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专题10 句段的作用(知识梳理+典题精讲)-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0 句段的作用(知识梳理+典题精讲)-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共37页。主要包含了例题精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从内容上分析:句意\段意+作者的写作目的
2.从结构上分析: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xxx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与xx情节形成对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在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总结上文、与前文(后文)相照应、铺垫、伏笔、对比。
在文章的结尾:篇末点题;总结全文,突出中心;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开放式结尾,引起读者的想象/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对比。
常见的考题形式:
文章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文中的第X段有什么作用?
第X段能否删除?
有人说XX段太累赘了,可以删除,谈谈你的看法。
【例题精讲】
一、(2020年江苏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字典
①学校计划砍些竹木,将草房顶的朽料换下来。
②到了行动的前一天。将近下课,我说:“咱们班负责二百三十根料,今天就分好组,争取一上午砍好。”忽然有学生问:“回来可是要作文?不如先说题目,我们今天就写好。”我说:“活动还没有,你就能写出来,肯定是抄。”王福突然望着我,隐隐有些笑意,说:“定了题目,我今天就能写,而且绝对不是抄。信不信?”“我不信!”大家笑起来。王福举起手说:“好,我打下赌!”我说“王福,你赌什么?”学生们纷纷说要我的钢笔,要我的字典。王福听到字典,大叫一声:“老师,要字典。”
③我的字典早已成为班上的圣物,学生中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竟没有,于是这本宇典愈加神圣。我毎次上课,必将它放在讲桌上,成为镇物。王福常常借去翻看,会突然问我一些字,我当然不能全答出,王福就轻轻叹一口气,说:“这是老师的老师。”我将字典递给班长保管。王福把双手在胸前抹一抹,慢慢地说:“但有一个条件,料要到我们三队去砍。”我说:“可以。明天的劳动,大家作证,过程有与你写的不符的,就算你输。”王福并不泄气,说:“好,明天我在队里等大家。
④第二天一早,我集合了其他队来的学生,向三队走去。在山路上走,露水很大。学生们都赤着脚,沾了水,于是拍出响声,好像是一队鼓掌而行的队伍。大家都很高兴,说王福真傻,一致要做证明,不让他把老师的字典骗了去。
⑤走了近一个钟头,到了三队进山沟的口上。远远望见王福慢慢地弯下腰,抬起一根长竹放在肩上,一晃一晃地向我们过来,将肩一斜,长竹落在地下,我这才发现路旁草里已有几十根长竹。王福笑嘻嘻地看着我,说:“我赢了。”我说:“还没开始呢,怎么你就嬴了?”王福擦了一把脸上的水,头发湿湿地贴在头皮上,衣裤无一处干,也都湿湿地贴在身上,颜色很深。说:“走,我带你们进沟,大家做个见证。”
⑥山中湿气漫延开,渐渐升高成为云雾,太阳白白地现出一个圆圈。林中的露水在叶上聚合,滴落下来,星星点点,多了,如在下雨。忽然,只见一面山坡上散乱地倒着百多棵长竹,一个人在用刀清理枝权,手起刀落。那人是王七桶。“老王,搞什么名堂?”王七桶向我点头,又指指坡上的长竹。王福走到前面,笑眯眯地说:“我和我爹,昨咋天晚上八点开始上山砍料,砍够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就去写作文,半夜以前写好,现在在家里放着,有知青作证。”王福看一看班长,说:“你做公证吧。宇典。”王福忽然羞涩起来,声音低下去,有些颤,“我赢了。”
⑦我呆了,看看王福,看看王七桶。学生们看着百多根长竹,又看看我。我说:“好。王却心里明白过来,不知怎么对王福表示。
⑧王福看着班长。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王福看看我,我叹了一口气,说:“王福,这字典是我送你的,不是你赢的。”王福急了,说:“我把作文拿来。”我说:“不消了。我们说好是你咋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你是极认真的孩子,并且为班上做了这么多事,我就把字典送给你吧。”学生们都不说话,王福慢慢把纸包打开,字典露出来。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抬眼望我,说:“我输了。我不要。我要—一我要把字典抄下来。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百,五百天。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
⑨我想了很久,说:“抄吧。”
(节选自阿城《孩子王》,有删改)
1. 为了字典,王福做了哪些事?
2. 一本小小的字典,为什么会成为“圣物”?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3. 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4. 抓住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1)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
(2)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
5. 文中的“我”通过“赌字典”这件事告诉学生关于作文的道理是什么?
6. 结合选文,分析王福这个人物形象。
【答案】
1. ①王福和老师打赌,要在今晚写出明天的劳动。约定赢了得到字典。②他和爸爸晚上八点上山砍竹子,半夜以前写好作文。③他得到老师的字典,又还给老师,并决定抄字典。
2. ①字典是“老师的老师”。②字典是稀缺的物品,有钱也买不到。③字典是知识和文化的象征,对字典的崇拜,象征着对文化的渴望。
3. ①环境描写,表明山间潮湿多雾。②与上文“湿湿的头发”“衣裤无一处干”相呼应。③衬托王福父子砍竹的艰辛。
4. (1)“慢慢”写出班长从挎包中取出字典的动作缓慢,表现他内心不舍。“取”“递”表现出班长舍不得把字典给王福又不得不给的矛盾犹豫的内心。
(2)“极快”形容他包书的速度之快,表现他已作出决定。“包”表现王福对字典的珍视,“塞”表现王福愿赌服输,将字典还回班长手中时的态度坚决。
5. 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6. ①王福渴求知识,勤奋好学。王福常借老师的字典翻看,经常提问题。王福和老师打赌,想要贏得老师的字典。为了学习知识,抄书抄了八年。②王福做事有原则。在知道自己赌输了后,将老师赠送给他的字典,还给老师,选择抄写字典。③王福吃苦耐劳。第一天晚上八点和父亲上山砍竹,砍了二百三十棵,拾出去几十棵。④王福诚实守信,做事认真。他说到做到,当天连夜完成了砍伐任务,之后又完成了作文,并且找到了知青作证。⑤王福有集体观念。王福砍伐竹木,是为了学校更换草房顶,他和父亲两个人做完了班级集体要做的事情。(答出四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详解】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从文章看,王福为了能够得到字典,主要做了三件事:先是他与老师打赌,要在今晚写出明天的劳动。想通过打赌赢得字典(2~3段);于是在当天晚上八点,他便和爸爸晚上山砍竹子,并在半夜以前将作文写好,志在赢得字典(5~6段);最后,他得到老师的字典,但听了老师的话,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知道自己赌输了,将老师赠送给他的字典又还给老师,并决定抄字典。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题作答可结合文章中的“学生中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竟没有,于是这本宇典愈加神圣”“这是老师的老师”“我要把字典抄下来”这些语句,从难于买到、字典是“老师的老师”和字典象征着知识和文化等角度分析作答。
3.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等。文章第6段“山中湿气漫延开,渐渐升高成为云雾,太阳白白地现出一个圆圈。林中的露水在叶上聚合,滴落下来,星星点点,多了,如在下雨”这一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交代了山间潮湿多雾的特点,以此来衬托王福父子在山上砍竹的艰辛;同时,也与文章第5段“王福擦了一把脸上的水,头发湿湿地贴在头皮上,衣裤无一处干,也都湿湿地贴在身上,颜色很深”这一内容相照应,交代了“湿湿的头发”“衣裤无一处干”的原因。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1)语句“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运用“取”“递”两个动词,又用“慢慢”这一形容词加以修饰,叙写班长取出字典时的动作缓慢,表现出班长舍不得把字典给王福,但是又不得不给的矛盾心理。(2)语句“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运用“包”“塞”两个动词,并用“极快”加以修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王福既对字典的珍视,又表现出王福将字典还回班长手中时的态度坚决。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5.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文章第8段中的“我”所说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来概括作答。
6.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从文章叙写的事件看,王福常借老师的字典看,经常提问题。并和老师打赌,想要贏得老师的字典可以看出,王福是一个渴求知识,勤奋好学的学生;从王福和爸爸晚上在潮湿多雾山上砍竹子并完成了作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做事认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学生;从他明白自己赌输了后,将老师赠送给他的字典,还给老师,选择抄写字典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做事有原则的学生;从他和父亲砍伐竹木,两个人做完了班级集体要做的事情,且是为了学校更换草房顶,可以看出他是有集体观念的人。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⑦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⑧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⑨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⑩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⑪“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1. 文童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2. 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于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4. 文章以“灯红如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答案】
1. ①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等。 ②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2. 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 (1)“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
(2)“搂住”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4. 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首先通读全文,根据题目中的提示,划分结构层次,梳理情节。找到情节变化中表现自己受到启迪的句子,分析作答。第③——⑤段,写第一盏灯,“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第⑥——⑧段,写第二盏灯,“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第⑨段,写第三盏灯,“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记叙了什么内容及突出了什么主题。“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写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主题,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结构上的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本题考查从词语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先理解词义,尤其是语境义,“攥”是指紧紧地握,结合上下文中的“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可知,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结合下文“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可知,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搂”是指抱,结合“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可知,这里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答题模式是:“……”一词(等词)意思是……,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情感或心理。
4.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好的标题的作用常常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主旨;交代文章写作情感;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灯如红豆”这个题目,形式上,化用诗句“灯如红豆最相思”,使题目富有诗意,生动形象,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内容上,“灯”贯穿全文的始终,是文章的线索,并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点明了文章主旨。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 亲
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 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棒槌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村里粮食保管员让一群孩子学狗叫。学得像,他便把那块豆饼远远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我也曾是那些学狗叫中的一个。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但我感到了话里的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
1.请根据1、2段内容和提示简要概括“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的内容。
声音: 。
颜色: 。
气味: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2.指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①段中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
B.在作者眼中母亲勤劳、乐观,热爱生活,具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
C.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对母亲的具体生动的回忆,折射出时代的苦难。
D.文章写尽了母亲苦难,也写作者少年的苦难,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生活的源泉。
E.文章后两段写到贝鲁特战火中的老太太,这是对母亲形象的补充与拓展,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4.仔细阅读下面这个句子,结合加点的词的含义,感受“母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5.通读全文,结合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6.我从母亲、父亲和爷爷身上获得那些人生启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
1.声音:棒槌在石头上捶打野菜的声音;母亲哼着小曲的声音。
颜色:百花盛开的梨树;紫红色的洗衣棒槌;白色的石头;绿色的野菜汁液。
2.CD
3.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4.心理:坚强乐观
“愁容满面”写出母亲因生活艰难,为家人的生计发愁的心理。
“哼唱着小曲”写出母亲不向命运低头的乐观心态。
两者形成巨大的反差,体现母亲的坚强乐观心理。
从“勤劳能干、乐观坚强、教子有方”三方面概括,每点两分,品质1分,依据1分。也可以是其他品质,但一定要有文本依据。
6.(1)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
(2)示例:在生活中,无论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向困难低头,努力面对;在任何时候,我们也都应该守住人生底线,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解析】
1.此题应扣住“声音”“颜色”来概括。
2.C.没有“以小见大”的手法,“折射出时代的苦难”属于望文生义。D.臆测因果。
3.该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其内容作用是突出人物形象;结构作用是过渡。
4.文章第二段叙述母亲一生中所遭受的苦难,在这种情形下,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了母亲这一伟大的形象:乐观、顽强、富有责任感。所以答题时,要从上面几个角度组织答案。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此句所在的段落或者附近的语段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来简析句子的含义。
5.此题围绕“品质”来概括,且结合文本内容作答。解答此类题目时注意通读全文,通过对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的语句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特点。
6.文中的母亲启发我要忍受苦难,父亲和爷爷告诉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分析人物品质,并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运用这种品质。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屋檐下游走的光阴
①“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闲读宋词,陶醉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美好乡村生活里,更勾起了我对屋檐的美好记忆。
②屋檐,是属于故乡、属于童年的。
③小时候,在故乡的小山村里,住的是泥墙瓦屋顶的老屋,老屋有大大的屋檐,像伞一般守护着我度过快乐的童年。
④每年的春讯是屋檐下的燕子告诉我的。当屋檐下空寂了一冬的燕巢又响起唧唧喳喳的呢喃,当屋檐下露出几只憨憨的黑色小脑袋、当一个个黑色的剪尾划过屋檐,我便知道,春天来了。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燕子是益鸟,村里所有人都爱护着燕子,也以燕子在自家的屋檐下筑巢为荣。那时候我们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觅,寻找有没有燕巢。长大后读诗书,读到唐代诗人皇甫冉的《赋得檐燕》:“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翻风去每远,带雨归偏驶。令君裁杏梁,更欲年年去。”以及南朝吴均《山中杂诗》中:“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这些诗句,总能勾起我对屋檐与燕子的阵阵怀想。
⑤小时候炎热的夏天,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白晃晃的阳光透过屋檐投射到斑驳的泥墙上,光影灵动。(A)外祖母躺在一张凉椅上,我趴在她旁边睡觉,她紧紧地握一把葵扇,轻轻地摇扇,摇下凉快和无数童年的故事,摇下缓慢流淌的时光。锄头、铲子、铁耙子,铁叉子静静地靠在泥墙旁,以标点符号的姿势,记录着农家人的农耕岁月。骄傲的大公鸡在屋檐下昂首挺胸地踱着步,发出动人的声音,谦虚的小花猫在墙根旁安静地睡觉……一切如此安详宁静,仿佛一幅静物工笔画。
⑥屋檐下看雨听雨又是另一番景致。下雨的时候,屋外是潮湿的世界,大雨顺着屋檐开始流淌,起先是雨珠子,滴滴答答,一声,两声……(B)雨点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檐是古琴,轻轻地弹奏出美妙的琴音;慢慢地,变成了雨线,一条,两条……然后变成了雨帘。每每那时,总会看见老母鸡带着一队小鸡在屋檐下躲雨,
后来读到唐代诗人王建的《听雨》:“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照泥星出依前黑,淹烂庭花不肯休。”我总会想起童年时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情景,也更氤氲起我想家的情怀。
⑦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些年住的老屋,我就越发思念老屋的屋檐。在异乡的城市里,林立的高楼大厦是没有屋檐的,“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于是,每次回老家,我都像在寻找我那快乐的童年,那美好的光阴。
⑧再回首,我童年美好的光阴,在屋檐下静静地游走。
1.文章作者写了哪些童年往事?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A. 请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品析第⑤段A处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紧紧...轻轻 )
B. 请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第⑥段B处画线句子。
3.请赏析“‘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一句的含义?
4.下列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结尾卒章显志,并与标题、第②节相呼应,写出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B.第⑤节以动衬静,用大公鸡昂首挺胸的踱步与发出的声音来衬托当时的宁静。
C.①④⑥节引用古诗,增加了文学情味与阅读美感,同时暗示了思乡皆因读诗。
D.第⑥节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用“滴滴答答”、“叽叽”等拟声词来增强画面感。
5.分析文章结尾第⑦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6.借助自己的联想或想象,描绘一下“老母鸡带着一队小鸡在屋檐下躲雨”的情景。补充到第⑥段结尾处。要求语言表达生动有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1.示例:“我”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找燕巢;“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我”在屋檐下看雨听雨。
2.A.示例:“紧紧”写出了外祖母手握葵扇的状态,“轻轻”写出了外祖母摇扇时的状态,修饰外祖母的动作“握”和“摇”,两个词形成对比,写出了外祖母不想惊扰睡觉中的“我”,突出了外祖母的细心和当时安静祥和的氛围,表现了外祖母对我的关爱。(如从“叠词”的音韵美的角度赏析亦可)
B.示例: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点”、“屋檐”分别比作“多情女子的巧手”和“古琴”,生动地写出了雨打屋檐所产生的动听声音,表现出作者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享受之情。
3.在异乡的城市里没有屋檐;屋檐承载着“我”快乐的童年,美好的光阴。(言之成理即可)
4.C
5.示例: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照应题目以及第②节;写出了异乡的城市里没有屋檐;屋檐承载着“我”快乐的童年,美好的光阴;直接抒情,表达了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6.示例:老母鸡用自己宽大的羽翼保护着小鸡,小鸡们在鸡妈妈的荫蔽下,叽叽喳喳地欢快地叫着,老母鸡“咯咯咯”地回应着,声音透着慈爱。
【解析】
文章第4、5、6段分别写了童年的往事,概括三个段落的事件即可。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对内容的整合能力,注意找准答题的相应的段落,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词语作答。
“紧紧”“轻轻”,使用叠词,形成对比;将“雨点”、“屋檐”分别比作“多情女子的巧手”和“古琴”,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赏析语句题目,首先要分析句子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了解常用的比喻、排比、等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在选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比喻排比修辞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和语言气势如果是描写人物的句子,还要思考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然后再具体说出他的作用。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屋檐’是家乡的象征,里面承载的是快乐的童年和美好的光阴。
4.“这些诗句,总能勾起我对屋檐与燕子的阵阵怀想。”“更勾起了我对屋檐的美好记忆。”所以说是读诗引起思乡。
5.分析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此处,在内容上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结构上总绾全文。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段的能力。学生应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的作用,作用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6.要围绕老母鸡是如何在雨中保护自己的孩子来写,表现出母爱的伟大。本题考查学生情景拓展、语言表达的能力。答题时要紧密结合语境,进行具体的描写,表现出符合文意的思想感情。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①______
第三盏
女同学
②______
1.从内容上分析:句意\段意+作者的写作目的
2.从结构上分析: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xxx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与xx情节形成对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在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总结上文、与前文(后文)相照应、铺垫、伏笔、对比。
在文章的结尾:篇末点题;总结全文,突出中心;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开放式结尾,引起读者的想象/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对比。
常见的考题形式:
文章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文中的第X段有什么作用?
第X段能否删除?
有人说XX段太累赘了,可以删除,谈谈你的看法。
【例题精讲】
一、(2020年江苏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字典
①学校计划砍些竹木,将草房顶的朽料换下来。
②到了行动的前一天。将近下课,我说:“咱们班负责二百三十根料,今天就分好组,争取一上午砍好。”忽然有学生问:“回来可是要作文?不如先说题目,我们今天就写好。”我说:“活动还没有,你就能写出来,肯定是抄。”王福突然望着我,隐隐有些笑意,说:“定了题目,我今天就能写,而且绝对不是抄。信不信?”“我不信!”大家笑起来。王福举起手说:“好,我打下赌!”我说“王福,你赌什么?”学生们纷纷说要我的钢笔,要我的字典。王福听到字典,大叫一声:“老师,要字典。”
③我的字典早已成为班上的圣物,学生中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竟没有,于是这本宇典愈加神圣。我毎次上课,必将它放在讲桌上,成为镇物。王福常常借去翻看,会突然问我一些字,我当然不能全答出,王福就轻轻叹一口气,说:“这是老师的老师。”我将字典递给班长保管。王福把双手在胸前抹一抹,慢慢地说:“但有一个条件,料要到我们三队去砍。”我说:“可以。明天的劳动,大家作证,过程有与你写的不符的,就算你输。”王福并不泄气,说:“好,明天我在队里等大家。
④第二天一早,我集合了其他队来的学生,向三队走去。在山路上走,露水很大。学生们都赤着脚,沾了水,于是拍出响声,好像是一队鼓掌而行的队伍。大家都很高兴,说王福真傻,一致要做证明,不让他把老师的字典骗了去。
⑤走了近一个钟头,到了三队进山沟的口上。远远望见王福慢慢地弯下腰,抬起一根长竹放在肩上,一晃一晃地向我们过来,将肩一斜,长竹落在地下,我这才发现路旁草里已有几十根长竹。王福笑嘻嘻地看着我,说:“我赢了。”我说:“还没开始呢,怎么你就嬴了?”王福擦了一把脸上的水,头发湿湿地贴在头皮上,衣裤无一处干,也都湿湿地贴在身上,颜色很深。说:“走,我带你们进沟,大家做个见证。”
⑥山中湿气漫延开,渐渐升高成为云雾,太阳白白地现出一个圆圈。林中的露水在叶上聚合,滴落下来,星星点点,多了,如在下雨。忽然,只见一面山坡上散乱地倒着百多棵长竹,一个人在用刀清理枝权,手起刀落。那人是王七桶。“老王,搞什么名堂?”王七桶向我点头,又指指坡上的长竹。王福走到前面,笑眯眯地说:“我和我爹,昨咋天晚上八点开始上山砍料,砍够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就去写作文,半夜以前写好,现在在家里放着,有知青作证。”王福看一看班长,说:“你做公证吧。宇典。”王福忽然羞涩起来,声音低下去,有些颤,“我赢了。”
⑦我呆了,看看王福,看看王七桶。学生们看着百多根长竹,又看看我。我说:“好。王却心里明白过来,不知怎么对王福表示。
⑧王福看着班长。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王福看看我,我叹了一口气,说:“王福,这字典是我送你的,不是你赢的。”王福急了,说:“我把作文拿来。”我说:“不消了。我们说好是你咋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你是极认真的孩子,并且为班上做了这么多事,我就把字典送给你吧。”学生们都不说话,王福慢慢把纸包打开,字典露出来。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抬眼望我,说:“我输了。我不要。我要—一我要把字典抄下来。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百,五百天。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
⑨我想了很久,说:“抄吧。”
(节选自阿城《孩子王》,有删改)
1. 为了字典,王福做了哪些事?
2. 一本小小的字典,为什么会成为“圣物”?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3. 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4. 抓住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1)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
(2)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
5. 文中的“我”通过“赌字典”这件事告诉学生关于作文的道理是什么?
6. 结合选文,分析王福这个人物形象。
【答案】
1. ①王福和老师打赌,要在今晚写出明天的劳动。约定赢了得到字典。②他和爸爸晚上八点上山砍竹子,半夜以前写好作文。③他得到老师的字典,又还给老师,并决定抄字典。
2. ①字典是“老师的老师”。②字典是稀缺的物品,有钱也买不到。③字典是知识和文化的象征,对字典的崇拜,象征着对文化的渴望。
3. ①环境描写,表明山间潮湿多雾。②与上文“湿湿的头发”“衣裤无一处干”相呼应。③衬托王福父子砍竹的艰辛。
4. (1)“慢慢”写出班长从挎包中取出字典的动作缓慢,表现他内心不舍。“取”“递”表现出班长舍不得把字典给王福又不得不给的矛盾犹豫的内心。
(2)“极快”形容他包书的速度之快,表现他已作出决定。“包”表现王福对字典的珍视,“塞”表现王福愿赌服输,将字典还回班长手中时的态度坚决。
5. 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6. ①王福渴求知识,勤奋好学。王福常借老师的字典翻看,经常提问题。王福和老师打赌,想要贏得老师的字典。为了学习知识,抄书抄了八年。②王福做事有原则。在知道自己赌输了后,将老师赠送给他的字典,还给老师,选择抄写字典。③王福吃苦耐劳。第一天晚上八点和父亲上山砍竹,砍了二百三十棵,拾出去几十棵。④王福诚实守信,做事认真。他说到做到,当天连夜完成了砍伐任务,之后又完成了作文,并且找到了知青作证。⑤王福有集体观念。王福砍伐竹木,是为了学校更换草房顶,他和父亲两个人做完了班级集体要做的事情。(答出四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详解】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从文章看,王福为了能够得到字典,主要做了三件事:先是他与老师打赌,要在今晚写出明天的劳动。想通过打赌赢得字典(2~3段);于是在当天晚上八点,他便和爸爸晚上山砍竹子,并在半夜以前将作文写好,志在赢得字典(5~6段);最后,他得到老师的字典,但听了老师的话,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知道自己赌输了,将老师赠送给他的字典又还给老师,并决定抄字典。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题作答可结合文章中的“学生中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竟没有,于是这本宇典愈加神圣”“这是老师的老师”“我要把字典抄下来”这些语句,从难于买到、字典是“老师的老师”和字典象征着知识和文化等角度分析作答。
3.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等。文章第6段“山中湿气漫延开,渐渐升高成为云雾,太阳白白地现出一个圆圈。林中的露水在叶上聚合,滴落下来,星星点点,多了,如在下雨”这一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交代了山间潮湿多雾的特点,以此来衬托王福父子在山上砍竹的艰辛;同时,也与文章第5段“王福擦了一把脸上的水,头发湿湿地贴在头皮上,衣裤无一处干,也都湿湿地贴在身上,颜色很深”这一内容相照应,交代了“湿湿的头发”“衣裤无一处干”的原因。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1)语句“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运用“取”“递”两个动词,又用“慢慢”这一形容词加以修饰,叙写班长取出字典时的动作缓慢,表现出班长舍不得把字典给王福,但是又不得不给的矛盾心理。(2)语句“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运用“包”“塞”两个动词,并用“极快”加以修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王福既对字典的珍视,又表现出王福将字典还回班长手中时的态度坚决。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5.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文章第8段中的“我”所说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来概括作答。
6.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从文章叙写的事件看,王福常借老师的字典看,经常提问题。并和老师打赌,想要贏得老师的字典可以看出,王福是一个渴求知识,勤奋好学的学生;从王福和爸爸晚上在潮湿多雾山上砍竹子并完成了作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做事认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学生;从他明白自己赌输了后,将老师赠送给他的字典,还给老师,选择抄写字典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做事有原则的学生;从他和父亲砍伐竹木,两个人做完了班级集体要做的事情,且是为了学校更换草房顶,可以看出他是有集体观念的人。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⑦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⑧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⑨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⑩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⑪“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1. 文童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2. 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于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4. 文章以“灯红如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答案】
1. ①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等。 ②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2. 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 (1)“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
(2)“搂住”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4. 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首先通读全文,根据题目中的提示,划分结构层次,梳理情节。找到情节变化中表现自己受到启迪的句子,分析作答。第③——⑤段,写第一盏灯,“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第⑥——⑧段,写第二盏灯,“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第⑨段,写第三盏灯,“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记叙了什么内容及突出了什么主题。“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写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主题,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结构上的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本题考查从词语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先理解词义,尤其是语境义,“攥”是指紧紧地握,结合上下文中的“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可知,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结合下文“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可知,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搂”是指抱,结合“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可知,这里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答题模式是:“……”一词(等词)意思是……,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情感或心理。
4.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好的标题的作用常常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主旨;交代文章写作情感;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灯如红豆”这个题目,形式上,化用诗句“灯如红豆最相思”,使题目富有诗意,生动形象,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内容上,“灯”贯穿全文的始终,是文章的线索,并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点明了文章主旨。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 亲
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 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棒槌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村里粮食保管员让一群孩子学狗叫。学得像,他便把那块豆饼远远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我也曾是那些学狗叫中的一个。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但我感到了话里的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
1.请根据1、2段内容和提示简要概括“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的内容。
声音: 。
颜色: 。
气味: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2.指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①段中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
B.在作者眼中母亲勤劳、乐观,热爱生活,具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
C.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对母亲的具体生动的回忆,折射出时代的苦难。
D.文章写尽了母亲苦难,也写作者少年的苦难,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生活的源泉。
E.文章后两段写到贝鲁特战火中的老太太,这是对母亲形象的补充与拓展,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4.仔细阅读下面这个句子,结合加点的词的含义,感受“母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5.通读全文,结合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6.我从母亲、父亲和爷爷身上获得那些人生启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
1.声音:棒槌在石头上捶打野菜的声音;母亲哼着小曲的声音。
颜色:百花盛开的梨树;紫红色的洗衣棒槌;白色的石头;绿色的野菜汁液。
2.CD
3.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4.心理:坚强乐观
“愁容满面”写出母亲因生活艰难,为家人的生计发愁的心理。
“哼唱着小曲”写出母亲不向命运低头的乐观心态。
两者形成巨大的反差,体现母亲的坚强乐观心理。
从“勤劳能干、乐观坚强、教子有方”三方面概括,每点两分,品质1分,依据1分。也可以是其他品质,但一定要有文本依据。
6.(1)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
(2)示例:在生活中,无论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向困难低头,努力面对;在任何时候,我们也都应该守住人生底线,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解析】
1.此题应扣住“声音”“颜色”来概括。
2.C.没有“以小见大”的手法,“折射出时代的苦难”属于望文生义。D.臆测因果。
3.该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其内容作用是突出人物形象;结构作用是过渡。
4.文章第二段叙述母亲一生中所遭受的苦难,在这种情形下,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了母亲这一伟大的形象:乐观、顽强、富有责任感。所以答题时,要从上面几个角度组织答案。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此句所在的段落或者附近的语段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来简析句子的含义。
5.此题围绕“品质”来概括,且结合文本内容作答。解答此类题目时注意通读全文,通过对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的语句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特点。
6.文中的母亲启发我要忍受苦难,父亲和爷爷告诉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分析人物品质,并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运用这种品质。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屋檐下游走的光阴
①“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闲读宋词,陶醉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美好乡村生活里,更勾起了我对屋檐的美好记忆。
②屋檐,是属于故乡、属于童年的。
③小时候,在故乡的小山村里,住的是泥墙瓦屋顶的老屋,老屋有大大的屋檐,像伞一般守护着我度过快乐的童年。
④每年的春讯是屋檐下的燕子告诉我的。当屋檐下空寂了一冬的燕巢又响起唧唧喳喳的呢喃,当屋檐下露出几只憨憨的黑色小脑袋、当一个个黑色的剪尾划过屋檐,我便知道,春天来了。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燕子是益鸟,村里所有人都爱护着燕子,也以燕子在自家的屋檐下筑巢为荣。那时候我们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觅,寻找有没有燕巢。长大后读诗书,读到唐代诗人皇甫冉的《赋得檐燕》:“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翻风去每远,带雨归偏驶。令君裁杏梁,更欲年年去。”以及南朝吴均《山中杂诗》中:“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这些诗句,总能勾起我对屋檐与燕子的阵阵怀想。
⑤小时候炎热的夏天,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白晃晃的阳光透过屋檐投射到斑驳的泥墙上,光影灵动。(A)外祖母躺在一张凉椅上,我趴在她旁边睡觉,她紧紧地握一把葵扇,轻轻地摇扇,摇下凉快和无数童年的故事,摇下缓慢流淌的时光。锄头、铲子、铁耙子,铁叉子静静地靠在泥墙旁,以标点符号的姿势,记录着农家人的农耕岁月。骄傲的大公鸡在屋檐下昂首挺胸地踱着步,发出动人的声音,谦虚的小花猫在墙根旁安静地睡觉……一切如此安详宁静,仿佛一幅静物工笔画。
⑥屋檐下看雨听雨又是另一番景致。下雨的时候,屋外是潮湿的世界,大雨顺着屋檐开始流淌,起先是雨珠子,滴滴答答,一声,两声……(B)雨点像多情女子的巧手,屋檐是古琴,轻轻地弹奏出美妙的琴音;慢慢地,变成了雨线,一条,两条……然后变成了雨帘。每每那时,总会看见老母鸡带着一队小鸡在屋檐下躲雨,
后来读到唐代诗人王建的《听雨》:“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照泥星出依前黑,淹烂庭花不肯休。”我总会想起童年时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情景,也更氤氲起我想家的情怀。
⑦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些年住的老屋,我就越发思念老屋的屋檐。在异乡的城市里,林立的高楼大厦是没有屋檐的,“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于是,每次回老家,我都像在寻找我那快乐的童年,那美好的光阴。
⑧再回首,我童年美好的光阴,在屋檐下静静地游走。
1.文章作者写了哪些童年往事?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A. 请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品析第⑤段A处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紧紧...轻轻 )
B. 请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第⑥段B处画线句子。
3.请赏析“‘屋檐’变成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个梦”一句的含义?
4.下列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结尾卒章显志,并与标题、第②节相呼应,写出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B.第⑤节以动衬静,用大公鸡昂首挺胸的踱步与发出的声音来衬托当时的宁静。
C.①④⑥节引用古诗,增加了文学情味与阅读美感,同时暗示了思乡皆因读诗。
D.第⑥节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用“滴滴答答”、“叽叽”等拟声词来增强画面感。
5.分析文章结尾第⑦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6.借助自己的联想或想象,描绘一下“老母鸡带着一队小鸡在屋檐下躲雨”的情景。补充到第⑥段结尾处。要求语言表达生动有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1.示例:“我”挨着各家房子的屋檐寻找燕巢;“我”与外祖母在屋檐下纳凉;“我”在屋檐下看雨听雨。
2.A.示例:“紧紧”写出了外祖母手握葵扇的状态,“轻轻”写出了外祖母摇扇时的状态,修饰外祖母的动作“握”和“摇”,两个词形成对比,写出了外祖母不想惊扰睡觉中的“我”,突出了外祖母的细心和当时安静祥和的氛围,表现了外祖母对我的关爱。(如从“叠词”的音韵美的角度赏析亦可)
B.示例: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点”、“屋檐”分别比作“多情女子的巧手”和“古琴”,生动地写出了雨打屋檐所产生的动听声音,表现出作者在屋檐下看雨听雨的享受之情。
3.在异乡的城市里没有屋檐;屋檐承载着“我”快乐的童年,美好的光阴。(言之成理即可)
4.C
5.示例: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照应题目以及第②节;写出了异乡的城市里没有屋檐;屋檐承载着“我”快乐的童年,美好的光阴;直接抒情,表达了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6.示例:老母鸡用自己宽大的羽翼保护着小鸡,小鸡们在鸡妈妈的荫蔽下,叽叽喳喳地欢快地叫着,老母鸡“咯咯咯”地回应着,声音透着慈爱。
【解析】
文章第4、5、6段分别写了童年的往事,概括三个段落的事件即可。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对内容的整合能力,注意找准答题的相应的段落,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词语作答。
“紧紧”“轻轻”,使用叠词,形成对比;将“雨点”、“屋檐”分别比作“多情女子的巧手”和“古琴”,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赏析语句题目,首先要分析句子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了解常用的比喻、排比、等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在选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比喻排比修辞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和语言气势如果是描写人物的句子,还要思考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然后再具体说出他的作用。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屋檐’是家乡的象征,里面承载的是快乐的童年和美好的光阴。
4.“这些诗句,总能勾起我对屋檐与燕子的阵阵怀想。”“更勾起了我对屋檐的美好记忆。”所以说是读诗引起思乡。
5.分析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此处,在内容上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结构上总绾全文。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段的能力。学生应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的作用,作用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6.要围绕老母鸡是如何在雨中保护自己的孩子来写,表现出母爱的伟大。本题考查学生情景拓展、语言表达的能力。答题时要紧密结合语境,进行具体的描写,表现出符合文意的思想感情。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①______
第三盏
女同学
②______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