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设计理念
学情: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共有两册一般安排在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是必修下册一单元的第2部分,此时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基础,能够识得简单的文言词汇涵义,以及知晓文言内容大意
文章内容:《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该书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一篇叙事详细且论说语言精炼,所以按照课标、单元任务要求以及文本特色,设计了三个点,一是文言词句的学习,二是语言分析,三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分析,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文章内容,并积累文言常识、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等知识
2、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对话,能学会本文论事说理技巧,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3、通过分析语言、动作,能形成对重点人物的准确认识,且从中学习优良的品格
教学重点
论事说理技巧的掌握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了解文章基本内容与文言常识——分析语言特色(分析精炼语言的使用以及学习本文精彩的论事说理技巧)——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课堂实录
题目导入: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同学们,想必大家还记得《左传》吧?我们曾经学过《左传》的?对,《曹刿论战》,那有没有人为我们介绍《左传》呢?
PPT展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发生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我们开始讲课文内容之前先看黑板上今天的课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看到题目同学们有什么疑问?“退”
若有疑问(烛之武是谁?为什么要退秦师?那么这个人是怎么退秦师的?他成功了吗?)
若无疑问则由老师提出问题,然后读课文,尽量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烛之武:郑国大夫
矛盾冲突:郑与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晋文公早年逃亡路经郑国,郑国没有礼遇他
2、郑与楚交战,郑国依附于楚国,楚国失败后,郑国又去讨好晋国
为什么是烛之武退秦师:“师必退”“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主要是郑晋的矛盾,刚好秦与晋又不在一处所以有机会
烛之武怎么退秦师:第三段
成功否:”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一、疏通文章
(1)文言常识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再读课文勾画出不能理解的字词句,我们一起来探讨研究
古今异义: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正确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正确语序为:夫晋,有何厌?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
晋军函陵省略句晋军(于)函陵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军,名词做动词,驻扎军队)
夜缒而出:(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厚;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薄;)
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粮食)
既东封郑:(东:名词活用做状语,向东)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益;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通假字
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③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师他们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⑤亦去之代词代郑国
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代郑国它②君知其难也指示代词那③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④其孰能讥之乎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②停数日,辞去告别③不辞劳苦推托
说: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种文体③秦伯说,与郑人盟高兴通“悦
(板书整理重点词)(2)概括段意
那么再读课文,然后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为我们来概括“烛之武退秦师“这个历史事件?
那么我们一起用四字简单概括每段段落大意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五分钟)
二、语言特色
(1)背景语言的特色
精炼语言:
字数:25+73+151+45
省略和代词:公从之,辞曰,许之,夜缒而出,乃还,亦去之
找出你认为可以删去的词语?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伏笔:秦晋不在同地
(2)行人辞令之美(对话语言)
根据文章的四次对话,从他们说话的语气,词语的使用以及句子的顺序等方面分析其论事说理技巧?(十二分钟)
子氾请谏晋侯
“子氾请击之”“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不仁”“不知”“不武”子氾就是正常反应,被盟友临时倒打一耙,必定是恼怒的,相较之下晋侯,知道如果凭一己之力攻打两国损伤的后果是无法预测的,风险太大,但是在面对臣子必不能直说我怕我们打不过有损威严所以有了这个言辞,如果仁义又怎会为了私利挑起争端,如果不想破坏同盟又怎会在殽之战攻打秦国,如果有武德,又怎会在最开始联合秦国围攻郑国
佚之狐劝谏郑伯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矣:哀叹,痛心(表明了局势十分危急)
使烛之武见秦君:推荐贤能(佚之狐与烛之武都是心有灵犀即使没有说明但是明白劝说的对象必是秦君)为什么佚之狐不去见秦君?劝说是有风险的可能丧命,若成功便是推荐贤能之功,失败可能去劝谏的人当场被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佚之狐的劝谏也是有心机的
师必退:一个“必”可说是打动郑伯的最有利的字,劝谏他人如果使用肯定的语气更容易说服他人
郑伯劝说烛之武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也”“犹”“矣”“已”带有语气的感叹,表面是推脱,实际是对未能早被重用的埋怨(在辞曰之前可能省略的就是,郑伯来请他出马见秦君的话,但是他并没有急着就答应,而是委婉表达了自己不公,也是这些话让郑伯也相信烛之武是一个有能力去解决这件大事的人)
“许之”简单两个字,一个是表明烛之武是答应了这件事情,二是干脆利落的两个字也是体现了烛之武的一个义气,有勇有谋,该出马时决不含糊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吾”“寡人”“子”前两个是谦称,后一个是对烛之武的敬称
“求”“过”(在知道烛之武有能力被埋没的情况下,一国国君放低姿态来劝烛之武)
烛之武劝说秦伯
1、为烛之武的劝说词分层
①示人以弱,动之以情。“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的话先稳住秦伯,使人听了又觉得可怜,同时也让秦伯来了兴趣:既然已经知道灭亡的结果了,还来说什么呢?说“郑既知亡矣”却不说“我知道已经要灭亡了”给秦伯的印象是他与秦晋围郑这件事无关,不是来当说客,而是来简单聊天的,也就打消了秦伯的疑虑,为下面的陈述创造了条件。
②阐明利害的,晓之以理。用郑亡到底对谁有利来启发秦伯。“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席话说到秦王心里去了,亡郑只有利于晋国。
③替秦着想,诱之以利。既然亡郑只有利于晋国,那么保留郑国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此处,“君亦无所害”不能理解成“对郑国无所害,对秦国也无所害”,因为这样就暴露了自己来见秦伯的真实目的。而应当这样理解:就算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为使者提供缺少的东西,你也没有什么坏处,更别说其他的重要贡献了……且秦强郑弱,保留郑国,对秦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秦伯自然心动。
④引史为证,晋不可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 ”烛之武抓住敌人的弱点加以利用,达到分化敌人的目的 。 且他的一番话有理有据,让秦伯不得不深思 。
⑤大胆推测,劝秦防晋 。 烛之武大胆对郑亡后的形势做出推测,“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厥秦,将焉取之?厥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意思很明确,晋国吃掉郑国后,必然要和秦产生矛盾 。 秦伯不得不防 。完成使命:“秦伯乐,与郑人盟 ”晋文公“吾其还也,亦去之 。”
2、仔细分析烛之武劝说成功的小细节在哪?
天时:夜缒而出(夜晚偷偷去不给晋军反应时间)劝说的时机(讲究劝说的顺序)
地利: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给了离间机会)
人不和:晋侯秦伯的利益冲突
语言:知晓其间隙,瓦解一个同盟也不是易事,首先是我们梳理出来的一个论说的顺序极为重要,还有很多语言的心机
“敢以烦执事”
说“邻”不说“晋”
“赐”“肆”“取”
三、认识历史事件人物
找到课文中人物对应的语言、动作,任选两个人物分析人物形象?
晋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明晓事理,有谋略,不轻举妄动)
秦伯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聪明,有胆识看得清局势)
郑伯
公从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善于纳谏,敢于认错,找到要害的聪明人)
佚之狐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推荐贤才,有计谋头脑)
烛之武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许之”,游说秦伯
(少不得志,能说会道,有勇有谋,深明大义)
(八分钟)
课外拓展思考:四次谈话,影响对话结果的真正核心原因是什么? 有人说即使烛之武不去劝说晋秦攻郑也不会成功,你怎样看?
1、郑伯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为了国家之利,需要人去解决这次危机,所以去请求烛之武
烛之武是郑国人,郑国的存亡是与烛之武相关系的,既是爱国之心也是对自我前途的担忧
晋侯为了利益攻打郑国,但是面对倒戈的秦国,这场战争的弊就大于利
秦伯为了利益和晋侯一起攻打郑国,但是在意识到攻打郑国的结果可能更不利于秦国
所以说春秋无义战,利益才是他们的核心各个诸侯国明争暗斗、互相讨伐都是为了能称霸 。 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所以看似强大的秦晋联军被烛之武分化也就不足为怪了。后文中“子犯请击之 ”就应证了这一点。秦晋联盟只是在眼前利益上的暂时和平共处而已。2、若无人及时为秦伯分析利弊,秦晋围攻郑国必亡
全文不足三百字,却用简练的语言记载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通过外交辞令,刻画了一个富有政治斗争经验而又擅长辞令的老臣的形象,《左传》对战争的完整性描写有极高的价值,对战争的场面描写一言以敝之,粗略描写,不做仔细叙述,它注重战争的完整性,深入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以及在战争的描写中很注重“礼”,课文也多次提到“以其无礼于晋”所以攻郑,以及晋侯所说的“不仁”其实都是“礼”的表现,那么在烛之武退秦师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在烛之武退秦师影响下的后续又是怎样呢?请大家课后仔细阅读《重耳之战》《殽之战》,《左传》对于人物刻画各具特色,若犹有余力感兴趣的同学可对比《曹刿论战》《子鱼论战》同样论战,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
作业
1、积累并分类文章重点词语句子
2、《重耳之战》《殽之战》的课下阅读
2、《曹刿论战》《子鱼论战》对比分析
板书
烛之武退秦师
资料链接
《重耳之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1)。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2),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3), 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 司空季子(4)。
狄人伐唐咎如(5),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俦、叔刘(6)以叔隗妻赵衰(7),生盾。将适齐(8),渭季隗曰: “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9)。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10)。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11),乞食于野人(12),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13)。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14),以告姜氏(15)。姜氏杀之,而谓公 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 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 遣之(16)。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17),曹共公闻其骈胁(18),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19)僖负羁之妻曰(20):“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候而诛无礼,曹其首也。于盍蚤自贰焉(21)”乃馈盘飨,置壁焉(22)。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23),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24):“臣闻大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25),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26),而天不靖晋国(27),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28),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齐(29),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30),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 者(31),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32),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3)。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34),右属藁踺(35),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36)。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37),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38),其将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 秦。
秦伯纳女五人(39),怀嬴与焉(40)。奉匾沃盥(41),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公子惧,降服而囚(42)。
他日,公享之(43),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44),请使衰从。”公 子赋《河水》,公赋《六月》(45)。赵衰曰:“重耳拜赐!”
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秦晋肴之战《左传》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子鱼论战》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言基础知识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