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案
展开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6~67 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些常见树叶的长与宽的比,能根据树叶长与宽的比判断这个树叶是哪一种树的叶子。
2.经历收集数据、计算比较、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感受收集数据的作用,体验数据的随机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 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比”,感受数学活动的意义及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树叶、作业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导入
谈话:课前大家收集了很多树叶,仔细观察一下采集的树叶,看看每种树叶有什么特点。
2. 初步观察,提出问题
出示一些常见树叶
引导:看看它们的大小形状是怎样的,不同树叶的大小、形状区别在哪里,同种树叶的大小、形状又有怎样的关系?
观察后小组讨论。
交流,相机板书: 不同树叶形状一般不同,同一种树叶形状是相似的
同一种树叶形状相似,从数学角度看,反映出什么特点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有很多收获的 。
二、判断辨析,获得启示
谈话:神奇的大自然造就出了千姿百态的树叶,如果老师再出示这里面的一种树叶,你能判断是哪一种树叶吗?课件出示。
追问:怎么一下子就判断出是哪一种树叶呢?
预设:竹叶狭长一些,山茶叶宽大一些。看来树叶的形状是由它的什么决定的?(长和宽)
引导:同一种树叶的形状相似,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反映了什么特点呢?(长和宽的比的比值不一样)
从形状上比,山茶叶是圆圆的,竹叶是长长的,它们各自的长和宽的比会相同吗?大小不同的两片广玉兰叶长与宽的比会差不多吗?(结合呈现相应的树叶图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树叶中的比”。(板书课题)
提问:怎样比较这些树叶长与宽的比呢?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先测量树叶的长和宽,再比较长与宽的比值。测量、计算、比较,确实是我们探究数学问题常用的好方法。(板书:测量、计算、比较)
三、动手实践,自主发现
谈话:动手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树叶的长指的是什么,宽指的是什么,你能上来指一
指这片树叶的长和宽吗?
学生举例介绍树叶的长与宽,结合图示树叶的长与宽。从叶柄到叶尖的距离就是树叶的长,中间最宽的地方就是树叶的宽。
活动要求:
(1)8 人一组,每组测量 4 种不同树种的树叶,组长负责分工。
(2)每2人测量10 片同一种树叶的长与宽,并计算出每片树叶长与宽的比值(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填入表格。
(3)计算出你测量的树叶的长与宽比值的平均数。
(4)在小组里交流各自测量的10 片树叶的长与宽的比值的平均数,组长记录填写在相应表格里。
(5)将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与相应的树叶的形状对照,看看树叶的形状与长、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说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实践,记录数据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交流:同一种树叶长与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板书)虽然大小可能不同,但形状是相似的。
引导:如果不是同一种树叶,对照它们的比值和树叶的形状,你对形状和比值大小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发现吗?
指出:不是同一种树叶,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不同,所以形状也一般是不同的。(板书)但如果比值接近,它们的形状是相似的。而且大家还发现,形状不同比值就不一样:长与宽的比值越小,树叶显得宽一些;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
五、回顾反思,交流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树叶中的比,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知道了树叶中的哪些奥秘?我们是怎样发现的?回顾活动过程,还有哪些体会或认识?
小结:如果平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测量、计算、比较是常
用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规律。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案设计,共2页。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谈话,提出问题,实际应用,回顾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三 分数除法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