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年人教版(2019)必修1地理第五章_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卷(1)

    2021年人教版(2019)必修1地理第五章_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卷(1)第1页
    2021年人教版(2019)必修1地理第五章_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卷(1)第2页
    2021年人教版(2019)必修1地理第五章_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卷(1)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复习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复习练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我国红壤分布区的气候特征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人类活动切碎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破碎的栖息地间修建的“走廊”称为野生动物通道,如“绿桥”(左图)等。班夫国家森林公园(右图)的野生动物通道结合当地气候、水文特征并与植被、地形融为一体,有效降低了人类活动的干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绿桥”上面一般会种上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灌木草本,这样做的主要目是( )
    A.为动物提供食物B.保持“绿桥”的水土
    C.绿化美化环境 D.削弱过往车辆光线和噪声

    (2)班夫国家森林公园“绿桥”所种植乔木的主要类型最可能是( )
    A.针叶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常绿硬叶林

    2. 下图中的虚线为日本本州岛某水平自然带在图示地区分布的最北界线,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某水平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2)在日本该自然带分布的最北界线比我国的纬度较高,原因是( )
    A.该地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B.该地不受西北季风影响
    C.该地多山地、丘陵地形D.该地受寒流影响大

    3.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
    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
    C.冰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2)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
    A.收集大气降水B.获取更多光照C.抵抗冬季寒冷D.吸收地下水分

    4. 土壤腐殖质主要由胡酸和富里酸组成,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适宜的水热条件有利于胡敏酸的形成,低温和干旱不利于胡敏酸的形成而有利于产生富里酸。图3示意我国某山地北坡土壤腐殖质胡富比(胡酸含量/富里酸含量)随海拔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该山地北坡海拔1300米以下胡富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C.光照D.风速

    (2)推测该山地北坡海拔1500~2000米处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
    A.草原B.荒漠C.常绿阔叶林D.针叶林

    5. 图1为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岛屿中央部分平均海拔800~1500米。猴面包树(图2)是马达加斯加岛上常见的树种,该树种耐旱力极强,但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或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却生长较差。树干虽然很粗,木质却非常疏松,像多孔的海绵,利于储水。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猴面包树主要分布在图1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2)猴面包树的特性是为了适应生长区( )
    A.降水年际变化大的特点B.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C.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D.气温年较差大的特点

    6. 我国红壤分布区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B.干旱少雨C.寒冷干燥D.炎热干燥

    7.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与青壤相比,白壤的显著特点是( )
    A.枯枝落叶层厚B.腐殖质层薄C.淋溶层显著D.土壤厚度大

    (2)黄色为中华文化中的高贵颜色,这与中华文明源地是黄色土壤相关,与黑色和红色土壤相比,黄色土壤最显著的优势是( )
    A.有机质含量高B.水分条件好C.透水透气性好D.土壤紧实度高

    8. 土壤是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一面镜子,其在发育过程中一般会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不同的层次。获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土壤剖面,是土壤野外调查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图为某同学参加土壤野外调查时手绘的素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在图示地形区,最为理想的自然土壤剖面取样点为( )
    A.人为干扰较少的阶地上
    B.侵蚀作用强烈的坡面上
    C.基岩裸露的平坦台地上
    D.收割完农作物的农田内

    (2)在获取的自然土壤剖面中,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出其含量自上而下减少的是( )
    A.空气B.矿物质C.水分D.腐殖质

    9.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用来分析被观测的目标区域植被覆盖程度的指标值,数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科研机构对我国新疆天山和贵州天楼山进行研究,发现天楼山NDVI随坡向变化小,且近年来天楼山NDVI呈明显增加趋势。下图为“天山与天楼山北坡随海拔变化归一化植被指数平均值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形成天山800~1000米处NDVI分布特点的主导因素是( )
    A.坡度B.光照C.热量D.水分

    (2)与天山相比,天楼山NDVI随坡向变化小主要是因为( )
    A.人类活动少B.水热状况差异小
    C.地势起伏大D.土壤矿物质少

    (3)推测近年来天楼山NDVI呈明显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 )
    A.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生态恢复
    B.气候变化,降水量增加
    C.人口迁移,土地撂荒
    D.经济发展,开发力度加大

    10. 下图示意2021年3月拍摄于湖南省长沙市某道路的景观照片,路边的树为数年前同时种植,但树种不同。拍摄当日,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仅存枯枝败叶,毫无生机,道路外侧的树木枝繁叶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当地自然植被主要为( )
    A.落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常绿针叶林

    (2)图示枯枝败叶树木的特征是( )
    A.有宽阔的叶片B.群落结构复杂C.多革质叶片D.具有茎花现象

    (3)图中枝繁叶茂的树木( )
    A.不会产生落叶现象B.叶片能够减少蒸发量
    C.多分布在热带地区D.群落结构较雨林简单

    1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绿洲指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质上,以小尺度范围,但具有相当规模的生物群落为基础,构成能够相对稳定维持的、具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异质生态景观。由于绿洲与荒漠的下垫面性质不同,在两者之间存在热力环流。如图为我国西北局部区域图,如图示区域荒漠广布,森林、草原分布极少,除绿洲外,主要分布在山地。

    (1)归纳图中绿洲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图示区域森林、草原分布极少且主要分布于山地的原因。

    (3)请在下图线段上用箭头表示出夏季夜间的热力环流,在方框中填注近地面的气压状况,并说明近地面气流的(湿度和温度)性质。

    12. 下列左图为巴西轮廓图,阴影区域表示某种植被在巴西的分布,右图为阴影区域某处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图中阴影部分的植被类型,并简述该地树木高大的原因。

    (2)简述该植被对甲河流量的影响。

    (3)指出该植被发挥的主要功能。

    13. 【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土壤的组成和利用。
    案例资料: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黑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势平缓的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黑土区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下图示意黑土剖面及我国东北黑土地的分布。
    案例思考:
    (1)说出黑土的性状特点。(提示:从土壤颜色、厚度、结构、肥力等方面回答。)

    (2)简述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形成的自然原因。

    (3)为了缓解黑土退化,提出相应的对策。

    14. 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________层和________层。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3)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年人教版(2019)必修1地理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卷(1)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0 小题 ,每题 4 分 ,共计40分 )
    1.
    【答案】
    D
    A
    【考点】
    主要的植被类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
    (1)建设“绿桥”的作用是为了降低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2)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的植被不同。读图可知,图中班夫国家森林公园“绿桥”位于北美大陆西海岸山地的背风坡,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降水少;其纬度较高,气温低,所以其植被为针叶林。
    【解答】
    (1)“绿桥”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而留的通道,从材料中可知野生动物通道结合当地气候、水文特征并与植被、地形融为一体,有效降低了人类活动的干扰。从图中可以看出,通道下是公路,人类的干扰主要是过往车辆光线和噪声。
    故选D。
    (2)从图中给出的经纬度可以知道该区域为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位于北纬50°左右的大陆西岸,从西侧的等高线数值和疏密来看,有狭长的山脉(洛基山脉),所以该地区受海洋(盛行西风)影响小,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故选A。
    2.
    【答案】
    B
    A
    【考点】
    世界的气候与自然景观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如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洲的东南部。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是这里的主要植被,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
    (2)结合海陆轮廓和经纬度可以判断,图示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由于受海洋和日本暖流的影响,该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偏高,其相应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答】
    (1)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示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由于受海洋和日本暖流的影响,该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偏高,其相应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故选B。
    (2)虚线为某水平自然带在图示地区分布的最北界线,该地区距离海洋较近,受海洋影响较明显,同时又受到日本暖流的影响,使该自然带的最北界线纬度比我国高。
    故选A。
    3.
    【答案】
    A
    B
    【考点】
    主要的植被类型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析】
    (1)考查自然带的分布。
    (2)考查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答】
    (1)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
    故选A。
    (2)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
    故选B。
    4.
    【答案】
    B
    D
    【考点】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主要的植被类型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本题主要考查主要的植被类型。
    【解答】
    (1)图中显示该山地北坡海拔1300米以下胡富比小于1且随海拔升高逐渐升高,说明富里酸含量高于胡敏酸,且在此区间随海拔升高胡敏酸含量相对增大或富里酸含量相对减小。由材料可知,低温和干旱不利于胡敏酸的形成而有利于产生富里酸,所以影响因素主要是热量和水分,C、D错误;由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可知,该山地北坡海拔1300米以下随海拔升高气温应下降,而由胡富比升高的现象推断此处气温变化特征理论与实际不符,所以不是热量影响,由此推断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A错误,B正确。
    故选B。
    (2)低温和干早不利于胡敏酸的形成而有利于促进富里酸的形成,海拔1500~2000米处胡富比大,且胡敏酸多于富里酸,说明此高度水热条件优越,不可能发育耐低温、干旱的荒漠和草原植被,可能发育森林,A、B错误;海拔1500~2000米处海拔高,热量水分不足以生长常绿阔叶林,最可能生长针叶林,C错误,D正确。
    故选D。
    5.
    【答案】
    C
    C
    【考点】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析】
    (1)本题考查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本题考查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答】
    (1)由材料可知,猴面包树耐旱力极强,但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或降水量1000mm以上却生长较差,结合马达加斯加岛的气候类型可知,其应该生长于热带草原气候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西部是热带草原气候,①②④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③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C正确。
    故选C。
    (2)由材料可知,猴面包树树干虽然很粗,木质却非常疏松,像多孔的海绵,利于储水,这是为了在雨季储水,在旱季为生长提供水分,该特性是为了适应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
    故选C。
    6.
    【答案】
    A
    【考点】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解答】
    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故选A。
    7.
    【答案】
    B
    C
    【考点】
    土壤的组成及形态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组成及形态。
    (2)本题主要考查了土壤的组成及形态。
    【解答】
    (1)据图可知,青壤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白壤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地区和新疆南部。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降水较少,与东部地区相比,水热条件都比较差,所以植被稀疏,枯枝落叶层较薄,腐殖质层薄,淋溶层不显著,土壤厚度小。新疆南部主要为荒漠,形成土壤的条件较差。
    故选B。
    (2)三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黑色土壤,A错误。
    黄色土壤土质疏松,水分易下渗,所以水分条件较差,而透水透气性较好,B错误,C正确。
    三种土壤中,黑色和红色土壤都比较紧实,而黄色土壤土质最疏松,D错误。
    故选C。
    8.
    【答案】
    A
    D
    【考点】
    土壤剖面与各土层特点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解答】
    (1)人为干扰较少的阶地上,受外界影响较小,研究价值高,阶地利于观察土层垂直分布。
    故选A。
    (2)腐殖质一般分布在土壤表层,在获取的自然土壤剖面中,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出其含量自上而下减少。
    故选D。
    9.
    【答案】
    D
    B
    A
    【考点】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
    (1)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答】
    (1)读图可知天山北坡800~1000米处NDVI数值先增大,后减小。天山北坡,处于西风迎风坡,受地形影响,迎风坡降水先增多后减少。北坡降水变化与NDVI数值变化一致。
    故选D。
    (2)天楼山位于贵州,纬度低,海拔低,光热水条件较好,不同坡向水热状况差异小于天山,NDVI值差异小。
    故选B。
    (3)天楼山近年来NDVI值增加,说明该地植被覆盖率提高。近年来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该地实行生态退耕,有利于植被恢复,植被覆盖率提高;气候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人口迁移,土地撂荒,植被覆盖率不会明显提高;该地生态环境脆弱,加大开发会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NDVI值减小。
    故选A。
    10.
    【答案】
    B
    A
    D
    【考点】
    主要的植被类型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主要的植被类型。
    (2)本题主要考查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本题主要考查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答】
    (1)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为长沙,长沙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
    故选B。
    (2)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推断图示枯枝败叶树木属于落叶阔叶林,有宽阔的叶片,A正确;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较为简单,B错误;革质叶片一般为亚热带植被的特点,C错误;茎花现象是热带雨林植被典型的特点,D错误。
    故选A。
    (3)常绿阔叶林因正常的新陈代谢也会落叶,A错误;叶片常绿,增加了蒸腾作用,B错误;常绿阔叶林一般生长在亚热带地区,C错误;热带雨林植被茂盛,群落结构最为复杂,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较雨林简单,D正确。
    故选D。
    二、 解答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每题 13 分 ,共计52分 )
    11.
    【答案】
    (1)分布不均匀(分布面积较小/西多东少);沿河流分布;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山前冲积扇)。
    (2)本区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山地降水较多,蒸发较弱,土壤水分较多。
    (3)夏季夜间的热力环流及近地面气压状况如图所示:
    近地面气流的湿度低;温度低。
    【考点】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解析】
    (1)根据绿洲图例的位置可以确定图中绿洲的空间分布特点。
    (2)图示区域森林、草原分布极少且主要分布于山地与所处地区的水资源丰富度有关。
    (3)由于绿洲和沙漠的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夜晚二者的降温速度不同,从而形成高低压,进而形成热力环流。
    【解答】
    (1)根据图例可知,图中绿洲的分布差异大,其中西部分布面积较大,东部面积较小;从数量看,西部多,东部少;绿洲基本上均沿河流分布;绿洲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即山前冲积扇上,主要原因是绿洲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距离山麓越近,水资源越丰富,距离山麓越远,水资源越少。
    (2)读图可知,图示地区为塔里木盆地,深居我国西北地区,距离海洋远,受海洋的影响小,加上周围高大山脉的阻挡,降水少,气候干旱;而山地降水较多,加上有高山冰雪融水,水资源丰富;山区阴影区面积大,气温低,蒸发较弱,土壤水分较多,所以图示区域森林、草原分布极少且主要分布于山地。
    (3)沙漠的比热容小,所以夏季夜晚,沙漠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气温降低,湿度小,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为低压;绿洲降温慢,气温高,相对于沙漠气流上升,湿度大,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则近地面气流由沙漠吹向绿洲,高空相反,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12.
    【答案】
    (1)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原因: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热量充足,生物循环旺盛;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小,河流流量大,为植被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
    (2)使甲河流量季节变化变小(削峰补枯);降水多时推迟了洪峰的时间。
    (3)固碳释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
    【考点】
    主要的植被类型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分析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了热带雨林对河流的作用。
    (3)本题主要考查了热带雨林的生态功能。
    【解答】
    (1)读图可知,图中阴影部分主要位于亚马孙平原,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该区域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热量充足,生物循环旺盛;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小,河流流量大,为植被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故树木高大。
    (2)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读图可知,甲河为亚马孙河,热带雨林可以拦截地表径流,增加下渗,使亚马孙河流量季节变化变小(削峰补枯),降水多时可以推迟洪峰时间。
    (3)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具有固碳释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功能。
    13.
    【答案】
    (1)颜色深;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土壤结构良好等。
    (2)夏季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丰富;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分解缓慢;地形平坦,养分不容易流失,利于腐殖质的积累等。
    (3)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控制土壤侵蚀,减少水土和养分的流失;作物轮作(退耕还林、草或湿),种养结合;改进灌溉技术,减轻黑土流失等。
    【考点】
    土壤剖面与各土层特点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土壤的功能及养护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3)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解答】
    (1)可根据所学及掌握的黑土概念分析解答。黑土颜色深;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土壤结构良好。
    (2)黑土形成的自然原因应从气候、地形、植被等进行分析。
    (3)为缓解黑土退化,在农业生产中应改变耕作方式,增施有机肥,采取秸秆还田措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封山保护,退耕还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控制土壤侵蚀,减少水土和养分的流失;改变种植结构,种养结合,提高畜牧业的发展步伐,采用草田轮作的方式解决畜牧业生产问题;改进灌溉技术,减轻黑土流失等。
    14.
    【答案】
    (1)腐殖质,淋溶
    (2)成土母质
    (3)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
    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溶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考点】
    土壤剖面与各土层特点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及对影响土壤形成因素的理解,难度一般。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
    (3)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
    【解答】
    (1)结合图例,将“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图“与“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对比,可知答案应为腐殖质层和淋溶层。
    (2)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因此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成土母质。
    (3)A层为腐殖质层,主要来自微生物分界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其影响因素主要跟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动植物的数量越多,越有利于腐殖质的积累。腐殖质分解速度与温度、湿度和通气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纬度高、湿度小的地区,分解速度就越慢,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如冻土苔原,位于高纬度地区,腐殖质的积累则需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大值。温度低,分解慢,积累量相对较大;热带雨林,位于低纬度地区,水热条件好,生物量大,腐殖质的积累只需短时间便能达到最大值,但是由于温度高,分解快,淋溶作用强等原因,当地腐殖质积累量小,因此厚度薄。施肥、秸秆还田等人类活动有利于增加腐殖质层的厚度。坡度大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腐殖质层薄。

    相关试卷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挖空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第五章植被与土壤背诵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提升卷)-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提升卷)-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提升卷解析版docx、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提升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基础卷)-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基础卷)-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基础卷解析版docx、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基础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