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6、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三年级上册6、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内容研讨,拓展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验教学则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实验探索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所具有的实践性、真实性是任何其它媒体所无法替代的,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必须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小学科学教学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学,对科学实验更为热爱。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边玩边实验,边学习,寓教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探索,从而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能力目标:
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对比实验的现象进行描述,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情感目标是: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尊重实验结果的事实,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教学准备:
《乌鸦喝水》动画片
水槽、乒乓球、塑料瓶、注射器、水、红墨水、吸管2根、锥形瓶、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
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二、内容研讨。
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1.如果周围没有小石子,还有哪些物体也会占据空间使瓶子里的水上升呢?
2.你们的办法真多,说出了这么多能够占据空间的物体,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要占据空间。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
3.学生大胆猜测
活动二:
1.老师的桌上有半瓶水、两根吸管一个胶塞和注射器,老师不用石子,就用这些东西,我能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你有方法吗?
(否定倾斜杯子、压瓶子、用嘴吸等想法。)
2.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教师演示实验一
3.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
(空气和小石子的作用是一样的。空气占据了水所占据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
4.胶塞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呢?(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
5.老师小结:刚才的实验说明空气和固体一样也能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三:“上下移动的乒乓球”
教师出示实验二装置,教师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中,用手将气球里的空气尽量排出,并压住饮料瓶的颈口处,将透明空饮料瓶罩着乒乓球,问:如果将饮料瓶竖直压入水中,乒乓球应该在饮料瓶的底部还是上部?为什么?
学生猜测。
如果把压住饮料瓶的颈口处的手松开,乒乓球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结果,试图解释原因。
实验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注射器)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它都可以怎么玩?下面我们就用往里压和往外拉的方法来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3.出示实验要求:
(1)用2个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 (怎样做到同样多?抽到相同的刻度)
(2)先将管口堵住,然后用一些力把活塞往里压,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或水跑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录表(一)
(3)将管口堵住,然后用一些力把活塞往外拉,注意不要把活塞从筒里完全拉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录表(一)
表(一)
4.方法听明白了吗?同学们先做压的实验做好记录后,再做拉的实验,开始吧!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5. 汇报交流: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有什么特点?
(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能变化。).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说说空气和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出示维恩图,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7.老师解释:为什么空气能被压缩和拉伸,而水却不能呢? 当空气被压缩和拉伸时,空气占据注射器里的空间大小发生了变化,但里面空气的多少变了没有?是的,空气既没有跑出来也没有钻进去,如果原来注射器里面有7个空气宝宝,当它被压缩和拉伸时里面还是7个空气宝宝,空气宝宝的数量和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想像一下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试着做出你们的解释。
8.教师小结: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当我们用力压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小,空气占据针筒的空间就小了;当我们向上拉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大,空气占据针筒的空间也就变大了。(可能有的学生会问水为何不能被压缩和扩张,原因在于组成水的微粒之间的距离本来就很小了,所以不能被压缩了,另外微粒之间还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也不能被扩张,必要时可以出示flash动画加以解释,但是不做要求)
四、拓展应用
1.充足了气的球,我们再用打气筒能向里面打些气吗?它会继续增大吗?里面的空气会怎样?
2.其实,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打气筒、篮球、喷雾器等)
那么它们是怎样利用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的?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研究。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通过这堂课的实际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教材上安排了三个活动分别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和比较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不同特点。虽然教材上安排的探究活动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但通过试教和请教有经验老师,发现教材上的探究活动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且难度较大,所以对教材中的实验予以改进,实践证明,效果是明显的。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搞好教学的前提。
如利用学生熟悉乌鸦喝水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实验蒙上一层神秘感,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能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第一个实验过后,紧跟着第二个实验,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释新的问题和现象。
四、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掌握课本以及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尽量了解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到有备无患。
如做完第三个试验后,可能有的学生会进一步思考提出疑问,固体和液体为何不能被压缩和扩张,虽然这不是教材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是教师也不能含糊带过或不予解释。教师给与及时的解释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当然这要求教师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对教师是一个挑战。虽然也有被学生难住的时候,但是不回避,和学生共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也能做一个学生喜欢和佩服的老师。
总的来看,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比如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等。但是问题也是存在的,如情景导入后,关于占据空间的概念是一个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解释深了,学生不懂,浅了又不能说明问题,这有待再研究,另外,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时课堂组织控制能力还有待提高。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6、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明确概念,动手实验,巩固新知,教师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6、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三年级上册6、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