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2 观察的范围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第 三 单元 单元主题 观察物体 | ||||||
课题 | 观察的范围 | 总课时 | 1 | |||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 ||||||
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 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
| ||||||
教学重点、难点 | ||||||
教学重点:理解观察点、观察角度、观察范围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画出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平面图形。
| ||||||
板书设计 | ||||||
观察的范围 观察点、观察角度 爬得越高,看到的越多
| ||||||
课前准备 | 课件 | 课前参与 |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教学活动 (教学各环节设计、预设意图及时间分配) | 学生学习活动 (学习内容、形式及要求) | 过程目标 (质疑与评价) | ||||
一、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1、猴子从A点看到,如果从B、C呢? 2、用数学的点、线关系怎样表达呢?
二、课中研讨
1.生活中观察的位置与观察的范围有什么关系呢?
1.同样的杆高,它们的影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情况吗?例如运动者的汽车等等。
三、经典习题 猫咪的眼睛(观察点)? 阻挡视线的点? 观察的范围呢?
四、练一练 1.数学书35页.
|
1.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2.用数学表达时,小猴的眼睛可以用点表示;高强是固定的,最高点就是阻挡视线的点(O表示),应该是AO的延长线。
1.小组探究
2.观察的范围有变化,就会引起变化
|
出示猴子爬上树张望墙里桃子的情境。启发学生将眼睛抽象成数学中的“点”,将视线抽象为数学中的“线”
鼓励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实际动手画一画,画出草图。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再次体会到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 ||||
数学六年级上册三 观察物体2 观察的范围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六年级上册三 观察物体2 观察的范围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上面情境图,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第2个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 观察的范围_北师大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 观察的范围_北师大版,文件包含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六课件ppt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八教案doc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八导学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三 观察物体2 观察的范围优质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三 观察物体2 观察的范围优质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