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共7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本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教学重点,本单元教学进度安排,本单元教学注意点,积累背诵,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二、本单元教学要求: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言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故事一说音乐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月光曲》讲了贝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怀。《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艺术特色。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术形式带给大家的美感。
四、本单元教学进度安排:
《文言文二则》 2课时 《月光曲》3课时 《京剧趣谈》 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 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五、本单元教学注意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心情,想象故事中描述的美好景象,体会艺术之美。
2、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学习运用合适的说明语言说明事物;理解积累一些与艺术有关的词语。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第七单元 教学时间: 12.2-----12.13
教学课题
文言文二则
课型
讲读课文
本课题教时数: 2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9日
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学生读,谈体会。
3、师过渡:这组诗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出示:(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
学生齐读课题。
4.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读诗句
读课题
让学生朗读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可以增加积累,学到积累古诗的一种方法——按主题归类,另外,《伯牙绝弦》这则文言文表现的也是友情主题,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 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三、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子期如何赞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子期又该如何赞美)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 汤汤)
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板书:死 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
读课文
画停顿
说意思
回答
掌握方法
回答
接后一句
自由说
回答
有感情读文
读课文,感知课文。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如果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锺子期两人的默契程度,通过与一般人对伯牙的赞美作对比,知道只有两人的关系达到这种程度才能成为知音。
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听听。
4.引导背诵。
七、布置作业:1、抄写文言及其意思
2、硬笔习字册
读最后一句
写出内心的想法
再读课文
试着背诵
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俞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情深,对“知音”一词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主备人:章巧娣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课题
21 文言文二则
课型
讲读课文
本课题教时数: 2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9日
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
齐读课题。
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简介《斗牛图》:《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带着学生画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戴嵩《牛》)
齐读课题
理解意思
了解
评价
归纳
自由练读
理解故事意思
合作、讨论学习
互说故事
出示戴嵩和《斗牛图》的相关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画家和作品的地位,为下一步表现牧童的大胆行为蓄势,能更好地表现中心。
读课文环节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并且读出节奏,实际上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这一环节对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1.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板书:杜处士 好 锦囊玉轴)
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 画上是斗牛。
师过渡: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谁这么大胆?
---- 一位牧童!
师再质疑: 戴嵩的画错在哪儿?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师顺势问: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回答
回答
谈学习体会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显现,可谓水到渠成。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七、作业布置
1、抄写文言及意思
2、练习与测试
练习实际说经历
讲故事
背课文
主备人:章巧娣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课题
22 月光曲
课型
讲读课文
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9日
教学目标: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掌握“谱、莱”等8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谁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与月光有关的文章《月光曲》。
(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
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三个问题:
1. 《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谁写的?
(贝多芬)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分享有关月光的诗句、故事
读课题
回答
导入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
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
出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第一层:第2—6自然段
第二层:第7—10自然段
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
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
出示:我们仿佛看到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
(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请同学们联想。
4.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
(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读后指导
(读出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
5、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6.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
了解
回答段落划分
听老师读课文
了解课文层次
读第一节
回答
发挥想象
分角色朗读
想象、回答
通过介绍主人公,让学生了解贝多芬想用艺术为贫苦人造福的高尚情怀,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理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段。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清楚作者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安排,对学生理解课文和今后的习作都有好处。
教师描述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使课文的故事性增强了。
豫?
----就 (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板书:同情)
7、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8、指名分角色读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的4、5两节。
指导并示范朗读: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9、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
出示:( )贝多芬走近( )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
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2、硬笔习字册
读所画词句
分角色读对话
填充练习
引导学生分析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从茅屋里传出的琴声是怎样想的,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总结出他希望用艺术为大众服务的高尚品质。
主备人:章巧娣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课题
22 月光曲
课型
讲读课文
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 11月9 日
教学目标:1.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前后衔接,进入新课
1.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即兴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感受情境,享受艺术
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
出示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2.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再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3.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4.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美妙的联想来。文中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5.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
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6.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广阔自由的天地呀!
7.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出示: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分析: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里?
(恬静的脸上。)
师小结: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快乐得入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
8.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1) 师引导:文章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与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因此,在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2)就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些这些写实和联想的句子。
9、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也很激动?
(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
回答
回答
边读边想象
回答
找写实和联想的句子并回答
聆听
回答
体会联想在文章
中的作用
回答
从上节课学的内容导入新课,做好衔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学生急于了解后来发生的事情,所以能够精力集中的学习后半部分的课文。
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过程,使学生深入地感悟艺术带来的美好感受,激发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把语言文字和艺术之美结合起来,提高了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教师根据文字描述,想象出精美画面,感悟《月光曲》的美妙,感叹贝多芬的演奏记忆高超,理解音乐和美术都是另一种语言。
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以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三、满怀深情,激情描述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与贝多芬先生之间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现在,贝多芬回旅馆了,你的心情怎样?
2.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描述。
出示提示: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学生描述。
3、总结:
学习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四、 作业布置:1、补充习题
2、练习与测试
学生描述。
学生练笔,主要是训练学生运用想象的手法来写作。因为刚刚我们分析了联想与想象的表现作用,学生写起来可能会容易一些。
主备人:章巧娣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课题
22 月光曲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3 教时 备课日期 11月 9 日
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理解运用。
教学重难点:巩固所学,理解运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词语巧搭配。
______的烛光 ______的月光 ______的浪花
______的琴声 ______的意志 ______的小路
二、选词填空。
幽静 恬静 安静
1.月光照在盲姑娘( )的脸上。
2.一天夜晚,贝多芬在( )的小路上散步。
3.教室里( )极了,只能听见孩子们呼吸的声音。
美丽 美好 美妙
4. 兄妹俩被( )的琴声陶醉了。
5. 妈妈在我心中是全世界最( )的女人。
6. ( )的未来靠我们自己去创造。
三、解析加点的词语。
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段落,完成练习。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 ”在文中画出实际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词语搭配
填空
理解
完成课内阅读练习,并订正。
巩固课堂所学的相关知识
通过课内阅读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2)
(3)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五、你还了解到贝多芬的什么故事?和大家说一说吧。
主备人:章巧娣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课题
23 京剧趣谈
课型
略读课文
本课题教时数: 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1月 10 日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
2.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教学重难点:1、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2、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新课
说起中国的国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每一位中国人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京剧艺术不仅深受炎黄子孙的喜爱,同时,她那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板书课题: 京剧趣谈)
(齐读课题)
二、读通读准课文
1.课文从哪两个角度讲了京剧表演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驰骋 尴尬 虚拟 高扬 低垂 装饰 约定俗成 绱鞋底 酒宴 唯恐 不可开交 戛然而止 越发
三、了解京剧特点
1.出示第一部分《马鞭》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京剧表演骑马时,为什么不用真马?
(2)京剧表演中,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
(3)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
(4)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哪两个例子?
2.指名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舞台方圆太小,马无法驰骋,所以只能找一样东西来替代,马鞭是比较合适的。(板书:虚拟)
演员手拿马鞭,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演员有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随心所欲,不受限制。
(板书:马鞭)
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用的线是虚的,一个是宴席上举杯喝酒是虚的。
(板书:绱鞋底 举杯饮酒)
3.全班交流,了解用马鞭虚拟表演的特点。
四、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马鞭》部分,思考作者由马鞭说起,为的是说明京剧表演中的什么特色。
2.读第二、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二段意思:演员表演绱鞋底,针线都是虚的,但感觉可以使用。
第三段意思:演员表演举杯喝酒,实际上并不真喝。)
初步了解京剧的艺术魅力
齐读课题
通读课文
认读词语
小组交流,明确问题答案
了解虚拟表演的特点
读段落,概括意思
谈话说出京剧的价值和地位,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增加学生了解京剧的欲望
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自学解决提出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3.作者说京剧中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以使用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一是绱鞋底,二是举杯喝酒。)
4.京剧欣赏,看表演领悟京剧表演的艺术特色。
五、体会表演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亮相》部分,要求读懂这部分内容后,把重点讲给别人听。注意讲清楚:
(1) 这一部分讲了京剧表演中哪两种奇特场面?
(2) 这两种表演有什么好处?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讲给别人听。
六、拓展阅读资料
出示: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七、 作业布置:1、硬笔习字册
2、练习与测试
欣赏
默读
思考
讲述
了解京剧的艺术特点
学生欣赏京剧片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可以加深对相应部分文字的理解,对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大有好处。
让学生了解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为学生看懂京剧打基础,为学生能够喜欢京剧艺术,增强鉴赏能力。
主备人:章巧娣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课题
聊聊书法
课型
口语交际
本课题教时数: 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10日
教学目标:1、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和名家作品。
2、在交际过程中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一些情况。
2、感受书法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出示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
一组古代书法家作品图。
2.教师谈话: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3.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
聊聊书法(板书)
二、认识书法名家
1.小组内同学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古代书法家以及他们的故事。
2.谁知道王羲之,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故事: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3.谁还知道其他书法家,到讲台前来给大家说他一说。(板书:王羲之 柳公权)
三、欣赏书法作品
1.出示古代名家书法作品。
(欧阳修、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的作品。)
学生欣赏,说一说自己欣赏后的体会。
四、畅谈学书益处
1、指名书法好的同学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2、学生小组内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感受到的学习书法的好处。
3.教师总结:
(1)培养耐力和自信心
欣赏图片,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
了解书法大家----王羲之及其故事
讲述所知道的其他书法家
欣赏、谈体会
畅谈学习书法的 好处
学生欣赏风格多样的书法作品,听老师讲书法艺术的魅力,会产生民族自豪感,快速进入到书法艺术的情境中,积极参与到口语交际中去。
引导学生说一说王羲之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王羲之,因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说起书法不能不知道王羲之。
出示名家作品,让学生领略风格不同的书法艺术特色,感悟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2)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
(3)提高人的整体能力
(4)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
六、总结交际要领
1.学生讨论,本次交际活动要注意什么?
2.教师总结:
v 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点说明。
v 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3.课后搜集一些名家书法作品图片带到学校,和同学互相交流。
总结学习书法的好处,目的是让有些还没有练书法的同学从这个方面懂得一些练习书法的技巧,进一步喜欢书法,增进了解,提高鉴赏能力。
主备人:章巧娣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课题
我的拿手好戏
课型
习作
本课题教时数: 2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10 日
教学目标:1、能确定写作的顺序,知道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
2、写作前怎样列出合理的提纲。
教学重难点:在习作时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
1.经常听有的同学说:唱歌是我的拿手好戏。还有的同学说,画画是我的拿手好戏。是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拿手好戏。
2.看看下面的十八般武艺中,有你的拿手好戏吗?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
3.今天,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拿手好戏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板书:我的拿手好戏)
二、审清课题
1.首先看清题目中的关键词:
我 拿手好戏
2.分析:文章要写“我”而不是别人;写“拿手好戏”,即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而不是不熟悉或做不好的事。
3.小结:文章要求写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
三、弄清选材
1.应该怎样来写好这次作文,首先弄清这次作文的中心是自己的拿手好戏,所以,按照这个要求选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写自己的一种本领。
2.应该怎样选材。
(1)同学们想一想,该选哪些具体材料?
(2)确定了要写的“拿手好戏”怎样来选择具体的材料呢?比如,“我”的拿手好戏是钓鱼,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别人看出钓鱼是我的拿手好戏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下面哪些材料合适呢?
出示:我每次去钓鱼,总是钓很多。
我经常钓到一些大鱼。
有一次我钓到了一条五斤多重的大鲤鱼。
在一次钓鱼比赛中我获得了冠军。
我的鱼竿和钓钩比伙伴们的好。
(3) 请同学说出这些材料哪些最能符合这次作文?
(4)小结:选材时,要注意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
3. 请同学们说出要选的材料。
四、写作指导
1.怎样写好同学们所选的材料呢?
(板书:按顺序写)
2.思考讨论:《我的拿手好戏》选择的材料有哪些?这些材料哪些要先写,哪些要后写?(根据文章需要确定,要让读者能一眼就看明白记叙的事情,还要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读下去。)
3.思考讨论:哪些内容要详细写,哪些内容要简略写呢?(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内容要详细写,其他略写)
(板书:详略得当)
说说自己的拿手好戏
抓关键词理解
思考:如何选材
适当筛选
选材的注意事项
思考
讨论
自己的拿手好戏,自己的生活,自己有最深的体验。从生活出发,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学生应该有话要讲,写出的文章不至于空洞无物。
写好一篇文章,选材至关重要。指导学生选材,让学生在选材时能够动脑筋分析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能表现中心意思,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
五、范文评析
1.出示例文《我的拿手好戏》
我的拿手好戏
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五彩缤纷的烟花,红彤彤的大灯笼……不知不觉,新年已经来临,人们都在忙碌着,准备着。我想:新年中,我也应该做点什么。于是,我便决定表演一下我的拿手好戏,做一盘我的拿手好菜——西红柿炒鸡蛋。
我来到厨房,系好围裙,拿出刀和菜板放在桌子上,又拿出两个鸡蛋和三个大西红柿,然后把鸡蛋打在碗里。我很有把握地拿着鸡蛋往碗边磕去,“啪”地一声,我成功地把鸡蛋打在了碗里,我往碗里一看,呵,真像个“小太阳”!接着我又开始搅拌,我一会儿轻,一会儿重,一会儿快,一会儿慢,鸡蛋很快就搅拌好了。这时,我把西红柿洗干净放在了菜板上,又小心地拿起菜刀,真沉呀!但是,凭着我的经验,这一点算不了什么。我对着西红柿左一刀,右一刀,很快就切好了,啊,真棒!我真为我自己感到骄傲。接下来,我打着了火,往锅里倒进油,然后把鸡蛋放进去,翻了几下又把西红柿放进锅里,再放些酱油、盐、白糖、味精继续翻炒。虽然锅里的油吱吱的响,但是我一点也不害怕。就这样,我的拿手好戏表演完毕——西红柿炒鸡蛋做好了!望着这盘菜,我心里甜滋滋的,比吃了蜜还要甜!
朗读例文
出示例文,学生读后思考。目的要让学生学习文章如何选材,如何安排顺序,如何确定详略等写作文的基本方法,为这次习作做导引。
1.请各位同学朗读例文,同学们思考;例文的中心是什么?
2.这中心能否符合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不是写自己做的事?是不是写最拿手的事?
3.例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
4.例文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
5.从哪几个方面写具体?
6.小结:写具体,主要把经过(发展)写具体。
六、列出提纲
1.仔细阅读提纲示例。
2.说一说这个提纲安排的合理吗?
3.根据同学们所选的材料,列出提纲。
4.请各位同学说一说怎样把自己的材料的经过部分写具体些(主要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行动、神态这一些。)
七、布置习作
按照你们所选的材料,所列的提纲,写一写你的拿手好戏。
学习例文的写法
列提纲
说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前列出合理的提纲,做到有的放矢
主备人:章巧娣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课题
我的拿手好戏
课型
习作
本课题教时数: 2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10日
教学目标:1、写作前怎样列出合理的提纲。
2、学会如何评价习作。
教学重难点:1.学会列习作提纲。
2.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写出感受和看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合作评改,修改
1.学生完成初稿后,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出示自改要求。)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看看重点部分是不是写清楚了。
(2)找出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并修改。
(3)修改不通顺的句子,把句子改具体、生动。
2.交换习作,小组合作评改。
(出示互改要求。)
(1)相互交换习作,用心品读别人的习作。
(2)找出别人习作中的优美词句、精彩事例,写出评价意见。
预设:通过自改,让学生自己学会修改文章,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通过互改,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会对习作进行评价。
3.师生共评。
(1)指名上台读自己的作文。
(2)师生评议。
点评重点:①详略得当,事例典型;②描写细腻,有真情实感;③开头、结尾有特色。
二、 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在以后的习作中学会提前列提纲。
(2)写作时按一定顺序写,要做到详略得当。
(3)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掘自己的闪光点,更加充满自信地学习、生活。
了解自改要求并自改
小组合作评改
评议
交流收获
教会学生评价别人习作的方法,并在评议、互改中,完善自己的习作,锻炼了语言能力,提高了认知水平。
2.教师适当总结课堂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今天听了大家的发言,看了大家的习作,我感觉我们班的同学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啊!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这个拿手好戏不是成绩上的出色,而是涉及方方面面。这个拿手好戏足以让我们自信满满地对自己说:“我真棒!”生活中,我们总是讲究谦逊有礼,但有时候,我们也要给自己打打气,增加一些自信,多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次的习作,我们主要学习了列提纲。列提纲就像织网打鱼,网织好了,才能打上鱼来。提纲列好了,就能安排好习作的主要内容和详略,做到心中有数,写起作文来更能胸有成竹。老师希望写作文也能成为每位同学的拿手好戏!
三、认真誊抄习作,师巡视
回顾学习要点
及时总结课堂学习重点,并用激励的语言,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写作兴趣。
主备人:章巧娣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本课题教时数: 2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1月 10 日
教学目标:1、学习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
2、通过交流,懂得一些和戏曲有关的词语,了解戏曲。
教学重难点:运用合适的语言把要说明的事情写得清楚明白。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课堂笔记”图片,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学霸”这个词,(学霸就是学习超级厉害的人)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习有方法。我这里就有一些学霸的笔记,大家看一看,他们的笔记有些什么特点?
(出示相关图片。)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我们班同学做的课堂笔记,大家也来看一看吧!
大家会发现,他们的笔记做得非常工整,有详有略,囊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有了这样的课堂笔记,课后复习才会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课堂笔记的事。
2.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概括其中提到的做笔记的方法。
(1)注意泡泡中的提示文字,结合笔记内容与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交流内容,注意要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来说。
3.结合实际情况,交流做课堂笔记的好方法。
①你们的课堂笔记做在哪里?是课本上还是笔记本上?还是两者结合?区别在哪里呢?
教师小结:用笔记本结合书本的方式来做课堂笔记的效果是比较好的。对课堂上讲的比较完整的、文字量比较多的内容,如课文结构图、人物及情节分析等,可以记在笔记本上,一目了然。对字、词、句的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有争议的地方以及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可以直接记在书中与之相应的地方,既省时,又方便复习。
②符号法是记笔记时的一个好方法,你们记笔记时会用到哪些符号呢?
交流后明确:符号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是加圈点、画线以及标问号、叹号等。如用“‖”表示段落层次,用“•”表示重点词语,用“≈”表示需要掌握的生词,用“——”表示中心句,用“?”表示疑问等。要注意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思要始终一致。还可以使用红色笔把重点标示出来,这样更加显眼。
③课堂笔记要记些什么内容呢?
明确课堂笔记的主要内容:
(1)记“新”,新的内容要记清记全。
(2)记“少”,记录自己“缺少”的内容,通过记笔记来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漏。
(3)记“实用”,如自己在训练或考试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4)记“法”,即记下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点。
④课堂笔记是否只是在课堂上记笔记呢?课后还需要做点什么呢?
明确:在课堂上做笔记难免有缺漏和笔误,因此在课后要趁热打铁,对照书本及时回忆有关信息,对笔记中出现的缺漏、跳跃、省略、简记等补充完整,对笔误的地方及时纠正,对错误之处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并巩固记忆的效果,还可以培养我们严谨而周密的学习习惯。
小结: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行为可以播种习惯,习惯可以播种性格,性格可以播种人生”。就让我们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吧,它一定会让我们受用无穷!
二、词句段运用(1)
1.教师阐明戏曲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过渡:同学们,虽然我们大家平时很少听戏曲,觉得戏曲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有些距离,但戏曲本就源于生活,而且在过去戏曲盛行的年代,人们喜爱看戏、听戏,就像大家今天喜欢流行歌曲一样,所以,戏曲中使用的一些专有名词也渐渐进入生活,成了人们的日常用语,而其中的许多
看图片
读课本内容,概括
交流课堂笔记的好方法
掌握记笔记的好方法
了解要记的内容
了解课后补充笔记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并讲解做课堂笔记的办法,使学生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并学习自觉在课堂上做笔记。
详细介绍了记笔记的方法和内容,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以后如何做笔记
词语在今天也常常被我们所使用。我先来问问大家,在你们家中,爸爸妈妈教育你们时,是不是往往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而爷爷奶奶又往往过来打圆场?这里的“唱红脸”“唱白脸”“打圆场”可都是戏曲中的用语。它们原本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出示课本中的词语,学生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需注意的字音:
行(hánɡ) 当(dànɡ) 压轴(zhòu) 行(xínɡ) 头(tóu) 曲终人散(sàn)
3.查字典,理解词义,有不懂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4.学生选一两个词语,先自己说句子,再全班汇报。
三、课堂回顾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交流了一个学习的好方法——做课堂笔记。希望通过我们这次的交流,大家的笔记能越做越好。另外,我们欣赏了各种形式的艺术之美,音乐、书法、戏曲……而围绕着它们,也有许多有趣的词语,今天我们就学习了不少。我们也发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词语也与戏曲艺术有关,可见艺术真的是源于生活。大家在课后还可以积累这样的词语,说不定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哦!
读准字音
讨论戏曲用语的意思
学习戏曲用语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更是为了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了解戏曲,感受中华戏曲的艺术特色和独特魅力。
主备人:章巧娣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2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 11月 10日
教学目标:1.认识说明书,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修改说明书中不清楚的地方。
2.积累与艺术有关的词语,了解相关典故。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说明性文字的语言要准确、严谨,初步学会写简单的说明书。
2.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词句段运用(2)
1.谈话导入。
导语:可以说,玩具是每个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好伙伴。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你们有没有制作或拼装过一些玩具呢?如果我们要拼装或制作玩具,必须要参考一样什么东西?对,就是说明书。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份玩具制作说明书,看根据这个说明书能制作出什么样的玩具。
2.研读说明书。
(1)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边读边想象制作过程。
(2)研读“材料”部分。
①指名读材料部分,思考:说明书给我们介绍了四种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地方介绍得不够清楚、明白?
②学生自主研读,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③学生在书上批注存在问题。
(3)研读“做法”部分。
①指名读做法,边听边想象进行每一步骤的画面。
②思考:说明书给我们介绍了制作玩具的三个步骤,如果让你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困难或疑惑?
3.修改说明书。
(1)根据刚才的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①材料和工具介绍不全,材料的规格交代得不清楚;
②制作的步骤交代得不清楚。
(2)仔细看看课本上小台灯的插图,对照说明书看一看,想想是哪一步没有做对,在说明书中把没做对的一步画下来。
(3)指名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小台灯错在哪里。
(4)寻求修改方法。
过渡:图中的小台灯安装有误和说明书写得不够清楚有关系。大家能把说明书修改得更加清楚、明白吗?怎样修改?请大家小组内交流。
提示:①材料和工具介绍不全,材料的规格交代得不清楚:可用补充法、列数字交代。(如铅丝的长度、粗细,瓶盖的直径等。)
②制作的步骤交代得不清楚:语言要严谨,容易出错的地方要格外注意。
(4) 出示修改后的范例。
小结:可见,说明书的语言一定要准确而严谨,否则就会闹出把灯泡装在灯罩外的笑话。如果我们要为某件小制作写说明书,也一定要考虑周全,尽可能把制作的方方面面考虑到,这样才是一份合格的说明书。
二、日积月累
1.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不理解的查词典或与同学交流。
2.指名读一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3.观察这些词语的共同点,试着将它们分类。
预设:学生通过理解词语能发现这些词语都与艺术或技艺有关。有些是描写音乐的,有些是描写绘画的,有些是描写书法的,可初步将它们分类,并可结合自己的词语积累适当进行补充。
◆词语分类:(有些词语可以修饰几种艺术种类)
与音乐有关:高山流水天籁之音余音绕梁黄钟大吕
与舞蹈有关:轻歌曼舞
与书法有关:行云流水、笔走龙蛇
与绘画有关:惟妙惟肖、画龙点睛、妙笔生花、栩栩如生
与手工技艺有关:巧夺天工、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了解词语背后的典故。
边读边想象
学生在书上批注存在的问题
思考
寻求修改方法
读词语
观察
分类
让学生学习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教师让学生对照图画读文字说明,先发现图画的错误,再找出文字说明不合理的地方,分析一下,错在哪儿,然后修改,这种方式对学生正确运用说明语言有很大的帮助。
将词语分类,并做适当补充积累,陶冶艺术情操,感受艺术魅力。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说明书、如何写出严谨的说明书。通过课上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小制作,所以在读说明书时非常认真,也提出了许多疑问,最后给出了完美的修改方案。玩具小台灯的制作并不困难,大家可以试一试,感受动手制作玩具的快乐。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写一写简单的说明书,可能在某个时候会派上大用场哦!上节课我们积累了一些与戏曲相关的词语。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不少与艺术相关的词语,这些词语很有用,希望大家能背下来,以后在写作文时就能灵活运用了,这样能为我们的习作添彩、加分。
2.布置课后积累作业。
过渡:今天的课虽然上完了,但学习还在继续。课后大家可以再搜集一些与艺术相关的词语,把它们写在课本“日积月累”的词语后面,一起记一记、抄一抄。
回顾
搜集词语
及时帮助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形成知识体系。
主备人:章巧娣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等奖教案,共7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演讲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确定选题,精选素材,交流反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9*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题引读,学生自悟,再读课文,提出质疑,深入课文,探究解疑,继续学习,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