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4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4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教案,共4页。
1、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习惯。
教学重、难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零的个数的确定。
教具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算草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引入带零的计算
1.出示课件,回顾三位数乘两位数并且引出带零的问题
(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课堂小练习,请看投影显示。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自己来算一算,一会儿请同学来说说你的计算结果。
课件出示习题:134*11=? 268*11=? 72*22=? 150*23=? 202*45=?
好请同学告诉我你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2)暴露资源:
学生正确做出第三题和第四题。请正确的学生上来将自己的竖式写在黑板上,观察含有零的因数相乘,竖式有什么特点。此时,学生可能将零的计算结果写上。由此引出:含有零的因数乘法。(板书:含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究因数中间或末尾含有零的笔算方法
1.(1)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王国中所遇到的小问题。特快列车每小时课行驶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驶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驶多少千米?(2)提出问题:谁可以列出计算式?
(160*30= 106*30=)
提出要求:哪个同学可以用口算,迅速的告诉我结果是多少?(4800和3180)很棒!你是怎么做到这么快就算出结果的?你给同学们说一说。
(3)暴露资源:
预设一:学生先计算16*3=48 ,然后补零得出结果。对于运用口算的同学加以表扬,并且强化,有几个零就需要补上几个零。其原理是在于,160中有30个100和30个60.因此比16*3多了100倍,要增加两个零。
预设二:学生在头脑中通过竖式计算来完成的。则对学生的竖式计算进行板书书写。从板书上在6和3后加上竖向的虚线,强化将零单独考虑的思考方式。
提出问题:你们真棒,那你们能用竖式计算么?
暴露资源:
(6)组织研讨:
巩固练习:那你试试运用这种方法计算这几道题好吗?
160 ×20= 610×40= 350×30=
谁来说说?你的结果?
2.(1)提出要求:这还有一道题,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出106×30的竖式计算过程。
(2)暴露资源:
(3)组织研讨:我们观察这个式子的计算过程,当因数中间含有零的时候,由于零乘以任何数的结果都是零,因此,3乘以6的进位就可以直接写在十位上,而3乘以1的结果一定要对齐数位。
(4)提升认识:
因数末尾有0时,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积的
末尾填几个零。
3.巩固练习
(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打开书48页,一起来练习一下做一做的第一题,另外我给大家再增加一道107×23=?同学们自己做一做,我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出你的竖式计算过程。
(2)暴露资源:完成课堂练习,指出学生的做题错误
(3)提出问题:那么再给大家出一道稍微难一点的题目,看看哪个同学能够最快(重音)的用口算得到结果:10700*230=?
(4)暴露资源:
预设一:学生错误的计算了结果,那么可以根据前面的107*23引导学生,因数增加了多少个零,积就增加多少个零。因此可以快速准确的得到计算结果。
预设二:学生不能快速的读出结果。则再带学生复习一下大数的读书方法。
4.小结:
1.竖式计算应该对齐数位,用哪位相乘积就对齐哪一位
2.遇到进位的情况,要在竖式上标记,并且与下一位相乘时,将进位加上
3.遇到含有零的因数相乘时,可以将零单独处理,最后将零补上。
4.计算结果可以通过口算,估算来验算。
板书设计:
含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160×30=? 106×30=?
160 106
x 30 x 30
4800 3180
课堂检测
填空【易、中】
1. 5500乘50,积的末尾有( )个“0” 。
2. 一个因数的末尾有2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 )个0 。
3.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大是( )位数。
4. 408×25=( )
写出计算过程
解决问题【难】
1. 如果2个箱子装48袋牛奶,150箱能装多少袋牛奶?
2. 小明每分钟打字110个,从10时到10时25分,他一共打了多少个字?如果小明每分钟打字101个,从10时到10时35分他能完成4000字的打字任务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4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自主活动,探索新知,当堂训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4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数学四年级上册4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识,引入课题,自主探究,构建新知,巩固练习,综合应用,课堂小结,畅谈收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