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2《再别康桥》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2《再别康桥》教案第1页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2《再别康桥》教案第2页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2《再别康桥》教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教学思路,练习设计,拓展延伸,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2.通过文本细读、深入解读作品,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3.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4.学习新诗鉴赏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指导,学会从诗歌的形式方面鉴赏诗歌。说明:本诗是中国现代诗坛的经典作品,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作为新月派新格律诗实验的优秀结晶,分析本诗在形式上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是体味本诗美感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朗读,充分发掘学生的分析、朗读能力,就能够体验本诗的形式美感。而作为徐志摩的抒情名作,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即体味该诗在内容上的情感美。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挖掘出该诗情感美的内在成因,才算得上真正读懂了这首诗。【教学重点】1.体味《再别康桥》的情感美2.探索《再别康桥》情感美的内在成因说明:对诗歌的鉴赏,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形式美,虽然《再别康桥》属于新诗格律诗中的佼佼者,韵律和谐优美,节奏富于变化,结构灵活多姿,意象清新恬美,语言凝练生动,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优美舒畅。但是如若剖筋拆骨,一一细究,则韵味全失。不如舍末逐本,直击性灵,体味本诗所蕴涵的情感美,并探索其内在成因。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该诗之所以被列为现代诗坛之冠,不仅在于其形式,关键在于其内容,即作者对康桥的真挚的情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928年5月,徐志摩做了一次为期半年的环球旅行。在归来的南中国海上,最令他难忘的就是母校康桥。11月6日,徐志摩写下了现代经典名作《再别康桥》。 交代该诗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朗读课文1.请全班同学默读课文。2.请两位同学朗读课文。1.默读课文,初步体味。2.由两位同学范读课文。通过默读,揣摩诗歌的美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展示揣摩的效果。概括课文内容1.提问: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全诗每节的内容。2.明确概括结果(作别、金柳、青荇、清泉、寻梦、沉默、作别)。1.思考并概括。2.交流概括结果。通过概括,明确课文的内容和线索分析课文特点1.提问:根据内容概括,分析本诗在结构上的特点。2.明确分析结果:首尾呼应、第二至四节写景。1.根据概括思考分析。2.交流分析结果。分析本诗在形式上的特点,即建筑美的内涵。研读课文1.提问:诗中哪节最能表达作者离别时的心情?2.明确结果:第六节。3.自读课文,寻找可以点题的章节并交流发言。4.朗读该节,体味作者的情感。点题——离别。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离别康桥时的惆怅之情。深入解读课文1.提问:徐志摩为什么会对康桥产生如此强烈的思想感情呢?请用诗中词句回答。3.明确结果:第五节。1.细读课文,寻找相关的关键词句并交流发言。2.朗读该节。通过解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诗中情感美的内在成因:康桥是作者寻梦的地方。对照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提问: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部分,徐志摩是带着什么梦想来到康桥的?1.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部分,思考分析。2.交流分析结果寻梦的内涵具体化:徐志摩放弃美国的银行学,欲至剑桥师从罗素,是对自由之梦的追寻。对照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提问: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部分,分析徐志摩主要描写了康桥的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具有什么特点,对作者产生怎么的影响?1.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部分,分析思考。2.交流分析结果。再将寻梦的内涵具体化:康桥风景秀丽,开启了作者的性灵。康桥是作者美之梦蕴积的地方。对照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提问: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四部分,找出徐志摩是如何概括他在康桥一年的学习生活的?1.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四部分,思考分析。2.交流分析结果。徐志摩在康桥的生活是自然的、真愉快的。同时也是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结合作者生平解读课文提问:结合作者的情感经历,分析作者的康桥生活为何也是最痛苦的时期?1.结合查找的相关资料,思考分析。2.交流分析结果。再将寻梦的内涵具体化:徐志摩在留学期间离婚并失恋,康桥是作者爱之梦破碎的地方。 结合胡适的点评,总结全诗。教师小结: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把这三个理想的条件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胡适《追悼志摩》)1.在总结全诗的基础上全班同学齐读该诗。2.并再请两位同学示范朗读。深化学生对徐志摩的认识和对课文的理解。徐志摩对单纯信仰的追求,都和康桥有关。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家园。拓展延伸教师点评:徐志摩这样拥有单纯信仰的诗人,我们可以把他称之为主观之诗人。这种单纯信仰,也就是王国维先生说的赤子之心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亦然。同类诗人举例:陶渊明、李白、苏轼、纳兰性德、海子等深化学生对诗人的认识和对诗歌的理解。作业布置教师示范朗读。 师生互动。教学思路诗歌教学看似简单,实则很难。诗歌文本短小,内涵却很丰富。要想充分挖掘诗歌的内涵,除了知人论世之外,还可以借助其他文本的帮助。正如该诗,单凭诗中的寻梦二字,亦可作为徐志摩眷恋康桥的原因。但是终嫌模糊,只有借助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和胡适《追悼志摩》两文,才能把寻梦的内涵分析清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先讲《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再讲此诗。其文篇幅虽长,若抓住康桥的天然景色康桥的学生生活两大部分分析,一节课亦可解决。练习设计1、总结概括徐志摩眷恋康桥的原因。2、将《再别康桥》和以前所学的关于离别题材的诗歌作比较,看看有何不同。3、分析诗中第二至六节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附:《再别康桥》赏析康桥——诗人的精神家园——《再别康桥》赏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轻灵的,淡淡的句子,开启了中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诗歌。透过近百年历史的重重尘埃,我们仿佛看到徐志摩正站在即将启航的轮船上,轻轻挥手,向那个曾经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康桥——告别。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但在诗人短暂的一生中,却是最后一次。徐志摩死后,他的生前好友胡适曾经在《追悼志摩》一文中写道: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把这三个理想的条件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胡适对徐志摩一生历史的概括非常精辟。但是并没有指出徐志摩单纯的信仰是如何养成的。除了天性以外,纵观徐志摩的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便是康桥。康桥,是诗人爱之信仰破碎的地方,自由信仰飞扬的地方,美之信仰蕴积的地方。康桥,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康桥,也即现在的剑桥大学,1922年,诗人第一次来到康桥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想到康桥将对他的人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那时的徐志摩还只是一个年仅23岁的留学生,受父命,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银行学,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他之所以宁愿摆脱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诱惑,远渡重洋,来到康桥,只是徒慕罗素先生的大名,只是想跟这位先生多读点书而已。然而这一行并不顺利,罗素先生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和政府唱反调,主张和平,并且和妻子离婚,早已被剑桥大学开除教籍。徐志摩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先生,狄更生先生是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的评议员,帮助徐志摩在剑桥大学谋取了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可以随意听课。从此,徐志摩就开始了在康桥求学的一年生涯。多年以后(1926年),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这样评价他这一年的求学生涯: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自然,源于康桥的秀丽的天然景色;愉快,源于康桥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痛苦,则源于诗人在康桥的一段感情经历。在康桥,徐志摩遇到了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女子——林徽因。林徽因是北洋军阀政府民政部长林长民的女儿,当时随父在英国旅行。徐志摩在拜访林长民的时候与林徽因结识。林徽因当时虽然只有十五六岁,却是一个见识广博、谈吐不俗的小才女。她经常随父出入英国上流社会,结识了一大批文艺界的人士,自己的文学修养也很高。徐志摩对她一见倾心,深深地爱上了她。可是徐志摩在出国留学之前,就已经奉父母之命,在海宁老家和宝山首富张家的女儿张幼仪结婚,并且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张幼仪赴英陪读,林徽因了解了真相以后,决定和徐志摩分手,很快随父回国。张幼仪在得知丈夫离情别恋以后,提出离婚的要求。徐志摩不顾家人和好友的反对,在德国和妻子离婚。之后回到康桥继续求学,过着单独的生活。所以,康桥既是徐志摩爱之信仰萌发的地方,又是他爱之信仰破碎的地方。徐志摩在美国留学期间,显然就已经播下了自由的火种,否则断然不会违抗父命,放弃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诱惑,远赴英国追随罗素。罗素虽然没有追到,但是徐志摩并没有白来,一年的剑桥生涯,让徐志摩广泛阅读了英国文学,尤其深受当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通过林氏父女的关系,徐志摩还广泛接触到英国上层社会,尤其是文艺界人士。徐志摩更加深入地领会了自由的真谛。所以,康桥是徐志摩自由信仰飞扬的地方。他勇于追求真爱的执着精神,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徐志摩才会大声地喊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他对康桥的无比热爱之情,我想主要是源于此。康桥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起初徐志摩并没有发见。当他有机会真正接触到康桥生活的时候,他才发现,康桥给他的人生简直就是注入了一汪清泉。诗中作者对金柳青荇清泉的描写,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对徐志摩最大的莫过于康河。用徐志摩自己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的话描述就是,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诗人丝毫也不掩饰他对康桥的喜爱。他曾经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写道: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所以可以说,康桥是诗人美之信仰蕴积的地方。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寻梦,也就是寻找人生的美好理想,也就是胡适所说的单纯信仰,诗人在康桥没有找到的,还可以在人生道路上继续追寻。但是康桥对诗人而言,永远是开启性灵的精神家园,永远是孕育他的胚胎。1928年,再婚两年的徐志摩发现自己的生活陷入围城之中,他的妻子陆小曼再现交际花本色,花销很大。徐志摩三地兼课,四处奔波,十分狼狈。徐志摩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为此,他选择了逃避,1928年5月,徐志摩做了一次为期半年的环球旅行。在归来的南中国海上,最令他难忘的就是母校康桥。11月6日,徐志摩站在船头上,很自然地吟诵出,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相关教案

    高中人教统编版6.2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6.2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本解读,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