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第二十二课第4节:化学的调控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一轮复习第二十二课第4节:化学的调控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合成氨反应的原理分析,工业合成氨的适宜条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十二课:化学反应限度及化学平衡第4节:化学的调控一、合成氨反应的原理分析1.合成氨反应的特点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已知298 K时:ΔH=-92.4 kJ·mol-1,ΔS=-198.2 J·mol-1·K-1。(1)自发性:常温(298 K)下,ΔH-TΔS<0,能自发进行。(2)可逆性:反应为可逆反应。(3)体积变化(熵变):ΔS<0,正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4)焓变:ΔH<0,是放热反应。2.原理分析根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利用我们学过的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应如何选择反应条件,以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率、提高平衡混合物中氨的含量,请填写下表。条件提高反应速率提高平衡转化率压强增大压强增大压强温度升高温度降低温度催化剂使用无影响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降低生成物浓度 3.数据分析根据课本表2-2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初始时N2和H2的体积比为1∶3),平衡混合物中氨的含量实验数据分析,提高反应速率的条件是升高温度、增大压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氨的含量的条件是降低温度、增大压强。二者在温度这一措施上是不一致的。实验数据的分析与理论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选择适宜工业生产条件的流程(1)分析反应特点。主要分析反应的方向性、可逆性、反应热和熵变等。(2)原理分析。根据反应特点,利用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增大反应速率、提高原料转化率的反应条件。(3)根据实验数据进一步分析反应条件,确定适宜条件的范围及催化剂的筛选。(4)根据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经济效益及环保要求等最终确定适宜的条件。二、工业合成氨的适宜条件1.问题讨论 (1)压强①原理分析:压强越大越好。②选用条件:目前,我国合成氨厂一般采用的压强为10~30 MPa。③合成氨时不采用更高压强的理由:压强越大,对材料的强度和设备的制造要求也越高,需要的动力也越大,这将会大大增加生产投资,并可能降低综合经济效益。(2)温度①原理分析:低温有利于提高原料的平衡转化率。②选用条件:目前,在实际生产中一般采用的温度为400~500 ℃。③不采用低温的理由: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反应速率减小,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变长,这在工业生产中是很不经济的。合成氨反应一般选择400~500 ℃进行的又一重要原因为铁触媒在500 ℃左右时的活性最大。(3)催化剂①原理分析:在高温、高压下,N2和H2的反应速率仍然很慢。②选用条件:通常采用加入以铁为主体的多成分催化剂,又称铁触媒。③选择催化剂的理由: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物在较低温度时能较快地进行反应。另外,为了防止混有的杂质使催化剂“中毒”,原料气必须经过净化。(4)浓度①原理分析:在500 ℃和30 MPa时,平衡混合物中NH3的体积分数及平衡时N2和H2的转化率仍较低。②采取的措施:采取迅速冷却的方法,使气态氨变成液氨后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应将NH3分离后的原料气循环使用,并及时补充N2和H2,使反应物保持一定的浓度。③采取该措施的理由:分离出NH3以促使平衡向生成NH3的方向移动,此外原料气的循环使用并及时补充原料气,既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又提高了反应速率,有利于合成氨反应。2.工业合成氨的适宜条件外部条件工业合成氨的适宜条件压强10~30 MPa温度400~500 ℃催化剂使用铁触媒作催化剂浓度氨及时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剩余气体循环使用;及时补充N2和H2 3.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4.选择工业合成适宜条件的原则(1)考虑参加反应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等本身因素。(2)考虑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等反应条件。(3)选择适宜的生产条件还要考虑设备条件、安全操作、经济成本等情况。(4)选择适宜的生产条件还要考虑环境保护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选择化工生产适宜条件的分析角度分析角度原则要求从化学反应速率分析既不能过快,又不能太慢从化学平衡移动分析既要注意外界条件对速率和平衡影响的一致性,又要注意二者影响的矛盾性从原料的利用率分析增加易得廉价原料,提高难得高价原料的利用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从实际生产能力分析如设备承受高温、高压能力等从催化剂的使用活性分析注意催化剂的活性对温度的限制二、探究讨论1.CO可用于合成甲醇,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该反应ΔH (填“>”或“<”)0。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 ℃、1.3×104 kPa左右,选择此压强的理由是 。答案 < 在250 ℃、1.3×104 kPa下,CO的转化率已较高,再增大压强,CO的转化率提高不大,而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低解析 从图像来看,随着温度的升高,CO的转化率变小,故ΔH<0,综合温度、压强对CO转化率的影响来看,在压强1.3×104 kPa下,CO的转化率已经很大,再增大压强,CO的转化率提高不大,但对设备和材料的要求更高,需要的动力更大,会增加投资和能量消耗,不经济。2.丙烯腈(CH2==CHCN)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主要副产物有丙烯醛(CH2==CHCHO)和乙腈(CH3CN)等。回答下列问题:以丙烯、氨、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丙烯腈(C3H3N)和副产物丙烯醛(C3H4O)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①C3H6(g)+NH3(g)+O2(g)===C3H3N(g)+3H2O(g) ΔH=-515 kJ·mol-1②C3H6(g)+O2(g)===C3H4O(g)+H2O(g) ΔH=-353 kJ·mol-1(1)两个反应在热力学上趋势均很大,其原因是 ;(2)有利于提高丙烯腈平衡产率的反应条件是 ;(3)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 。答案 (1)两个反应均为放热量大的反应 (2)降低温度、降低压强 (3)催化剂解析 因为生成产物丙烯腈和丙烯醛的两个反应均为放热量大的反应,所以它们均可自发进行且热力学趋势大;反应①为气体体积增大的放热反应,所以降低温度、降低压强有利于提高丙烯腈的平衡产率;由生成丙烯腈的反应条件可知,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催化剂。三、好题精做 1.在合成氨时,要使氨的产率增大,又要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增大体积使压强减小 ②减小体积使压强增大 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 ⑤恒温恒容,再充入N2和H2 ⑥恒温恒压,再充入N2和H2 ⑦及时分离产生的NH3 ⑧使用催化剂A.②④⑤⑦ B.②③④⑤⑦⑧C.②⑤ D.②③⑤⑧答案 C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既要满足增大速率,又要满足使化学平衡向右移动。从反应速率角度分析,①④⑦三种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降低;⑥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不变。从平衡移动角度分析:②⑤条件下化学平衡向右移动;⑧条件下化学平衡不移动。2.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使用铁触媒,使N2和H2混合气体有利于合成氨B.由H2(g)、I2(g)和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C.500 ℃左右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D.将混合气体中的氨液化有利于合成氨反应答案 D解析 A、B两项,改变条件平衡均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项,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温度越低,NH3的转化率越高,采取500 ℃左右,主要考虑催化剂的活性和反应速率问题;D项,将混合气体中的氨液化,相当于减小了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合成氨反应。3.对于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B.增大压强,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C.减小反应物浓度,对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D.加入催化剂,对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答案 B解析 A项,合成氨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都增大,但是温度对吸热反应的速率影响更大,所以对该反应来说,对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错误;B项,合成氨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正确;C项,减小反应物浓度,使正反应的速率瞬间减小,由于生成物的浓度没有变化,所以逆反应速率瞬间不变,然后逐渐减小,故减小反应物浓度,对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错误;D项,加入催化剂,对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相同,错误。4.(2020·保定高二检测)对于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 ΔH<0,下列研究结果和示意图相符的是( )选项ABCD研究结果压强对反应的影响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平衡体系增加N2对反应的影响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图示 答案 C解析 A项,由于p1条件先达到平衡,故p1>p2,由p1→p2,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左移,NH3的体积分数应降低,错误;B项,由于此反应ΔH<0,故升温平衡左移,N2的转化率降低,错误;C项,增大N2的量,会使正反应速率瞬间增大,使化学平衡右移,正确;D项,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错误。5.合成氨工业的原料气中含有少量CO,CO会使催化剂失去催化能力(催化剂中毒),因此,在进入合成塔前必须将其除去。一般用醋酸二氨合铜溶液来吸收原料气中的CO,其反应为Cu(NH3)2Ac(aq)+CO(g)+NH3(g)[Cu(NH3)3CO]Ac(aq)(正反应为放热反应)。(1)醋酸二氨合铜吸收CO的生产适宜条件是 。(2)吸收CO后的醋酸铜氨溶液经过处理后可再生,恢复其吸收CO的能力以供循环使用,醋酸铜氨液再生的生产适宜条件是 。答案 (1)低温、高压 (2)高温、低压解析 (1)醋酸二氨合铜吸收CO的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或增大压强,平衡向吸收CO的方向移动,故应采用低温、高压作为生产条件。(2)放出CO的反应正好和吸收CO的反应相反,应采用高温、低压作为生产条件。6.1913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发明了以低成本制造大量氨的方法,从而大大满足了当时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下列所示是哈伯法的流程图,其中为提高原料转化率而采取的措施是(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答案 B解析 ②④⑤操作均有利于合成氨的化学平衡向右移动,提高转化率。7.在合成氨工业中,为增加NH3的日产量,实施下列目的的变化过程中与平衡移动无关的是( )A.不断将氨分离出来B.使用催化剂C.采用700 K左右的高温而不是900 K的高温D.采用1×107~3×107 Pa的压强答案 B解析 把氨分离出来是减小生成物浓度,有利于平衡右移;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相对较低温度(700 K)利于反应向右进行,同时该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尽可能采取高压利于正反应的进行,A、C、D都符合平衡移动原理,而使用催化剂仅是为增大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无关。8.下列有关合成氨工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合成塔出来的混合气体中,其中NH3只占15%,所以合成氨厂的产率都很低B.由于氨易液化,N2、H2在实际生产中可循环使用,所以总体来说合成氨的产率很高C.合成氨工业的反应温度控制在400~500 ℃,目的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合成氨厂采用的压强越大,产率越高,无需考虑设备、条件答案 B解析 合成氨的反应在适宜的生产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原料的转化率并不高,但生成的NH3分离,再将未反应的N2、H2循环利用,这样处理后,可使氨的产率较高,A项错误、B项正确;合成氨工业选择400~500 ℃的温度,主要从反应速率和催化剂活性两方面考虑,合成氨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低温才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项错误;不论从反应速率还是化学平衡考虑,高压更有利于合成氨,但压强太大,对设备、动力的要求更高,因此选择10~30 MPa,D项错误。9.下列有关合成氨工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铁作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且有利于化学平衡向合成氨的方向移动B.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且有利于化学平衡向合成氨的方向移动C.增大压强能缩短到达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D.合成氨采用的压强是1×107~3×107 Pa,因为该压强下铁触媒的活性最高答案 C解析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平衡移动,只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A项错误;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不利于化学平衡向合成氨的方向移动,B项错误;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C项正确;催化剂的活性取决于温度的高低,而非取决于压强的大小,D项错误。10.合成氨厂所需H2可由焦炭与水反应制得,其中有一步反应为CO(g)+H2O(g)CO2(g)+H2(g) ΔH<0。欲提高CO的利用率,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降低温度 ②增大压强 ③使用催化剂 ④增大CO的浓度 ⑤增大水蒸气的浓度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⑤ D.②⑤答案 C解析 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增大CO的浓度,平衡向右移动,但CO的转化率降低;使用催化剂,平衡不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降低温度或增大水蒸气的浓度,平衡均向右移动,CO的转化率增大。11.据报道,在300 ℃、70 MPa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乙醇已成为现实:2CO2(g)+6H2(g) CH3CH2OH(g)+3H2O(g),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CuZnFe催化剂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B.反应需在300 ℃下进行可推测该反应是吸热反应C.充入大量CO2气体可提高H2的转化率D.从平衡混合气体中分离出CH3CH2OH和H2O可提高CO2和H2的利用率答案 B解析 B项,加热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放热反应也可能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故不正确。 12.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g)+3H2(g)2NH3(g) ΔH<0。下图表示该反应的速率(v)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t2、t3、t5时刻外界条件有所改变,但都没有改变各物质的初始加入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2时加入催化剂 B.t3时降低了温度C.t5时增大了压强D.t4~t5时间内转化率一定最低答案 A解析 合成氨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减小,t2后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没有移动,说明t2时刻改变的条件是加入了催化剂,化学平衡不移动; t3时刻应是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左移动;t5时刻应是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左移动;所以t6以后转化率最低。13.合成氨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反应N2(g)+3H2(g)2NH3(g) ΔH<0,673 K、30 MPa下,n(NH3)和n(H2)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点处反应达到平衡B.d点(t1时刻)和e点(t2时刻)处n(N2)不同C.其他条件不变,773 K下反应至t1时刻,n(H2)比图中的d点的值要大D.a点的正反应速率比b点的小答案 C解析 c点是氢气和氨气物质的量相等的点,该点以后,氢气的量还在减少,氨气的量还在增加,故c点没有达到平衡,A项错误;t1和t2两个时刻反应均处于平衡状态,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故d、e两点氮气的物质的量相等,B项错误;773 K>673 K,工业合成氨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氢气的物质的量增大,C项正确;反应达到平衡前,a点反应物浓度大于b点,因此a点的正反应速率比b点的大,D项错误。14.在N2(g)+3H2(g)2NH3(g) ΔH<0的平衡体系中,当分离出NH3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改变条件后速率—时间图像如图B.此过程中Q>KC.平衡体系中NH3的含量增大D.N2的转化率增大答案 D 解析 分离出NH3,Q<K,v正>v逆,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2的转化率增大,由于分离出NH3,使体系中NH3的含量减小。15.某温度下,对于反应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1。N2的平衡转化率(α)与体系总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1 mol氮气、3 mol氢气置于1 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B.平衡状态由A变为B时,平衡常数K(A)<K(B)C.上述反应在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H2的转化率增大D.升高温度,平衡常数K增大答案 C解析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加入的1 mol N2和3 mol H2不可能完全反应生成NH3,所以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92.4 kJ,A项错误;从状态A到状态B,改变的是压强,温度未发生变化,所以平衡常数不变,B项错误;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H2的转化率增大,C项正确;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K减小,D项错误。16.一定温度下,在恒压容器a和恒容容器b中,分别充入体积比为1∶3的N2和H2。开始时两容器的体积相同,则达到平衡时两容器中N2的转化率( )A.a中大 B.b中大C.a、b中一样大 D.无法判断答案 A解析 由题给信息可知,容器a中的反应与容器b中的反应相比,相当于增大压强,则平衡正向移动,因此平衡时容器a中N2的转化率大于容器b中N2的转化率。17.相同温度下,有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甲容器中充入1 g N2和1 g H2,乙容器中充入2 g N2和2 g H2,分别进行合成氨反应。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乙>甲 B.平衡后N2的浓度:乙>甲C.H2的平衡转化率:乙>甲 D.平衡混合气体中H2的体积分数:乙>甲答案 D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8章 第49讲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调控(含解析),共16页。
这是一份鲁科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6章第2节素养提升13化学平衡的调控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课时学案,共5页。
这是一份高考一轮复习第二十二课第6节: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探究讨论,好题精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