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08668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背景分析,学法指津,课文研读,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
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
若、夫、微、之。
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朗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五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
考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诵:朗诵全文。朗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词句和内容特点等),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要注意,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课文研读
(一)第一段。
1、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且贰于楚也。( ) 秦军汜( )南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 )
②且贰于楚也( )
③晋军函陵( )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什么句式? 答:
2、课文分析。
这一段写秦、晋围郑。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两方面的情况是:
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第二段。
1、 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
③若毒之乎( )
④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 )
(3)翻译下面句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2、课文分析。
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字数不超过150个字)
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三)第三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夜缒而出(zh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遂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⑥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⑦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
(3)说明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越国以鄙远。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课文分析。
(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不超过20个字)
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
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四)第四段。1、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②以乱易整,不武。( )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④失其所与,不知( )( )⑤吾其还也( )
2、课文分析。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
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烛之武退秦师》要点
(一)、词类活用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3)臣之壮也
(4)今老矣 (5)越国以鄙远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共其乏困 (8)君亦无所害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0)既东封晋,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 (11)若不阙秦
(12)与郑人盟 (13)不仁,不知(智),不武(14)唯君图之
(二)、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 (2)且贰于楚 (3)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1)( )辞曰:“臣之壮也……” (2)( )许君焦、瑕
(3)夜缒( )而出 (4)晋军( )函陵,秦军( )汜南
作为一篇记叙文《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虽不长,然而记叙文的各个环节却大都具备,给人以美的享受。整个情节发展脉络是:
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故事的主角是烛之武,因而凡是涉及烛之武的情节都作了详写;其他情节均为略写,而且,用“略”,更凸现了“详”。
六、课外阅读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下面一段宋襄公的故事,则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阅读后,回答问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解释下列句中列出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及—— 于——
(2)楚人未既济 既—— 济——
(3)及其未既济也,请击 及—— 请——
(4)又以告 以—— 告——
(5)既陈而后击之 既—— 陈——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本解读,素养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文化常识,重点梳理 强化记忆,高考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了解背景材料,基础自测,导学课文,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