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案设计
展开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段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多次接触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已经基本掌握。因此,在教学中以激活学生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迁移到笔算中来。由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策略多样,有时需要全部笔算,有时可以全部用口算,有时既需要笔算又要口算,需要学生在计算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策略。而对于能口算的,学生往往不易区分。所以,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进行教学,通过练习,不断积累加减法计算的经验,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提高运算能力。本单元安排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隐蔽,需要通过摆一摆、排一排、移一移等具体的操作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操作活动的过程,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以及生活经验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数量关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恩呢管理,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路爱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算是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的方法,理解求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小棒、小黑板
课时安排
6课时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2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疑点分析
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列出连加算式以后,要注意先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明确计算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竖式,明确第二个竖式中的第一个加数46就是第一个竖式的得数。接着向学生介绍:为了方便,还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并指导学生完成连写的竖式。最后,通过比较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在用竖式计算出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后,不必把得数在写一遍,可以直接在得数下面写上第三个加数、加号,算出结果。如果有学生一开始就出现了连写的竖式,就可以请这个学生来介绍,然后请学生交流,最后教师总结明确。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复习引入
1.竖式计算
45+17 80-59
2.口算
2+4+3 30+40+20 2+30+5 70-30-20 17-7-5 14-9-2
3.揭题:连加、连减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出示挂图,谈话:观察图片,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回答板书:19+27+26
师:要先算什么?你能列竖式算出结果吗?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
(1)指错误算式,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2)指正确算式,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讲解:由于第二个竖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第一个竖式中的得数,因此,在用竖式计算时,可以把这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学生完成书本上的填空。
提问:这样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和原来分开写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
提问: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并交流。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分小组进行练习,并指名板演。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学会独立完成。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图片和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解题时时怎么想的。
(2)出示第(2)题,提问:可以根据哪两个条件求还剩多少个西瓜?
独立完成。
提问:这题和我们以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再问: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
四、课堂总结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4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笔算和口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计算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
疑点分析
在教学例2时,因为例题是一个两步计算的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这类题目孩子还没有接触过,所以在出示例题的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些什么,根据图中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再出示例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列出“38+42-33”的算式,接着让学生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要求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由于学生有例1的经验,学生可能会主动想到用两个竖式连写的方式进行计算,但也要允许个别同学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如果没有学生出现连写的算式,那就参照例1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但是要特别注意,例题只是根据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列出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并不是要求学生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不必涉及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和方法,不应在以后的教学中提出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复习。
1.口算
7+4 12-3 18-9 30+15 44+6 35-10
10-5 9+6 7+7 47-20 58-18 40-30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38+25+18 76-29-35
学生完成后,请两名同学板演。
教师提问:连加、连减的题目按什么顺序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片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求出什么问题?怎么列式?算出来的是什么?
(2)出示第三个条件和问题
提问:这个算式怎么列?
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读题,说说这道题与刚才所做的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做如下回答:复习题是连加、连减,这道题是加减混合式题。
(3)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混合。
(4)通过对连加、连减的学习,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独立试做这道题吗?
学生独立试做,并请一名同学板演。
交流:计算时时怎么想的,怎样算的。
(5)比较分开竖式和连写竖式的异同。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60-38+40
观察算式特点。
(2)独立列竖式计算,提醒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指名交流。
强调:计算时,如果能口算,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交流反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交流反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说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并交流哪一步可以口算。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列式时的思考过程。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根据题目中的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怎样求出“女生栽树多少棵”。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四、总结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练习一”
教学目标要求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逐步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3.初步渗透凑整的思想,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计算经验,提高计算技能。
4.在练习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的意识,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能力,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笔算和口算。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疑点分析
思考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尝试——调整”的策略解决。即,从一辆车上选择一筐和另一辆车上的某一筐交换,再算一算两车上的苹果个数是不是相等。如果不相等,再用同样的方法试一试,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发现每筐苹果中个数的特点,找出答案。也可以通过对每辆车上3筐苹果个数的观察和分析,通过简单推理解决。即,每车上都有一筐是26个苹果,所以只要考虑剩下的4筐中哪两筐苹果个数的和与另两筐相等,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口算
限时1分钟完成。交流答案。
口算卡片练习(开火车、指名、抢答)
二、笔算
1.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关注正确率,注意对错误原因的分析。
2.做第3题
(1)左题
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
交流:每条线上3个数的和都是多少。
(2)右题
观察每条线上的数,看看有没有简便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教师小结。
3.做第4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想:求三天一共拾了多少个要怎么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4.思考题
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解题思路。
既可以用“尝试——调整”的策略,也可以通过对每辆车上3筐苹果个数的观察和分析,通过简单推理解决。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8例3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要求
1.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和不同思考过程。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操作和现实的情境,掌握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调整为相等数量的思考过程,逐步提高学生有序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调整为相等数量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逐步提高学生有序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疑点分析
在进行例题的教学中组织交流时,一要注意启发学生把两串彩珠一一对应地进行排列;二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三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四要注意通过比较,帮助学生体会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时只要抓住两串彩珠相差4个这一关键,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解题后还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整理思考问题的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使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都能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导入
出示例题图片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指名交流: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直接口答)
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解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例题
1.摆一摆
师:我们用小圆片来摆一摆。
组织操作:摆出两排小圆片,一行8个,一行12个。明确分别代表的是谁。
2.想一想
师:怎样能使两行圆片的个数同样多?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3.说一说
指名交流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小军加4个。
提问:为什么小军还要再穿4个?
方法二:芳芳去掉4个。
提问:为什么芳芳要拿走4个?
方法三:拿出芳芳穿得2个彩珠给小军。
提问:这又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学生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交流,但不能片面强调多样化。
4.想一想
想:不论是哪一种方法,调整的时候都要先想到什么?
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明确要求摆小棒。
提问:从小棒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根据要求摆小棒。
提问:不论是哪一种方法,调整的时候都要先想到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第(1)题
出示图片,说说已知条件。
想:从图片中还能知道些什么?
要使苹果和梨的个数同样多可以怎样做?
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2)第(2)题
出示图片,说说已知条件。
想:从图片中还能知道些什么?
明明送给大力几枚后,两人的邮票数同样多?
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要使明明和大力两人的邮票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做?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第(2)小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求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同样多,就是求什么。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第(2)小题解答时可以想象摆花的样子,也可以让学生动笔画一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想使两个数量一样多有几种方法,都和什么有关?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10例4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联系加、减法运算的意义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运算正确进行解答。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运算正确进行解答。
教学难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疑点分析
在学生列式解答之后,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算出的结果正确吗?怎样才能知道结果是否正确?促使学生主动想到可以用小华做花的朵数减去小英做花的朵数,看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了3朵。同时,要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要及时检查解答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教学例题
1.出示场景图,说说图意。
提问: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
小英:摆了11个花片;
小华:要比小英多摆3个;
小平:要比小英少摆3个。
引导: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2.指导学生解答“小华要摆多少个花片?”
(1)你能根据条件摆一摆吗?
指导学生摆一摆。
想:怎样摆圆片表示小华做花的朵数。
摆完之后讨论:刚才是怎样摆圆片表示小华做花的朵数的?表示小华做花朵数的圆片包括哪两个部分?
(2)怎样求小华做花的朵数?
列式计算。
3.尝试解答:“小平要摆多少个花片?”
(1)小组合作,摆一摆,再计算。
(2)讨论:第一排摆了多少个?第二排怎样摆,才能清楚地看出小平要比小英少摆3个?
(3)引导思考:算出的第二排花片是多少个?是怎样列式的?
二、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想:怎么画才能让我们一眼就看明白。
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表示松树棵树的直条可以看成哪两部分。
列式解答,指名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哪个数量多,哪个数量少?刘芳的格数会比32多吗?
怎么求刘芳走了多少格?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哪个数量多,哪个数量少?灰兔拔的会比25个少吗?
怎么求灰兔拔了多少格萝卜?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要求小玉浇了多少盆所有的条件都要用吗?要选择哪两个条件?
谁的数量多,谁的数量少?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答了哪些问题?通过解答这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练习二
教学目标要求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逐步形成运算技能。
2.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倒推”的解题策略。
3.让学生练习现实情境进行简单的推理,促进学生加深对“比一个数多”和“比一个数少”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逐步形成运算技能。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练习现实情境进行简单的推理,促进学生加深对“比一个数多”和“比一个数少”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计算
1.口算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
2.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注意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的灵活选择。
3.做“第2题”
前面两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第3题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思考:最容易填的方框是哪一个,填这个方框时是怎么想的?
明确解题思路后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提问:这题和上面两题有什么不同?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做“第3题”
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出示问题。
提问:求做了多少面红旗,要选择哪两个已知条件?
求做了多少面绿旗,要选择哪两个已知条件?
独立列式解答,指名交流。
2.做“第4题”
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出示问题。
独立思考解答,指名交流。
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3.做“第5题”
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出示问题(1)。
独立思考解答,指名交流。
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学习新知,巩固练习,总结提升,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苏教版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苏教版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