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八 垂线与平行线_认识平行线 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10865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八 垂线与平行线_认识平行线 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10865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八 垂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展开认识平行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际的感知和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对图形产生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内容分析: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39—41内容。本课教学直线的平行,是在学生认识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先认识直线的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教学重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教学难点: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学生分析:学生在该册第二单元中已学习了线段、射线、和角等概念,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概念较为抽象,所以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教学具准备:
1、课件、正方体、长方体。
2、方格纸、白纸、直尺、三角尺、彩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操作材料、电化设备、计算机技术
板书设计:
认 识 平 行
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 两条直线
九、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观察正方体上的文字和长方体上的直线,感知“同一平面内”。
2. 揭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二、探究感悟
(一)认识相交与不相交
出示生活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在路灯、跑道线、鞍马上,有哪些可以看作是直的线。
学生交流后,从画面中抽象出三组直线。
让学生讨论每组中的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再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先重点研究第三组直线。启发学生:从图上,我们没有看到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画得长一些,会是什么结果呢?
然后再看第二组直线,把它们画得无限长,会相交吗?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认识直线的相交和不相交。
(二)认识互相平行
1、引导学生回顾: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然后,从平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中引出平行的概念: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板书:不相交 两条直线 平行)
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出平行线,并用手势比划、交流。
2、辨析、深化:判断是不是平行线。
3、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1)学生举例。
(2)生活实例引申:窗户平移
三、动手操作
1、探索平行线画法
学生利用材料和画图工具,想办法画出一组平行线。
学生操作,全班展示、交流不同的画法。
从学生的画法中引出矛盾:利用平移画平行线,一把尺子行吗?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出画平行线的办法。
2、教学平行线的画法
让学生看多媒体演示画平行线的方法、步骤,照样子自己试着画一画。
交流:说一说画平行线的方法,应当注意什么?
四、综合应用
1、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多媒体显示图形,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感知不同图形的特点。
2、进一步感知生活中的平行。
多媒体播放一组生活画面,学生观看并找出平行线。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互相评价。
十、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目标拟订、教学过程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已有相关知识基础,教学中力求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景充分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操作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以教材为线索,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新教材教学内容弹性大,问题设计贴近生活,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空间。为了利用好教材资源,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本节课教学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学生第一次接触“平行”的概念,对抽象的几何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本节课教学主要安排为“初步理解平行”和“通过画平行线加深对平行的认识”两大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和理解平行的概念。而教材中出现的“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等练习安排在“认识平行”后的课时中,这样就为学生的探究活动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充分的观察、交流、操作中形成平行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数学概念教学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些简单的公式、定律和法语等,而应该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接受者。本节课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使学生的体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与单纯的模仿,更多的是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体验、感悟。
策略一:通过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不相交”。从鞍马场景图中抽象出的两条直线的相交关系,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争论——验证”的过程,在认识“相交”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相交”,进而感悟平行的特征,这样的感悟必定是真实的、深刻的。
策略二: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生活中有许多平行,这些都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教学中,在对平行特征的探索和感悟中多次链接生活,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理解周围世界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平行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策略三:在多种画平行线方法的展示和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行的特征,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交流中,我不断地追问学生:“你是怎样保证这两条直线平行的?”让学生不仅仅知道怎样画,更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画,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观察、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体验和感受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此外,我还感受到,在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如果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决,就会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意识。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多为学生创设交流、合作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
优秀课例推荐表
说明:在适合的“□”中打“√”;
在“所在学校”和“省教研部门”填写栏中加盖单位公章,并有主要负责人签字。
课例名称 | 认识平行 | 学 科 | 数学 | 年 级 | 四年级 | ||||||||||||
任课教师 | 洪宏 | 出生年月 | 1975.2 | 性 别 | 女 | ||||||||||||
学 历 | 本科 | 职 称 | 小学高级 | ||||||||||||||
电话(手机) | 13905526033 | 教 龄 | 13 | ||||||||||||||
通讯地址 | 安徽省蚌埠师范附小 | 电子邮箱 | fxhonghong@126.com | ||||||||||||||
学校类型 | 城市学校□ | 所在学校负责人:张铁汉
(公章) | |||||||||||||||
村镇学校□ | |||||||||||||||||
指导教师 | 杨芳 | 所在 单位 | 蚌埠市龙子湖区教育局教研室 | 评 课 教 师 | 张铁汉 | 所在单位 | 蚌埠师范附小 | ||||||||||
出生 年月 | 1972.8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62.11 | 性别 | 男 | ||||||||||
职称 | 小学高级 | 职称 | 中学高级 | ||||||||||||||
电话 手机 | 13505520285 | 电话手机 | 13855287070 | ||||||||||||||
通讯 地址 | 蚌埠市龙子湖区教育局教研室 | 通讯地址 | 蚌埠师范附小 | ||||||||||||||
省教研 部门 | 负责人:
(公章) 年 月 日 | 推荐参评 |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 ||||||||||||||
数学苏教版八 垂线与平行线获奖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苏教版八 垂线与平行线获奖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八 垂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八 垂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八 垂线与平行线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八 垂线与平行线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应用,全课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