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试卷(教师版).docx
    • 学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试卷(学生版).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试卷(教师版)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试卷(教师版)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试卷(教师版)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试卷(学生版)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试卷(学生版)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试卷(学生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8 怀疑与学问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8 怀疑与学问一课一练,文件包含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试卷学生版docx、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试卷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颐(yí)和园     停滞(zhì)      众目睽(kuí)睽
    B. 运载(zǎi)      虚妄(wàng)     豁(huó)然贯通
    C. 譬(pì)如       步骤(zhóu)     恪(gè)尽职守
    D. 塾(shú)师      关卡(kǎ)       腐草为萤(yíng)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开展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
    B. 通过“车让人”活动的开展,使我市交通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
    C. 学校举行的汉字听写大赛,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学习和正确使用汉字的热情。
    D. 男篮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是因为他们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结果。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区扶贫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解决交通问题首当其冲。
    B. 面对警察的多番审讯,他百般狡辩,但供词前后矛盾,不攻自破。
    C. 要想有新学说产生,对旧学说进行辨伪去妄是必要的步骤。
    D. 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要有所判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在下面的空缺处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项是(    )
    我们对于__________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__________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__________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__________是自己的学问。
    A. 不论   都   才    才                                 B. 无论   都   可能  可能
    C. 无论   全   才    才                                 D. 不论   全   可能  可能
    二、填空题
    6.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视察  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________(辨认  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_(启示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________(懒惰  懒散)。
    7.文学常识填空。
    ①顾颉刚,字________,著名的________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②三皇指的是伏羲、________、________,五帝指的是________、颛顼、帝喾、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恩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2)开头两段引用名言,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划线的“一切”有什么表达效果?
    (4)第⑥段举戴震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贵质疑
    黄菊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又“问”。“问”从何而来?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前人学说产生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前人学说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他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确立了自己的学说,并向前人学说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应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文章开头引述前辈的话的目的是:________。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为文中第②段的横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
    (3)本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
    (4)第②段中“如果达尔文没有对前人学说产生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文中的例子)。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第⑤段中划线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5)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考点】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正确;B项,运载(zài);C项,恪(kè)尽职守;D项,关卡(qiǎ)。
    故答案为: A。
    【点评】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答案】 A
    【考点】顿号,逗号,问号,冒号,引号
    【解析】【分析】A“这是谁说的话”是一个疑问句,应该用问号,只要选择问句中间用逗号。BCD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平时学习和考试中经常涉及到的,因此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考试时一般会以填空和选择两种形式出现,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3.【答案】 A
    【考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项,正确。
    B项,主语残缺,可副去“通过”或“使”。
    C项,搭配不当,应把“增加”改为“增强”。
    D项,句式杂糅,可副去“的结果”或“因为”。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句中出现并列短语,要注意句子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并列不当、搭配不当等问题。
    4.【答案】 A
    【考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A项,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在这里属于望文生义。
    B项,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使用正确。
    C项,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使用正确。
    D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5.【答案】 A
    【考点】选择关系,条件关系
    【解析】【分析】“无论”“不论”虽然都表示条件关系,但我们可以区分“全”和“都”的区别。“全”意思是完备;齐全;各个部分的总和。“都”表示全部包括在内。据此我们判断二空应为“都”,排除CD;“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可能”表示不确定。根据文段内容,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学问应该肯定是自己的,所以三、四空都要用“才”,排除B。
    故答案为:A
    【点评】关联词语的选择,要仔细阅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结构,仔细体会前后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二、填空题
    6.【答案】 (1)视察
    (2)辨别
    (3)启迪
    (4)懒惰
    【考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1)视察: 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或现场检查工作 。省察: 反省检查自己 。根据语境,应选用视察。
    (2) 辨别:分辨两种或两种以上东西。辨认:分辨并认知某种东西。根据语境,应选用辨别。
    (3) 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迪:开导,启发。“启迪”不针对具体,“启发”针对具体。“启发”较为通俗,“启迪”则比较正规。一般的场合、小的方面、较浅的知识理论,用“启发”。而正规的场合、大的方面、较深的知识理论,用“启迪 ”。根据语境,这里应选用启迪。
    (4) 懒惰:中的懒、惰同义,都是懒的意思,所以懒惰只强调不肯去做。
    懒散:当然也有懒惰,不肯去做的意思,但撇开相同语素“懒”来说,其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散”,漫无纪律,不受规矩的约束。根据语境应选用懒惰。
    故答案为:视察;辨别;启迪;懒惰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此题应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方面辨析近义词的词义上的差别,意思辨清了,选用哪个词语就非常简单了。
    7.【答案】 铭坚;历史;神农;女娲;黄帝;唐尧;虞舜
    【考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作家作品,怀疑与学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
    ①顾诵坤(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字铭坚,号颉(jié)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汉人,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②根据《庄子》、《纲鉴易知录》的说法,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为三皇。五帝是以五行为代表的周期:伏羲(木)、神农(火)、黄帝(土)、少昊hào(金)、颛顼zhuān xū,(水);喾kù(木)、尧(火)、舜(土)、禹(金)、启。其中对中国文化进程影响比较大的,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这是一个由口耳相传到有文字纪年的过程。
    故答案为:①铭坚;②历史;③神农;④女娲;⑤黄帝;⑥唐尧;⑦虞舜。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三、现代文阅读
    8.【答案】 (1)治学要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学者先要会疑。)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提出中心论点,并充当道理论据有力论证了“治学要有怀疑精神”的中心论点,具有说服力;使开头显得与众不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一切”表范围,表明怀疑精神是全部学问的基本条件,无一例外,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举戴震做学问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述了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说服力强。
    【考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概括提炼议论文论点,论据
    【解析】【分析】(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围绕“怀疑与学问”的论题,写出作者的观点。第③段到第⑤段论述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第⑥段论述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议论文中开头引用名言的作用一般有三种:提出(引出)中心论点;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3)作答此类题可首先明确词语的限定范围,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写出这个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最后点明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4)戴震的事例属于事实论据,举他的事例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说服力强。
    故答案为:⑴治学要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学者先要会疑。)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⑵提出中心论点,并充当道理论据有力论证了“治学要有怀疑精神”的中心论点,具有说服力;使开头显得与众不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⑶“一切”表范围,表明怀疑精神是全部学问的基本条件,无一例外,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⑷举戴震做学问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述了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说服力强。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段落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的作用,具体答题规范格式可参考:开头通过写……的事例(引用……名言、俗语),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结合内容可知,开头两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并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本题考查理议论文的语言。解答此题时,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表达效果,最后指出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等特点;
    ⑷本题考查举例论证的作用。举例论证的作用是: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9.【答案】 (1)学贵质疑;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作为道理论据论证观点
    (2)知识也是无止境的
    (3)举例论证。
    结论: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4)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产生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
    【考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概括提炼议论文论点,补充论据
    【解析】【分析】(1)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来提炼。本文标题即中心论点。议论文中引用名言、诗句等的作用一般有: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③作为论据证明论点。由此分析文章开头引用的作用即可。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补写语句,符合语境即可。前面说海洋无边无际,人们把知识比作海洋,那么知识也是无止境的。
    (3)分析可知,文段举达尔文的例子论述了有效的疑是建立在一定研究基础之上的,根据句中议论性文字即可得出结论。
    (4)分析例句的句式,即“如果……就不会有……”,根据知识积累选一个与例句表达的观点相一致的事例,用同样的句式表达即可。
    故答案为:⑴学贵质疑;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作为道理论据论证观点;
    ⑵知识也是无止境的;
    ⑶举例论证;结论: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⑷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产生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通读全文,可以明确第一句就是论点,但是要用完整的陈述句进行表达;
    ⑵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衔接。“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这句话把知识比作海洋,接着说海洋是怎样的,知识是怎样的;
    ⑶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⑷本题考查判断论据和补充论据,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倒立论据时,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10.【答案】 (1)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3)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读者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4)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5)举例论证。通过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点评】
    【考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概括提炼议论文论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证过程,补充论据,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首先分析题目,然后再分析开头和结尾。这篇文章的题目 “知入”与“知出”是这篇议论文的论题。第一段话首先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结尾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这个观点: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据此答题即可。
    (2)分析写作思路要逐段仔细阅读文章,梳理文章的内容。这篇文章第①段话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②③④段论述什么叫“如”及如何”入“的观点;第⑤⑥段论述什么叫”出“和如何”出“;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本文的中心论点。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看这段话所表达的观点与文章中那段话所论述的观点一致。结合这段话和本文内容分析, 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读者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4)“这样”是一个代词,其所代词的内容往往就在它的前面,结合这段话内容分析, 第⑤段中划线的词“这样”在文中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5) 在熟练掌握论证方法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结合本段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然后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进行论证。因此,这段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本段的观点。 

    故答案为:(1) 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 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3) 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读者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4) 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5) 举例论证。通过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概括议论文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或文尾。答题时,要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2)此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一般议论文的结构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3)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本文的论点,然后再分析题目中所给的事例的具体内容,判断其与哪段的观点一致。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5)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相关试卷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2 范进中举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2 范进中举习题,文件包含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同步试卷学生版docx、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同步试卷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4 故乡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4 故乡同步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同步试卷学生版docx、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同步试卷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8* 论教养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8* 论教养一课一练,文件包含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同步试卷学生版docx、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同步试卷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