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2 《孟子》三章综合与测试教学ppt课件
展开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出自《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七里之郭( ) 米粟( )亲戚畔之( ) 封疆( )
亲戚畔之( )
三里之城( 古义: 今义: )
委而去之( 古义: 今义: )
池非不深也( 古义: 今义: )
固国( 古义: 今义: )
亲戚畔之( 古义: 今义: )
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
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2.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1.课文开头的两句话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话揭示了本篇的中心论点。
2.课文摆出了什么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的重要性。
3.课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朗读课文“故曰……战必胜矣”,思考下列问题。
(1)画出其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2)作者在上述基础上得出了什么结论?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这几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1)划出其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本文善用排比,加强语势。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三句,铺排而下,从反面否定了“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使后文主旨鲜明地呈现于读者眼前,突出“人和”的实质是要施行仁政,即“得道”,而并非此三者。了解孟子文章的铺排气势,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意,也有利于掌握背诵的条理性。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写战争是为了借战争来表达政治观点。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不能淫( ) 妾妇之道( )贫贱( )
往之女家( )戒之曰( )
天下熄( 古义: 今义: )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译文: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
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之礼。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往送之门,戒之曰( )必敬必戒( )
1.妾妇之道也( ) 2.此之谓大丈夫( )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同意景春的观点吗?孟子的理由是什么?
不同意。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3.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是什么?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4.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5.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此之谓大丈夫(不淫,不移,不屈)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对大丈夫的标准,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畎亩( ) 傅说( )曾益( ) 胶鬲( )法家拂士( ) 行拂( )孙叔敖( ) 百里奚( )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舜发于畎亩之中( )举于版筑之间( ) 举于士( )
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 征于色( )而后喻( )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古义:明白;今义:比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使动用法,使……痛苦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这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恒过然后能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痛苦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劳累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饥饿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贫困
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倒装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的意思,被任用、被选拔。
于……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全文共4个自然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并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第二部分(3)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第三部分(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3.第二段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论证了什么内容?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4.第三段是如何论述本文论点的?
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
常常没有忧患,往往导致灭亡。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5.本文是如何论证论点的?
摆事实:古代六个名人都经历磨砺
天将降大任:苦心志劳筋骨 饿体肤 空其身 乱其所为人恒过然后能改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贪图安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 2.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它们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短文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1.两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两文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富贵不能淫》的论点在文章开头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不同点:两文都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富贵不能淫》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到治国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3.两文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语文21 《孟子》二章综合与测试试讲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21 《孟子》二章综合与测试试讲课ppt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快速对答案,A兵兵器,《富贵不能淫》,护城河,同“叛”背叛,表顺承表并列,表转折表修饰,表转折,表修饰表转折,公欣然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21 《孟子》二章综合与测试完美版习题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1 《孟子》二章综合与测试完美版习题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女”同“汝”你,“曾”同“增”增加,“拂”同“弼”辅佐,真正确实,真诚诚实,教导训诲,生命命令,士兵军人,战国时期,孟子言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这是一份语文8上 21 《孟子》直章 练习试题课件,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