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
专题01 理清叙事线索(知识梳理+典题精讲)-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1 理清叙事线索(知识梳理+典题精讲)-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共37页。主要包含了例题精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含义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分类
以实物为线索。如:《雨的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线索。
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以人物为线索。如:《孔乙己》
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如:莫怀戚的《散步》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先后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以地点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阿长与》
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常见的考题形式: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中的xx事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3.如何找文章的线索。
(1)看文题。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尤其是以人和物为标题的文章。
(2)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
(3)看抒情议论句。记叙文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它往往隐含着线索。
(4)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注:一篇文章行文的线索不一定只有一个,可以有多个线索,要看哪一个线索是最突出的,一般来说,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一一对应,一明一暗展开叙述。
4.线索作用
(1)可以集中表现主题,因为主题是通过材料来体现的,材料又是由线索串联起来的,如果没有线索,材料就是一盘散沙,也就无所谓主题的表现了;
(2)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突出,因为人物形象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而事例也要由线索来串联,如果没有线索将事件串联起来,人物的特点是难以刻画鲜明的;
(3)可以使文章结构更缜密,更严谨,使文章形成整体。
设问形式
答题格式
作用
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指出线索是……,并概括围绕线索写了哪些事。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揭示主题。
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②本文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明线是……,写了哪些内容;暗线是……,写了哪些内容;好处是……。
小说明暗线交织,使得情节的发展脉络清晰,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更深的挖掘。
【例题精讲】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xiàn mù,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 ),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⑪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⑫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⑬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⑭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⑮“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⑯“关你什么事!”
⑰“我是你爹!”
⑱“起来!”
⑲父亲没动。
⑳“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㉑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㉒“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㉓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㉔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àn mù( )
2. 填入第⑤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 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 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D: 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3. 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母亲购买旧车—— —— ——父子骑车看病
4. 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5分)
细读第㉔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6分)
【答案】
1. 羡慕 2. A 正确率: 76%, 易错项: B
3. 父亲生气砸车 刘伟挣钱买车
4. ⑦⑨两段都写了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的情节。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5. 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刘伟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③“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④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练中获得了成长。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词语字音认读和书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根据拼音判断出词语,在书写的时候注意书写规范。
羡慕:爱慕,钦慕,因喜爱他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也能达到。“羡慕”应读为“羡(xiàn)慕(mù)”
综上,本题答案为“羡慕”。
2. 在第⑤段中,通过上下文,我们得知,刘伟因为父亲把自己的单车砸了,而感到十分气愤,当他“头也不回”地走出家门的时候,心情应该是十分愤怒的。
A项,从第⑤段上下文语境来看,主人公刘伟离家而去是在父亲砸车的第二天。选项里“火辣辣的太阳”,体现了刘伟不顾母亲的呼唤,带着愤怒的情绪毅然走出家门,他不惧头顶的骄阳,表现出他的情绪如当天的天气般火爆,并为下文情节的出现作了铺垫。同时,也可以从文中“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夏日的午后”等内容推断出故事情节发生的季节,再进行判断。选项符合语境。
B项,“冷丝丝的寒风”,多形容悲伤、凄切的场景。选项不符合语境。
C项,“金灿灿的落叶”,色彩明丽鲜艳,多用来形容人的心情愉悦。选项不符合语境。
D项,“迎着”在动作上没有体现出主人公临走时的决绝。在“雾蒙蒙的细雨”的场景下也渲染不出主人公愤怒的情感。选项不符合语境。
本题要求选择符合语境的一项。
综上,本题答案为A项。
3. 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能力及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即可。
通读全文内容,整理出事情发展经过,可得知:开始,刘伟渴望一辆单车,母亲为其购买旧车;接着,父亲生气砸车,刘伟愤怒离家,并赚钱买了单车;最后,父子骑车看病的过程中,二人和好,化解了矛盾。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 本题考查理解段落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时,先看清它在文中的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其次分析该段在内容以及主题方面的作用。
文章⑦、⑨段内容基本相同,作者采用了重复的方式,突出了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重复的内容中“母亲给刘伟留饭”“父亲每晚揭开锅盖查看”的动作得到了强调,表现了父母对刘伟深沉的爱意和牵挂。同时,此处提到父亲对刘伟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5.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先分析行文思路和具体内容,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分析理解即可。
结合上下文,我们可得知,“环住”这一动作,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信任和认可,肯定了儿子“赚钱买车”一事。刘伟身体“一震”,表示他内心的惊异,同时也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深切关爱。“车铃声”是“清脆”的,渲染了两人和解后的喜悦之情。结合上文主人公与父亲产生的矛盾和叛逆离家的经历,结尾的处理表现出了叛逆少年在父母亲深沉的爱与生活的磨练中成长的过程。
综合上述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香山野桃悄然开
黄亚洲
①北京香山,今日风野。
②沿着曲曲弯弯的碎石山径一路蜿蜒上山,耳边都是好风,如兽吼。满山的树杈与枝丫,互相打得啪啪响,更不消说未知何时一路绑于树干的那几十根指路红布条了,痉挛成癫狂状。我们几个上年岁的,各自在营地周围寻找避风地儿。要这么站在风口的话,人的骨头怕也会哗哗响了。
③我顺坡往南,一直走,直至下到一个山坳,顿感风声已柔,便投着一块大石头坐下,歇口气。
④才刚举头,便见着那飘飘抖抖的几株野山桃了。那是树还是舞蹈啊,我惊呆了。一树一树粉白色的花,落在眼里,真妖娆得不行。
⑤花不大,远望有点像樱花,密密层层的。背景虽是瓦蓝的天,但一树看过去皆是粉白,很难见到星星点点的蓝。(A)山坡北面风吼起来的那一刻,滑下南坡的一股小小的风,也会吹得这几株野山桃腰肢大颤,那密密层层的花也就互相厮磨在了一起,那种无声的舞蹈真是热烈;(B)若是北面风声小了,那些秀丽的花顿时就在安静的阳光下庄敬自强,少女般腼腆,纹丝不乱。
⑥我站起来,慢慢向她们走过去,于是就见着好几只蜜蜂在花间忙来忙去——飞翔得连声音都没有,像是要把全部的气力都花在吸吮上。
⑦这一隅无声的春景,叫我望得久久出神。幸亏香山今日风大,鬼使神差地让我下到一个不知名的山坳里,有了这场小小的叫人惊喜的艳遇。
⑧感谢兽性发作的风,你啊,你把人性催出花来了。
⑨我不知道世上有多少人相遇过这几株灌木形状的野山桃,相遇过三月的这些婀娜无比的粉色山桃花,还有花间的这一群闷吞独食的小蜜蜂。
⑩显然,这几株俏丽的野山桃也根本不在乎有多少人看见她们,她们知足,就在这不知名的山坳里,她们守着一小块蓝天和一方干燥而忠厚的土地,每年三月,准时来一次热烈的舞蹈,或者少女般腼腆地静立着,然后在蜜蜂的帮助下孕育夏日的小小的山桃,再然后,在寒流里剃发闭眼苦守,等待来年春天的抚摸,再准备一场少女的粉色舞蹈。甚至,多少年后,她们也会安安静静地倒下,让蜜蜂和蜜蜂的后代从此再也找不见她们。
⑪当然,她们也有后代。她们的后代可能就成长在离她们不远的地方,而一场悄悄的舞蹈也按照美丽的遗传密码,开始排练。
⑫我今天要是没看见这些,一切也都在进行中。我今天偶然瞥见了她们,一切也都没有被打乱。偶遇就是这么普通,也是这么惊心。
⑬大家开始下山。一路上我还惦记着那一小群婀娜的野山桃。我想,其实,平凡并不是寂寞。平凡里也有舞蹈、蜜蜂与爱情,也有令人心满意足的生生不息,不需要多少人在意,也不祈求多少人抬举。有阳光,有风,有蜜蜂,也就一切都有了。
⑭养在深闺人未识,或许就是生活本来的面目。好吗?挺好。
⑮今天,我就是一只蜜蜂,被风牵着,邂逅了一场少女的舞蹈,意外地被温暖了一番。(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5日,略有改动)
1. 请按照顺序用原文中的词语写出作者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3分)
惊呆—— —— ——
2. 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在上文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4分)
3.文中画线句是用怎样的描写方式写风的?这里写风有什么作用?(3分)
4. “我就是一只蜜蜂,被风牵着,邂逅了一场少女的舞蹈,意外地被温暖了一番”中的“温暖”有怎样丰富的内涵?(5分)
【答案】
1. 出神 惊心 惦记
2. 示例一:A中“腰肢大颤”“互相厮磨”“舞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野山桃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山桃在风中摇摆的情形,侧面表现了作者对野山桃的仔细观察,从而抒发了作者对野山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二:B中“庄重自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野山桃以人的情感,同时又把野山桃比作少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山桃在风小后,阳光照射下的情态,侧面表现了作者对野山桃的仔细观察,从而抒发了作者对野山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描写树权、枝丫以及指路红布条的状态,表现碎石山径上春风之大。突出野山桃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的不容易,从而为下文“我”惊呆的情感埋下伏笔。
4. 刚经历了冬天,虽然风野,但是无意中看到了在山间顽强生长的野山桃,被它们那种顽强的精神所温暖。人生中,我们也会不经意间,在身边发现一些所不熟知的人或者事物并为之感动。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解答时,注意作者的情感变化也是本文的一条线索,仔细阅读全文,找出关键词语回答。
这篇散文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①~②段)作者和其他上年岁的人寻找避风地儿。第二部分(③~⑫段)作者找到一个山坳避风,偶遇那几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野山桃,远远看去作者已经“惊呆了”;走近观察野山桃,作者“望得久久出神”;想到与野山桃的这场偶遇,作者觉得是“这么普通,也是这么惊心”。第三部分(⑬~⑮段)作者下山,但心里还“惦记着那一小群婀娜的野山桃”。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及鉴赏能力,解答时,结合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进行分析鉴赏即可。A、B两处主要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抓住几个带有人的特点的词语,分析所体现的野山桃的特征,从而总结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效果和情感。
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示例一:A中“腰肢大颤”“互相厮磨”“舞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野山桃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山桃在风中摇摆的情形,侧面表现了作者对野山桃的仔细观察,从而抒发了作者对野山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二:B中“庄重自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野山桃以人的情感,同时又把野山桃比作少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山桃在风小后,阳光照射下的情态,侧面表现了作者对野山桃的仔细观察,从而抒发了作者对野山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本题考查对散文写作特色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掌握的描写方式进行判断,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文章第②段画线句作者没有直接写碎石山径上的风有多大,而是写山上的树杈和枝丫在风中互相拍打,发出啪啪的响声;树干上绑的几十条指路的红布条被风吹得像是痉挛成癫狂状,这些都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风的猛烈。正是由于风这么大,所以我们几个上年岁的需要找避风地儿,因此为后文“我”偶遇那几株野山桃埋下伏笔,更是突出野山桃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的不容易,使得“我”见到野山桃的“惊呆”显得合情合理。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 本题考查对散文写作特色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联系“温暖”一词本来的含义,既要结合情节本身,又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多角度分析作答。
“温暖”本意为使人心里觉得暖和。冬去春来,风声如兽吼。即便是人,也经受不住这野风。但是,作者无意中看到了在山间顽强生长的野山桃,它们在这狂风中“舞蹈”“厮磨”,作者被它们那种顽强的精神所温暖。由此,作者不禁想到,“平凡并不是寂寞”,“养在深闺人未识,或许就是生活本来的面目”,那些所不熟知的人或者事物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感动我们。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嘱托
格·鲍姆特
①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②他讲述了有关这个红小包的一段经历——
③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④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⑤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⑥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⑦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⑧“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⑨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个,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⑩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⑪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而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⑫自这个晚上邂逅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⑬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⑭“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象呼救那样。
⑮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⑯“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
⑰“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⑱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⑲玛留莎脚下象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象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⑳“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2.画横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
“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4.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②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5.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完成“嘱托”表达了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
2.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事件的起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嘱托做铺垫.
3.示例:如果战争结束了,拜托您按照字条上的地址把相片和信交给我的家人,告诉她们这里发生的一切。我爱她们,请她们多保重。
4.①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这位波兰人在当时危机情形下的孝心和急切。②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彼得的震惊之情。
5.本文以小红包为线索,两次设置悬念,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小说的结尾安排巧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
【解析】
1.可以从标题与情节、与波兰人民的精神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反法西斯战士的情感分析。
2.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根据文章内容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具体分析。
3.联系上下文的情节进行补写。
4.①“煞白”是人的面部神情,“说”是动作。据此分析波兰人的形象。②“脸变得越来越白”是人物的面部表情的变化,可分析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5.考查情节安排的巧妙性,根据文章分析可得出本文以小红包为线索,两次设置悬念,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小说的结尾安排巧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西塘的水上清洁工
小河丁丁
①那年八月下旬,我和六妹来到西塘,一个小小的江南古镇。
②黄昏,我们沿着临河的长街漫行。一条小船在彼岸酒家楼下微微浮动,船夫坐在船头悠闲地抽着香烟。此人三十出头,身瘦衣宽,脸长长的,胡须头发有些零乱。游客朝他拍照,闪光灯咔嚓咔嚓,他毫无反应,只把一条腿歪搭在船舷上,半低着头,默默享受那支短短的香烟。那条腿也瘦,裤管显得有些空荡,薄长的脚板蹬着千层底的黑布鞋。开始我以为他在候客,后来看到船上放着长柄捞网和垃圾篓,才明白他是清洁工。
③他扔掉烟蒂,用桨顶一下岸石,小船就离了岸,慢慢地顺水漂移。除非是给游船让道,他都懒得摇橹。摇橹也用一只手,有心无心,不愿意绷紧肌肉。世上哪有这么悠闲的清洁工!这边游人熙熙攘攘,对岸酒家正在呼喝划拳,而他充耳不闻。我注视着他,人世间的喧哗躁动就变得轻了,淡了,全都成为他的背景。
④上了石桥,我坐在石墩上,看着他和小船缓缓漂进桥孔。我又坐到另一边的石墩上,目送他和小船渐渐远去。水面漂过梧桐叶,他漫不经心伸出捞网,连屁股都不挪一下。河边泊着一座“水上餐厅”,船楼的霓虹灯在水中投射出大片光影,奇异,诡艳。他把小船摇到滟滟的灯影里,那一刻真是如梦似幻。
⑤我痴痴地望着他和小船消失在夜色里,不愿离去。过了许久,他和小船从暗影中再度出现,往这边漂过来。这边桥下有个小小埠头,到了这儿,他终于站起来了,小船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着向埠头靠近。他一个跨步上了岸,动作飘逸,恍若仙人。我担心小船因为他的蹬力离岸,小船却继续往前,轻轻触到石阶,好像能按主人心意行事。他拴好小船,上岸去了,我兀自望着小船出神,那把长橹在水中半浮半浸。
⑥“你又在想什么……”六妹似问非问。我没有回答。
⑦吃过晚饭回旅店休息一会儿,我们出来欣赏河街夜景,发现水上清洁工换了一个。这人身如铁塔,头大颈粗,登台唱戏李逵张飞非他莫属。那条小船载着他摇摇晃晃,好生吃力,似乎随时都会覆没。他叉开柱子般的双腿站在船上,膝盖绷得直直的,一只大手将长长的捞网牢牢夹在腋下,另一只大手掌着橹把将小船摇得飞快。
⑧正是放河灯的时候,好几家铺子在卖河灯,有莲花灯、船灯和心灯,还有一种是长方形,都用各色彩纸做成,十分精致。这些河灯点燃了,烛光从里面映着彩纸,漂在水中又映着波光,在黑暗中多么动人啊。可是游客们刚刚把河灯放下去,壮汉就匆匆赶到,“波”的一声用捞网将河灯扑灭,捞起来用力倒进垃圾篓。他那么粗鲁,对寄载各种心愿的小灯不带丝毫怜悯,简直就是“河灯杀手”。
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灯还燃着你就这样……”“你回头再捞也不迟!”“至少等河灯熄了才能捞。”“不要捞了,河灯多漂亮呀!”
⑩壮汉却振振有词,声音像打雷一样:“我是打工的!我不干活人家不给我钱!”
⑪一个小姑娘含着眼泪向一位卖河灯的老太太投诉,老太太操着吴侬软语无奈地说:“跟他说也没有用,他呢……等他过去了就好了……”
⑫六妹很想放河灯,又不甘让自己的河灯遭遇灭顶之灾,就在那儿磨磨蹭蹭。
⑬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壮汉驱驭着小船离去。六妹买了一盏小小的莲花灯,下到濒水的台阶,在牵挂与侥幸的目光里,很小心地将莲花灯放到水面。莲花灯畏畏葸葸躲在河堤下,没有漂向河心,这儿有台阶挡着,不到近处发现不了,它是害怕那个壮汉杀回马枪吧。
⑭夜渐渐深了,街市渐渐冷清、寂静。我们走过幽暗的长巷回到旅店。我在露台上坐了很久,半分睡意也没有。(选自《文汇报》2016年5月2日,略有删改)
文章主要写了两位清洁工,处处形成对比。根据文章内容,把下列表格填写完整。(3分)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①上了石桥,我坐在石凳上,看着他和小船缓缓漂进桥孔。
②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壮汉驱驭着小船离去。
3.第③段写清洁工,为何又要写“这边游人熙熙攘攘,对岸酒家正在呼喝划拳”?请简要分析。(2分)
4.第⑥段写道:“‘你又在想什么……’六妹似问非问。我没有回答。”请你结合语境,用第一人称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40字以内。(2分)
5.文章结尾:我在楼台上坐了很久,半分睡意也没有。读完全文,你一定也有很多思考,请写下你的阅读感悟。(4分)
【答案】
1. ①身如铁塔,头大颈粗②大手掌着橹把③漫不经心
2. ①“漂”写出了小船顺水而行的缓慢轻盈的情态和清洁工的悠闲自在。
②“驱驭”即“驱赶”,写出清洁工驾船之用力。
3. 写出了外界的喧嚣,反衬清洁工内心的宁静。
4. 示例:要是我能成为这条小船的主人,飘然来去,逍遥自在,那该多好啊!
5. 示例一:那些莲花灯,被扑灭捞走,真是可惜。
示例二:第一位清洁工工作轻松,悠闲自在;第二位清洁工工作方式粗鲁,不近人情。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对两位清洁工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分析概括。
文章描写的第一位清洁工“三十出头,身瘦衣宽,脸长长的,胡须头发有些零乱。”表现其外貌特征。摇橹时除非是给游船让道,他都懒得摇橹,“摇橹也用一只手,有心无心,不愿意绷紧肌肉”可以看出他摇橹时的慵懒随性。捞垃圾也是漫不经心伸出捞网,连屁股都不挪一下则突出了他捞垃圾的漫不经心。第二位清洁工“身如铁塔,头大颈粗,登台唱戏李逵张飞非他莫属”描写的是他的外貌。“他叉开柱子般的双腿站在船上,膝盖绷得直直的,一只大手将长长的捞网牢牢夹在腋下,另一只大手掌着橹把将小船摇飞快”则是摇橹时的状态。“游客们刚刚把河灯放下去,壮汉就匆匆赶到,‘波’的一声用捞网将河灯扑灭,捞起来用力倒进垃圾篓”表明其捞垃圾时的迅速。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 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联系上下文对加点字分析。
①“漂”是指浮在液体上不动或顺着风向、流向而移动。放在此处把小船比作顺风而动说明了速度慢,表现了摇橹的船工慵懒和悠闲。
②“驱驭”形容的是一种抓紧时间走,趋于跑,急于去做某事的状态。反映了第二位船工因为粗鲁和有力气一只大手掌着橹把就能将小船摇得飞快,突出了其驾船力量之大。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文章描述的第一位清洁工慵懒悠闲,通过写外界环境的吵闹喧嚣反衬出清洁工的平静。正如陶渊明笔下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 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与扩展能力。解答时,需要了解全文感情基调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文章在描写第一位清洁工时都用的是轻松悠闲自由的字眼,并且在与喧嚣的外界做对比时人世间的喧哗躁动就变得轻了,淡了,全都成为他的背景。此时此刻,作者的眼中只有清洁工一位主人公而没有其他景色,把清洁工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愿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要是我能成为这条小船的主人,飘然来去,逍遥自在,那该多好啊!
5.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情况。解答时,需要把握全文,根据全文内容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感悟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那些莲花灯,被扑灭捞走,真是可惜。
示例二:第一位清洁工工作轻松,悠闲自在。
示例三:第二位清洁工工作方式粗鲁,不近人情。
示例四:文章的两位清洁工从事同样的工作,但工作方式却截然不同,第一位自在从容,第二位急躁粗鲁,对比鲜明。
示例五:文中两位清洁工的两种工作方式,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享受工作,感受生活的乐趣,悠然自得、逍遥洒脱;另一种功利死板、疲于应对,感受不到生活的诗意。
人物内容
第一位清洁工
第二位清洁工
外貌
身瘦衣宽,脸长长的
1
摇撸
不愿意绷紧肌肉
2
捞垃圾
3
匆匆赶到,捞起来用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