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强化训练(附答案可打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强化训练(附答案可打印)第1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强化训练(附答案可打印)第2页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强化训练(附答案可打印)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强化训练(附答案可打印)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综合同步训练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白鹭是美的,作者的语言更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红色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的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田园变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他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白鹭的特点?
    2.试把文中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一句用一个成语代替,并说说这有什么好处?

    3.作者为什么说黄昏低飞的白鹭是乡居生活的恩惠?
    4.作者为什么用“有韵的诗”而不用“铿锵的歌”来比喻白鹭?

    5.试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本文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6.白鹭是美的,作者的语言更美。如果说白鹭是诗,那么在你看来本文与哪种艺术形式接近?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从外在形态上,更主要的是从神态上表现白鹭的特点。
    2.淡妆浓抹总相宜。
    3.作者借对白鹭平凡朴素美的讴歌,委婉地表达了对平凡、质朴的劳苦大众赞美的真情。
    4.有韵的诗,虽是在说白鹭柔婉清丽、秀美含蓄,其实也是在表现作者自己,白鹭悠然而立,给人一种清新高洁之感,超凡脱俗之美。
    5“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表现作者自己有白鹭那种精神品质,有一身抱负,而被世人所遗忘。
    6.(1).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写出白鹭与水田的配合适宜、和谐,给人以美感(2)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刻画出在小树绝顶,白鹭悠然而立,给人一种清新高洁之感,超凡脱俗之美。
    (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 ),减之一分则嫌( ),素之一忽则嫌( ),黛之一忽则嫌( )。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将下列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A、黑白长短 B、长白短黑
    C、长短白黑 D、黑短白长
    2、本文重点是赞美白鹭,为何要在文中插入对白鹭、朱鹭、苍鹭的描述?(不超过25个字)

    3、文章第五小节写白鹭站在小树绝顶,人们猜测“它是在望哨”,作者同意这样的猜测吗?根据何在?为什么?(不超过50个字)

    4、从全文看,白鹭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每个方面用两个字概括,不少于6个字,不超过10个字,包括10个字)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
    A、本文通过赞美白鹭,表现了作者爱寻常之美、爱平凡之美的思想感情。
    B、作者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从白鹭的外貌、形态特点着眼的。
    C、作者在文章最后又说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写出了白鹭易被人忽视的内在的、质朴的美,这样由里及表,使文章更富有哲理。
    D、文章第四小节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主要突出了白鹭匀称的体态和谐调的色彩。
    E、文章倒数第二小节说“歌未免太铿锵了”,这是说其他鸟唱的歌太响亮了,作者借此来反衬白鹭宁静悠然的美。
    参考答案:
    1、C
    2、通过比较,形体“适宜”及其自然美的特点。
    3、不同意。从文中“可它真是望哨吗”的疑问中可看出。作者欣赏的就是白鹭这种没有任何目的的悠然自得的美。
    4、自然宁静悠然匀称和谐(能概括出意思类似的三个方面即可)
    5、CE(提示:C应为“由表及里”,E泛指所有的歌,不仅指其他鸟唱的歌)
    (三)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1、这个文段选自《 》,作者是 。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可贵——( ) 立刻——( ) 爱慕——( )
    3、用“ ”在文中画出花生最可贵的地方。
    4、文章把花生和 作比较,这样作比较的用意是:
    参考答案:
    1、落花生 许地山
    2、珍贵 立即 喜爱
    3、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4、桃子、石榴、苹果
    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
    (四)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 这段话出自《 》。这篇文章以 为线索,依次写了 ,为了借花生的特点说明 的道理,赞
    美 的精神,作者详细地写了 的经过。通过这一过程告诉我们一
    个道理:
    2.文中花生最可贵的特点是 。
    3.体会意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4.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有用的人”指
    “体面”指
    整个句子的意思:
    5. 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请联系实际,写一写。
    参考答案:
    1.落花生 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做人 花生
    议花生 人要做对人有好处的,默默奉献的人。
    2.朴实无华、默默奉献。
    3.爸爸告诫我们不要做华而不实的人,要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无私贡献的品格,要做花生那样对社会有用的人。
    4.有真才实学的人,指不求名利,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父亲借花生喻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要做对别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要做贪图名利、追求体面,光彩而不学无求的人。
    5.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贡献的普通劳动者,犹如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不令人羡慕,但他们切切实实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教师等,他们是默默为别人带去好处,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五)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kōng kòng)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zhǒng zhòng),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hái huán)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可惜——( ) 开辟——( )
    居然——( ) 吩咐——( )
    2、从“居然”的意思是什么?你从这一词你体会到什么?
    3、妈妈让孩子们开荒地种花生是为了 。
    4、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参考答案:
    1、惋惜 开垦 竟然 嘱咐
    2、“居然”的意思是出乎意料,表现出我们收获花生的意外和喜悦。
    3、满足孩子们爱吃花生的愿望。
    4、kòng zhǒng hái
    (六)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chǔ chù)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lǜ lù)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 辩)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爱慕——( )
    有用——( )
    好处——(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可贵——( )
    体面——( )
    爱慕——( )
    3、父亲把花生和( )、( ) 、( )相比,说明花生没有 ,却具有 。
    4、下面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不像桃子、、苹果那样把新鲜、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可贵。
    5、画横线的句子是父亲说的话,是教育子女要学习花生的 的精神。
    6、作者在父亲的启发下,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是人要 ,不要 的人。
    7、按要求改写句子。
    (1)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改为反问句)
    (2)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转述句)
    8、对“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9、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吗?他们是谁?
    10、在当今竞争的社会里,你是想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呢?还是想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厌恶 没用 坏处
    2、珍贵 气派 喜爱
    3、桃子 石榴 苹果 外表美 内心美
    4、C
    5、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6、有用的人 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7、难道父亲的话没有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吗?
    父亲说,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
    8、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只讲体面,而要做有真正本领和内心世界美的人,并赞扬那些默默无闻,为人民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9、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如:清洁工人、农民、送报人、教师。
    10、我想做花生一样的人,我更看重的当然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美的人更难,但如若仍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做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
    (七)桂花雨
    琦君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称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借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果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忧,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1.第一段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作者最喜欢桂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说说这句话中的“浸”字好在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桂花雨”为咏叹对象,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介绍桂花的品种,并且与乡愁联系在一起,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意思对即可)
    2.喜欢桂花的品格,喜欢桂花的香气,喜欢“摇桂花”,喜欢吃桂花。(意思对即可)
    3.“浸”形象地写出了香气之浓郁。(意思对即可)
    4.寄寓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恋与深深的乡愁。(意思对即可)
    (八)搭石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才能过溪。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jiān jiàn)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 ]怎样急着赶路,[ ]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 shú)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cǎi chǎi)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 ]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 c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用“√”选择文中汉字的正确读音。
    2.在“[ ]”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两个词语的意思。
    理所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是搭石?在文章中用“____”画一画。
    5.用“~~”画出文章中的俗语,自己再写一句生活中常用的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中许多地方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美。找出来和同学交流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正确读音:jiàn sú cǎi chuò
    2.如果 无论 只要 如果 就
    3.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4.“略”
    5.紧走搭石慢过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答案不唯一)
    6.“略”
    (九)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 ),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对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秦王拒绝(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1.给文中画线的词换个词语,意思不变。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请他为赵王击缶。
    改成直接叙述:
    (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改成转述句: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 “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拒绝 回绝
    2、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说,秦王离他只有五步远。秦王不答应,他就跟秦王拼了。
    3、蔺相如看到秦王侮辱赵王,他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所以逼秦王击缶。
    4、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人。
    (十)《将相和》选段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 诸位请想一想 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请按要求在文中找句子。
    (1)廉颇负荆请罪是因为
    (2)请用“——”划出具体写“廉颇负荆请罪”的句子。
    2、请把“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个句子换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改变其句意。
    3、仿照“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这个句子的写法写一句话。

    4、在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5、读了本文段,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

    参考答案:
    1.(1)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2)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2.秦王我都不怕,不会怕廉将军。
    3.那个老人见了书本像饥饿的人见到面包似的.
    4.略。
    5. 蔺相如:顾全大局、大度宽容;廉颇:知错就改。

    相关试卷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课内阅读专项复习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课内阅读专项复习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中的“王师”指哪朝军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课内阅读精选题(一)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课内阅读精选题(一)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选文第一段话写出了,父亲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在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课内阅读精选题(二)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课内阅读精选题(二)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把文段中的句子填写完整,上文最后一段的结构方式是,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