让牛郎天天和织女在一起,是一种奢侈的愿望,那一年能见上一面,已经不错了。不过呢,像我们和爸爸妈妈,能天天在一起多好,一家人要一年才能见上一面,我觉得这也是不美满的。
师:庄子说,“相濡以沫”。不过后面还有一句,“不若相忘于江湖”。意思是表示两个人在最为难、在最困难的时候,就像两条鱼被河水冲到岸边搁浅,它们为了保住对方的命,就用它们的唾液来滋润对方,以此来延续对方的生命。但庄子认为,与其这样,不如赶快各自游回水里去,彼此忘记,反而减少对方的痛苦,那才是对对方真正的好。
生:我不这么认为,真正相爱的人,即便是死了,心也不会分离!(掌声)
生:我认为,美满不一定是要天天在一起,如果彼此都保存着对对方真挚的爱的话,这也算很美满的。所以不管天河有多长,天河有多宽,天河有多么的汹涌,我感觉牛郎和织女他们都能苦难见真情,他们都能够相依厮守,古人说的好,“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憧憬这样的爱情。(大笑,热烈掌声)
师:因为爱,希望天天在一起;但也有天天在一起,反而不爱的;更有因爱,不想让对方承受痛苦,而选择放弃的。不管怎样,“爱情”是我们生命中绕不开的长长的日子。我尊重同学们的意见,敬重你们能这样大大方方地谈成人对你们刻意回避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相信你们会有更深的体悟。
生:不管如何,他们用自己这份坚定的信念,固守着心中对纯洁美好爱情的执着向往与追求,就足以让我们感动了。
师:亲爱的同学们,也许,正是这一年一见,才成就了这千年传诵的爱情故事,你们的理解和我们古人、和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相同。(出示《鹊桥仙》)
生:“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也许,织女和牛郎追求的“美满”爱情,胜过人间无数。回过头来,通过“怎么写的”这一个环节的讨论与畅聊,再来说一说你们的收获。
生:我的收获真大,我知道了作者是采用“人物、悬念、情节、线索”等等表现手法写这个故事,表达情感的。
师:借助这些表现手法,我们又进一步地知道这个故事是怎么写的了,即通过两人的“决心”,来表达两个人的感情。现在再用一句话,概括来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写了牛郎织女决心追求美满爱情的故事。(学生借助黑板,用重点词连接的方法概括文章表达的主题。)
《牛郎织女》说课稿
一、教材说明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是一个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它讲的是勤劳善良的牛郎和织女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而不惜与天庭作对,但最终却是“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本课是这个民间故事的前一部分。
二、课时安排
由于这篇课文属于阅读课文,篇幅虽长但故事情节又较为简单,所以我把它安排在一个课时完成。但课前我已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三、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1、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2、知道牛郎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品质,使学生受到这样的教育。3、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呢?那是因为我知道,教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让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和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能力。以上三个目标分别从知识、情感和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三维一体的教育,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
四、重、难点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难点是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些重点难点,在上课中我都将强调再强调,务必让学生真正弄懂。
五、教具准备
在辅助教学上,我制作了关于本课字词的幻灯片,还准备了有关本课故事情节的教学录像片。使用这些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不仅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易于学生们理解。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关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是谈话导入。我先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故事谈起,引出了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小花——民间故事,即是这篇课文的体裁。这一段大约用了三四分钟的时间。
接着板书,读题,揭题。简单介绍课文作者。
之后,我用大屏幕播放《牛郎织女(一)》的录像片。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我趁此时间板书几个重要问题: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 2,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4,织女的性格特征是什么?5、从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一段影片放完,我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问题,边回忆边思考。然后我指名提出问题。一两个学生回答可能不全面,我再让全班同学回答,学生们各抒已见,一起把问题的答案补充完整。在提问中,我巧妙地运用启发性原则,使学生的思维在我合理地诱导下,积极、正确地思考、理解和回答。通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了良好的思想及情感教育。这段时间,大致用二十分钟。
接下来,我让同学们速读课文。在速读之前,我打开幻灯机,出示了幻灯片上的生僻字,易读错字,扫除学生阅读的障碍。学生读完课文,我让他们看着黑板上的问题,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段读一读,并重新回顾这几个问题。学生边回答我边板书,之后把牛郎和织女的性格特点用两个小箭头相交到一起,写上“渴望自由与幸福(结为夫妻)”。这段时间,我大致用十分钟。
最后总结,我着重讲解了民间故事这种文学样式,举例说明了它的存在形式和教育意义。并再次加强了这节课的教育意义。(民间故事大多是由于人们向往某种美好生活,或是抨击某种社会现象而编出故事,这些故事符合人们的理想,表达出人们的某种心声,因而广为流传。比如《白蛇传》、《孟姜女》、《梁山泊与祝英台》)
八、作业布置
下课前,我布置了作业,让学生把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力求使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板书设计
27* 牛郎织女(一)
问题: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
2、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4、织女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5、从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牛郎:贫苦、孤独、 勤劳、 善良 ↘ 渴望自由与欢乐
织女:勤劳能干、渴望自由、善良 ↗ (结为夫妻)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是一篇阅读课文,学习这篇课文自然是重在阅读。但由于其篇幅较长,也只能是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的教育意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着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另外,教学影片的播放在教学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播放过程中教师也要适时引导,让学生真正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故事的教育意义。
窦桂梅教学实录——《牛郎织女》
窦桂梅
编者按:有人说,新闻是寻找故事的艺术。而我要说,语文是聊故事的艺术。
语文天然地与故事亲近。小学生是听故事的年龄(其实我们大人,不也大都厌听高深的大道理,而喜闻有趣的故事吗)。语文教材的大部分课文,其实就是故事,只不过有的想象丰富,有的平淡无奇,有的文化味值得再三咀嚼,有的浅淡只能作为快餐。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其中的故事性因素,语文课是不乏趣味和魅力的。
但有的人习惯性地把语文当作种种大道理的载体,眼睛瞪得再大,也看不见“故事”。其实正是各种各样的故事“教育”了我们一生,一个语文老师的兜里应该有故事,并应适时热情的向学生“兜售”。上课有故事听是一种幸福。聊故事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风景之一。
“聊”不是讲,‘聊’比讲更轻松,更闲适,更幽默,更开放,更亲密。
“聊”不是“侃”,“聊”不是天马行空,不是庸俗娱乐,它于快乐中传递丰富的教育信息,于随意中逼近课堂的中心目标。“聊”是高超的教学艺术。
主题: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思路:写了什么故事;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
步骤:
(第一课时)聊故事里面的故事
一、写了什么
师:还有几个月同学们就要进入中学了,我知道,六年的语文学习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收获颇丰。比如,就读懂一篇文章来说,无外乎,我们应当去了解什么呢?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
生:是啊,还有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师:嗯,跟他说的意思一样。
生: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什么?
师:哦,那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写”?还有么?
生: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
师:对!当然,我们还可以了解了解,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看,读书的过程,也就是这么个简单的过程。今天,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聊聊叶圣陶老先生改编的这篇民间故事。(和学生一起读课题《牛郎织女》。)
(一)、梳理人物关系。
师:第一节课,我们先聊聊这个故事本身,研究第一个问题:写了什么。也可以换句话说,叫“写了一个()的故事”。说到故事,它一定围绕一连串的人物展开的。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
生:主要有牛郎、织女。(板书:牛郎织女)
师:很好,就这么聊,除了他们两位还有谁?
生:还有王母娘娘和那头老牛。(板书:王母、老牛)
师:不错,故事里,动物也是“人物”(学生自然地谈到:还有“喜鹊”)。
生:还有牛郎的哥哥和嫂嫂。(板书:哥嫂)
生:还有牛郎的儿子和女儿。
师:(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将以上“人物”板书。)既然中心人物是牛郎和织女,就让我们以牛郎为起点,聊聊牛郎与其他人的关系。来,聊吧!
生:牛郎与老牛的关系特别好。首先,牛郎对牛好,照顾牛的吃喝是那么细致周到,好得没法说。
师:他们俩之间一个是人,一个是动物,但看起来更像朋友和兄弟,结合课文,具体聊聊彼此怎么个好,找出相关的段落读读也成。
生:牛郎照看老牛非常周到,他把一些好的东西都给老牛吃,你看,他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牛郎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那头老牛跟他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老牛知恩图报呢。(引导全班同学读课文一至二自然段。)
师:好,就接着你说的这个词,咱们聊聊牛是怎么知恩图报的?
生:老牛给牛郎介绍织女,就是对牛郎的一个回报。也就是说老牛是媒人,帮助牛郎介绍对象,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人,织女可是仙女呀!(笑声)
师:感谢你的发现,找出相关段落读读(学生读略)。
师:老牛首先要成全牛郎的婚姻,还有吗?
生:还有老牛让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紧急的时候披上它,后面没说完,老牛就去世了,证明老牛对牛郎后面事一清二楚,而且临死都不放心。不但给婚姻,而且还给牛皮。希望牛郎关键的时候用上。(引导学生读相关段落。)
师: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学生一起说出),我们善待自己的身体,老牛也是如此呀!可这老牛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头到脚把自己的皮扒下来,献给牛郎。
生: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故事里这个牵线搭桥的是牛,而不是马或者其它动物呢?
生:我知道,因为有的书上说,那头牛是天上的仙人,一个金牛大仙变成的。
师:哦,你是通过引证资料来理解的,还有没有别的原因。联系你六年读书生活获取的信息,再结合你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了解。
生:老师,我想可能跟男主角的名字有关,叫“羊郎”、“马郎”多难听呀,放牛的就叫“牛郎”,听起来比其他那些舒服多了。
师:是啊,他是个放牛的,顺着这个思路,为什么选牛作为故事的角色之一?还有没有更重要的依据?
生:我觉得,牛很忠诚,很忠厚,所以课文里老牛不轻易说话,只要一说,就起关键的作用。
师:结合牛自身的特点来谈,不错。还有没有?只要你知道的,哪怕不全面,尽管说出来,就这样聊。
生:我想,也许跟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讲男耕女织。耕地用牛,拉车也用牛。牛的作用太大了。可能在古代,牛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动物,还是半神半动物的这么一个形象吧。所以选牛更有意义。(掌声)
师:你的发现有道理。我在农村长大。以往,农民一般是不吃牛肉的。牛对于农民来说,是劳动中的伙伴,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成员,正像你所说的,选牛那是有特殊意味的。好,再聊聊牛郎和其他人的关系。
生:我想聊牛郎与织女的关系。我觉得牛郎和织女从相识到相守,看得出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比如“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的挺美满。”从这个“美满”中就可以看出,他们两个可能是从不闹矛盾,过得非常幸福。
师:呵呵,用“相识”与“相守”概括他们的恋爱经历,好。把你刚才说的“美满”一词写上。(板书:美满)既然你提出来了,一起读读这个词。(学生读:美满)由于这两个人是主角,一会儿我们细细聊他们的感情。继续,你还想说牛郎和谁的关系?
生:牛郎与兄嫂的关系不好。(朗读课文后聊)我认为牛郎的哥哥嫂子对他非常的不好,因为第一小节就说了,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我认为叫他吃剩饭已经很不舒服了,还要他穿破衣裳,不管冬天还是夏天,夏天非常的热,冬天非常的冷,可一年四季就那一身破衣裳。每天天不亮我们都在熟睡,而哥哥嫂子就赶他上山放牛了。哥哥嫂嫂太不像话啦。
师:古人说,父母不在,长兄为父。瞧瞧这哥嫂,让你对他们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生:我再谈谈牛郎和他丈母娘王母娘娘的关系。(笑)王母娘娘是个第三者,她和牛郎,差不多已经快成仇人了。当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的时候,肯定是非常非常着急,也一定非常非常痛恨王母娘娘。而且在他快追上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还把头发上的玉簪一拔,划出了一条天河,天河很宽很宽,让牛郎得不到织女。这边的牛郎一定恨得咬牙切齿。
师:在牛郎和织女的婚姻关系上,王母娘娘算是一个破坏者。借着你的启发,那咱就读读文中对王母娘娘的描写吧。
生:(读课文)“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的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齐飞向天空……”
生:我再谈谈喜鹊。喜鹊对牛郎来说,是他婚姻的帮助者。喜鹊搭桥,让牛郎和织女见面,真感人。(该生找到喜鹊搭桥的段落,并和同学们一起读了起来。板书:喜鹊)
生:文中还有两个孩子,就是牛郎和织女的孩子,关于他们好像没什么可说的。(笑)
师:好啊,你们抓住重点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读了课文,又理清了内容,真让老师佩服。
(二)、人物归类。
师:让我们就人物之间的关系归归类。
生:牛郎与兄嫂这部分属于“人”类。王母与织女这一组就属于“神”。(老师相机板书)
师:依此类推,中间的老牛和喜鹊呢?
生:属于动物。
师:如果把牛郎与兄嫂的故事归为“人间”。(板书)
生:王母与织女的故事就是“天上”。(板书)
师:人与神,人间与天上要建立联系,有故事的话,必须要有个桥。
生:那就是喜鹊。
生:文章表面是喜鹊搭桥,其实,还有一座隐性的桥,就是——老牛!有了老牛,才结成了牛郎和织女的婚姻;有了老牛,才有了牛郎上天追织女的可能。牛在这里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桥梁作用。(掌声)
师:民间故事用奇异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人与动物的种种关系,从生活出发又可以超越现实,往往包含着超自然,异想天开的成份,老牛做媒、喜鹊搭桥就是表现手段。
(三)、概括内容
师:好,借助人物关系,让我们从内容上具体说说《牛郎织女》写了一个()的故事?
生:很久很久以前,哥嫂对牛郎不好,牛郎对老牛非常好,老牛想回报他,就给他介绍织女,死后还给了牛皮,告诉他有困难急需的时候用上它。于是牛郎就认识了织女,并结婚了。王母娘娘反对,于是她就去抓回了织女。后来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织女一年见一次,喜鹊就来搭桥,让他们相会。(结合板书,师生一起,很轻松地聊了故事梗概。通过对人物及其关系的梳理,这就很好地运用了抓人物关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谢谢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刚才这样的梳理,我们对“写了什么”做了细致的分析,既读了课文,又学会了简要的概括。
二、怎么写的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同学们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怎么写这个故事的。作为六年级同学,你怎么理解这个“怎么写”?
生:比如说叶圣陶老爷爷在写作上,用哪些方法啊、手法啊,写这个民间故事的。
生:应该要分析文章的层次,故事是怎样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啊,等等。
师:那现在再把课本打开,把刚才同学们谈到的融到里面去,读读,看叶圣陶老先生究竟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这篇故事。前后桌可以讨论讨论,看看你们有哪些发现,然后我们一起来分享。(学生先读课文、讨论后,再发言。)
(一)、探讨故事的表现手法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用了许多设问句,给人留下许多疑问,吸引着你想读下去,知道结果。
师:这叫故事的“爆裂点”,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读者或听众注意力,从文学的表现手法说,也叫“设悬念”。
生:对!看第三小节,“突然听到一声‘牛郎’,是谁在叫他呢?”这是第一个悬念。第四小节,“这姑娘是谁呢?”又是一个悬念。后面还有老牛最后讲的那句话:“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留下的皮究竟有什么用,这又是一个悬念。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了,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救她呢?这还是一个悬念。(老师相机板书“悬念”。)
师:这里不仅有人物出场的悬念,还有内容的悬念,这也可以说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就看这第一个悬念,谁来读前半句,谁来接读后半句?
生:牛郎刚走进牛棚,忽然听到一声“牛郎!”(把“牛郎”读得的憨厚而亲切)。
生:是谁叫他呢?(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读出“谁”的重音提示。)
师:还可以怎么读?
生:牛郎刚走进牛棚,忽然听到一声“牛郎!”(把“牛郎”读得短促而口语化)。
生:是谁叫他呢?(学生在语境中感觉,读的也是很口语化。)
师:再读读下一处悬念。
生:“这姑娘是谁呢?”(学生在前面的铺垫中,读出了故事悬念的味道。)
师:憨厚朴实、心眼好的牛郎,遇到的是位仙女,想象此时的心情,该怎么读这句?
生:这姑娘是谁呢?(学生故事把“这姑娘”和后面的内容停顿开,前抑后扬的语气。)
师:其实呀,这“悬念”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用到。就像评书《水浒》中一个人物出场前的描述:“‘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欲知此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让我们这个着急啊,必须等到听下回,于是才知道原来此人名叫——武松。
生:就是这样,比如后面的这个悬念“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人们都说办什么事比登天都难,上天怎么能成呢?把你的胃口全都调起来了,于是你就急于知道故事后面的内容。
师:这样的悬念该怎么读?这个“可是”虽然没有标点,但你要是读的话,也许可以?
生:我要是讲故事的话,就停顿一下,读成“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
生:“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学生读得若有所思的样子。)
师:正是这一个接一个的“悬念”,让故事情节不断往下推进。我相信同学们讲故事的时候,或者写故事的时候,一定会很好地运用它。
生:要说情节,我觉得设计得很巧妙。一开始先是说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接着写牛郎和老牛的好。老牛帮助牛郎认识织女后,本来两个人感情好,可是偏偏王母娘娘出来反对,然后再到结尾,喜鹊来帮忙,我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一步步引人入胜。
师:哥嫂待牛郎不好,引出老牛却和牛郎好,这也叫故事的“反衬”,故事的情节是一波三折的。
生:还有,故事中的人物语言很有特点。老牛在一天晚上对他说话了,告诉他明天黄昏的时候,翻过右面那座山,山那边有个湖,湖那边有个林,林里有个姑娘。让他别错过了这个机会。你看,这几处地点,我觉得这句话很好玩,一句接一句,让我们想起了小时候听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
生:而且这里课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让老牛说话。这头老牛就像牛郎的老师一样,教育他:“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呀!”(该生用循循善诱的语气读)
生:这几处地点之间的确关系紧密,(学生用急促的语气读出地点的味道:一座山,一个湖,一片树林,一位姑娘)若丢掉一处,牛郎就会找不到织女,那他们可就没戏了。(大笑)
师:是啊如果不写具体,就叫语言不细致,或者用古人的话,叫“不及”。感谢你为大家提供了这样的视角。那我们再罗嗦点,不是写细致好吗?是不是越细越好呢?谁试着能添油加醋地读读老牛的话?
生:我试试,老牛说:“明天黄昏的时候,牛郎啊,你翻过右边那座山,记住了,一定是右边,不是左边那座,你记住没有?”然后他又说:“山边有个湖,湖边有一个树林,树林可大了去了,你一定要注意,树林里有个带鸟窝的那颗树,一定要找到带鸟窝的那棵树啊,在那颗树下,有个姑娘在那乘凉呢,那一位就是织女,赶紧找她。”
师:说说你听了之后的感受?
生:我要是牛郎,听完他的话我都蒙了。我到底上左边还是上右边那座山啊?到了湖边我还得找,鸟窝在哪儿?等我找到那颗树,说不定织女她们都飞回天上去。
师:所以太细,说个没完没了,那就是“过犹不及”。描写得适度才叫恰当。真的要感谢同学们带给我们的启发呢。通过人物语言的讨论,我们发现,将动物放置在故事情节中,人格化,并让其说话,是民间故事钟爱的表现手法,这一点要注意。还有别的发现吗?读读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学生浏览课文。)
生:全篇的几个自然段,大多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的,有许多串联时间的线索。像第一小节,“很久很久以前”,这是一个时间线索;然后第三小节的“一天晚上”也是;第四小节是“第二天黄昏”,然后是“中午”或者“早晨”;然后第七小节还有“一天”;然后下面还有好多好多时间线索,比如说“一天”、“从此以后”、“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的夜晚”等等。
师:嘿,你这个“线索”用得好。这样写,好在哪?
生:有了这些时间线索,就能具体地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故事。给别人讲故事的时候,可以用时间作线索。好多故事的开头都是“很久很久以前”。
师:对,有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大多故事都会这么开头,特好玩。就读读你提到的这个时间,让我们体会这里的两个“很久”。
生:“很久很久以前”。(学生拖腔,前一个“很久”慢,后一个“很久”快一些。)
师:通过读,你想告诉我们,这“很久”究竟是多久?
生:一千多年?两千年?总之,太久了吧。(学生摇头晃脑,再读,)
师:这个民间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好神秘啊,好遥远啊,于是它就有了神秘的吸引力。这就是开头这个时间的韵味所在。你们再读。
生:“很久很久以前……”。(学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还有“一天……从此;一天┅┅从此……”,其实啊,也好玩,想想讲故事的时候,这样的词有什么用?
生:故事你要向别人讲啊,讲着讲着你要忘了下面的事了,用这样的“一天”、“从此”怎么怎么样过渡一下,故事就能继续讲下去。
师:这些时间线索就像一条漂亮的项链,把每个情节的珍珠串联起来,而且让故事更加口语话,有益于口口相传呢。
(二)、体会故事感情
师:表达故事的方式很多,如果我们细致展开的话,还能谈个没完。暂且聊到这里。当然,这么多方法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用这些方法究竟要表达什么呢?
生:我觉得民间故事最终要表达的,就是故事的思想感情。故事不感人,谁还讲下去呢。
师:说得太对了,既然这样的话,咱们就走进这故事的文字里去,体会体会这篇故事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题目叫《牛郎织女》,咱就在两个人的情感世界里走一遭。先找到两个人“相识”的段落读读,谈谈。
生:“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师:注意“决心”这个词。决心是指对某件大事的重要选择。(采用口语交际的形式,采访“织女”。)如果你就是那天上的神仙,我想问问(走到一名学生面前),织女你怎么有这么大的决心呀?
生:牛郎心眼好,我被他能吃苦的精神感动了,所以决心嫁给牛郎。(笑)
师:和你一起下凡的仙女有谁?(让“织女”推荐其他“仙女”,然后教师对着被点名“仙女”)姐妹们,你们知不知道织女下这样决心的后果吗?劝劝她吧。(板书“决心”)
生:哎呀,织女啊,你知不知道王母娘娘可是心狠手辣呀,你要是到了人间,那是违反了天规,王母娘娘可是要对你进行严厉的惩罚呀。说不定还会为此丢了性命呢,还是不要留在人间了。
生:(扮演织女的学生)谢谢你啊,姐姐。但我觉得在天上每天织啊织啊,这日子单调、重复、乏味,让我觉得那样的烦恼。我厌倦了天上的生活,我想到人间追求自己的幸福。
生:可问题是,你也得替我们大家着想一下。你被发现下凡了,我们也会被你连累的呀!
生:(扮演织女的学生)不要紧,你们回去啊,就说跟你们没有关系,我是偷着下凡的。真的也对不起你们了,反正我就决心留在人间。(笑)
生:织女啊,现在你觉得牛郎好,可你就那么相信自己的眼光?万一他以后变心了,那怎么办呢?
生:(扮演织女的学生)我相信自己的眼力,他变心了那是他的错,不是我的错。(笑)
生:织女啊,你认为你能跟牛郎过上好日子吗?他那么穷,你在天上住惯了,能习惯过穷日子吗?
生:(扮演织女的学生)穷是穷了点,可我问你,是吃得好重要,还是心情好重要?(掌声)
师:听着织女的决心,好感动。织女的“决心”换来的结果是——
生:“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织布,日子过得挺美满……”(读课文)
师:他们结婚后的生活,用文章中的一个词形容,叫做——“美满”。刚才同学们已经提到了这个“美满”,注意,文中说“挺美满”。你怎么理解这个“挺”字?
生:因为毕竟他们家还是挺穷的,不能像富人家那样日子过得非常美满,锦衣玉食,但是至少我觉得两个人没有原来苦恼,还是无拘无束的,所以是挺美满。
生:我觉得这个“挺”字可以表现出,尽管他们家很穷,你看图,男耕女织,仙女也得下地劳动,日子过得挺不容易的,不过他们心情好,所以说“挺美满”。
师:男耕女织,是民间故事中最美的元素,追求自由的他们,日子虽苦心里却甜。让我们分享他俩理解的“挺美满”!(:播放黄梅戏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师生把第二段唱出来——“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学生情不自禁,一起跟着附和起来。)
师:“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就是他们“挺美满”的真实写照。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两人的相守,也算相濡以沫,他们有了一子一女,那叫——(通过画面设计讲图片中“女”与“子”合成一个“好”字。)
生:好——美满!(掌声)
师:从“挺美满”,到“好”美满,你怎么理解?
生:一家人和和美美,幸福甜蜜,一对儿女那可是锦上添花,能不说是好美满嘛。
生:享受着这样的天伦之乐,这在他们的心中,苦日子的味道最终也是甜,这就是“好美满”!
师:让我们怀着对这份美满的憧憬,深情地祝福这一家人吧。(齐读两人“相守”这一段的描写,“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从此,牛郎在田里……”)
师:天有不测风云,王母娘娘知道了此事,将他俩隔开,这时候,牛郎选择的是放弃吗?
生:牛郎下定了“决心”要追回织女!
师:那么,牛郎的决心在哪里?
生:“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忽然,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便飞了起来,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学生朗读这句时,播放波涛汹涌的声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生:牛郎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这时,与其说牛郎心急如焚,不如说心如刀绞。
师:看啊,听啊,那可是一道天河呀,作为凡人的牛郎怎么能过去呢?
生:牛郎是拼了命的,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飞是飞不过去,但他愿意守在天河边,哪怕在天河的一边等上百年千年。作为一个凡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啊。
师:从此——(引读课文。)
生:“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这边等织女,织女在天河那边等牛郎,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师:原来,织女也在岸边等,哪怕把我变成星星,我也要和我的心上人隔岸相望。从相识,到相守,到最后相望,再宽的天河也隔不断牛郎织女的决心。牛郎织女的决心感动了人们,感动了万物众生!喜鹊来了——(引读课文最后自然段。)
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一群群喜鹊飞来,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每逢这一天,喜鹊确实比平时少了许多,据说,它们都到天河那搭桥去了。”
师:那座桥可是喜鹊搭起来的,这自古就被称作相思鸟、恩爱鸟,表示团圆喜庆的喜鹊,搭起的横跨天河的桥多么美丽而壮阔啊,牛郎和织女踩着喜鹊的身子相会。想象两个人见面的情景,说说望穿秋水的他俩彼此会怎么诉说。(:牛郎对织女说:;织女对牛郎说:。)
生:织女对牛郎说,牛郎啊,你最近过得好么?让你为了我受委屈了。
生:织女对牛郎说,牛郎啊,我好想你啊,我们一年才能见一次,你还好吗?孩子们还好吗?
生:织女对牛郎说,你们在那边过的还好么?在那边王母娘娘没有欺负我。不过,我那姥姥真是的,她难道不能宽容、尊重我们的爱情吗?(笑)但是,我不怕,我们的身虽然分开,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师:听听织女的决心,正如黄梅戏《牛郎织女》唱的:纵然把我化成泥,心与人间不分离;纵然把我化成灰,织女仍是牛郎妻。
生:牛郎可能对织女说:织女啊,我好惦念你啊,哎呀,我们一年才见一次,我真是太想太想你了。我们这边孩子们也都想着你,天天晚上都喊着“妈妈、妈妈”呀!
生:我……我……想你……(该生说的不通畅。)
师:这个牛郎太憨厚了,心里有,嘴上说不出,但最了解牛郎的莫过于织女了,肯定是此时无声也胜有声。也许,他们俩见面都说不出话来,上面的话彼此全装在心里。牛郎和织女的决心,成就他们的是一颗什么样的心?
生:是不变的心。互相鼓励、互相安慰的一颗心。
生:我觉得是一颗坚定而执着的心。
生:我觉得是一颗彼此真诚相待,永远不变的坚贞的心。
师:牛郎和织女的决心,打破了人间与天上的界限,他们是争取理想生活和爱情自由的英雄!他俩对爱情不灰心、不变心!始终坚守着一颗执着而坚贞的心。可毕竟他俩一年才见一面,在你眼里,你觉得这算是“美满的爱情”吗?
生:如果我是牛郎的话,那我觉得还是美满的,能让彼此得到安慰,每年能让孩子和妈妈见一面,总比见不到要好,如果几千年,见不到织女一面,那牛郎肯定受不了,孩子肯定都思母成病了。
生:我想,如果说让牛郎天天和织女在一起,是一种奢侈的愿望,那一年能见上一面,已经不错了。不过呢,像我们和爸爸妈妈,能天天在一起多好,一家人要一年才能见上一面,我觉得这也是不美满的。
师:庄子说,“相濡以沫”。不过后面还有一句,“不若相忘于江湖”。意思是表示两个人在最为难、在最困难的时候,就像两条鱼被河水冲到岸边搁浅,它们为了保住对方的命,就用它们的唾液来滋润对方,以此来延续对方的生命。但庄子认为,与其这样,不如赶快各自游回水里去,彼此忘记,反而减少对方的痛苦,那才是对对方真正的好。
生:我不这么认为,真正相爱的人,即便是死了,心也不会分离!(掌声)
生:我认为,美满不一定是要天天在一起,如果彼此都保存着对对方真挚的爱的话,这也算很美满的。所以不管天河有多长,天河有多宽,天河有多么的汹涌,我感觉牛郎和织女他们都能苦难见真情,他们都能够相依厮守,古人说的好,“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憧憬这样的爱情。(大笑,热烈掌声)
师:因为爱,希望天天在一起;但也有天天在一起,反而不爱的;更有因爱,不想让对方承受痛苦,而选择放弃的。不管怎样,“爱情”是我们生命中绕不开的长长的日子。我尊重同学们的意见,敬重你们能这样大大方方地谈成人对你们刻意回避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相信你们会有更深的体悟。
生:不管如何,他们用自己这份坚定的信念,固守着心中对纯洁美好爱情的执着向往与追求,就足以让我们感动了。
师:亲爱的同学们,也许,正是这一年一见,才成就了这千年传诵的爱情故事,你们的理解和我们古人、和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相同。(出示《鹊桥仙》)
生:“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也许,织女和牛郎追求的“美满”爱情,胜过人间无数。回过头来,通过“怎么写的”这一个环节的讨论与畅聊,再来说一说你们的收获。
生:我的收获真大,我知道了作者是采用“人物、悬念、情节、线索”等等表现手法写这个故事,表达情感的。
师:借助这些表现手法,我们又进一步地知道这个故事是怎么写的了,即通过两人的“决心”,来表达两个人的感情。现在再用一句话,概括来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写了牛郎织女决心追求美满爱情的故事。(学生借助黑板,用重点词连接的方法概括文章表达的主题。)
《牛郎织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带有神话色彩。课文内容符合小学毕业生的认知水平,便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衔接。
2、教学目标:本文是民间故事,所以将目标定位在掌握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从而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文章主旨。
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能够认读和识记七个生字(嫂、棚、衰、趁、挣、扎、汹),认读两个生字(舔、拽)。
(2)人文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情感的美好熏陶。
(3)能力目标: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且讲这个故事。
3、教学重难点:人物和情节是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故事总是用来讲的,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情境表达。
限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时代背景,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 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农村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思考深度不够,因此教学以阅读课文为主体,熟读以至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条原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有科学道理的,把思考和读书结合起来,提倡“精思”。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晰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最后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说教法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保证语文课堂中学生边读边想的时间,把它作为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四、说学法
在自主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达到生字词最大限度的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意识;畅谈感受和情境表达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及时记录的书写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
七夕节 八月十五 登高插茱萸
端午节 九月初九 拜月乞针线
重阳节 七月初七 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 五月初五 赛龙舟吃粽子
以传统节日导入,学生既不陌生又颇感兴趣,容易激发好奇心,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又结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2、人物认识
直观性教具的使用,用图片来介绍人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找出故事主要的人物和故事框架。
3、故事历史背景及民间故事特点
由于民间故事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印记,有些情节不易为今天的青少年读者所理解。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产生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民间故事的特点。
4、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自主解决生字新词。
(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自主意识和习惯,并在合作中学会求助。)
(2)检查自读情况
按照情节的发展,将故事分成四个相对清晰的部分,并概括内容。
(故事情节脉络清晰,重点训练学生对情节的概括归纳能力)
5、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再次从读中体会整个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6、板书设计
牛郎织女
牛郎 相识
相知 老牛
相守
织女 相离 王母
(简洁明了,条理清楚的提炼课堂学习内容)
7、作业布置
(1)收集其他的民间故事的相关资料(扩大课外的知识面)
(2)查一查“挣扎”“汹涌”等你不明白的词的意思
(3)家听七个课后字(自主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不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强调谈学生本人的感受,将文章情节和生活感受联系起来,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挖掘独特的生活体验;要求书写理由,培养随时记录的习惯,从而培养写作习惯)
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与该传说相关的节日是七夕节。
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科学解释
牛郎星同织女星真的每年“七夕”相会吗?
夏夜在室外乘凉的时候,可以看到头顶上方有一颗明亮的星星,旁边还有四颗小星,好像织布的梭子,那就是织女星。隔着银河,在东南方有一颗亮星,两旁各有一颗小星,那就是牛郎星,与织女星隔河相望。
神话毕竟是神话,牛郎与织女要在一夜之间相会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织女星都是离人们非常遥远的恒星,它们都比太阳还要巨大,只因为它们离我们十分遥远。在天文学上,测量恒星之间的距离,大多用“光年”来计算。光年就是每秒钟走30万千米的太阳光在1年里所走的距离。牛郎星离我们有16光年,织女星离我们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点。
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也很远,有16.4光年,与牛郎星同地球的距离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亿年时间才能与织女相会。即使改成每秒飞行11千米的宇宙飞船,也要45万年才能飞到织女身边。不要说一夜之间相会,即使打个电话,也要16.4年才能传到对方呢!
恒星的“恒”字,只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对而言。实际上天上没有一个星是绝对地“恒”;每个星都在动,动多动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658角秒;此外,每秒钟还以26千米(每小时93600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间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机还快几十倍。织女动得慢一点,不过在女子百米比赛里还是可以得冠军。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345角秒,每秒钟以14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行为往外跑。牛郎和织女都比太阳大得多、亮得多。为什么人们看起来只是两小点的光呢?那是因为这两个恒星比太阳远得多。牛郎的光度为太阳的10.5倍,直径大7成,质量差不多大7成。织女的光度等于太阳的60倍,直径等于太阳的2.76倍,质量差不多等于太阳的3倍。所以,织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来还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离我们的距离为154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00万倍;织女离我们的距离为250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70万倍。织女不仅比牛郎大、亮,而且又远,所以我们看起来两个星差不多一样亮。光从牛郎星来到我们的眼里,需要16年4个月;光从织女星来,需要26年5个月。牛郎织女两星不是在同一方向,两星之间的距离是16.4光年。无线电波的速度和光一样,假使牛郎想打一个无线电话给织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
科学家已经证明日光和星光都是从原子能来的。因此,牛郎和织女这两个星也可以说是两个非常大的原子弹。它们把肚子里的原子能变成光线发射出来。人类在欣赏它们的灿烂的光辉的时候,竟幻想出一个哀艳动人的故事来。
相关民俗
乞巧
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之夜,妇女们还要向织女乞求智巧。如《荆楚岁时记》所载,南北朝时的乞巧方法是“结彩缕穿七孔针”,妇女们来回用丝线穿针,穿得快的自然就巧了。明清以后,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其方法是在七月七日这天的上午,取一碗水在日光下曝晒,顷刻之后,水面便产生一层薄膜。此时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碗中,若针浮在水面上,便是得巧了。
七月七水
传说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就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常常都会下雨,而且这些雨水就是老人们常说的牛郎织女相会时所流下的眼泪,在民间人们就会在这一天,把家里的能盛雨水的坛子放在院子里,或者放在露天的阳台外接这些雨水,因为传说这些雨水能做药引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用一个深一点的瓦或者瓷坛子盛接雨水,然后买一个和这个坛子大小相宜的冬瓜塞到坛子里面去,然后把坛子口密封起来,然后把坛子存放在屋里阴凉的地方,等些日子后打开,里面就成了一坛子七月七冬瓜汁了,相传这样的七月七水喝了能去火;夏天小孩身上长痱子,也可以用这些冬瓜水粘上珍珠末涂抹痱子,疗效甚好。
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 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它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神话的产生和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生存而进行的同大自然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当时生产工具简陋,变幻莫测的自然力对人类形成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处于极为幼稚的阶段。举凡日月的运行、昼夜的变化、水旱灾害的产生,生老病死等,都使他们迷惑、惊奇和恐慌。诸如此类的自然现象,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意志的;对于自然现象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也加以人间形式的假设和幻想,并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受有灵感的神的主宰。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所有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神化了。原始人不想屈服,与大自然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一心渴望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减轻劳动,保障生活。他们把这一意志和愿望通过不自觉的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于是便有了神话的产生。由此可见,神话是原始人在那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寄托了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
取材
神话的产生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当时人们必须依靠集体,共同获得生活资料,抵御野兽和敌人;劳动所得有限,必须平均分配。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人与自然的主要矛盾,成为人民注意的中心。因此,解释自然和制服自然,就成为神话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人们的利益一致,在集体生产中涌现出来的技艺超群、勇敢刚强的人物,受到全体成员的崇敬,其被赋予神奇的能力而成为神或半神。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原始人制服自然的愿望。
有一部分神话表现了部落间的战争。这部分神话主要产生在原始公社制的后期。当时公社制趋于解体,但部落间为了占有生活资料而产生的斗争仍是全民的事业。战争的胜利和领导者的业绩被看作集体的威力和光荣的标志。因此,人们同样自发地通过幻想把战争过程和指挥者予以神化,使这部分故事成为神话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神话所反映的是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是一种反映现实的观念形态,也是产生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只是由于神话反映客观世界是通过人类童年期自发的、幼稚的幻想的折光,因而呈现出独特的形态。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相关诗歌
诗经·小雅·大东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睠言顾之,潸焉出涕。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古诗十九首(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此诗书于织女洞内石壁上。)
《荆楚岁时记》(节选)
(南北朝) 宗懔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秋 夕(七律)
(唐)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织 女 仙 洞(七绝)
(明)杨光溥
金梭晓夜为谁忙,隔水桃花满洞香。
万国尽沾尧雨露,九重欲补舜衣裳。
绮罗光映云霞重,机杼声抛日月长。
却笑天台有仙子,此生谁解忆刘郎。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交流平台,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9 猎人海力布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激趣入题,预习交流,整体感知,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生字,练习书写,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听歌激趣,引入学习,感知故事,阅读交流,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