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2
展开
这是一份小升初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2,共37页。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①涉:过,渡。②遽:急忙,立刻。③契:用刀雕刻,刻。④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⑤所从坠:剑落下的地方。⑥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
【小题1】对“刻舟求剑”中“求”字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对“舟止”中“止”字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3】对“舟已行矣,而剑不行”的解释最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与“刻舟求剑”的寓意最相近的一项是( )
【小题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l)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遵循这种变化。(______)
(2)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______)
(3)不要随意去批判别人,认为别人都是一无是处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______)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 √ √ ×
【解析】
【分析】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小题1】本题考查对加点字的理解与分析,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刻舟求剑”的意思是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
【小题2】本题考查对加点字的理解与分析,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作答。“舟止”的意思是船停下来。
【小题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注意“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一句中“行”是“行驶”的意思。
【小题4】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与分析,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世上不大可能同时存在无坚不摧的矛和牢不可破的盾。
“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时间长了,最后可能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不要妄想不劳而获,也不要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才能一步一步接近目标。
【小题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做事情要懂得灵活变通,不要默守陈规,不知变通。
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其舍近墓 (__________) (2)遂迁居市旁 (__________)
【小题2】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 靠近 于是
【小题2】居住的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小题3】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解析】
【分析】
译文:当初孟子小的时候,他的家靠近墓地,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就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
【小题1】本题考查对加点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此非吾所以处子也”和“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可知,孟母三次带孟子搬家的原因是哪些地方不利于教育孩子。
【小题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把句中的重点字词翻译准确。本句中要注意“此”、“非”、“吾”、“处子”的翻译。
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画蛇添足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④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①祠:古代贵族每年四季祭祀祖先,各有名称,春祀叫做“祠”。 ②舍人:战国和秦汉时期,王公贵族的门客称舍人。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④画地:在地上作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__________
【小题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
【答案】
【小题1】C
【小题2】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小题3】故意卖弄会弄巧成拙;真理越出一步会变成谬误。(或:有的人为人处世,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不顾客观实际,结果把事情办糟。)
【解析】
【分析】
译文: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然后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小题1】本题考查对加点词的理解与分析,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作答。“我能为之足”的意思是我能给蛇添上脚,其中“之”是代词,指蛇。
【小题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将重点字词翻译准确。本句要把“固”、“安能”、“之”的翻译。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画蛇添足》告诉我们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4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小题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像楚国人那样的人或事吗?请举例说说(不超过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C
【小题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小题3】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小题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小题5】我的同学看到别人带了个足球踢,嫉妒了,因此,说:“我最讨厌踢足球了。” 第二天,我带了个足球,我们玩的时候,他说:“带我一个,我最喜欢踢足球了。”同学都说:“你不是讨厌踢足球吗?”他张口结舌,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解析】
【分析】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小题1】本题考查对加点词的理解与分析,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吾矛之利”的意思是我的矛很锋利,其中“利”是锋利的意思。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作答。通过阅读可知,这个楚国人不能回答时因为此时他意识到了自己之前说的话是矛盾的,怎么回答都不好。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推销矛和盾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将自己的矛和盾与别人的矛和盾进行比较。
【小题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寓意的掌握。《自相矛盾》告诉我们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叙述的故事能够表现出某一个人自相矛盾即可。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5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小题1】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若不与我,“与”:_________ A.和 B.结交 C.给 D.赞成
(2)犬引颈下视井中,“引”:_________A.延续 B.伸长 C.举 D.导引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_____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
【小题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小题1】 C B
【小题2】杨生被救出,行人牵着狗离开了,狗一边走一边回头看他。
【小题3】 狗 行人
【小题4】因为狗伸着脖子往井中看杨生,让他答应行人的要求。
【解析】
【分析】
译文:杨生养了一条狗,非常喜爱。一天晚上杨生赶路,掉在了枯井中,狗在旁边叫了一晚上。第二天早晨,有路人经过,觉得这条狗对着井号叫很奇怪,过去看道到了井中有一个人。杨生说:“如果您能够救我出来,我肯应要重重地报答您。”那个人说:“(如果)你把这只狗给我,我就救你出来。”杨生说:“这只狗曾救活过我,不能给您。”路人说:“如果不给我,就不救你出来。”狗就伸长脖子看井(里面),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告诉路人,要把狗给他。杨生出来了,行人用绳子牵着狗离开了,狗不时的回头看。五天之后,狗在晚上逃走了回到了杨生身边。
【小题1】本题考查对加点字的理解与分析,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作答。“若不与我”的意思是如果不给我。“犬引颈下视井中”的意思是狗就伸长脖子看井(里面)。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把句中的重点字词翻译准确。本句中要注意“出”、“系”、“时时”、“顾”的翻译。
【小题3】本题考查对多义字的理解与分析。“甚爱之”中的“之”是代词,指的是犬。“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是代词,指的是行人。
【小题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杨生本来是不愿意答应行人的,但是够伸脖子往井中看了看他,给了他信息,让他答应行人。
A.寻找
B.要求
C.请求
D.追求
A.脚
B.停止
C.阻止
D.中止
A.行驶的是船,而不是剑。
B.船已经行动了,剑还没有行动。
C.小船已经可以了,而剑还是不行。
D.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
A.自相矛盾
B.亡羊补牢
C.守株待兔
D.揠苗助长
A.引酒且饮之 (拿;举)
B.数人饮之不足( 够 )
C.我能为之足 ( 的 )
D.终亡其酒(丢失)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