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 法不可违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家庭困难的小勤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教师讲述:说明了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二、新课讲授(一)法律的规范作用1.(多媒体展示图片)例举各类法律的规定上述图片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二) 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多媒体播放视频)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车主和学生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提示:按照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可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P48)。按照对社会危害程度可分为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1.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2.对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讨论:这些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提示: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教师总结:三种违法行为情 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较 轻物权法(民法)民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二较 轻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法规)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行政违法行为三严 重刑法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活动二:初中生张某的事例问:张某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一)警惕和远离行政违法行为活动一: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设计意图:选取的三个图片案例,都是中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或可能遇到的。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对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由进一步认识,认识其危害性,并在生活中加强防范。1.阅读教材P49“探究与分享”2.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学生讨论后回答)提示:三个案例分别对应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三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镜头一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镜头二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属于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镜头三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属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教师强调: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并补充:《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中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成轻伤,就会受到刑事处罚。教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二)警惕和远离民事违法行为1.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2.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补充法律知识:民事权利的内容、民事主体、民事责任年龄、民法总则的原则)3.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3 板书设计 法律规范的作用违法无小事 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分类:民事、行政、刑事法不可违行政违法行为身边的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遵章守法——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两个方面4 作业布置1.某日下午,耿某下班回家喝了半斤白酒,然后又跑到厂里。晚7时左右,闲得无聊的耿某在厂里打110电话,谎报匪警,胡说有人要他的命,让警察快来救他。公安局匪警电话值班员询问报警人姓名,耿某竟说:“你爸爸叫啥,我就叫啥。”他还拒绝讲出电话号码和地址,无理取闹。 耿某的行为是 ( ) A.不道德行为 B.违法行为 C.犯罪行为 D.违宪行为2.下列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 A.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 B.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行为 C.学生未按时交作业的行为 D.殴打他人而导致死亡的行为 3.最近,山西左云县一煤矿因无视《国家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造成数十名矿工死于矿井之下的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组组长、国家安全生产总局局长李毅中表示,要彻底查明犯罪事实,依法严惩犯罪分子,决不手软,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说明 ( ) ①违反《国家安全生产法》的行为就是犯罪 ②刑法严厉制裁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 ③我国法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④ 一般违法与犯罪承担的法律责任相同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5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利用情境创设和案例法教学,注意引用有学生身边的案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组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但是在课堂上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足,导致探究的效果不是很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为什么法不可违?,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如何做到遵章守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思品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感,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