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专题15 开放表达(知识梳理+典题精讲)-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5 开放表达(知识梳理+典题精讲)- 202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精讲精练,共37页。主要包含了例题精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开放表达类的试题是中考中记叙文阅读的常见题型。
开放性试题是指允许、倡导和鼓励答案多元化而非唯一的一种考题形式。这类试题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解题思路,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人的今天,语文开放性试题更是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级考题中,对当前的考试改革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是针对试题的答案而言的,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它允许同学们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在考查同学们语文阅该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考查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何应对这类试题?
1.注意材料立意与自我体验的结合。
在记叙文阅读中,这类开放式的、联系实际的题目很多,但是必须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和体会。
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与联系,不能脱离原文谈体会、表看法。
3.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表达能力的优劣是决定这类试题得分高低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答题语言的系统训练。答题语言必须准确、简明、条理清晰,答题要点要全。
4.解答这一类题,如果没有特殊的限制(有的试题有字数要求),答题时就应联系选文内容,尽量从不同的方面多答一点儿。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课标语),只要能联系选文内容,答题中的“多”无论如何都有学生自己的感悟理解。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常见的考题形式:
1.感悟类,由本文的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2.评析类,针对文中人物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3.想象类,充分发挥想象,为本文补写一个结尾。
4.仿写类,针对文中某个句子,仿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例题精讲】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码稻草
那一码稻草被人们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一捆捆稻草就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灶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但是这一码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地里了。
或者是一板车拖不下,那板车的稻草已装得像一座山,预备着过几日再来挑回去,但是那板田已耕好,油菜已种上,人们该忙的已经忙完,那一码稻草已被人们忘记了。
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也抹在这一码稻草上,于是那枯黄的稻草透出一层明黄,像已经熟透了的季节。来放牧的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码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她的枯黄,似蜻蜓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那耕牛的嘴一路啃来,对着战栗的稻草望也不望,因为堤旁地上的黄草比她有汁浆。
田里的油菜栽上了,又一天一天的生长,枯瘦的油菜叶渐渐丰腴而肥硕,田里的草也长了出来。终于盼到人们到田里为油菜除草——说不定人们会发现这一堆被遗忘的稻草。人们歇息时,会从稻草堆上抽一把垫地堤上,坐下来抽一根烟,或者吃着送到田里的午饭,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还有一堆稻草!”这时稻草便会因为人们记起她而高兴,垫在堤上的稻草会咔咔作响,让人们垫坐得更舒服一些。然而人们留下了一些烟灰,撒下几粒米饭,散着一团稻草,走了就不见踪影。
那一码稻草已被人们遗忘。只有一只铁黑色的鸟常常落在上面,望着这深秋的大地一动不动。着一码稻草成了时光的看台,风吹,雨淋,金黄色的稻草变得灰白,突然而至的夜降的霜,那一码稻草仿佛一夜间白了须眉。
无遮无拦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烂。高高地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成了坍颓的一团乱草,一场大雪,欲将大地履为平地。然而那一堆尚没被磨尽的稻草,却能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阡陌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冰雪消融,堤上长出了如针的新草。春天到了,田野还是一片淡青色,但在那堆草的地方,腐草中伸出一朵油菜花,像一只金色的喇叭,高高地昂向天空,报晓这春天的到来。(选自《行走在人间》)
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本文另外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2.找出“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还有一堆稻草!’”相照应的一句话。
3.说出下列语句的含义。
(1) 来放牧的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码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她的枯黄,似蜻蜓抖动金色的翅膀。
(2) 然而那一堆尚没被磨尽的稻草,却能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阡陌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4.请你从第六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能表现被遗忘的稻草“盼望”的句子
5.读了本文,你想对文中的那码稻草说些什么?
6.结合短文,从对生命认识的角度谈谈你的启示。
【答案】
1.《田野上的精神在》因为本文处处洋溢着稻草不息的生命精神。
2.“但是这一码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地里了”或“那一码稻草已被人们忘记了”
3.(1)稻草以为终于有机会实现自身的价值了 (2)稻草尽管依然被人们遗忘,但作为一个鲜活生命的存在,“她”却尽心地展现自己的特点,始终没有因为被遗忘而沮丧、沉沦,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4.终于盼到人们到田里为油菜除草——说不定人们会发现这一堆被遗忘的稻草。
5.稻草,你是好样的,你没有因为被遗忘而沮丧沉沦,一直都在尽心尽力展示自己的特点,等待实现自己的价值,让我们为你顽强的生命力喝彩。
6.生命是宝贵的,人活得要有价值
【解析】
1.本题考查给文章拟标题,做好此题,文章通过稻草表达的是对顽强精神的歌颂,所以题目也可以从“精神”角度考虑。
2.“突然记起来似的”意味着曾经遗忘,找到相关语句即可。
3.本题考查语段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做好此题,要把语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结合起来,文中有“耕牛来”“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说明稻草希望能成为牛的食物,实现自己的价值,“一颗不屈的心”表现了稻草的顽强。
4.被遗忘的稻草最大的愿望就是被人发现,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可。
5.要针对稻草的精神来谈,注意要用第一人称。
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感悟,稻草的精神可贵之处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要结合此意思来谈。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薄荷
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小姨说,是薄荷糖呢。小姨的眼里竟然还闪着光。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
乡下孩子虽没见过世面,但对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熟识感,且这薄荷在乡下实在太普遍,甚至到了令人漠视的程度。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马路,马路两边有深深的沟,一丛丛的,都是浓青青的薄荷,落满了尘。每天来来回回好几趟,几乎不会多看薄荷一眼。
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家里西屋药房的柜子上放着一瓶薄荷做的药片,父亲曾给我吃过,凉凉的底色里竞藏着辣。我悄悄把那薄荷片吐了,之后再路过那满沟的薄荷,开始有几分厌烦。
对薄荷的感情,现在想来,和对故乡的感情竞有几分相似。那时候,人是小小的,心却大得很,轻狂得不行,热热切切地要去外面的世界。眼前的简单素朴,泥土和植物,太熟悉以至于腻烦。
后来到底出去见识了,从小城到大城,又到了天子脚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喧器世界,很多时候却不由自主会想起曾经令人腻烦的宁静乡土,还有光阴里一丛丛宠辱不惊的薄荷。
到超市买东西,看到标签上的薄荷二字会无端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生活日用品,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换成了薄荷味的。出门时手包里会塞上一小包薄荷味的口香糖,并不为吃,只为能常常看包装上那片绿绿的薄荷叶。
有一回,在居住附近的集市上碰到卖花人,这卖花人特别,竟只卖一种植物,是薄荷!天太热,他把一盆盆青郁郁的薄荷小心放在刚下过雨的浅水沟里。水沟虽不太千净,可那薄荷却越发的青茂。我站在一旁看得痴,那一盆盆薄荷,在记忆里绵延开来,延展为一条明亮的乡路,通往那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
卖花人笑着告诉我,薄荷-点不娇贵,好养得很。
从乡村出来的我当然知道薄荷的脾性,薄荷是乡下人的植物,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多半是没有矫情的习惯的。
我坚定地买了两盆薄荷抱回家,养在客厅亮亮的窗台上。而此时,这明亮的窗台俨然已是薄荷环绕的一个清新简素的世界,没有姹紫嫣红,只有一片令人心清心宁的青碧。
之前,家里的窗台,上已养着好几盆薄荷了,还有几瓶剪下枝养在清水里的。可是,当出门碰到薄荷,总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温暖,会不由自主地驻足问候。不忍心擦肩而过,错过这缘分,便要带回去一些养着。
家里那人笑我,你呀,这是要在窗台上养出一片故乡嘛。
我一愣,还真是如此,光阴流转,往时光深处,心却小了,不再渴慕外面广阔的热闹天地,只想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像从前的故乡。也像字句简单的一首诗,像木心的《从前慢》。
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最想念幼时家中的院落,母亲在院子里种菜种花,那才叫生活,真美。这位朋友是生意人,走南闯北,见过大风大浪大繁华。当他说起这世间的美味莫过于他母亲做的清炒苦瓜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朋友说苦瓜是自家院落里种的,一点都不苦。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如今,我也早已爱上了那薄荷味,那清新,那凉,那寂,甚至那辣。周末,摘几片薄荷叶,清洗干净,泡一杯薄荷茶,坐在窗边,翻几页书,发一会儿呆,看几朵云。只想把生活变慢,把日子过得像故乡的薄荷一样。
1. 阅读全文,请筛选出薄荷的特点。
2. 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解释下列句子。
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技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落了一地。
3.依据文章内容,理解倒数第二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4.结合全文内容,作者对薄荷情感变化的词语依次是漠视、 、 、
。
5.请简要分析倒数第三段的作用。
6.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向往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答案】
1. 宠辱不惊;清新,清静;好养,不娇贵。
2. 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欢欣(欢喜、兴奋、高兴)的心情一下子失落到极点。
3.对薄荷的喜欢,对家乡的依恋热爱。
4.(1). 厌烦(腻烦) (2). 亲切 (3). 热爱(喜爱)
5.帮助作者理解了小姨眼中光的意味,丰富了薄荷意象的内涵,升华了作者依恋故乡、向往清静简单素朴生活的主题。
6.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过日子的方式。认同。慢节奏生活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不认同。快节奏生活能节约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对于“薄荷”的特点,文中的“不娇贵”、“没有矫情”、“清新简素”、“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宠辱不惊”这些句子交代了薄荷的特点。据此概括作答。
2.此题考查的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句中“跳来跳去的欢欣”写了“我”之前的心情,“呼啦啦落了一地”写了“我”心情的骤然失落,这个失落源于““薄荷”二字”。据此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感悟。成年后的“我”渐渐理解了小姨当年的心情,理解了薄荷糖中的“意味”,那是对薄荷的喜欢,进而也是对故乡的依恋。据此作答。
4.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作者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最初对薄荷是一种“漠视”的态度,因为它太普遍;接着写到了薄荷的味道,以致令“我”“ 腻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有了故乡情结,对薄荷“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最后到了“爱上了那薄荷味”。据此作答。
5.此题考查的是文中段落的作用。此处提到与朋友的谈话,自然而然引出了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同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又巧妙地照应了前文,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据此作答。
6.此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感情的把握。作者对薄荷发自内心的爱,其实体现的是作者的生活态度“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只想把生活变慢,把日子过得像故乡的薄荷一样”。
对于这种生活态度,可以持认同的态度,从慢节奏生活的优点谈起就可以。如果不认同,就结合快节奏生活的优点来谈。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年读书
莫 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③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④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1)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⑤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⑥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 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⑦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童年迷恋读书的一系列故事,
为读《封神演义》 ;
为读《青春之歌》 ;
为读《破晓记》 ;
为读《三家巷》 。
2.如何理解“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3.分析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加点词语“忐忑不安”的含义是:
4.“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中“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的含义是什么?
5.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6.谈谈你印象最深的书,说说你阅读它时的感受。
【答案】
1.(1)给人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有被人家监督着在磨道里看半天书的资格。
(2)扎在草垛里被蚊虫咬出了一片疙瘩,耽误了喂羊;
(3)去猪窝里找书,被几十只马蜂蛰肿了脸,还挨了哥哥打;
(4)钻到牛棚里看书,正入迷时被哥哥抢走。
2.怕我中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 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
3.“忐忑不安”表现了“我”因为看《青春之歌》耽误了割羊草怕被痛骂和痛打而心神极为不安。
4.(1)“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读完《青春之歌》后的满足与惬意。
5.内容上,写出了我童年时对书的迷恋;结构上点题,总领下文。
6.《水浒传》,我初读时,被树立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及其紧张的故事所吸引,饭都顾不上吃,妈妈 喊上三无声都舍不得挪身,吃着好饭好菜,看着《水浒传》,那真实惬意的享受啊。
【解析】
1.找到相关段落摘录文章语句即可。
2.抓住关键语句“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概括即可。
3.忐忑是心里紧张不安,结合语境即怕被痛骂和痛打而心神极为不安。
4.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心情好是读完书以后觉得很满足。
5.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段的作用的理解,“迷恋读书”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出了下文内容。
6.点出书名,写出读书时的感受即可。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住在母亲的掌心
查一路
(一)
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半天。母亲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啊。三十几年了,母亲不怎么看日历,儿子的生日却一次不落地记得。小时,日子过得再怎么艰难,母亲到了这时总给我煮两个鸡蛋。而且,母亲总要将手长时间放在我的头顶上抚摸,让我周身流遍慈爱。
儿子回家了,我问儿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说,今天星期五,明天不用上学了。妻子回家我问妻子。妻子说,今天18号,好像还是星期五,有《同一首歌》。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他们还会记得?儿子的生日只有母亲记得。因为几十年前的那个寻常日子,一个生命的诞生,对其他人无足轻重,而对一位母亲来说,却惊天动地。
(二)
母亲犹豫了好长时间,她有些急切,又有些迟疑。终于,她拿出了一块玻璃。我不知道她这是干什么。母亲说,把它放在你的电脑前面,兴许能挡挡辐射。这是一块普通的窗户玻璃,不普通的是,边角已被母亲用砂轮磨得光滑如水。这才回想起,母亲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向我打听有关电脑辐射的知识。
我日夜坐在电脑前写作。母亲不知从何处听说,电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伤害”被紧张和担忧无限夸大。而她又一直认为她的儿子是何等的粗心大意。能想象出,多少个不眠之夜,母亲冥思苦想,才想出了“高招”。当儿子对一切都粗枝大叶掉以轻心时,母亲的心,却像敏感的雷达,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母爱无微不至。
(三)
每次去看望母亲,她都会整上一桌子山珍海味。她静静地坐在桌边,希望能看到儿子昔日狼吞虎咽的样子。可是,我现在的食量不能让母亲满意。后来几次去,就发现阳台上放了几口大缸。缸里是为我制作的泡菜。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
母亲终于满意了。每次她用一只很大的玻璃瓶装好泡菜让我带回来。坐在车上,我把泡菜放在掌心。脑海里想象着白发的母亲,是怎样快乐地在几口大缸之间围绕穿行。在那个寒冷的季节,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的玻璃瓶都用一块毛巾包好,外面再套上网兜。让我的手掌时时感到温暖。车子载着我离家几百里。我在外漂泊,我已经不是一个孩子。可是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手中的泡菜,仍然住在母亲的掌心。
1.请分别拟一个小标题,概括作者写母亲的三件事情:(每个不超过6个字)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2.请结合语境说说“当儿子对一切都粗枝大叶掉以轻心时,母亲的心,却像敏感的雷达,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加点词语的含义。
蛛丝马迹: 3.作者说“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如何理解“狼吞虎咽”?
4.从文中找出能表现“母爱无微不至”的细节的语句,并加以说明。
5.文章标题“住在母亲的掌心”有什么深刻含义?
深刻含义:
6.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许我们也会有类似的经历,也忽视了很多这样的细节,结合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答案】
1.第一件事:我的生日 第二件事:一块玻璃 第三件事:一瓶泡菜
2.蛛丝马迹:是形容母亲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连最细小的细节都注意到了。
3.我重新作出狼吞虎咽的样子,是为了让母亲感到欣慰,让母亲关心儿子的心情得到满足。这也是我报答母亲关爱的表现。
4.如煮两个鸡蛋,抚摸头顶,将玻璃边角用砂轮磨的光滑入水,每次都用一块毛巾包好玻璃瓶,外面再套上网兜,让我的手掌时时都感到温暖等
5.“住在母亲的掌心”题目的含义是:我永远被母亲捧在掌心,就像母亲手心的宝一样。住在母亲掌心的孩子总是最幸福的人。
6.多的时候记住了母亲无休止的唠叨,但少于去领会那琐碎中蕴涵的浓浓亲情。
【解析】
1.本文很好的采用了数字段落划定,是文章的脉络层次结构十分顺畅、明晰:我的生日、母亲送的磨光边角的玻璃、一瓶瓶装满亲情的泡菜。
2.“蛛丝马迹”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在此文境中,对于母亲对我每一个细节的关心与关注,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3.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将我的“作秀”演出描绘了出来,体现了儿子为了让母亲感到欣慰,报答母亲关爱的表现。
4.能抓住文中细节,体会母亲的爱,语言流畅的加以说明即可。
5.通读全文,抓住文章中的总结性的议论句。母亲将我捧在掌心,我深切的感受着,深深的沐浴期中。
6.能够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到的某些细节,并且谈出自己的感受或启示。
开放表达类的试题是中考中记叙文阅读的常见题型。
开放性试题是指允许、倡导和鼓励答案多元化而非唯一的一种考题形式。这类试题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解题思路,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人的今天,语文开放性试题更是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级考题中,对当前的考试改革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是针对试题的答案而言的,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它允许同学们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在考查同学们语文阅该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考查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何应对这类试题?
1.注意材料立意与自我体验的结合。
在记叙文阅读中,这类开放式的、联系实际的题目很多,但是必须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和体会。
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与联系,不能脱离原文谈体会、表看法。
3.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表达能力的优劣是决定这类试题得分高低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答题语言的系统训练。答题语言必须准确、简明、条理清晰,答题要点要全。
4.解答这一类题,如果没有特殊的限制(有的试题有字数要求),答题时就应联系选文内容,尽量从不同的方面多答一点儿。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课标语),只要能联系选文内容,答题中的“多”无论如何都有学生自己的感悟理解。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常见的考题形式:
1.感悟类,由本文的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2.评析类,针对文中人物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3.想象类,充分发挥想象,为本文补写一个结尾。
4.仿写类,针对文中某个句子,仿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例题精讲】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码稻草
那一码稻草被人们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一捆捆稻草就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灶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但是这一码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地里了。
或者是一板车拖不下,那板车的稻草已装得像一座山,预备着过几日再来挑回去,但是那板田已耕好,油菜已种上,人们该忙的已经忙完,那一码稻草已被人们忘记了。
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也抹在这一码稻草上,于是那枯黄的稻草透出一层明黄,像已经熟透了的季节。来放牧的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码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她的枯黄,似蜻蜓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那耕牛的嘴一路啃来,对着战栗的稻草望也不望,因为堤旁地上的黄草比她有汁浆。
田里的油菜栽上了,又一天一天的生长,枯瘦的油菜叶渐渐丰腴而肥硕,田里的草也长了出来。终于盼到人们到田里为油菜除草——说不定人们会发现这一堆被遗忘的稻草。人们歇息时,会从稻草堆上抽一把垫地堤上,坐下来抽一根烟,或者吃着送到田里的午饭,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还有一堆稻草!”这时稻草便会因为人们记起她而高兴,垫在堤上的稻草会咔咔作响,让人们垫坐得更舒服一些。然而人们留下了一些烟灰,撒下几粒米饭,散着一团稻草,走了就不见踪影。
那一码稻草已被人们遗忘。只有一只铁黑色的鸟常常落在上面,望着这深秋的大地一动不动。着一码稻草成了时光的看台,风吹,雨淋,金黄色的稻草变得灰白,突然而至的夜降的霜,那一码稻草仿佛一夜间白了须眉。
无遮无拦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烂。高高地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成了坍颓的一团乱草,一场大雪,欲将大地履为平地。然而那一堆尚没被磨尽的稻草,却能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阡陌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冰雪消融,堤上长出了如针的新草。春天到了,田野还是一片淡青色,但在那堆草的地方,腐草中伸出一朵油菜花,像一只金色的喇叭,高高地昂向天空,报晓这春天的到来。(选自《行走在人间》)
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本文另外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2.找出“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还有一堆稻草!’”相照应的一句话。
3.说出下列语句的含义。
(1) 来放牧的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码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她的枯黄,似蜻蜓抖动金色的翅膀。
(2) 然而那一堆尚没被磨尽的稻草,却能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阡陌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4.请你从第六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能表现被遗忘的稻草“盼望”的句子
5.读了本文,你想对文中的那码稻草说些什么?
6.结合短文,从对生命认识的角度谈谈你的启示。
【答案】
1.《田野上的精神在》因为本文处处洋溢着稻草不息的生命精神。
2.“但是这一码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地里了”或“那一码稻草已被人们忘记了”
3.(1)稻草以为终于有机会实现自身的价值了 (2)稻草尽管依然被人们遗忘,但作为一个鲜活生命的存在,“她”却尽心地展现自己的特点,始终没有因为被遗忘而沮丧、沉沦,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4.终于盼到人们到田里为油菜除草——说不定人们会发现这一堆被遗忘的稻草。
5.稻草,你是好样的,你没有因为被遗忘而沮丧沉沦,一直都在尽心尽力展示自己的特点,等待实现自己的价值,让我们为你顽强的生命力喝彩。
6.生命是宝贵的,人活得要有价值
【解析】
1.本题考查给文章拟标题,做好此题,文章通过稻草表达的是对顽强精神的歌颂,所以题目也可以从“精神”角度考虑。
2.“突然记起来似的”意味着曾经遗忘,找到相关语句即可。
3.本题考查语段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做好此题,要把语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结合起来,文中有“耕牛来”“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说明稻草希望能成为牛的食物,实现自己的价值,“一颗不屈的心”表现了稻草的顽强。
4.被遗忘的稻草最大的愿望就是被人发现,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可。
5.要针对稻草的精神来谈,注意要用第一人称。
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感悟,稻草的精神可贵之处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要结合此意思来谈。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薄荷
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小姨说,是薄荷糖呢。小姨的眼里竟然还闪着光。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
乡下孩子虽没见过世面,但对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熟识感,且这薄荷在乡下实在太普遍,甚至到了令人漠视的程度。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马路,马路两边有深深的沟,一丛丛的,都是浓青青的薄荷,落满了尘。每天来来回回好几趟,几乎不会多看薄荷一眼。
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家里西屋药房的柜子上放着一瓶薄荷做的药片,父亲曾给我吃过,凉凉的底色里竞藏着辣。我悄悄把那薄荷片吐了,之后再路过那满沟的薄荷,开始有几分厌烦。
对薄荷的感情,现在想来,和对故乡的感情竞有几分相似。那时候,人是小小的,心却大得很,轻狂得不行,热热切切地要去外面的世界。眼前的简单素朴,泥土和植物,太熟悉以至于腻烦。
后来到底出去见识了,从小城到大城,又到了天子脚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喧器世界,很多时候却不由自主会想起曾经令人腻烦的宁静乡土,还有光阴里一丛丛宠辱不惊的薄荷。
到超市买东西,看到标签上的薄荷二字会无端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生活日用品,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换成了薄荷味的。出门时手包里会塞上一小包薄荷味的口香糖,并不为吃,只为能常常看包装上那片绿绿的薄荷叶。
有一回,在居住附近的集市上碰到卖花人,这卖花人特别,竟只卖一种植物,是薄荷!天太热,他把一盆盆青郁郁的薄荷小心放在刚下过雨的浅水沟里。水沟虽不太千净,可那薄荷却越发的青茂。我站在一旁看得痴,那一盆盆薄荷,在记忆里绵延开来,延展为一条明亮的乡路,通往那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
卖花人笑着告诉我,薄荷-点不娇贵,好养得很。
从乡村出来的我当然知道薄荷的脾性,薄荷是乡下人的植物,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多半是没有矫情的习惯的。
我坚定地买了两盆薄荷抱回家,养在客厅亮亮的窗台上。而此时,这明亮的窗台俨然已是薄荷环绕的一个清新简素的世界,没有姹紫嫣红,只有一片令人心清心宁的青碧。
之前,家里的窗台,上已养着好几盆薄荷了,还有几瓶剪下枝养在清水里的。可是,当出门碰到薄荷,总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温暖,会不由自主地驻足问候。不忍心擦肩而过,错过这缘分,便要带回去一些养着。
家里那人笑我,你呀,这是要在窗台上养出一片故乡嘛。
我一愣,还真是如此,光阴流转,往时光深处,心却小了,不再渴慕外面广阔的热闹天地,只想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像从前的故乡。也像字句简单的一首诗,像木心的《从前慢》。
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最想念幼时家中的院落,母亲在院子里种菜种花,那才叫生活,真美。这位朋友是生意人,走南闯北,见过大风大浪大繁华。当他说起这世间的美味莫过于他母亲做的清炒苦瓜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朋友说苦瓜是自家院落里种的,一点都不苦。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如今,我也早已爱上了那薄荷味,那清新,那凉,那寂,甚至那辣。周末,摘几片薄荷叶,清洗干净,泡一杯薄荷茶,坐在窗边,翻几页书,发一会儿呆,看几朵云。只想把生活变慢,把日子过得像故乡的薄荷一样。
1. 阅读全文,请筛选出薄荷的特点。
2. 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解释下列句子。
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技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落了一地。
3.依据文章内容,理解倒数第二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4.结合全文内容,作者对薄荷情感变化的词语依次是漠视、 、 、
。
5.请简要分析倒数第三段的作用。
6.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向往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答案】
1. 宠辱不惊;清新,清静;好养,不娇贵。
2. 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欢欣(欢喜、兴奋、高兴)的心情一下子失落到极点。
3.对薄荷的喜欢,对家乡的依恋热爱。
4.(1). 厌烦(腻烦) (2). 亲切 (3). 热爱(喜爱)
5.帮助作者理解了小姨眼中光的意味,丰富了薄荷意象的内涵,升华了作者依恋故乡、向往清静简单素朴生活的主题。
6.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过日子的方式。认同。慢节奏生活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不认同。快节奏生活能节约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对于“薄荷”的特点,文中的“不娇贵”、“没有矫情”、“清新简素”、“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宠辱不惊”这些句子交代了薄荷的特点。据此概括作答。
2.此题考查的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句中“跳来跳去的欢欣”写了“我”之前的心情,“呼啦啦落了一地”写了“我”心情的骤然失落,这个失落源于““薄荷”二字”。据此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感悟。成年后的“我”渐渐理解了小姨当年的心情,理解了薄荷糖中的“意味”,那是对薄荷的喜欢,进而也是对故乡的依恋。据此作答。
4.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作者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最初对薄荷是一种“漠视”的态度,因为它太普遍;接着写到了薄荷的味道,以致令“我”“ 腻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有了故乡情结,对薄荷“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最后到了“爱上了那薄荷味”。据此作答。
5.此题考查的是文中段落的作用。此处提到与朋友的谈话,自然而然引出了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同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又巧妙地照应了前文,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据此作答。
6.此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感情的把握。作者对薄荷发自内心的爱,其实体现的是作者的生活态度“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只想把生活变慢,把日子过得像故乡的薄荷一样”。
对于这种生活态度,可以持认同的态度,从慢节奏生活的优点谈起就可以。如果不认同,就结合快节奏生活的优点来谈。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年读书
莫 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③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④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1)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⑤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⑥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 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⑦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童年迷恋读书的一系列故事,
为读《封神演义》 ;
为读《青春之歌》 ;
为读《破晓记》 ;
为读《三家巷》 。
2.如何理解“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3.分析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加点词语“忐忑不安”的含义是:
4.“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中“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的含义是什么?
5.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6.谈谈你印象最深的书,说说你阅读它时的感受。
【答案】
1.(1)给人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有被人家监督着在磨道里看半天书的资格。
(2)扎在草垛里被蚊虫咬出了一片疙瘩,耽误了喂羊;
(3)去猪窝里找书,被几十只马蜂蛰肿了脸,还挨了哥哥打;
(4)钻到牛棚里看书,正入迷时被哥哥抢走。
2.怕我中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 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
3.“忐忑不安”表现了“我”因为看《青春之歌》耽误了割羊草怕被痛骂和痛打而心神极为不安。
4.(1)“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读完《青春之歌》后的满足与惬意。
5.内容上,写出了我童年时对书的迷恋;结构上点题,总领下文。
6.《水浒传》,我初读时,被树立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及其紧张的故事所吸引,饭都顾不上吃,妈妈 喊上三无声都舍不得挪身,吃着好饭好菜,看着《水浒传》,那真实惬意的享受啊。
【解析】
1.找到相关段落摘录文章语句即可。
2.抓住关键语句“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概括即可。
3.忐忑是心里紧张不安,结合语境即怕被痛骂和痛打而心神极为不安。
4.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心情好是读完书以后觉得很满足。
5.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段的作用的理解,“迷恋读书”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出了下文内容。
6.点出书名,写出读书时的感受即可。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住在母亲的掌心
查一路
(一)
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半天。母亲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啊。三十几年了,母亲不怎么看日历,儿子的生日却一次不落地记得。小时,日子过得再怎么艰难,母亲到了这时总给我煮两个鸡蛋。而且,母亲总要将手长时间放在我的头顶上抚摸,让我周身流遍慈爱。
儿子回家了,我问儿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说,今天星期五,明天不用上学了。妻子回家我问妻子。妻子说,今天18号,好像还是星期五,有《同一首歌》。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他们还会记得?儿子的生日只有母亲记得。因为几十年前的那个寻常日子,一个生命的诞生,对其他人无足轻重,而对一位母亲来说,却惊天动地。
(二)
母亲犹豫了好长时间,她有些急切,又有些迟疑。终于,她拿出了一块玻璃。我不知道她这是干什么。母亲说,把它放在你的电脑前面,兴许能挡挡辐射。这是一块普通的窗户玻璃,不普通的是,边角已被母亲用砂轮磨得光滑如水。这才回想起,母亲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向我打听有关电脑辐射的知识。
我日夜坐在电脑前写作。母亲不知从何处听说,电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伤害”被紧张和担忧无限夸大。而她又一直认为她的儿子是何等的粗心大意。能想象出,多少个不眠之夜,母亲冥思苦想,才想出了“高招”。当儿子对一切都粗枝大叶掉以轻心时,母亲的心,却像敏感的雷达,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母爱无微不至。
(三)
每次去看望母亲,她都会整上一桌子山珍海味。她静静地坐在桌边,希望能看到儿子昔日狼吞虎咽的样子。可是,我现在的食量不能让母亲满意。后来几次去,就发现阳台上放了几口大缸。缸里是为我制作的泡菜。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
母亲终于满意了。每次她用一只很大的玻璃瓶装好泡菜让我带回来。坐在车上,我把泡菜放在掌心。脑海里想象着白发的母亲,是怎样快乐地在几口大缸之间围绕穿行。在那个寒冷的季节,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的玻璃瓶都用一块毛巾包好,外面再套上网兜。让我的手掌时时感到温暖。车子载着我离家几百里。我在外漂泊,我已经不是一个孩子。可是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手中的泡菜,仍然住在母亲的掌心。
1.请分别拟一个小标题,概括作者写母亲的三件事情:(每个不超过6个字)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2.请结合语境说说“当儿子对一切都粗枝大叶掉以轻心时,母亲的心,却像敏感的雷达,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加点词语的含义。
蛛丝马迹: 3.作者说“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如何理解“狼吞虎咽”?
4.从文中找出能表现“母爱无微不至”的细节的语句,并加以说明。
5.文章标题“住在母亲的掌心”有什么深刻含义?
深刻含义:
6.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许我们也会有类似的经历,也忽视了很多这样的细节,结合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答案】
1.第一件事:我的生日 第二件事:一块玻璃 第三件事:一瓶泡菜
2.蛛丝马迹:是形容母亲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连最细小的细节都注意到了。
3.我重新作出狼吞虎咽的样子,是为了让母亲感到欣慰,让母亲关心儿子的心情得到满足。这也是我报答母亲关爱的表现。
4.如煮两个鸡蛋,抚摸头顶,将玻璃边角用砂轮磨的光滑入水,每次都用一块毛巾包好玻璃瓶,外面再套上网兜,让我的手掌时时都感到温暖等
5.“住在母亲的掌心”题目的含义是:我永远被母亲捧在掌心,就像母亲手心的宝一样。住在母亲掌心的孩子总是最幸福的人。
6.多的时候记住了母亲无休止的唠叨,但少于去领会那琐碎中蕴涵的浓浓亲情。
【解析】
1.本文很好的采用了数字段落划定,是文章的脉络层次结构十分顺畅、明晰:我的生日、母亲送的磨光边角的玻璃、一瓶瓶装满亲情的泡菜。
2.“蛛丝马迹”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在此文境中,对于母亲对我每一个细节的关心与关注,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3.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将我的“作秀”演出描绘了出来,体现了儿子为了让母亲感到欣慰,报答母亲关爱的表现。
4.能抓住文中细节,体会母亲的爱,语言流畅的加以说明即可。
5.通读全文,抓住文章中的总结性的议论句。母亲将我捧在掌心,我深切的感受着,深深的沐浴期中。
6.能够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到的某些细节,并且谈出自己的感受或启示。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