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
展开山居秋暝
【学习目标】
1.发挥想象,联想诗中的意境。
2.欣赏诗中的韵律。
【学习重难点】
1.发挥想象,联想诗中的意境。
2.欣赏诗中的韵律。
【学习过程】
一、请思考
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
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
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
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
《王右丞集》。
二、旧体诗歌
1.旧体诗歌分“古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三类,近体诗又有“律
诗”、“绝句”之分,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
2.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
“出句”,下句叫“对句”。
3.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4.凡双数句都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压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如本
诗的“秋”、“流”、“舟”、“留”。
5.每句各字的平仄有严格要求,特别是 2、4、6 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三、诗歌赏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请依示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后几幅图
画。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示例: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
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
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
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示例: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
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
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示例: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
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示例: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
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
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2.练笔。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
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
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
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
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
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
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
美,这份幽静而缥缈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四、深入探究、欣赏品味
(一)问题: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
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
语响”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一般人自然不知
山中有人了。“空”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2.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
“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又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
“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
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
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二)欣赏练习:
1.对课文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中“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是傍晚的意思。
B.首句中“空山”写出山中树林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C.“竹喧”“莲动”两句是说浣女摇动竹枝,竹枝发出沙沙声;晚风吹来,莲叶摇曳
多姿。
D.“随意”“王孙”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如此秋景,“王孙”亦可自留。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
求。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摄取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
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诗人的高洁情趣。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
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沉情绪。
五、唐诗中“空”的多重品读
唐代诗坛群星荟萃,异彩纷呈。诗人大多精于炼字,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便是一个明证。唐诗中一个“空”字,在情感丰富的诗人笔下,便能生出多彩意蕴,寄寓无
尽情怀。
1.“空”:反映百无聊赖、无所寄寓的情感。
杜甫《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句给予我们的第一感觉就
是祠堂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包含了作者的感伤叹惋之情: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
谁去听呢?时间已过去了五百多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寂寞之情、荒凉之
意无限。闭上眼,你能想象一位老人,孑孓独行,满怀心事,徘徊于武侯祠庙间。杜甫《咏
怀古迹五首》(之三)中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之句。“空”字蕴涵了作
者对昭君身死匈奴,骨留青冢,只有灵魂能在月夜回归汉室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也借昭君的
悲剧,抒发了自己空有报国之志而无从实现的悲愤之情。盛唐边塞诗人高适也曾在《燕歌
行》中写道:“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前句写城南少妇因惦念前线的丈夫而
日夜悲愁,伤心断肠;后句的“空”字写出了征人在战地徒然回首的凄凉场景。夫妻间相去
万里,相见之日无期的绝望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空”:寄托繁华易逝、盛衰无常的感慨。
怀古诗常是这类情感的有力载体。英年早逝的天才王勃,站在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滕
王阁中唱道:“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当初建造滕王阁的“帝子”李元婴早
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唯有槛外的长江永恒地东流无尽见证着历史。“空”字写出了诗人
对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千古悲叹。另一位诗人韦庄面对曾经繁华的六朝古都,写道:“江
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鸟鸣草绿,春色常
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
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空啼的鸟儿、无情的柳树引发了诗人怀古伤今之情。诗歌很
好地表达了台城昔盛今衰、繁华不再以及唐王朝将不可避免地重演六朝悲剧的历史遗恨。
3.“空”:营造空灵澄净、冷清幽寂的意境。
《山居秋暝》中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诗句,诗人将“空”置于首联的首
字,构思巧妙。一妙在点题,写出了秋雨过后,大山的清新、幽然、旷远,山林显得格外晶
莹、碧透、空灵,简直连人的五脏六腑也都洗净了,心胸一下变得空旷、开阔起来。二妙在
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却说“空山”。原来这山中树木繁茂,遮掩了人们劳作的身影,真可
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又由于那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
山”,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三妙在作者真切地表达了离开漂浮的宦海,远离喧嚣
的市朝,在山中感受到的清净空灵和惬意的世外情趣。因此,“山居”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
“空”,即寂静、空灵、远大。与其说诗人写出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不如说诗人流露着怡
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空山”二字隐喻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归隐于此。“空”字是诗眼。韩
愈在《答张十一》中写道:“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春山明净,春水空阔澄
澈,猿啼声中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寥寥数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犹如
一幅寓意深远的水墨画,渲染着作者在仕途冷遇中内心的孤独和凄凉之情。
4.“空”:蕴涵荡然无存、一扫而空的悲叹。
白居易在《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
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中写道:“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中唐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天灾人祸不断。在这个战乱饥馑深重的年
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这里“空”的不仅是祖传的家业,更是指兄弟姊妹抛家失业,
羁旅行役,天各一方。一个“空”字描写了战乱频繁,家园荒残,手足离乱这一具有典型意
义的苦难生活。李白在《咏赤壁》中写道:“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三足鼎
立,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一决雌雄,孙刘联军通过火攻把曹军高大的楼船一烧而空。从
“龙”到“空”写出了曹军战前不可比拟的冲天气势以及战后溃不成军、一败涂地的惨状。
一字之变,对比鲜明,触目惊心。
2020-2021学年山居秋暝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山居秋暝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24* 月迹导学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24* 月迹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第一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第一课时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