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精练,共15页。
1. 洁厕灵和84消毒液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清洁、消毒用品,混合使用时会发生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毒气体是SO2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一个水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核D.3种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 现将10g A和足量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 A完全反应后生成8g C和4g 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A.1:1B.2:1C.4:1D.5:1
3. 现有碳酸钙和X的固体混合物9g,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产生4.4g二氧化碳,则X可能是( )
A.碳酸氢钠B.碳酸钾C.碳酸钠D.碳酸钡
4. 如图是某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②生成物可能是氧化物 ③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④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种类都不变 ⑤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5.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
A.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MgOH2+2HCl=MgCl2+2H2O
B.用稀硫酸除铁锈: Fe2O3+3H2SO4=2FeSO4+3H2O
C.正常雨水呈弱酸性的原因: SO2+H2O=H2SO4
D.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点燃Fe2O3
6. 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
A.正常雨水呈弱酸性的原因:SO2+H2O=H2SO3
B.用水的电解实验测定水的组成:2H2O=2H2+O2
C.用稀盐酸除去铜粉中少量的铁粉:2Fe+6HCl=2FeCl3+3H2
D.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Mg(OH)2+2HCl=MgCl2+2H2O
7. 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B.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C.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程度
D.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8. 小明从化学方程式4P+5O2 ======点燃 2P2O5中总结的信息有: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磷和氧气 ②反应条件是点燃 ③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⑤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⑥B.①②④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9. 下列四个反应中的生成物都是C,若C的化学式为AB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是( )
A.3AB+B=2CB.2AB+2B2=2CC.2AB+B2=2CD.AB+2B2=2C
10. 下列实验装置不能用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B.
C.D.
11. 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B.
C.D.
12. 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如图是丙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C.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生成物中丙、丁的质量比为22:9
13. 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氧气和液氧的化学性质相同——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碳原子结构不同
C.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钙原子和镁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14.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充入2m个CO分子和n个O2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A.m/(m+2n)B.m/2(m+n)C.m/nD.m/(m+n)
15. 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2倍
D.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丁质量比为3:2
16.
根据化学方程式2H2O2=====MnO22H2O+O2↑,填写下表:
17. 浓硝酸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酸,可以和铜在常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硝酸铜及一种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铜和碳的混合物ag在氧气中充分灼烧、冷却、称量,发现剩余固体的质量仍ag,则该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18. 学完质量守恒定律后,张南和小岗实验小组的同学想用实验验证“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进行了如下科学探究活动。
请回答下列问题及填写相关空白。
【验证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制订计划】张南设计的实验方案一如图A所示,小岗设计的实验方案二如图B所示。
【实验方案一】(1)张南同学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红磷接触。将带有玻璃管的橡胶塞安装在锥形瓶上并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取下锥形瓶,将橡胶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胶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红磷,随后观察到锥形瓶内红磷燃烧了,瓶上气球的变化是:________;此过程中玻璃管的作用是引燃红磷和________;冷却后再重新放到天平上,天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若刚刚实验中玻璃管上方没有系小气球,那么在瓶内红磷燃烧时,将其放在天平上,天平指针________(填“偏左”“偏右”“指向分度盘中央”)。此反应中小气球在调节装置内气压,防止胶塞弹开的同时,还有一个目的是使装置________。
【实验结论一】张南同学通过上述实验得出和质量守恒定律一样的结论。
【实验方案二】(2)小岗同学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小烧杯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与小烧杯中的碳酸钠粉末接触并反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右。
【实验结论二】小岗认为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请判断他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填“是”或“否”)。
【交流评价】(3)张南同学认为小岗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实验设计存在缺陷,针对有________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实验装置应密闭,这样就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了。
19. 在一定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1)结合图示从微观角度解释此类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某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时产生了气泡,由此得出了NaOH溶液已变质的结论.并对该变质的NaOH溶液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NaOH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NaOH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2:NaOH溶液全部变质.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反思与评价]
(1)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在上述[实验探究]中,小明提出可以用适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代替氯化钡溶液,你认为该方案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_.
21. 某同学向硝酸银和硝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固体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1)t1时的溶液质量________t2的溶液质量。(填“=”、“”)
(2)取t2时的溶液,若浸入一根铁丝,铁丝表面有紫红色固体生成,则t2时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
(3)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锌的质量为mg,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的锌的质量为ng,则m:n=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第5章 化学方程式单元练习题(1)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5 小题 ,每题 4 分 ,共计60分 )
1.
【答案】
C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反应前钠、氯、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2、3、1、2,反应后的生成物
中钠、氯、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1、1、1、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有毒气体的分子由2个氯原子构成
,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l2,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物有两种物质,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个水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所以一个分子中共含有3个原子核,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生成物中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
【答案】
D
【考点】
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由题意可知,反应物是A和B,生成物是C和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求出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进而求出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
【解答】
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8g+4g−10g=2g,故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10g:2g=5:1,故选D。
3.
【答案】
A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
根据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时的质量关系分析解答。
【解答】
CaCO3——CO2 NaHCO3——CO2 K2CO3——CO2
100 44 84 44 158 40
Na2CO3——CO2 BaCO3——CO2
106 44 197 44
碳酸钙和X的固体混合物9g,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产生4.4g二氧化碳,根据上述物质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可知,固体混合物中一定混入了相对分子质量小于90的物质,故X固体可能是碳酸氢钠,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
【答案】
A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由题目中的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故为化合反应;只要反应则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否为氧化物,则不一定;化学反应中,分子变化,原子不变。
【解答】
由题意可知,结合微观示意图,则:
①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故正确;
②由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可知,生成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如果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就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③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未发生变化,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
④化学反应中,分子变化,原子不变,故错误;
⑤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故正确;
故选A。
5.
【答案】
A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解答。
【解答】
A.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化学方程式为 MgOH2+2HCl=MgCl2+2H2O,故A正确;
B.用稀硫酸除铁锈生成硫酸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Fe2O3+3H2SO4=Fe2(SO4)3+3H2O,故B错误;
C.正常雨水呈弱酸性的原因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故C错误;
D.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点燃Fe3O4,故D错误;
故选A。
6.
【答案】
D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A.正常雨水呈酸性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中生成了碳酸;
B.将水电解的反应方程式,生成物应该加气体符号;
C.稀盐酸和铁反应只能生成二价铁,不能生成三价铁;
D.胃酸中含有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该选项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含义正确。
【解答】
A.正常雨水呈弱酸性的原因是:CO2+H2O=H2CO3,故A错误;
B.用水的电解实验测定水的组成化学方程式应该为:2H2O====电解2H2↑+O2↑,故B错误;
C.稀盐酸除去铜粉中少量铁粉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C错误;
D.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故D正确;
故选D。
7.
【答案】
C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判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主要有四点:①表示反应物,②表示生成物,③表示反应条件,④反映各物质间量的关系,由此得到的信息更多,如生成物的状态,物质的结构和组成等.
【解答】
A、在化学方程式中,等号前的化学式表示的物质是反应物,所以正确。
B、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之比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所以正确。
C、在化学方程式中,反映不出厂价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程度,所以错误。
D、在化学方程式中,等号上下标的是反应的条件,所以正确。
8.
【答案】
B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
【解答】
解:由化学方程式4P+5O2 ======点燃 2P2O5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磷和氧气,反应条件是点燃,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所以正确的是B.
故选B.
9.
【答案】
C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利用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数目不变来配平.
【解答】
解:A中由3AB+B=2C,将C的化学式AB2,代入方程式中得3AB+B=2AB2,可知A原子个数前后不相等,故A错误.
B中根据2AB+2B2=2AB2,可知B原子个数前后不相等,故B错误.
C中根据2AB+B2=2AB2,可知A和B原子在反应前后都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C正确.
D中根据AB+2B2=2AB2,可知A和B原子在反应前后都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10.
【答案】
D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解析】
A、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在烧杯中;
B、密闭容器,反应物没有逸出;
C、整个装置为密闭容器,生成的气体仍在装置中;
D、没有密闭容器,反应物氢氧化钠溶液和外界的二氧化碳也能反应.
【解答】
A.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在烧杯中;能用于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B.密闭容器,白磷燃烧能用于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C.整个装置为密闭容器,生成的气体没有逸出,能用于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D.滴加氢氧化钠时需要打开上面的活塞,没有密闭容器,反应物氢氧化钠溶液和外界的二氧化碳也能反应,不能用于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D。
11.
【答案】
B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解析】
根据实验是否有影响反应及生成物质量的因素解答。
【解答】
A.镁条燃烧时有空气中的氧气参加反应,不能测量相关氧气质量,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A错误;
B.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且没有气体生成,可以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B正确;
C.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生成的氧气会散逸到空气中去,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C错误;
D.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会散逸到空气中去,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
故选B。
12.
【答案】
C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物质的元素组成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书写化学方程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计算解答。
【解答】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点燃3CO2+4H2O。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故A错误;
B.由微观示意图结合化学方程式可知乙为氧气、丙为二氧化碳,乙和丙的元素组成不相同,故B错误;
C.甲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8)=9:2,所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C正确;
D.生成物中丙、丁的质量比为(3×44):(4×18)=11:6,故D错误;
故选C。
13.
【答案】
B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性质
【解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A.氧气和液氧属于同种物质,同种物质的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故A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B符合题意;
C.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人在老远就能闻到酒香,故C不符合题意;
D.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钙原子和镁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2,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
【答案】
D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根据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容器内各原子的个数不变解答。
【解答】
2m个CO分子中含有2m个碳原子和2m个氧原子,n个O2分子中含有2n个氧原子,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容器内各原子的个数不变,所以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m/(2m+2n)=m/(m+n),故D正确;
故选D。
15.
【答案】
D
【考点】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 填空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6 分 ,共计18分 )
16.
【答案】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2:2:1,17:9:8
【考点】
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由化学方程式2H2O2=====MnO22H2O+O2↑可知,反应条件是: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反应物和生成物微观粒子个数比=化学计量数之比=2:2:1;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之比,即过氧化氢、水和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和之比,具体数值为:68:36:32=17:9:8。
17.
【答案】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20%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铜和浓硝酸在常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硝酸铜及水,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将铜和碳的混合物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固体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同可知,与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等于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该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就是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即1680×100%=20%。
18.
【答案】
先膨胀后缩小,平衡压强,偏右,密封,Na2CO3+2HCl=2NaCl+H2O+CO2↑,否,气体参加或生成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解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
此过程中玻璃管的作用是引燃红磷和平衡压强(1)若刚刚实验中玻璃管上方没有系小气球,那么在瓶内红磷燃烧时,将其放在天平上,由于红磷燃烧放热,导致瓶内部分气体膨胀逸出,导致天平指针偏右;此反应中小气球在调节装置内气压,防止胶塞弹开的同时,还有一个目的是使装置密封。
故填:先膨胀后缩小;平衡压强;偏右;密封。
(2)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填:Na2CO3+2HCl=2NaCl+H2O+CO2↑。
【实验结论二】他的结论不正确,天平的指针偏右,是因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如果是密封装置,则天平指针不偏转。
故填:否。
(3)张南同学认为小岗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实验设计存在缺陷,针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实验装置应密闭,这样就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了。
故填:气体参加或生成。
三、 解答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6 分 ,共计18分 )
19.
【答案】
(1)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条件下)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
(2)2NH3+3Cl2=====一定条件6HCl+N2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化学反应的实质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条件下)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
(2)由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3+3Cl2=====一定条件6HCl+N2。
20.
【答案】
【实验探究】Na2CO3 红
【反思与评价】(1)2NaOH+CO2===Na2CO3+H2O
(2)不可行
Ca(OH)2与Na2O3反应会生成NaOH影响实验结果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
盐的化学性质
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进行分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锈蚀进行分析。[实验探究]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色,所以
21.
【答案】
(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 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综合训练题,共1页。
这是一份化学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练习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