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欧阳修--生命的悲风与达者的歌唱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欧阳修--生命的悲风与达者的歌唱第1页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欧阳修--生命的悲风与达者的歌唱第2页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欧阳修--生命的悲风与达者的歌唱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欧阳修--生命的悲风与达者的歌唱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欧阳修--生命的悲风与达者的歌唱,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王三,今反俱游,而圣俞独不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欧阳修:生命的悲风与达者的歌唱
    北宋明道元年(1032),西京幕府中的八位青年才俊追慕唐代“香山九老”结社嵩山的雅事,效仿“九老”之名,自号“八老”,其中欧阳修被朋友冠以“逸老”的称号。
    不过,欧阳修对这个称号并不满意,他在写给梅尧臣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要求将自己的名号改为“达老”:
    前承以“逸”名之,自量素行少岸检,直欲使当此称。然伏内思,平日脱冠散发,傲卧笑谈,乃是交情已照,外遗形骸而然尔。诸君便以轻逸待我,故不能无言。……必欲不遗,“达”字敢不闻命。(《与梅圣俞》三)
    在信中,欧阳修为自己散漫放浪的幕府生活做了辩解。他解释说,自己平时的“脱冠散发,傲卧笑谈”并非是玩世不恭的轻逸之举,希望友人不要将自己误认为是散漫无行之人,自己其实是一位乐天知命的“达者”。
    当然,此时年仅二十六岁的欧阳修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旷达。相反,他常常因为人生的种种无奈而心生惆怅。
    就在欧阳修要求将自己的名号改为“达老”的当年,他仅仅因为身处邻县的梅尧臣不能与自己同游嵩山,就生出无限感伤。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写道:
    河阳咫尺,顾足下若万千里。又曩日恨不得同者尹十二、王三,今反俱游,而圣俞独不至。人生不一岁,参差遂如此。因思百年中,升沉生死,离合异同,不知后会复几人,得同不得同也。(《与梅圣俞》一)
    大概就在同年,欧阳修创作了《浪淘沙》一词: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清人黄苏在评点这首词时说:“忧盛危明之意,持盈保泰之心,在天道则亏盈益谦之理,俱可悟得。大有理趣。”(《蓼园词评》)黄氏的评论或许有过度阐释之嫌,但不能否认,这首词的确反映出欧阳修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触,而这种感触在他的心中一直延续不断。
    嘉祐八年(1063),年已五十七岁的欧阳修在为早年所得的一纸唐人真迹撰写跋语时,再次表达了《浪淘沙》词中“知与谁同”的感慨:
    余在洛阳,凡再登嵩岳。其始往也,与梅圣俞、杨子聪俱。其再往也,与谢希深、尹师鲁、王几道、杨子聪俱。当发箧见此诗以入集时,谢希深、杨子聪已死,其后师鲁、几道、圣俞相继皆死。盖游嵩在天圣十年,是岁改元明道,余时年二十六,距今嘉祐八年盖三十一年矣。游嵩六人,独余在尔,感物追往,不胜怆然。(《跋唐韩覃幽林思》)
    想到相继湮没于时间洪流中的友人,欧阳修思绪万千,这也让他深刻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岁月的无情。人生就像春日盛开的花朵,无论如何鲜艳,最终都要被夜来的风雨打落枝头:
    东风本是开花信。及至花时风更紧。吹开吹谢苦匆匆,春意到头无处问。 把酒临风千万恨。欲扫残红犹未忍。夜来风雨转离披,满眼凄凉愁不尽。(《玉楼春》)
    欧阳修曾在《删正黄庭经序》中对生死问题做过思考:“道者,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又云:“盖命有长短,禀之于天,非人力之所能为也。”
    的确,随着年岁的增长,欧阳修对命运的无常与生命的脆弱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在欧阳修五十岁之后的书简中,疾病与衰老成为他与友人谈论最多的话题:
    某自新春来,目益昏,耳亦不聪,大惧难久于笔砚。(《与王文公》一)
    某自过年,如陡添十数岁人,但觉心意衰耗,世味都无可乐,百事勉强而已(《与李留后》三)
    某以尝患两手中指挛搐,为医者俾服四生丸,手指虽不搐,而药毒为孽,攻注颐颔间结核,咽喉肿塞,盛暑中殆不聊生,近方销释。衰朽百病交攻,难堪久处兹地。(《答张学士》一)
    虽然欧阳修还在一如既往地履行着一位朝廷官员所应尽的职责,而且屡获升迁,位望日隆,但他对世俗名利提出了深深的质疑:
    车马九门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漏声衢鼓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渔家傲》下阕)
    词作用浅显的语言,直白地点出富贵利禄对个体生命的侵蚀。身体的衰老、京城的喧嚣与功名的羁绊,让欧阳修倍感倦怠。他在给好友杜植的信中感慨:“若宠利纷华,不惟非素心所溺,就令心有所好,大抵晚年实能享者,于身所得几何?”(《答杜植》)
    不过,欧阳修毕竟是欧阳修,他一方面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悲风的侵袭,一方面又努力寻求精神上的快乐:
    把酒花前欲问君。世间何计可留春。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 任是好花须落去。自古。红颜能得几时新。暗想浮生何事好。唯有。清歌一曲倒金樽。(《定风波》)
    在永恒的时间面前,个人的生命总是显得如此短暂。就像春天无法挽留一样,一个人的青春也注定会象落花一般枯萎凋零,这是自古以来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命运。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去面对这种宿命。在词作的结尾,欧阳修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既然人生的宿命无法逃避,那么不妨在短暂的浮生里去尽情享受快乐。
    欧阳修在词中不止一次地用这种欢乐的歌唱来抵御生命的悲风:
    好酒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须。为公一醉花前倒,红袖莫来扶。(《圣无忧》)
    好妓好歌喉。不醉难休。劝君满满酌金瓯。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浪淘沙》)
    风过小池轻浪起,似江皋。千金莫惜买香醪。且陶陶。(《贺圣朝影》)
    这种对人生欢乐的追求与贪恋,给后人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在这些近乎偏执的表白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每一个机会享受快乐的生命。
    欧阳修的这些词句并非酒酣耳热之际的一时信笔,而是来自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在《仲氏文集序》中,欧阳修专门探讨了儒家的“知命”观。对孔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的观点,欧阳修有自己的理解:
    呜呼!语称君子知命。所谓命,其果可知乎?贵贱穷亨,用舍进退,得失成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而皆不知其所以然者,则推之于天曰有命。夫君子所谓知命者,知此而已。
    在欧阳修看来,所谓的“知命”,并非是说一个人可以清楚地知晓自己的命运。恰恰相反,命运本身其实是不可知晓的,只有一个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知命”。
    反过来说,“知命”之所以可贵,也正在于命不可知,因为这要求一个人用精神的力量去超越命运的无常,由此才不会因为生死寿夭、荣辱贵贱而戚戚于心: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浣溪沙》)
    皓然的白发意味着岁月的流逝,鲜艳的花朵则是青春的象征,二者无论在色彩还是喻意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对立,而当欧阳修坦然地将象征青春的鲜花戴在皓然的白发上时,这种对立似乎瞬间消失:虽然青春已经一去不回,但这份生命之重却并非难以承受,毕竟世间还有诸多的美好值得去欣赏、留恋。
    人生的宿命虽然无法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注定是一场悲苦的旅行,真正的智者不是想方设法逃避命运的人,而是那些坦然地接受命运,并能在逼仄的境遇中享受人生佳酿的达者。
    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的退休申请终于得到朝廷的批准。对于欧阳修的选择,举朝上下惊愕惋惜:
    公既气貌康强,而年未及礼制,一旦勇退,近古数百年所未尝有,天下士大夫仰望惊叹。(欧阳发《先公事迹》)
    然而,这不过是他悟透命运本质之后的必然结果。在无法逃避的宿命面前,欧阳修希望能保持精神的自由,以一种更为平静豁达的方式渡过人生的最后旅程。
    致仕居颍期间,欧阳修为自己的《采桑子》联章词添写了一篇序言,序言中列举了前代名士的种种旷逸之举。欧阳修为历史长河中这些鲜活而精彩的个体生命而感动,在他们身上,欧阳修看到了一个人应该如何超越现实,以获得心灵上的自由与快乐:
    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西湖念语》)
    此时的欧阳修已经能够坦然地面对命运的安排,接受生命的赠予,从而也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采桑子》)
    在天容水色的涵盖辉映下,世间万物都显现出本真的一面。那些听惯了急管繁弦的鸥鹭,悠然自得地闲眠湖中,如同不再为荣辱穷达所动、以亡机之心栖息于天地之间的达者。举目四望,广袤的湖面与皎洁的月色相互照映,融为一体,现实中的一切枷锁迎风而解。轻舟之上,只有一个无限自由的灵魂。
    元丰五年(1082),也是在一个风清月白的夜晚,泛舟于赤壁之下的苏轼和他的老师一样,在造物者赐予的无尽藏中,感受到无限的自由: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这一年,苏轼四十七岁,欧阳修已离世十年。
    欧阳修四封家信,修身养性,处事做人
    欧阳修,字永叔,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毕生忠正廉洁、刚直不阿,去世后,被朝廷赐谥号为“文忠”。欧阳修一生著述颇多,他的家书亦流传久远,对后人多有启发。
    精藏于晦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
    勉诸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虽不琢以为器,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小人,可不念哉!
    译 文
    隐藏自己的才华不显露这是聪明的做法,在静默中涵养自己的精神就会平安无事。韬晦的目的是储备积蓄以备来日之用,平日的静默才能应时而动。善于储备积蓄者,来日才能用之不竭。善于平日的静默者,应时而动才能用之无穷。这就是君子修炼自身和治理天下的要诀,秉性与此相近者容易掌握这种本领。
    诫勉几个儿子,玉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材,人不通过学习无法了解掌握道德、学识、义理。玉本身就是物质,虽然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但本身也不失之为玉。但人的秉性是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不学习、修身,就不会成为君子而成为小人,这怎能不慎重考虑呢。
    解 读
    这篇诫子书有两个内容,一是要求诸子不要露才扬己,要做到静默善蓄。这样才能做到应时而动而且用之不竭。欧阳修把精于藏晦和善于养神提升到“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的高度,这与其自身经历和人生体悟密切相关。
    第二是强调学习修身、领悟儒家道统的重要性。作者以“玉不琢不成器”作比,更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比一般比喻更超出一头的是,作者还进一步从反面也以玉作比:玉本身就是物质,虽然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但本身也不失之为玉;但人的秉性是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不学习、修身,就不会成为君子而成为小人。这就体现文章大家与常人的高下之分了。
    欧阳修不仅是这样教育子女,他自己也是淡泊、守拙,从不露才扬己。晚年一再要求退休归隐。如愿后安居颍州,自称“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居士,按他自己的解释是:家藏书一万卷书,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加上自己这个老翁(《六一居士传》),很淡泊,也很低调。但就是在颍州,他写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可见他并不是无为,只是不愿露才扬己罢了。
    他的儿子欧阳发在他的教育下,也成为一位务实谦逊的学者。据《宋史》本传:欧阳发字伯和,少好学,师事北宋理学先驱、“安定学派”创始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得古乐锺律之说”,然后继承其父金石学上研究:“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靡不悉究”。以父恩,补将作监主薄,赐进士出身,累迁殿中丞。可惜天不永年,四十六去世。苏轼有哭祭之文,称欧阳发“得文忠公之学,汉伯喈、晋茂先(按:伯喈,蔡伯喈,汉末著名学者、书法家;茂先,西晋张华,字张华,著名学者,以谙熟历代制度文物著称)之流也”。
    《与十二侄书》
    (一)
    自南方多事以来,日夕忧汝。得昨日递中书,知与新妇诸孙等各安,守官无事,顿解远想。吾此哀苦如常。欧阳氏自江南归明,累世蒙朝廷官禄。吾今又蒙荣显,致汝等并列官裳,当思报效。偶此多事,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祐汝,慎不可思避事也。
    (二)
    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阙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已寒,好将息。不具。吾书送通理十二郎。
    译 文
    (一)
    自从南方发生战事以来,我日夜为你担忧。昨日接到递来当时书信,知道你与侄媳妇及各位侄孙皆安好,守着官署,平安无事,我的心总算放了下来。我此时还像日常一样哀苦(思念刚去世的母亲)。我们欧阳家族自从在江南归附明主,数代承蒙朝廷恩惠,享受朝廷俸禄。如今我又承蒙皇上恩宠获得如此显耀的职位,也使你们获得门荫成为官员,应当出力报效朝廷。
    你身处多事之地,如国家有所派遣,你应该尽力向前,不得逃避。即使遇难为保全节操而死,也是你最大的光荣。只要你有为国尽忠之心,神明就会保佑你(不会让你死去),你千万不要想着如何去逃避王事。昨天来信中提到要买朱砂送来给我。我不缺少朱砂,你为官应当廉洁,怎们能买官府控制下的物品朱砂呢?我在任上,除饮食等物品外,不会去购买任所内任何其他物品,你也可以以此为戒。天已寒冷,你要好好保重。我就不一一详说了。这封书信是送给欧阳通理十二郎的。
    (二)
    承蒙你送来近来所作之文,这样写是掌握了文章作法。但古诗作法一定要注意诗句间的对仗,这方面特别能显示作诗的工力。信中询问我是否可以上书朝廷请求调职。昔日有个供选拔官员候选人叫陈奇,共有十六位官员举荐他。但仁宗皇帝见他没有经历过候补官员等待迁调过程,特意降旨不准改官,作为官场奔走钻营者的警戒。你担任此官时间不长,还是以安心为好。
    解 读
    这两封家信皆此写于皇祐四年(1052),是回复侄儿欧阳通理的。作者此时在京任吏部郎中,欧阳通理则在象州(今广西象州县)任司理(掌管狱讼的官)。欧阳通理在家族中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此信虽短。但情谊深长。这年三月,太夫人逝于欧阳修的吏部郎中官舍,享年七十二岁。欧阳修对母亲感情极深,因为他四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又深明大义,因家贫无资,便用芦苇在沙地上写画教欧阳修识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仗义执言,言辞慷慨,称落实下井的谏官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二字”,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欧阳修母亲又随他前往山城,毫无怨言,因为她了解自己儿子的秉直为人。所以欧阳修在纪念父母的《泷冈阡表》中称颂母亲是“恭俭仁爱而有礼”,并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欧阳)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所以,母亲去世,他长期陷入极度哀痛之中,就像他在信中告诉侄儿通理说的那样:“吾此哀苦如常”。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时时担心处于烽火中的侄儿:“自南方多事以来,日夕忧汝。”可见叔侄间的深情。
    第一封这家信更为重要的是以下两点:一是欧阳修虽然非常关心处于战火中的侄儿一家。这年初,广西广源州壮族首领侬智高发动叛乱,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所过如破竹”,直至皇佑五年十二月,这场历时近两年的战乱才告结束。欧阳通理任职的象州,正处战火之中。结婚不久的妻子和幼子亦皆在任上。但欧阳修在家难国难交织之中深明大义,勉励侄儿在此多事之秋“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即使是“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将国事与家世,个人生死与国家安危相互位置摆的清楚分明。
    二是体现了欧阳修廉洁自律的人品。欧阳通理要买朱砂送给他,却被欧阳修严词拒绝:“吾不阙此物”。其原因有二:一是朱砂为官方专营专卖产品,作为产地的政府官员,不能因利乘便,所以欧阳修训斥说:“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二是即使不是官方专营专卖的普通物品也不宜买。因为你是官员,商人会因此降低价格,或是用廉价甚至赠送来贿赂你,让你蒙上不廉之名。欧阳修之前任滁州太守的王禹偁就是因为“买马亏价”而被言官弹劾的。所以欧阳修说自己“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以此身教来告诫侄儿。
    第二封信亦是写在皇祐四年,背景与第一封相同。大概是欧阳通理将自己写的诗文寄给欧阳修,要欧阳修指教。信中可能提到自己在象州任职时间已不短,想写报告要求调职。欧阳修针对两事作简短回复。
    关于如何写诗,欧阳修谈的很简约,但却是关键,即一定要注意诗句间的对仗,这方面特别能显示作诗的工力。对于可否“因书言去”,欧阳修也未作过多训诫,只是据前人欲躁进而适得其反加以点破。因为欧阳通理不愿在象州任司理,表面的原因是任职时间较长,想换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是想通过欧阳修的举荐来升迁。欧阳通理在象州任职时间并不算长,而且没有经过“选调”这个官员考察提拔任用程序,属于躁进。所以欧阳修举陈奇为例,虽然举荐者多达16人,却被仁宗看破“特旨不改官,以戒驰骛者”。作者借此要侄儿“宜少安之”,原因是“初官”,虽仅六字,却力透纸背。
    欧阳修对侄儿征询的两件事,重点落在后一件,这也是欧阳修的一贯做法和认识:欧阳修在京时常有各地学者登门拜访,他们发现“欧阳公多谈吏事”,有人提出疑问说:本想讨教道德文章,今先生更多的是教人以吏事,这是为何?欧阳修回答:“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即文学主要是用来提高个人修养的,而政事却是关系时世百姓的大事,你们将来都要出去做官,这一点切须注意。所以,欧阳修在这封家书中也体现了一贯风格。
    《与十三侄书》
    奉职自赴任,不曾得书。到官下,想安乐。汝孤寒,曾受辛苦,知道官职难得,每事当思爱惜。守廉、守贫、慎行刑,保此寸禄而已。十四郎今却令回。此子自县中来,见其衣装单薄。汝只亲兄弟两人,今食禄,庶事宜均给。更宜戒约,勿令出入。无事令学书识,取些字。从来失教训,是事不会,男子如此,何以养身。
    今遣人去知府舍人处,求太君墓志。若此人将得来,即更不言。若未得来,即汝因事至府中面告,言吾令汝请文字,且与请取,求的便附来。春寒,好将息。不具。吾押送十三奉职。(正月十四日)十四郎,此中与绵袄子两领,并裹缠钱三索,省只十七八程,可到,恐伊别乱破钱也。
    译 文
    奉侄侄儿,自从你赴任离去,至今没有收到你的来信。到任后想必平安快乐。你自幼丧父,家庭贫寒,曾经吃过不少苦。应该知道这官职得来不易,处理事务时都要想一想,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官职,恪守廉洁,恪守清贫,慎用刑具,保住这官家俸禄就行了。我令十四郎返回你那里。这个孩子从县里来我这里,见他的衣服和行囊很单薄。你只有这个亲弟弟,如今你拿着国家俸禄,许多事务上都应该平均供给对待。更应该管束他,不要让他到处乱跑。平日无事时令他读书识字。一直不接受教育,什么事都不会,一个男人这样下去,今后靠什么养活自己。
    我已经派人到抚州知府的舍人那里去取我母亲的“墓志”。如果此人拿到了“墓志”,就罢了。如果拿不来,你随即为此事去面陈太守,就说我需要这个“墓志”,请他交给你。一旦取到,便立即寄来。春寒之际,望好好保重。我于正月十四日派人护送十四郎回你处。行李中有两件棉袄,三串盘缠钱。考虑到只有一百七八十里路程。三索盘缠钱够用了。担心给多了他又会乱花钱。
    解 读
    给十二侄的两封书信皆是回复,这封给十三侄的家信却是主动发出的。十三侄,名欧阳奉职,其它情况不详,只知道他在家族同辈中排行十三。从此信提供的情况来看,可能在江西抚州某县为官。
    此信主要说了三件事:一是详细交代一件具体事务,去抚州知府的舍人那里去取欧阳修母亲的“墓志”。这为我们了解名作《泷冈阡表》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另外两件则是对十三郎的训诫,涉及家事和国事,做人和为官。家事是要他好好照料他唯一的弟弟十四郎。从信中透露的情况来看,这位兄长确实不够尽责:弟弟在春寒中衣着单薄,囊中羞涩私下投奔叔叔,可见在家很不如意。不仅是生活上照顾不周,对他的成长也是放任自流,不加管束他,让他到处乱跑,也不教他读书识字。欧阳修说:“从来失教训,是事不会,男子如此,何以养身?”这不仅是为十三郎未来着想,更是责备这位兄长。不能齐家,可见修身不够,也很难治国平天。
    二是谈国事。十三郎是位官员,因此着重训诫为官之道,言简意赅地要求侄儿记住三点:“守廉、守贫、慎行刑”。他不但对为官的侄儿如此要求,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他“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廉洁自律。而且注意慎用刑具。包拯任开封府尹,严刑峻法,设龙、虎、狗三口大铡,以对付贪官污吏和天下作奸犯科之民。欧阳修继任后却宽缓不苛,慎用刑具,但同样做到道不拾遗,社会安定。
    欧阳修为文,讲究文从字顺,提倡平易畅达的文风,此封家书,亦可见一斑。

    相关学案

    08 人民至上-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

    这是一份08 人民至上-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名言名句,时评语段,热点素材,作文模板,经典时评,作文实战,参考例文,参考立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7 胸怀天下-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

    这是一份07 胸怀天下-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名言名句,时评语段,热点素材,作文模板,经典时评,作文实战,参考例文,参考立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6 中国精神-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

    这是一份06 中国精神-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名言名句,时评语段,热点素材,作文模板,经典时评,作文实战,参考例文,参考立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