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一轮复习小说局部情节的作用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一轮复习小说局部情节的作用练习,共3页。
医 者
周国华
①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痛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痛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②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③癌症?我眼前一阵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④不能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⑤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一旦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回家的路上,我拼命地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一点点钱。
⑥或许天不绝人,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⑦老中医家里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地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地开起了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⑧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
⑨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⑩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那个蛇皮袋子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把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⑪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⑫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地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⑬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⑭老中医晃头捻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⑮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真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⑯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⑰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
⑱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着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家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⑲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鉴宝》节目,里面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怒,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⑳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eq \(○,\s\up1(21))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eq \(○,\s\up1(22))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eq \(○,\s\up1(23))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eq \(○,\s\up1(24))“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诊病时,那家主人给的。”
eq \(○,\s\up1(25))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eq \(○,\s\up1(26))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eq \(○,\s\up1(27))一块匾额悬在墙上,上面的两个字——“医者”熠熠生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读高二那年”,暗示妈生病“不是时候”和“我”需要治好妈的病的迫切,也为后面突出老中医的医术医德做了铺垫。
B.老中医要青花瓷瓶并给一千块钱瓶钱是想帮助“我”,使“我”能治好妈的病并完成学业,这体现了老中医高尚的医德。
C.文章虽然很短,内容也是平常生活之事,但仍写得跌宕起伏而非平铺直叙,很有可读性。
D.“我”去送锦旗的时候,老中医说赎瓶子价钱要翻倍,这体现了老中医也爱财,这样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复杂和真实。
2.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老中医医术高超?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第⑲段有什么作用?试作简析。(6分)
4.小说最后以对老中医家中题有“医者”二字的匾额的描写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砸琴(节选)
张炜
琴棋书画,琴是摆在第一位的。琴是中国古琴,但延续到后来,各种琴都受人喜爱了。这里的人特别喜欢一种蟒皮制成的琴,因为它的声音仿佛来自海滩深处,听起来格外撩动人心。许多人听了,都觉得这声音有一种说不清的诱惑力。由于专门的乐器店少见这种琴,所以就要倚仗当地的制琴师傅。有名的师傅都是祖传的,他们个个身怀绝技,遵守传儿不传女的老规矩。爱琴的人不一定是弹琴的好手,他们只是爱,只是精于收藏而已。收藏是一种奇怪的嗜好,是一种癖,一旦迷上就很难改掉。
那儿有一位有名的制琴师,出自他手的琴在方圆几百里都享有盛名。他会制作好几种琴,然而最有名的还是那种蟒皮琴。城镇的一户收藏世家存有一把上百年的古琴,一切保护良好,唯有蟒皮裂开了。无奈中也只有找这个制琴师傅重新镶造了。内行人都知道,一把琴的高下贵贱,最关键的就是这蟒皮的搭配与选择,更有制作功夫的粗精。凡艺术都倚仗灵感,制琴当然是门大艺术,而这门艺术的穴位就在琴体与蟒皮之间。收藏家因为爱琴,心思不用在别处,所以家里的经济营生一般,虽然不算家徒四壁,可也好不了多少。他好大年纪才娶了一个妻子,两年后生子,老年得子疼爱得不得了,平时他和妻子与孩子是须臾不能分离的。
他的家住在城镇边缘,靠近一片林子,这里常常有一些野物跑出来玩儿,他与妻子从不伤害它们。有一天妻子正在家里灶上忙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出门去了,她一时也没在意。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尖叫声,她一听是自己孩子的声音,就不顾一切冲了出去。原来孩子只戴了个红肚兜,这会儿蜷在一个草垛旁边,不远处就有两只豺狗模样的东西,它们一纵一纵地围着孩子跳,只是不敢近前。她拿起柴棒驱赶它们,到了跟前一看,只见一条不大的蟒蛇用身子围住了孩子,高高探起的头颅四处盯视,身上满是鲜血和伤痕。她吓得不敢喘气,定下魂来才知道是这条蟒蛇刚才与两只豺狗搏斗,救下了孩子的一条性命!她呼叫孩子时,那条蟒蛇就用嘴巴摩挲着孩子的腮,孩子很快就不哭了。这时蟒蛇才把身子放开,在一旁看着她把孩子抱起,缓缓地爬回了林子里。她最后一眼记住的,就是这条蟒蛇脖子处有一块金黄色的大斑。
男人回来后听过了这场历险,特意去找过那条蟒蛇,但没有找到。这时他的宝贝古琴已经送到那个师傅手中许久了,对方回答说这种事急不得。大约又过去了一个月,制琴师傅终于把修复的古琴拿回来了。这一天算是一个重要日子,男人见了古琴就忘了一切,他洗了脸洗了手,又换了衣服才去接那把琴,就差没有焚香沐浴了。制琴师傅当即拨弄了那把琴,声音韵味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这把价值千金的古琴就算重生了。
师傅走后,妻子凑近了正在低头抚琴的丈夫,抬头端量了一下,突然大声喊叫起来。她说她认得这蟒皮上的斑纹,这肯定是那条蟒蛇的皮。她这一叫,男人脸都白了。他赶紧放了琴,然后出门追赶制琴师傅。
他拦住那个人,开口就问蟒皮的来历。师傅说:要为这把古琴寻找合适的蟒皮就难了,所以才拖了这么久,家中贮存的所有原料都不合适,而自己又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这种琴需要配的是年纪合适的雌性蟒皮,还要有“金环扣”的,就是脖子上长了一种奇怪金斑的,这样的蟒皮会发出一种“金声”。师傅长叹,然后一脸欣慰说,他为了这把古琴不得不四处寻觅那种蟒皮,几次都想作罢,巧的是本城一个老猎人告诉他,说海边林子里就发现过这种蟒,于是他约了好几个猎人,徘徊在林子中数日才得手。
男人一声不吭回去了。这时妻子已经把那把古琴归到了专门的屋子里,这里藏有几十把琴。男人脸上一点儿血色都没有,他对妻子点点头,然后抄起一把锤子就进了藏琴的屋子。
他一口气砸毁了所有的古琴。
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古琴制作恪守祖传方式,工艺精益求精,使用的材料也颇有讲究,开头的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也使小说具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B.从“收藏家”爱琴如痴,以致家徒四壁,好大年纪才结婚生子,到最后怒砸古琴,小说表现了他迷途知返,不愿再玩物丧志的心理历程,可谓波澜起伏。
C.这篇小说的语言类似于“零写作”的风格,即不显露作者的情感流露和价值评判,一切的内在都隐含在看似简淡、客观的平静叙述中。
D.小说写“制琴师”为了找到合适的蟒皮来修补古琴,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等待,甚至冒险捕蛇取皮,可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传统技艺得以延续下去的关键,这也是作者要突出的主题。
2.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收藏家”的形象特点。(6分)
3. 说说第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情节中的作用。(6分)
(以下两题选做)
4. 简析第一段的作用。
5. 请赏析这篇小说的结尾的艺术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报复
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可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B.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C.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剧评家的身份。
2.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4分)
3. 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8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1.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2.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3.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4.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小说局部情节的作用练习答案
(一) 1. D.“这体现了老中医也爱财,这样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复杂和真实”说法错误,应是表现老
中医想不动声色地帮助人家,不想让人家知道真相而博得感激,文章这样写仍是表现其医德之高。
2.(1)对比手法。将我妈“痛得满床打滚”病之重与老中医轻松将病治好进行对比;将赤脚医生、县医院治不好妈的病与老中医药到病除进行对比,都突出了老中医医术之高。(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文中写“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听到有人说老中医挺神,治好了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老中医家里坐着许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从容诊断,毫不忙乱。(3)直接描写(正面描写)。老中医从容自信地交代将那些药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再去找他。而母亲真的痊愈了。(每点2分)
3.(1)推动情节的发展。正因为“我”怀疑青花瓷瓶的价值,才有下文“我”去赎瓶子,发现瓶子真相,看到老中医的高尚品质的情节。(2)使情节出现起伏,吸引读者,使情节内容更为完整丰富。“我”的愤怒使情节骤然紧张,而后又逐渐缓和,这样故事就起伏有致,使读者很想继续看下去;又展示给人一个完整的故事和完整的人物形象,这样就使文章内容更为完整丰富;(3)使人物形象更为突出。正是“我”的怀疑,使后文表现老中医高尚智慧的情节出现,使老中医的形象更为突出。(4)使主题更为突出。此情节的存在使老中医的高尚品质更为突出,这样就使文章赞美人间真善美的主题更为突出。
4.①结构方面,照应了标题,暗示了作品的主旨,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②人物形象方面,通过富有深意的描写,强化了他以“医者”身份自居,秉持职业操守的人格魅力;③思想内容方面,进一步深化主题,表达了“我”对老中医高尚品德的称颂和感激。(每点2分,共6分)
(二) 1.C(A.小说有一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主要体现在蛇的灵性上;B.“收藏家”砸琴的原因并非懊悔自己玩物丧志;D.选项中所述是小说主题之一,但主要突出的主题是艺术的追求与人性的矛盾。)
2. ①知恩图报,他得知蛇为救子而受伤,特意去找蛇,蛇因琴而被杀,他甘愿舍弃对古琴的嗜好;②心地善良,他与妻子从不伤害野物;③爱琴如痴,为收藏琴家里经济情况受到影响,甚至耽搁了终身大事,接回古琴时态度极为郑重;④朴淡轻利、志趣高雅,他把心思放在收藏、保护古琴上,而非挣钱娶妻等俗事上;⑤疼爱孩子的慈父,老来得子,与孩子须臾不分。(答出三点并有适当分析即给满分)
3.(1)为下文妻子“大声喊叫”“认得这蟒皮上的斑纹”这一情节埋下伏笔。(2)与下文制琴师叙述中的“还有金环扣的,就是脖子上长了一种奇怪金斑的”这一句相呼应。
4. (1)为故事的发生创设文化背景。(2)说明传统文化风俗对“制琴师”“收藏家”性格形成的影响。(3)“收藏……一旦迷上就很难戒掉”与文末收藏家“砸琴”形成对比,因而形成故事的波澜,情节的反跌。
5. (1)照应题目。(2)在情节高潮处戛然而止,余韵不绝,引人深思。(3)欧亨利式结尾,“见了古琴就忘了一切”的收藏家竟然“砸毁了所有的古琴”,出人意料,但前文对收藏家的善良和爱心已做了充分的铺垫,所以此举也在情理之中。(4)丰富了人物形象,凸显收藏家品质中最可贵的一面。(5)砸琴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思考。
(三) 1.B ( “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错。)
2.(1)塑造了彭恩尖刻辛辣的剧评作者的形象。(2)开门见山,营造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推动情节发展。(3)此时的盛气凌人与在枪口下懦弱胆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4)首尾呼应,以剧评开始,一剧评结束。
3.(1)批评贵在不屈不饶,贵在执著和坚守;(2)批评需要风骨,需要犀利、批评,但也需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和技巧,不能侮辱人格;(3)演员的成长离不开剧评家,要客观、理性看待批评;(4)剧评家和演员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还要互相理解和尊重。
(四) 1.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2.(1)这个细节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2)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3.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4.(1)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2)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3)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4)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