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上语文六上语文1-2知识点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10999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六上语文六上语文1-2知识点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10999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六上语文六上语文1-2知识点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六上语文六上语文1-2知识点,共25页。
1草原
1.会默写词语
线条 柔美 境界 惊叹 回味 乐趣 目的地 洒脱 衣裳 彩虹
飞驰 襟飘带舞 马蹄 蒙古包 热乎乎 奶豆腐 礼貌 拘束 干部 举杯 羞涩 感人 会心 微笑 摔跤
2.读准字音
渲(xuàn)染 勾勒(lè) 迂(yū)回 羞涩(sè) 衣裳(shɑnɡ)笨拙(zhuō)
读准多音字:蒙(měnɡ 古包) 迷蒙(ménɡ) 蒙骗(mēnɡ)
3.会背诵会默写课文第1自然段。
4.《草原》一课是一篇散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美景——喜迎远客——热情待客——依依惜别的场景,写出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5作者介绍:《草原》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长篇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6.句子(可在课本中标注)
比喻句:①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把河比作玻璃)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动态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草原和羊群的美。突出了草原的风光美。)
拟人句: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这里的“回味”是指细细地回忆,品味。而“回味鱼的味道”中的‘回味’是指吃过东西留在口中的余味)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静态描写)
7. 重点句子分析: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A.一碧千里:形容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B.课文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虽然草原广阔无垠,却处处充满了生机,四面都有小丘,羊群向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所以不显得茫茫。)这句话也是第一节中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线条柔美的小丘比作中国画,形象生动地写出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突出了草原的风光美。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借物抒情)
这句是用拟人的写法。把骏马大牛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让牛马都陶醉了,突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群马和穿着各色衣服的男女老少比作彩虹,形象生动地写出颜色的美和动态的美,突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
⑤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a.(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深似海,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望着无边无际的大草原,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其作用是起到: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b.你从课文那些地方体会蒙汉情深?生活中你也有过与别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
(主要从:“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远客;前来看我们的人很多;主人热情款待我们;饭后联欢情深意重;夕阳西下,依依不舍。” 这几方面看出来)
8.学会书后第2题:课文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写景和感受容在一起的句子有:
①【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进而产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地的感受。);②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竟然产生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感受。并且想“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③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是:这样写突出了草原的特点,营造了优美的气氛,传达作者惊叹与愉快的感情。)
9.知识拓展.
(1) 形容感情深的成语:情同手足,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生死与共,情深似海。
(2)形容草原辽阔的词语: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广袤无垠、无边无际.
(3)送别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王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的《别董大》)。
(4)蒙古族有哪些习俗?(套马、摔跤、吃手抓羊肉、住蒙古包、吃奶豆腐。)
2丁香结
1.会默写词语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参差 眼帘 单薄 照耀 文思
缀满 梦想 迷蒙 模糊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2.读准字音
参(cēn)差(cī) 芭(bā)蕉 妩(wǔ)媚 花苞(bā)
衣襟(jīn) 单薄(bó) 薄(bá)饼 薄(bò)荷 着(zhuó)了水滴
3. 《丁香结》是一篇散文,作者宗璞(pú),原名冯钟璞,当代作家,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本课的第1—3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4.课文主要从赏丁香花、悟丁香结两方面写丁香的。描写了四幅丁香图,分别是城里的丁香、城外的丁香、斗室外三棵白丁香、雨中的丁香。从颜色,形态,气味、丁香节的由来以及由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感悟这几个方面写出了丁香花的雪白、幽雅、灵动的特点。
5.佳句积累
a比喻句
(1)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丁香的花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美丽的外形。
b排比句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花儿“冬、春、夏、秋”的生长状态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花儿是四季不可或缺的代表性元素。
c拟人句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探出院墙的丁香当作人来写的,“探”“窥”“惹”等词语写出了丁香花的俏皮活泼,惹人喜爱。“半树银妆”指的是半树雪白的丁香花。
d.精彩句
(1)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中丁香“格外妩媚”的特点,“如同印象派的画”,表达了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 )
(2) 作者为什么说丁香花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答:因为丁香花雪白,甜香,引发作者的许多想象,激发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 人们为什么称丁香花为丁香结?
答:因为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于此,理联到古人的诗句,觉得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7.理解句子: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答:人生在世难免有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有不顺心,我们的人生才多姿多彩。)
8.描写丁香的诗句。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殷勤解却丁香结,终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