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散步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散步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预习,教学展示,课后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明确要求
2.课前自主预习
二、教学展示
3.课堂互动探究
4.课堂学以致用
三、课后总结
5.课后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6.课后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将不同层次的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猜想法等学习方法相结合,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里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本文,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通过比较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感悟亲情。
方法指导: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所谓句子的深层含义是指句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蕴。在回答时,可以结合中心抓关键词,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或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句子所讲的道理。
素材积累:
陈斌强: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
陈斌强,浙江磐安县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得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数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的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课题
散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积累“熬、霎、粼、分歧”等字词。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开门见山、细节描写和以小见大、结尾点题的写法,并让学生能理解和运用。
2.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细读品味课文,让学生从中受到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熏陶,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让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14),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人,当代作家。发表各类作品近500万字。著有小说《诗礼人家》《透支时代》《花样年月》等。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课
前
预
习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略有改动。作者谈到,文章的写作契机有两个:其一是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的散步,的确有真人真景和部分真事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第二个契机则是较有理性色彩。作者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作者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对“孝悌”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中国人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这样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文体知识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读准字音
分歧(qí) 蹲下(dūn) 熬过(á) 嫩芽(nèn)
咕咕(ɡū) 霎时(shà) 水波粼粼(lín)
辨清字形
委(wěi)委屈 拆(chāi)拆散 歧(qí)分歧
妥(tuǒ)妥协 折(zhé)折叠 岐(qí)岐山
理解词语
随意:任由自己的心意。文中表现的是田野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分歧:意见不一致。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文章中指使儿子受到委屈。
粼粼: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信服:相信并佩服。
熬:忍受(病痛或艰苦生活等)。
霎时:短时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
新
课
导
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是我们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莫怀戚的美文《散步》,一起去感受一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新
新
课
展
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学生自主回答,只要意思对即可,及时给予肯定。教师小结: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即“分歧”。
【品味亮点词语】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一句中的“熬”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母亲的现状是“老了”“身体不好”,母亲从寒冷的冬天挺过来,是很不容易的。“熬”字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2.第⑥段的“分歧”有什么作用?
“分歧”在这里是大词小用,大有深意,为下文体现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埋下伏笔,使文章更加生动。
【感悟精彩句子】
1.第②段为什么说母亲“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文中儿子诚恳、孝顺,积极提出建议,母亲对儿子绝对信任,让人感觉到家庭融洽、祥和的气氛。同时,交代了一家人散步的缘由,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2.第④段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富有诗意。用景物烘托作者一家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氛围,也暗示了母亲将随着季节的轮回而获得新的活力。
3.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的含义及作用?
“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母亲为什么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②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分歧,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祖孙三代人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3.究竟谁说了算?
由“爱”决定,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这个“爱”,对于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散步》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写
作
方
法
运
用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选取平凡小事,以小见大立意。
选取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题材,来表现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这种写法就是以小见大立意法。《散步》写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者选取“散步”这一生活小细节,表现那种对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情感,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文章不长,但是写得情趣盎然,很有波澜。儿子“叫起来”是一波,一波初平,行路分歧又起,最后走小路遇水塘阻挡是余波,矛盾的产生和解决进一步突出了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使散步过程饶有意趣。
2.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中多处表现了互敬互爱的细节。如母亲和她的孙子发生分歧时,“我”经过考虑,为了方便老人,决定“走大路”。这就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后来,母亲又改变了主意,反映了她对孙子的疼爱。这两处细微的情节,具体真切地表现了一个幸福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情和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运用细节描写,表达对清洁工叔叔阿姨们的敬意,150字左右。
教
学
板
书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6 散步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时安排,预习导航,新知探究,精炼反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6 散步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先学,迁移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6 散步导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精读语段,品读情感,问题探究,提升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