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苏教版用综合法解决问题教案及反思
展开【内容分析】
从教材编排看,“解决问题的策略”系列单元是苏教版的特色之一,它的编排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这一课程目标,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体编排如下:
三上:从条件出发思考
三下:从问题出发思考
四上:灵活运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的策略
四上:列表
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下:画图
五上:列举
五下:转化
六上:假设
六下:选择和运用策略
从以上可以看出,三年级及四年级上册安排的是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即综合法(从条件出发)与分析法(从问题出发),它们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从四年级下册开始学习列表、画图、列举、转化、假设等一些“典型策略”。而三年级正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的起始年级,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几乎在每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都会得到运用,因而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其它策略,解决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做好铺垫。
从单元结构看,本单元安排两道例题,例1(本课)通过解答一些数量关系比较简单且趣味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例2通过解答一些已知三个数量间的关系和其中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本课内容看,例1以小猴帮妈妈摘桃的童话情境,呈现了一个基本数量关系为“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有趣的实际问题,这题的实质是等差数列。教材分四步展开例题教学:
随后的“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题。第1题要求学生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由于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关系就是从条件出发想到由这些条件可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这样的练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对相关策略更为透彻的感悟。第2题的实质是等比数列,它的问题结构与例题相仿,让学生在例题的正迁移中以填表的形式进一步体验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的基本过程和特点。第3题引导学生先在直观图中标一标,再依据直观图显示的数量关系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加深对上述策略运用过程的理解。第4题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问题情境和数量关系的变化中,进一步感受相关策略的价值,提高运用策略的水平。第5题是按等比数列的形式在正方形中依次画圆,让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价值。
【学情分析】
从认知基础看,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一步、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积累了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体会了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以及条件和问题间的因果关系,这些经历还未上升到“策略”层次,却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必备的认知基础。
从思维特点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约9岁,其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相比前运算阶段有了质的变化,显著特点就是逻辑性增强。当然具体运算思维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或经验的支持,而且这些运算还是零散的,还不能组成一个结构的整体、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在本课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反思的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策略分析】
关于内容组织,下面重点说明两个环节的组织与设计。一是出示完整例题之前设置的两次设疑。第一次设疑只出示一个条件,让学生体会缺少条件时无法解决问题;第二次设疑在原一个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无关条件,让学生体会条件和问题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两次设疑旨在让学生感受条件对于问题的重要性,为本课学习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打好逻辑基础。二是在整理条件、探寻思路环节设置了一个问题群。Q1:“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条件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此条件的含义;Q2:从“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还可以想到“第( )天比第( )天多摘5个”?引导学生以清晰的句式梳理与表达之前零碎的思维;Q3:从“第一天摘的个数+5=第二天摘的个数”还可以想到“第( )天摘的个数+5=第( )天摘的个数”,再次用清晰的句式帮助学生建立数量关系的模型。以上3个问题为理解题意、整理条件,接下来2个问题将引导学生探寻解题思路。Q4:根据“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两个条件,你能分别算出什么?Q5:在能够算出的这些问题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接着算什么?最终形成由条件展开思考的解题思路。
关于教学方法,以谈话法为主,辅以直观演示法。即整节课在问与答的过程的引导学生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借助填表、画图、操作等直观演示或操作活动深入理解相关策略,感受解题方法选择上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关于教学评价,本课采用形成性评价,主要以课堂谈话、提问的方式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想想做做第1题,考量学生能否从条件出发想到由这些条件可能解决的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考查学生能否使用列表的方法,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想想做做第3题,评价学生能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自觉运用从条件出发的策略分析题意,并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合理使画图辅助思考;想想做做第4题,检验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从条件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水平;想想做做第5题,综合考量学生运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进行猜想和验证的能力。
关于教学媒体:使用PPT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一方面增加课堂容量与内容密度,另一方面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生动且多样化。在例题的引入环节,多媒体呈现小猴采桃情境图,营造童话氛围;在例题的铺垫环节,多媒体用红字+红线凸显条件相对于问题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环节,多媒体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建立数量关系模型;在例题的解答环节,多媒体有条理地呈现完整的列式、列表过程。在巩固练习环节,多媒体图文并茂呈现习题内容。其中第3题以动态涂色的形式标出了队列图中同学的位置,凸显了画图在解题中的直观优势;第5题画圈操作由多媒体来呈现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学生因操作不规范(徒手画圈可能会大小不一)而影响结论正确性的情况。
【教学目标】
1.学生充分认识并感受“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主动运用这一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初步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实施解答及回顾反思的完整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初步的策略意识和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息。
【教学重点】用从已知条件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以呈现情境图、表格。
【教学过程流程图】
开始
多媒体 二次设疑铺垫,感受条件相对于问题的重要性
多媒体 理解题意,解读关键条件
建立数量关系
梳理思考
自由解读条件
依据条件,探寻解题思路
列式、列表解决问题
回顾反思,形成策略认识
多媒体 练习应用,丰富策略体验
全课总结
结束
【教学过程】
一、设疑铺垫,感受条件
(一)第一次设疑:缺少条件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读题。
谈话:题目中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让学生明白已知“第一天摘了30个”这一个条件,要求的问题是“小猴第3天摘了多少个”。)
设疑:这个问题能解决吗?为什么无法求出第3天摘了多少个?题目缺少了什么?(PPT画红色着重线并出示“条件”二字)
(二)第二次设疑:无关条件
设疑:既然缺少条件,那我们就为这题补上一个条件(PPT补充条件:吃了3个)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吗?为什么还不能?
明确:看来条件和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关系才能解决问题。(板书:条件——关系——问题)
【设计说明:因为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是一种由因导果的思考方法,即从已知条件出发,想出由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并最终与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起联系。所以本环节通过缺失条件、无关条件两次设疑,正是让学生让学生感受条件和问题之间所蕴藏的因果关系,为学习新知作好逻辑铺垫。】
二、分层引导,感知策略
补齐例1条件。(PPT红字出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一条件。)
1. 理解题意,解读关键条件。
问题1(自由解读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条件是什么意思?
问题2(引导梳理思考):从“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还可以想到“第( )天比第( )天多摘5个”?
问题3(建立数量关系):从“第一天摘的个数+5=第二天摘的个数”,还可以想到“第( )天摘的个数+5=第( )天摘的个数”?
2. 依据条件,探寻解题思路。
问题4(条件指向问题):根据“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两个条件,你能分别算出什么?(第二天摘了多少个,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问题5(确定解题思路):在能够算出的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接着算什么?
【设计说明:理解题意、探寻思路是本课的重点环节。由于“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一条件既有一定的概括性,又具有较强的可解读性,因此本环节以一组问题群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该条件进行细致的解读与分析,突出这一条件是可以多次递推的,进而逐步建立起数量关系模型,形成由条件展开思考的解题思路。】
(二)解决问题,呈现多种方法。
1. 列式
(1)提问:按刚才讨论的解题思路,能列式计算小猴第三天和第五天摘桃的个数吗?动手试一试。
第二天:30+5=35(个)
第三天:35+5=40(个)
第四天:40+5=45(个)
第五天:45+5=50(个)
追问:求第二天摘桃多少个时,用到了哪些条件?求第三天摘桃个数时呢?
(2)其它解法预设:可能有学生先算5×2=10(个),再算30+10=40(个)得到第三天摘了40个桃。
针对引导:“5×2”的结果表示什么?根据哪些已知条件想到计算“5×2”的?算出第三天比第一天多摘10个之后,再联系哪个条件就能算出第三天摘桃的个数?
2. 列表
出示空表并提问:表中第一栏该填什么?其它各栏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从左起第一栏,依次填写第一、二、三、四、五天的摘桃的个数,完成表格:
3. 比较
提问:列式和列表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从第一天摘30个开始,依次求第二天摘了多少个,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指出:不管是列式计算,还是列表求出答案,我们都是从已知条件出发,一步一步地进行思考。像这样从已知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
【设计说明:把列式解答的过程与列表求出答案的过程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其中的共同之处,不仅使得本节课学习的策略得以明朗,而且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三)回顾反思,形成策略认识。
谈话: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小结:要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设计说明:反思是解决问题策略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反思,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反思,帮助学生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感性经验提升为较为理性的认识,突出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的策略意义和价值。】
三、类比应用,丰富体验
(一)基础练习
1. 根据条件提问题(想想做做第1题)。
(1)以图片为载体呈现条件
读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几个条件?哪几个条件?
由左图可知:4个苹果500克;
由右图可知:一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
提问:根据第一个条件可以提出哪个问题?(一个苹果多少克?)
追问: 把它和第二个条件结合,接着还能提什么问题?(一个橙子多少克?)
(2)以文字为载体呈现条件
读题: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买的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
提问:你知道了几个条件?哪几个条件?
再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个问题的?这几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考:这题需要列表吗?为什么?
指出:要根据问题和条件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方法。
2. 用列表辅助思考(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
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弹起多少米?第4次呢?
提问:这题用列表合适吗?为什么?
(2)出示表格:
分析:怎样理解“每次弹起的高度都是下落高度的一半”?
填表:学生独立完成。
反馈:求第一次反弹高度时,用到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第2、3、4次反弹高度时呢?
检验:每次弹起的高度是下落高度的一半吗?
【设计说明:上面几道题的数量关系和问题结构都和例题相仿,都适合从条件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相关策略的运用特点,不断增强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从教师指导的角度来说,上面的教学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扶到到放的层次性,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策略体验,逐步提高应用能力。】
(二)拓展练习
1. 用画图辅助思考(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题目:1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左往右数,芳芳排在第8;从右 往左数,兵兵排在第4。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人?
要求:根据题意在图中画一画、涂一涂,标出芳芳和兵兵的位置。
(2)学生操作后提问:从图上看,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几人?
进一步要求:如果列式计算可以怎么做?(18–8–4)
(3)引导反思:解决这个问题时,是从哪些条件想起的?你认为画图对解决问题有哪些帮助?
2. 图文结合呈现问题(想想做做第4题)
(1)交流:我们知道了什么?从条件开始可以怎样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
(3)质疑:如果缺少最后这个条件,还能求花地砖有多少块吗?
3. 操作解决问题(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第1个正方形里画了2个圈,以后每个正方形里画圈的个数都是它前一个正方形的2倍,并且都和第一个正方形里的圈同样大。估计从每几个正方形开始就画不下了?
(1)读题后提问:根据题意,你估计从第几个正方形开始就画不下了?
(2)引导:要想知道估计的对不对,可以怎样做?
(3)验证:学生动手画一画。
(4)反思:解决这个问题从哪里想起比较合适?你觉得还有哪些方法对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
【设计说明:由于上面三个问题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这就为他们创造了主动运用策略的机会,从而也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策略运用过程和特点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画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则能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加丰满,也有助于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运用从条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怎样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巩固深化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出发)
条件 问题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呈现情境,激趣导入,自主探究,感悟新知,走进生活,追求生成,总结回顾,内化策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用综合法解决问题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用综合法解决问题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用综合法解决问题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用综合法解决问题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