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 (六三制)四年级上册四 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青岛版 (六三制)四年级上册四 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合作交流,分层练习,课堂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课时备课设计 课题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课型新授课时1序号5学习材料分析本信息窗呈现的是父子二人探讨修建隧道的原理的情景,通过解决“为什么要修隧道呢?”问题,引入对两点间线段最短等知识的学习。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和掌握两点间的距高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知识储备: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以及线段、直线、射线和角。了解了平行与相交的位置关系。课时内容: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后续铺垫: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图形与几何知识提供基础。课标分析课程内容:第二学段(4-6年级)“图形与几何”中“位置关系”。课程目标:1.知识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本节课中“相交、垂直”的理解)。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2.数学思考:(1) 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2) 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3) 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3.问题解决:(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4.情感态度:(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学情分析(一)已有 认知基础: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性质,学习了角和角的度量;平行与垂直是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有效载体。 生活经验:平行与垂直这些几何图形,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已积累许多表象。 策略方法:能通过观察、操作、猜想分析等活动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二)困难障碍及突破措施: 由于学生生活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比较困难;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难以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线段最短”的特质;以前所学的直线、射线、线段等主要是研究的单一几何问题,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线段最短”涉及数形结合及模型思想。突破措施1. 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如:创设模拟生活中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线段最短”现象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体会。2.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如“点到直线的距离”,让学生自主的画、想,通过充分的交流,体会“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线段最短”的含义。3.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感知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方法。4. 发挥评价激励作用。通过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三)差异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95%的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90%的学生会借助三角板和直尺画“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剩余10%的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与日常学习中慢慢掌握学习目标1.学生在通过“猜一猜,画一画,量一量”活动,90%能理解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含义,会画能找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剩余10%的学生在同伴帮助,老师课下辅导后也能做到。(数学抽象)2.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直观想象)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及其画法。突破措施:1.对学生易错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2.对个别掌握不好的学习加强辅导。3.生生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在小组合作中突破难点。4.巡视过程、个别辅导,有针对的对学困生进行指导。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本教 学 过 程环节及对应目标内容学生活动评价活动预设问题与补救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目标3)1.出示情景图2.教师提问:为什么要修隧道呢?1.学生观察情景图。2.思考:为什么要修隧道呢? 学生借助情境图中进行思考 并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 100%的学生会观察情境图,能借助情境图中进行思考 二、合作交流、探究感悟(目标1、2、3)1. 提出猜想。师:刚才同学们都认为修隧道的路程最近,其他的方法路程会远一些,这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的,其实在数学上它还只是一个猜想。板书:猜想。2.操作验证。(1)讨论研究方案。师:这种观点究竟对不对呢?在我们还需要验证一下。给学生一个简易的大山图,在山的两侧分别标出两个点A和 B。师:小组内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证明我们的观点是否正确?课件出示探究方案:师出示课件动态演示三条线路比较长度。(见图2)1.小组内讨论制定研究计划。①修隧道的方法在图上表示出来,思考你还能想到哪些不同的路线?试着画几条,看看能发现什么?②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比一比、量一量,验证你的发现是否正确。③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与小组同学交流。(2)学生分小组操作验证。(3)全班交流汇报。1.小组内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学生分小组操作验证。 3.全班交流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预设:100%学生能自己组织好汇报语言,能够总结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并能用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师:同学们在刚才连接两点中,发现了两点之间的线段是最短的,从而明白了在修路时“遇河架桥,遇山开道”的道理。笑笑同学家也打算从家到公路修一条水泥路,该怎样修呢?1.小组合作探究。可以把笑笑家看做一个点,把公路看成一条直线,请你用手中的工具,用不同的方法找出最近的那条路,并加以说明。2.汇报交流,归纳总结。选几个有代表的组表到讲台前用实物投影展示:预设1:先画出几条不同的线段,再分别量一量,发现垂直的线段最短。预设2:用毛线比一比,毛线的一端固定在笑笑家那一点,另一端固定在公路上,逐步移动毛线,毛线越来越短,短到一定程度,毛线越来越长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最近的那条路,并能加以说明 汇报交流,归纳总结“垂直的线段最短”。 效果:90%学生能自己组织好汇报语言,能够总结出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掌握点到直线间的距离2.原因:学生对于某些生活事物缺少客观真实的认识,估测不准。3.措施:①可以通过让学生课下感受实物,来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②给孩子建立参照物,其他物体与参照物进行对比。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目标2、3)出示课后习题并讲解:1.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测量吗?2.4个小朋友做“抢板凳”游戏,他们的位置如下。谁最有可能抢到板凳?这样公平吗?3.(1)请你画一条从蘑菇房到小木屋最近的路。(2)请你画一条从蘑菇房通向小河最近的路。自主思考,独立完成。 同桌互助,解决疑难。班级交流,批阅改错。 效果:90%能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用学生能自主的完成练习,根据讲解进行巩固。2.原因:学生两个两点之间距离和点到线距离的认识不够,生活经验不足,实际生活实例的距离问题学生认识不足。3.措施:借助自己熟悉的物体为参考,进行学习。四、课堂总结、知识梳理(目标4)引导学生从多知识、方法多方面进行回顾整理。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疑惑。2.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法。学生能够独立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性内容,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思想和方法方面的内容。指定不同层次学生叙述本节课学习主要内容90%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梳理出本节课的知识,并表达出来。还有10%的学生语言表述能力不足。五、作业布置1.自主练习1、2、3、5题(目标1、2目标未达成学生完成)2.自主练习第4题(必做)(测量A点到直线的距离)3.自主练习6-7题(拓展性选做)4.找生活中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实例进行描述。刘、板书设计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线段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距离: 垂线段:点到直线距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5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青岛版 (六三制)四 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青岛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七 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第3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学习新知,自主练习,巩固新知,课堂总结,回顾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