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年安徽省巢湖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年安徽省巢湖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化学是一门实用和富有创造性的科学,以下化学新技术与其试图解决的问题不对应的是( )
A. 研制低残留农药——污染问题 B. 开发海底“可燃冰“——资源问题
C. 自主研发 芯片——能源问题 D. 研制生产可降塑料——材料问题
2.以下语句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表达化学变化的是( )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④伐薪烧炭南山中
⑤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
⑥白玉为床金做马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3.以下有关氧气的制取、收集、验满、性质的实验中错误的选项是( )
A. 制取 B. 收集 C. 验满 D. 性质
4.某化学小组按照如以下列图进行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以下实验现象或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实验Ⅰ中c处最先变黑;
②实验Ⅱ中假设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
③实验Ⅱ中可能会观察到枯燥烧杯内壁被熏黑;
④实验Ⅲ中,假设用火柴点燃导管的另一端无火焰产生;
⑤实验Ⅳ中,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⑥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5.以下方法中能鉴别出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是( )
A. 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B. 闻气体的气味
C. 分别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三瓶气休中 D. 以上方法都不行
6.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A. 氧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B. 空气可用于工业制备氮气和氧气
C. 氢气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 D.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根本原料
7.以下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
A.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D.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8.在氯酸钾中参加少量高锰酸钾后,加热制取氧气的速率大大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
A. 高锰酸钾比氯酸钾容易分解 B. 高锰酸钾是氧酸钾加热分解的催化剂
C. 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可作为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D. 高锰酸钾能增加氧气的产量
9.某同学用如以下列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时,连接好装置并检查不漏气后再进行后续操作,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 所用红磷要过量,以保证集气瓶内空气里的氧气能充分反响
B. 在空气里点燃红磷后,应缓慢把燃烧匙伸入瓶内并塞紧橡皮塞
C. 红磷燃烧时,要翻开止水夹,以免瓶内温度升高,气压较大,造成橡皮塞从瓶口脱落
D. 仍用本装置,只把红磷换成燃烧的木炭,能够更精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10.某科学兴趣小组对该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测得这种加酶洗衣粉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有关数据判断,能正确表示温度对该酶催化效率影响的图象是( )
A. B.
C. D.
11.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以下选项符合以以下列图所示关系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2.现有A、B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洁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氨化锰的混合物:将A、B分别放入试管中,并在两个酒精灯上同时加规制取氧气。当A、B均完全反响后,如以以下列图所示,得到氧气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选项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共28分)
13.
〔1〕洁净的空气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洁物〞),以下各项物质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A.SO2
B.O2
C.CO2
D.NO2
E.CO
。
〔3〕空气中各成分气体具有广泛用途,以下表达的各用途中属于氧气用途的是________;属于氮气用途的是________ 。
A.医疗急救
B.食品包装袋中的填充气
C.潜水
D.气割
E.制造电光源
14.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小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
〔1〕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后取出,观案到位于外焰的局部明显碳化。
写出碳完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
〔2〕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外焰温度最高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
〔3〕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暴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如下表:
由上表得出结论: ________(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
〔4〕结合定最研究结论,以以下列图示中加热方法(试管夹未画出)最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5〕交流反思: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
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足(写出两点即可)________ 。
15.同学们利用以以下列图所示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备实验(A~F为装置编号)。
〔1〕写出上图D装置中甲仪器的名称: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响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假设用过氧化氢制取O2 , 发生装置可选择________,收集氧气可选择________ (填装資编号)。
〔3〕制取气体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假设按F图所示操作,结果在导管口未看到气泡,其可能原因与以下因素无关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将烧怀换成水槽
b.导管伸入水中位置过深,气体无法逸出,
c.将水换成冰水
d.先用手捂住试管壁,再将导管另一端插入水中
16.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Ⅰ)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Ⅱ(选用容积为45mL的试管做反响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比照分析下面图Ⅰ、图Ⅱ实验,答复以下有关问题:
〔1〕图1实验的少骤为:
①将图中带橡皮塞和导管的集气瓶内的体积分为5等份,并做好标记。
②在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弹簧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响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翻开弹簧夹。
步骤③中翻开弹簧夹后观察到的观象是________,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
〔2〕该实验还可推出氮气________ (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是________的结论。
〔3〕该实验测出的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
①红磷量缺乏:②未冷却到室温就翻开弹簧夹:③装置气密性不好:④点燃红磷前未夹紧弹簧夹。
〔4〕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点燃酒精灯;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井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夹紧橡皮管;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________(填序号)。
〔5〕图Ⅱ实验结束后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________mL刻度处才停止。对照图Ⅰ实验,你认为图Ⅱ实验有何优点:________(答复一点即可)。
17.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条件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1〕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氨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甲设计以下比照实验:
Ⅰ.将3.0g氯酸钾(KClO3)与1.0g二氧化锰(MnO2)均匀混合加热
Ⅱ.将xg氯酸钾(KClO3)与1.0g氧化铜(CuO)均匀混合加热
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O2的快慢。
Ⅰ中反响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 Ⅱ中x的值应为________ 。
〔2〕乙探究了影响双氧水分解速度的某种因素。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本实验中,测量O2体积的装置是 ________(填编号)。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________,双氧水分解得越快。
丙用以以下列图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________也能到达实验目的。
答案解析局部
一、选择题(此题共12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12分)
1.【解析】【解答】A. 研制低残留农药,与污染问题有关,可以减少污染,可以减少危害,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开发海底“可燃冰“,就是开发新能源,与资源问题有关,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自主研发 芯片,与材料问题有关,故错误,符合题意;
D. 研制生产可降塑料,是一种新材料,与材料问题有关,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化学新技术与其试图解决的问题的关系,进行分析。
2.【解析】【解答】①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燃料燃烧会生成烟,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水变成固态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④ 伐薪烧炭南山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⑤ 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⑥ 白玉为床金做马,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C。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解析】【解答】A. 可以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氧气的验满操作,应该在集气瓶口进行,故错误,符合题意;
D. 硫在氧气在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能溶于水,也与水反响,所以在做硫与氧气反响的实验时,集气瓶中留一些水,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氧气的制取,收集,性质,进行分析。
4.【解析】【解答】① 实验Ⅰ中a处最先变黑,c处不好不大,因为外焰温度高,故说法错误;
② 实验Ⅱ中假设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因为蜡烛燃烧会生成水,故说法正确;
③ 实验Ⅱ中可能会观察到枯燥烧杯内壁被熏黑,因为蜡烛燃烧可能不完全燃烧,会生成黑色物质碳,故说法正确;
④ 实验Ⅲ中,假设用火柴点燃导管的另一端有火焰产生,因为石蜡小颗粒会引燃燃烧,故说法错误;
⑤ 实验Ⅳ中,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有可燃性,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能燃烧,故说法错误;
⑥ 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小颗粒被点燃,故说法错误。
所以正确的说法有2个。
故答案为:A。
【分析】① 根据蜡烛的分层火焰温度,进行分析。
② 根据蜡烛燃烧会生成水,进行分析。
③ 根据蜡烛燃烧可能不完全燃烧,进行分析。
④ 根据蜡烛燃烧,会有石蜡小颗粒产生,进行分析。
⑤ 根据石蜡固体小颗粒有可燃性,进行分析。
⑥ 根据盐是固体小颗粒,进行分析。
5.【解析】【解答】A.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与氢氧钙反响;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较少,不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方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都没有味道,通过闻气味不能鉴别三种气体,故方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 燃着的木条伸到空气中,燃烧现象不变;伸到氧气中,燃烧剧烈;伸到二氧化碳中,会熄灭,出现三种不同现象可以鉴别三种物质,故方法正确,符合题意;
D. 只有C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通过不同的物质在与同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响时,所产生的现象不同,把它们鉴别开的方法,它是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
6.【解析】【解答】A. 氧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火箭发射的助燃剂,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 空气可用于工业制备氮气和氧气,利用了氮气、氧气的沸点不同,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所以氢气可以填充探空气球,故说法赚钱,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根本原料,二氧化碳可以作为气体肥料,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性质、用途,进行分析。
7.【解析】【解答】A.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要尊重客观事实,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8.【解析】【解答】在氯酸钾中参加少量高锰酸钾后,加热制取氧气的速率大大加快,其主要原因是,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响生成二氧化锰,锰酸钾和氧气;同时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可作为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加快氯酸钾的反响速度。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响生成二氧化锰,锰酸钾和氧气,氯酸钾的催化剂是二氧化锰,进行分析。
9.【解析】【解答】A. 所用红磷要过量,以保证集气瓶内空气里的氧气能充分反响,完全消耗,故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 在空气里点燃红磷后,应快速的把燃烧匙伸入瓶内并塞紧橡皮塞,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 红磷燃烧时,不要翻开止水夹,否那么实验数据不准确,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 仍用本装置,不能把红磷换成燃烧的木炭,因为木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形成明显的压强差,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要想实验结论准确,做实验时,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药品的量要足,把氧气完全消耗完,要生成固体或液体;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再翻开弹簧夹读数等,如果燃烧结束后立刻翻开弹簧夹,测量的结果会小于五分之一。
10.【解析】【解答】除去奶渍所需时间越少,说明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越好,从表中数据可知在60℃的水温时,去污时间最短,说明在60℃的水温时,这种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最好,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都会降低。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表中数据记录的除去奶渍所需时间的多少来确定最好的水温条件,进行分析。
11.【解析】【解答】A. 物质与氧气的氧化反响,有的符合化合反响的特点,有的不符合,所以化合反响、氧化反响属于交叉关系,故符合题意;
B. 物质按照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分成纯洁物和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C. 化学变化中可能存在着物理变化,但是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不属于交叉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D. 化合反响属于化学反响,化学反响包含化合反响,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概念,进行分析。
12.【解析】【解答】A. 分析图象可知A产生的氧气多,但不是一开始就有氧气生成的,应加热一段时间后氯酸钾才分解有氧气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B. 分析图象可知AB反响产生的氧气一样多,不准确,因为A中氯酸钾的质量比B中多,所以A 生成的氧气多,故不符合题意;
C. 分析图象可知A产生的氧气多,并是在B产生氧气一段时间后生成,B 有催化剂,反响速度会快些,故符合题意;
D. 分析图象可知A反响从一开始就有氧气产生,比B要先得到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氯酸钾的质量决定生成氧气的质量,二氧化锰是氯酸钾的催化剂,会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度,进行分析。
二、填空题(共28分)
13.【解析】【解答】〔1〕洁净的空气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有毒,属于大气污染物。
〔2〕A. 燃煤火力发电,会生成大量烟尘,会增加空气中PM2.5,故不符合题意;
B. 治理工地扬尘,减少烟尘的生成,不会增加空气中PM2.5,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空气中各成分气体具有广泛用途,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供人呼吸,所以属于氧气用途的是医疗急救、潜水、气割;
氮气的性质稳定,所以属于氮气用途的是食品包装袋中的填充气,作为保护气 。
【分析】〔1〕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臭氧(O3)、碳氢化合物(HC)、硫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PM)等。
〔2〕根据PM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3〕根据空气中各成分,性质、用途,进行分析。
14.【解析】【解答】〔1〕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其文字表达式:。
〔2〕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外焰温度最高,其原因是外焰与空气〔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充分。
〔3〕由上表中的数值,得出结论: 内焰温度最高,因为外焰充分燃烧,内焰被外焰包裹着,内焰温度低,热量向内传递,外焰热量向外扩散的快,内焰热量扩散的慢,所以造成内焰温度高。
〔4〕加热试管里的液体,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倾斜45°,所以a。
〔5〕交流反思: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
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酒精浓度不同,或者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不同。
【分析】〔1〕根据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写出文字表达式。
〔2〕根据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进行分析。
〔3〕根据题目中表格信息,结合散热知识,进行分析。
〔4〕根据给试管里液体加热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
〔5〕根据温度的差异,对唯一的变量没有控制好,组成差异,进行分析。
15.【解析】【解答】〔1〕D装置中甲仪器的名称:集气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响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响的文字表达式为, 假设用过氧化氢制取O2 , 反响属于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可选择B或C,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收集氧气可选择D或E。
〔3〕a.将烧怀换成水槽,与在导气管口是否看到气泡无关,故符合题意;
b.导管伸入水中位置过深,气体也可以逸出,与在导气管口是否看到气泡无关,故符合题意;
c.将水换成冰水,与在导气管口是否看到气泡无关,故符合题意;
d.先用手捂住试管壁,试管里的空气可能会逸出,再将导管另一端插入水中,有可能看不到气泡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分析】〔1〕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
〔2〕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响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写出文字表达式。
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响物的状态、反响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响、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响等因素。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利用了大气压原理,瓶内压强比外界大气压大,会形成气泡。
16.【解析】【解答】〔1〕步骤③中翻开弹簧夹后观察到的观象是烧杯内水吸入集气瓶内,集气瓶内水的液面上升约, 因为集气瓶中氧气被消耗,集气瓶中氧气减小,水会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压入集气瓶,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0%。
〔2〕该实验中氧气被消耗,但是氮气没有反响,说明其化学性质是不活泼;水被压入集气瓶,氮气也没有减少,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3〕该实验测出的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
①红磷量缺乏;②未冷却到室温就翻开弹簧夹;③装置气密性不好等。
〔4〕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井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夹紧橡皮管;①点燃酒精灯;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5〕图Ⅱ实验结束后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1mL刻度处才停止因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占大约20%。对照图Ⅰ实验,图Ⅱ实验有何优点:操作简单,利于环保。
【分析】〔1〕根据空气的成分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3〕根据氧气没有完全反响,或者漏气进行分析。
〔4〕根据装药品,点燃,撤灯,读数的步骤进行分析。
17.【解析】【解答】〔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反响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响的文字表达式为;
为了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氨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要确保氯酸钾的质量相同,催化剂不同,所以 Ⅱ中x的值应为3.0。
〔2〕本实验中,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氧气从短管导入,水从长管排出,所以测量O2体积的装置是 C。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双氧水浓度越大,双氧水分解得越快。
丙用以以下列图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天平读数差值大小也能到达实验目的。
【分析】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反响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写出反响的文字表达式。
根据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水温(°C)
30
40
50
60
70
80
除去奶渍所需的时间(秒)
28
12
6
4
12
17
A
B
C
D
X
化合反响
纯洁物
物理变化
化学反响
Y
氧化反响
混合物
化学变化
化合反响
火焰层
平均温度/℃
乙
丙
焰心
432
598
内焰
666
783
外焰
520
667
双氧水的质量
双氧水的浓度
MnO2的质最
相同时间内产生O2体积
Ⅰ
1%
9mL
Ⅱ
2%
16mL
Ⅲ
4%
31mL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巢湖市巢湖区九年级(上)化学期末模拟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年安徽省滁州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年安徽省巢湖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三次月考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