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湘教版九年级上册4.1 正弦和余弦教案及反思
展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锐角正弦的定义。
2.会求直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值。
3.会用计算器计算任意一个锐角的正弦值。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正弦定义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
通过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定义求锐角的正弦值。
2.难点:探索“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的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下图是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远景图,你能想办法求出旗杆的高度吗?
学习了本章内容你就能简捷地解决这类问题,本章将介绍锐角三角形函数,它们的本事可大了,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正弦和余弦”。
教学说明:
通过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盲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一)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为65°,量出65°角的对边长度和斜边长度,计算:65°角的对边/斜边=_______=_______。
1.与同桌和邻桌的同学交流,看看你们计算出的比值是否相等。
2.根据计算的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3.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
4.若把65°角换成任意一个锐角α,则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否也是一个常数呢?
(二)如图,△ABC和△DEF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A=∠D=α、∠C=∠F=90°,则BC/AB=EF/DE成立吗?请说出你的证明过程。
通过我们的证明,说明在有一个锐角等于α的所有直角三角形中,角α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归纳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α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角α的正弦。记作sinα。
(三)计算sin30°、sin45°、sin60°的值。
归纳结论:sin30°=1/2;sin45°=/2;sin60°=/2
(四)我们已经知道了三个特殊角(30°、45°、60°)的正弦值,而对于一般锐角α的正弦值,我们应该如何来计算呢?
例如:利用计算器计算sin50°的值。
在计算器上依次按键sin 5 0,则屏幕上显示的就是sin50°的值,
(五)如果已知正弦值,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求出它对应的锐角的度数。
例如:已知sinα=0.7071,求α的度数。我们可以依次按键2ndF sin 0 . 7 0 7 1,则屏幕上显示的就是α的度数。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一)见教材相关例1、例2。
(二)在△ABC中,∠A=45°,∠B=60°,a=2,则b等于( )。
A.6 B.2 C.3 D.26
答案:A
(三)计算sin36°=_____。(保留四个有效数字)。
答案:0.5878
(四)若sinA=0.1234,sinB=0.2135,则A_____B(填<、>、=)
解析:根据sin30°=1/2,sin45°=/2,sin60°=/2,我们可以发现锐角的度数越大,正弦值越大。
答案:<
(五)如图,在Rt△ABC中,∠C=90°,AC=4,BC=3.
1.求∠A的正弦sinA。
2.求∠B的正弦sinB。
分析:先利用勾股定理算出AB的长,再利用正弦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解:1.∠A的对边BC=3,斜边AB=5,于是sinA=3/5
2.∠B的对边是AC,因此sinB=AC/AB=4/5
(六)在Rt△ABC中,如果各边长度都扩大3倍,则锐角A的正弦值( )。
A.不变化 B.扩大3倍
C.缩小1/3 D.缩小3倍
分析:因为各边值都扩大3倍,所以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不变。
答案:A
(七)已知:在△ABC中,∠B=45°,∠C=75°,AC=2,求BC的长。
分析:作△ABC的一条高,把原三角形转化成直角三角形,并注意保留原三角形中的特殊角。
(八)求sin63°52′41″的值。(精确到0.0001)
解:先用如下方法将角度单位状态设定为“度”:
所以sin63°52′41″≈0.8979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首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最后教师作以补充。
【作业布置】
教材“习题4.1”中第3、4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难点就是对比值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
(一)讨论角的任意性(从特殊到一般);
(二)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让学生领悟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固定角,无论直角三角形大小怎么样改变,都影响不到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一)使学生理解锐角余弦的定义。
(二)会求直三角形中锐角的余弦值。
(三)会用计算器求一般锐角的余弦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求直三角形中锐角的余弦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一)什么叫做正弦?
(二)sin30°、sin45°、sin60°的值分别是多少?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一)如图,△ABC和△DEF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A=∠D=α,∠C=∠F=90°,则成立吗?为什么?
由此可得,在有一个锐角等于α的所有直角三角形中,角α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归纳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α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角α的余弦。记作csα。即csα=角α的邻边/斜边。
从上述探究和证明过程看出,对于任意锐角α,有csα=sin(90°-α),从而有:
sinα=cs(90°-α)。
(二)计算cs30°,cs45°,cs60°的值。
(三)我们已经知道了三个特殊角(30°、45°、60°)的余弦值,而对于一般锐角α的余弦值,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计算。
例如,求cs50°角的余弦值,我们可以在计算器上依次按键,则屏幕上显示的就是cs50°的值。
(四)如果已知余弦值,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求出它对应的锐角的度数。
例如:已知csα=0.8661,求α的度数。我们可以依次按键,则屏幕上显示的就是α的度数。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一)见教材相关例4。
(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
1.对于任意锐角α,都有0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
(三)在△ABC中,∠C=90°,若2AC=AB,求∠A的度数及csB的值。
分析:利用三角形中边的比值关系,结合三角函数的定义解决问题,注意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逆向应用。
(四)计算:
1.|-|-2sin60°+sin45°·cs45°
2.cs260°+cs245°+sin30°·sin45°
(五)用计算器求值(保留四位小数):
1.sin38°19′;2.cs78°43′16″。
解:1.按MODE,出现:DEG,按sin,38,“.”,19,“.”,=,显示:0.620007287,则结果为0.6200.
2.按MODE,出现:DEG,按cs,78,“.”,43,“.”,16,“.”=,显示:0.195584815,则结果为0.1956.
(六)若sin40°=csα,求α的度数。
解:∵sin40°=csα
∴α=90°-40°=50°
(七)在Rt△ABC中,∠C=90°,sinB=3/5,求BC/AB的值。
解:∵sin2B+cs2B=1,∠B为Rt△ABC的内角
∴csB==4/5
即csB=BC/AB=4/5
(八)正方形网格中,∠AOB如图放置,求cs∠AOB的值。
解:如图,在OA上取一点E,过点E作EF⊥OB,则EF=2,OF=1,由勾股定理得,OE=。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首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最后教师作以补充。
【作业布置】
教材“习题4.1”中第6、7、8题。
【教学反思】
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对那些积极动脑,热情参与的同学都给予鼓励和表扬,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适时导出概念,自然而合理,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若干年后,或许对余弦概念的表达式已经彻底忘记,但对探索概念的过程,创新意识,数学思想,将深深铭刻在他们的脑海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一)进一步认识正弦和余弦。
(二)正弦和余弦的综合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情感态度
经过探索,引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一)正弦和余弦的定义是什么?
(二)正弦和余弦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一个小孩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2.5m,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01m)
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解:根据题意(如图)
可知,∠BOD=60°
OB=OA=OD=2.5m
∠AOD=1/2×60°=30°
∴OC=OD·cs30°
=2.5×≈2.165(m)
∴AC=2.5-2.165≈0.34(m)
所以,最高位置与最低位置的高度约为0.34m。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一)求下列式子的值。
(二)在Rt△ABC中,∠C=90°,BC=6,sinA=3/5,求csA。
(三)如图,在Rt△ABC中,∠C=90°,csA=12/13,AC=10,AB等于多少?sinB呢?
(四)已知:如图,CD是Rt△ABC的斜边AB上的高,求证:BC2=AB·BD。(用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证明)
解:在Rt△ABC中
sinA=BC/AB
在Rt△BCD中
csB=BD/BC
根据上题中的结论,可知:
在Rt△ABC中,sinA=csB
BC/AB=BD/BC
即:BC2=AB·BD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首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最后教师作以补充。
【作业布置】
教材“习题4.1”中第9、10题。
【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存在弊端,同时也具有不合理的元素,因此,我的课堂教学特别强调通过情景引导,使学生学会应用知识,通过探究,将学生引向知识深处,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如何给予每个学生以发展平台,这是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的。
初中数学湘教版九年级上册4.1 正弦和余弦精品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湘教版九年级上册4.1 正弦和余弦精品第2课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章 锐角三角函数4.1 正弦和余弦精品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章 锐角三角函数4.1 正弦和余弦精品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小结,升华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九年级上册4.1 正弦和余弦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九年级上册4.1 正弦和余弦第2课时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