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复习课件1.文学类文本阅读 - 课标与中考导航、真题探究、知识储备
展开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语文复习课件1.文学类文本阅读 - 课标与中考导航、真题探究、知识储备,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导航,真题探究,知识储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节 现代文阅读
第四讲 文学类文本阅读
01
02
03
目录导航
课 标 与 中 考 导 航
真 题 探 究
一、(2019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灯如红豆侯志明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看城市迷人的灯光。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不止一次。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
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知道她还会起来,我就没吱声,静静地等候着。果然,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
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本段讲述了母亲在“小油灯”下辛勤劳作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在艰难生活中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这句话直接写出了母亲在“小油灯”下的辛勤劳作带给“我”的启迪。)
•
•
•
•
•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清点账目,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就去睡了。睡醒一觉,我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
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本段讲述了父亲在“小油灯”下清点账目并为少算了钱给人而不安的故事,表现了父亲认真、公道、善良的优秀品质。)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父亲在“小油灯”下认真算账、公道待人等带给“我”的启迪。)
•
•
•
•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
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本段讲述了女同学在“我”油尽灯灭之时,将她自己的小油灯让给“我”用的故事,表现了女同学的乐于助人的“内在美”。本段最后一句则直接点明了这盏小油灯带给“我”的启迪。)
•
•
•
•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选文有删改)
1.文章重点写一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分)(解题时要认真看文中的圈点勾画及批注)
解题思路(概括内容):1.通读全文,理清全文的层次结构,再按相关人物与“小油灯”的故事来划分区域,寻找答案。例如我们可从母亲的范例中发现,母亲的油灯给“我”的启迪出现在母亲故事的后面,再由此观察其他两个部分,会发现“启迪”的确都紧跟在“故事”的后面。
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正确答案。要善于抓住“启迪”一词,从中寻找关键语句。例如母亲的油灯是“照亮了我们……”,父亲的油灯是“它教给我……”,女同学的油灯是“我懂得了……”,这些关键词语后面的内容,即可认定是带给“我”的相应启迪。
3.答案要求简洁、准确。如果原文简洁、全面,也可引用原文回答;如果原文过长,则建议概括回答。错因分析:1.没有找到真正的启迪,而只是回答了一些表象内容。如回答父亲给“我”的启迪,只能答到“做事认真”;回答女同学给“我”的启迪,答到“乐于助人”去了。 2.找到了关于启迪的关键句,但答案不够简洁。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解题思路(句段作用):回答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的分析主要扣住段落大意及其与上下文的联系来进行回答,此段内容主要写了“我”经常在夜深人静后看城市迷人的灯光,“城市迷人的灯光”
与后文反复出现的“小油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构上的作用则要扣住段落所在位置进行分析,此段处于开头,“城市迷人的灯”引出了下文“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而“有时会掉下眼泪来”则在结构上起到了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
错因分析:1.分析不完整。很多考生能够写到“引出下文”,但也仅此为止,没能进一步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及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2.术语罗列,照搬答题术语,但不能结合文本具体回答。 3.答题无层次,不能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而是想到什么写什么。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2分)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2分)
解题思路(品味语言):1.确定加点字词的含义。其中“攥住”即握住,“搂住”即抱住,文中用的就是词的本义。 2.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进行深入分析。例如从上文可知,母亲“攥住”是因为被扎伤,“攥住”是本能的反应,“攥住”而未喊疼,这是母亲在默默承受,表现了母亲的坚韧。
3.注意答题规范,先结合内容进行加点词语的解释,再表述运用这个加点词语的效果,注意分析效果时要透彻,既有表面上的效果“写出了……”,也有深层次的效果“表现了……”。
错因分析:1.片面作答。例如有些同学没有先解释一下词语的含义,直接回答了其表达效果。 2.分析不全面,不能透过表面看实质。例如分析“攥住”的表达效果,只能写到因为妈妈的手被扎伤了很疼,不能结合上下文分析得出从中表现出的妈妈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
4.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5分)
解题思路(标题妙析):本题考查的其实就是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全文的线索作用;②总结全文,点明主旨;③表现主题或深化主题;④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⑤运用修辞或其他表达方式,形式新颖,吸引读者;⑥揭示作者的情感;⑦交代发生的环境。通过分析,可以明确本题要结合①⑤⑥组织答案。
错因分析:1.分析不全面,要点不齐全。此标题包含的全文的线索作用、运用修辞而形式新颖的作用及揭示作者的情感的作用中往往只能答到其中一两点,不能答齐。2.不加分析地罗列术语。如将标题妙处的答题规范用语照搬写上,但并未结合文本具体分析。3.不分点答题,难以满分。有些同学要点基本齐全,但在答案的表达陈述上不够清晰明了,也很容易造成失分。
二、(2018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笔下犹能有花开肖复兴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大,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
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这一段从各方面描写了偶遇的老太太,说明当时“我”在仔细观察她,从“猜想”“或许”“大概”等词语可表现出“我”对这个偶遇的老太太好奇的心理。)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因好奇而观察,因观察而画,为下文点明画了她埋下伏笔。)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想下来,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尴尬”一词表明了“我”画她被发现的心理状态,可直接作为答案。)
•
•
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我跳过去了那个高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从这句话中可以得知“我”对老太太年老而仍善画的惊叹。)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
•
•
•
•
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已经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羡慕”一词表明了当“我”得知她年龄后的心理状态,可直接作为答案。)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
•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
解题思路(体验情感):1.通读全文,理清全文的层次结构,再按各个情节的划分区域来寻找答案。 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心理状态。首先,要善于抓住一些直接表明人物心理状态的词语,如“尴尬”“羡慕”等;其次,还可结合对人物的其他方面的描写进行分析,从其他方面的描写中分析出其当时的心理状态,
如从对她的仔细观察和描写中可以分析出“我”好奇的心理、从“连连夸她”的语言描写中可以分析出“我”惊叹的心理;另外,要注意确定心理状态的变化时,一定要注意句子的主语,不要将其他人的心理状态作为“我”的心理状态。 3.答案要求简洁、准确。
错因分析:1.没有对应场景写出准确的答案。如把“老太太画花”的场景对应的心理写成“羡慕”,而“得知其年龄”的场景对应的心理写成“惊叹”。2.概括“我”的心理的用词不够准确。比如“画像被发现”时的心理选用了“束手就擒”,而“老太太画花”时的心理选用了“连连夸她”。
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解题思路(句段作用):1.具体分析第①段在内容上所起的作用:内容上的分析应主要扣住段落大意来进行回答,如本段内容“秋末冬初,天坛……”,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想起春末,……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则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形成了对比,以此突出了时间对人、物的影响。
2.根据句段位置分析其结构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则要扣住段落所在位置及其与上下文的联系来进行回答。联系下文所写的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可知第①段反衬了下文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的特别。3.回答此题一定要注意答案有层次,表达要准确。
错因分析:1.分析不完整。如有些考生能够写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但又分析不出其中的对比及作用。或分析得出内容上的作用,但是又分析不出与下文的联系。2.术语罗列,照搬答题术语。如罗列“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答题规范用语,并未结合文本具体回答。 3.答题无层次,想到什么写什么。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
•
解题思路(品味语言):1.首先要确定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如“瞄”是注视,而“扫”是快速地看。2.再具体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注意表达效果的分析要表现出层次,即表面上写出了……,实际上又以此表现了……。 3.注意答题规范,语言简洁准确。
错因分析:1.片面作答。如有些考生只解释词语的含义,不结合内容回答其表达效果;有些考生则不解释词语含义,直接回答其表达效果。这样的答案都不够具体,不能得满分。 2.分析表达效果不够全面。如回答“瞄”的表达效果,只答到“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并未再深入分析出“表现了她的俏皮”这一效果。
4.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5分)
解题思路(理解含义):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点字句的含义,主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进行回答。其中表层含义很容易从文中找出,即是“老太太画的牡丹花”,而深层含义则要扣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来进行分析,如“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些语句其实都指向一种如花般美丽的内心状态,并且还包含着作者对这种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错因分析:1.分析不全面。表层含义是指“老太太画的牡丹花”基本都写得出,“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很多考生也能分析得出,第三层含义“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能分析出来的则很少了。 2.表述不明确。如有些考生写深层含义是“心未与年俱老”,这样的表述缺乏具体的阐释,不够明确。
三、(2017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细水长流蓝雪冰儿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回答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来说,本段主要写了天大旱,母亲心急要浇地,但邻居又不在家,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背景;从结构上来说,本段位于中间,结合中间段落作用进行分析,可知这一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作铺垫。)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因为天大旱,所以要浇地;因为邻居不在家地又相连着,所以只能浇了三家的地。所以可见第④段推动了情节发展,为浇地作了铺垫。)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
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
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因为邻居不在家,母亲怕帮他们浇了地而不为人知,父亲却劝母亲不要记挂在心,两人引起冲突。所以可见第④段也为母亲不理解父亲作了铺垫。)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因为邻居不在家,母亲觉得帮他们浇了地应该有些回报,父亲依然觉得不必刻意强求,母亲心里还是不高兴,所以可见第④段也为母亲不理解父亲作了铺垫。)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选文有删改)
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4分)
解题思路(概括内容):扣住题目的关键词“命好”,回归原文寻找答案,答案就藏在文中。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直接从原文第②段中引用,但要注意回答时要点齐全;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最好引用兼概括,引用“细水长流”及对其的进一步阐释,再加以概括父亲对邻居、母亲“细水长流”的具体表现,这样组成的答案则更完美无缺。
错因分析:1.回答时要点不齐全。如回答第一个问题只写了“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有加”,而遗漏了“从来不跟人闹意见”。2.回答问题不够详尽。如回答第二个问题有些同学只写了“细水长流”,不够具体,这样是很难得到满分的。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解题时要认真看文中的圈点勾画及批注)
解题思路(句段作用):回答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的分析主要扣住段落大意及其与上下文的联系来进行回答,如本段内容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结构上的作用则要扣住段落所在位置进行分析,此段位于中间位置,结合“中间段的结构作用”分析和筛选,确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是恰当的回答方向,然后再结合本段具体内容进行回答。回答此题一定要注意答案有层次,表达要准确。
错因分析:1.答题层次不分明。不少考生不会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来进行分析,要么答案堆在一起、层次不分,要么考虑不周、有所遗漏。2.知识点混乱,概念不清。有些考生分不清什么是内容上的作用、什么是结构上的作用。虽然分了层次回答,但相对应的作用写错。 3.罗列答题规范用语,并未结合文本具体回答。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
•
•
•
解题思路(品味语言):1.首先要确定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如“急”在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而“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
2.再具体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如“急”是“跟我急”,是因为女儿前面说的话“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的“急”表达的是对女儿说出这样的话的不满,突出的是母亲的“视地如命”。又如“急切”,
这个词用来形容“对我说”,那就要联系下文说的内容“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进行分析,可知“急切”突出了母亲对父亲言行的认同及内心的兴奋。3.注意答题规范,结合内容进行加点词语的解释、运用这个词语的效果往往各占一半的分数。
错因分析:1.片面作答。有些考生只解释词语含义,不结合内容回答其表达效果;有些考生则不解释词语含义,直接回答其表达效果。这样的答案都不够具体,不能得满分。
2.分析表达效果不够全面。如回答“急”的表达效果,只答到对女儿的不满,并没有回答到母亲之所以“急”的深层原因——视地如命;回答“急切”的表达效果,只答到母亲急于向女儿表示对其父亲的认同,而没有回答到母亲感受到“真的是细水长流”的兴奋。
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5分)
解题思路(理解含义、结尾作用): 解答此题则要认真分析“一缕阳光”的多层深刻含义和放在结尾的作用。“阳光”是表面意思,而“阳光”代表的“明亮”“温暖”等则是我们要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深入思考的了。首先结合上文:邻居的回馈使得母亲理解和认同了父亲,“我瞧了一眼父亲”,
“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脸上,由此可知这“一缕阳光”是“邻居的回馈、母亲的理解像阳光一样让父亲感到温暖、幸福”;再联系前文父亲的一系列言行,结合“阳光”进行分析,可知“父亲的内心像阳光一样明亮”“父亲的言行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周围的人”。而“一缕阳光”放在结尾处,则是对主题的升华。
错因分析:1.审题不到位。要么只是审到要回答“一缕阳光”的深意,要么只是审到“文章结尾这样写的深意”,都不够到位。 2.回答不够全面。如理解“一缕阳光”的含义,或是只能写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同让父亲心中充满阳光,或是只能写到父亲给他人带来了阳光一般的明亮和温暖,都不够全面。
探究分析:广东中考近三年文学作品阅读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文本类型文学类文本阅读年份 2017年(17分) 【概括内容】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4分)
【句段作用】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品味语言】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理解含义、句段作用】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5分)
2018年(17分)【体验情感】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4分)【句段作用】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品味语言】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理解含义】4.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5分)
2019年(17分)【概括内容】1.文章重点写一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分)【句段作用】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品味语言】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标题妙析】4.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5分)
常见考点归纳概括内容表现手法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句段作用理解含义标题妙析
命题解密近三年的考查点基本都集中在高频考点,我们备考时应高度重视高频考点,重复考查的可能性极大。本书编写团队根据这个特点将近十年的广东考题进行深度剖析,并归纳出高频考点(相关高频考点及解题技巧请详见“突破高频考点一~五”的内容),请同学们吃透这些高频考点。
参考答案:一、1.①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等。(2分)②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2分)2.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1分)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 分)
3.(1)“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2分) (2)“搂住”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2分)
4.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1分)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2分)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2分)
二、1.①好奇 ②尴尬 ③惊叹 ④羡慕(短语短句也可以,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2.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1分)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1分)写出了时间对人的影响;(2分)反衬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2分)(本题最多得4分)
3.(1)“瞄”是注视,(1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1分)表现了她的俏皮。(1分)(本小题最多得2分)(2)“扫”是快速地看,(1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1分)表现了她的自信。(1分)(本小题最多得2分)4.明指老太太画的牡丹花;(1分)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2分)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2分)
三、1.“命好”是指:①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②不跟人闹意见(人缘好)。(2分)原因:老刘①包容,不争长短;②豁达,不计得失。(2分)2.①内容上交待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2分)
②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做铺垫。(2分)3.(1)“急”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1分),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1分),突出母亲“视地如命”(1分)。(本小题最多得2分)
(2)“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1分),突出母亲内心的兴奋(1分)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1分)。(本小题最多得2分)4.①父亲的内心像阳光一样明亮;②父亲的言行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周围的人;③邻居的回馈、母亲的理解像阳光一样让父亲感到温暖、幸福;④进一步升华了“水长流,情长在”的主题。(每答对1项给2分,答对3项即可得5分)
1.散文阅读技法人们常以“形散而神不散”来说明散文的文体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组织材料结构成篇比较自由,可以谈古论今,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叙事、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都可以运用。一篇散文还要有一个明确而又集中的主题思想,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不散”。
知 识 储 备
(1)抓“文眼” “文眼”即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或揭示题旨,或点明写作缘由。它如同一个窗口,透过它可窥见作品的情感基调,把握作者的思路。一般的散文,文眼大多在篇首。如刘湛秋《雨的四季》一文的文眼是“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背影》的文眼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
(2)识“线索”散文的结构是不拘一格的,它看来似乎散漫,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一会儿又谈古论今,但即使它结构成篇比较自由,表现方法不同,主旨却是明确而集中的。优秀的散文,总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全文叙事、写人、抒情的主体脉络。
打个比方,线索就仿佛一根穿起珍珠的金线,文章的材料是珍珠,穿珍珠的金线就是线索。起线索作用的可以是某个事物(如《一棵小桃树》)、某个景物(如《芦花荡》),也可以是某个人(如《藤野先生》),还可以是某种感情(如《背影》:父子深情)。总之,线索在文章中起着联系材料的作用。通过鉴赏散文的线索,读者能体察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3)品语言散文又被称为“美文”,美在其语言,所以品味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品味语言一般可以从遣词造句之妙、表现手法之巧、营造意境之美、描摹景物之切等角度去探求。余秋雨的语言遣词造句极见功力,余光中的语言充满节奏和韵律美,肖华的语言平实简练,这些特色需要我们深入文本细心体会、揣摩。
(4)明主旨散文一般都不是直接点明主旨的,往往借助具体的形象,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主旨、把握作者情感的关键在于把握情和景的关系。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景入情,抓住景与情之间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就能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感情,领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及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2.小说阅读技法小说是叙事性文学体裁的一大种类。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思想。按照篇幅,小说可分为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时代背景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所有的人和事都要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们只有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包括写作背景和题材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深层意义。
(2)学会分析典型环境 环境是人物赖以活动的舞台,是故事发生、发展的特定场所。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如《孤独之旅》把主人翁杜小康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来塑造,那就是离开家乡的孤独,失去母爱的孤独,荒凉环境的孤独,乏味生活的孤独,心灵寂寞的孤独。杜小康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孤独的典型环境中逐步走向坚强、走向成熟的,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梳理故事情节 在梳理故事情节时,一要注意了解小说采用的叙述方法(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及其作用;二要把握小说的结构特点,划分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如《我的叔叔于勒》以“于勒的贫富变化”为线索来铺叙故事,全文的情节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其中写“菲利普夫妇在哲尔赛岛旅行的游船上遇见穷困的于勒而设法逃避”的情节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是故事的高潮,人物性格主要在这里展开,菲利普夫妇那种爱慕虚荣、冷酷无情、金钱至上的丑陋形象跃然纸上,所以是阅读的重点。理清这些情节的结构特点,把握全文内容,就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4)掌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我们要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肖像等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5)探讨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是一篇小说的灵魂。探讨主题思想,就是要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性格所揭示的典型意义。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围绕一个“变”字演绎出一幕幕故事,于勒命运在变,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和态度也在变。然而,这变来变去中,唯一不变的是——钱。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由此揭示出了小说的主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原文中画横线处是对原文“圈点勾画”的示范,方便整体感知文章而添加的) 温馨提示:因为中考时只扫描答题卡,试卷上可以按考生平时的习惯作些必要的标记。 “圈点勾画”的关键词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各段的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另一类是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另外”“总之”等。
田野上的白发刘益善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 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
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东西便逃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看得清楚母亲的白发。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
•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
•
•
•
•
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
•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
•
•
•
•
•
•
•
1.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概括内容)(1) (2)
解题指导:用“按图索骥法”找到文中有写到“我”表示“心痛”的地方,即是“心痛的事”所在范围,例如第⑤段的“心里沉沉的”、第⑥段的“一脸泪花”即可得出心痛的第一件事了;第⑧段中“含着泪水”即可得出心痛的第二件事了;然后再对事情进行概括即可得出本题答案。参考答案:(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2.第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有何作用?(表现手法)
解题指导:回答此类题目时,宜先回归原文,查找到相应句子的位置,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前面的这一句设疑,在紧接的下文中就作出了回答,可见其作用是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答题格式:引起下文,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参考答案:这一句话看似闲笔,实则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为下文发现原来是母亲在深夜敲盆赶鼠的情节作了铺垫。
3.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品味语言)(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语句赏析)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请指出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
•
解题指导:(1)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首先要先确定句子中运用了哪种或哪几种修辞手法,然后再根据所用修辞手法的常见作用结合句子语境进行赏析,最后运用规范答题的方式进行答题。比喻、拟人修辞的答题格式: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刻画)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首先要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及分析此词语的词性是动词、形容词还是副词,然后再根据词语含义及词性特点结合语境分析该词在句中所起的作用,最后运用规范答题的方式进行答题。答题格式:这个词语有……之意,形象地写出了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人/物××情态),表现了人物××的心情/心理。
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2)“爬行”是指四肢着地往前行走,这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了母亲此时的体力不支和劳累的状态,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我”对母亲的心疼之情。
4.文章标题“田野上的白发”有什么含义和作用?(标题妙析)
解题指导:标题的含义分析:(1)扣住标题具体内容,结合文章整体来进行分析,理解其含义;(2)揣摩标题的表达效果和目的,即其可能表现的主旨、表达的感情或其他可延伸的意义。标题的作用分析大体可以从四方面入手:①品析修辞生动性;②点明主题,揭示文章中心主题;③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④起线索的作用。
参考答案:含义:“田野上的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象征着吃苦耐劳的母亲。作用:“田野上的白发”是吃苦耐劳的母亲留给我的深刻记忆,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挚爱与怀念。
5.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人物形象)
解题指导:解答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1)直接从原文中找出对母亲评价的形容词:如“慈祥”一词在原文出现了几次,可作为答案之一。(2)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从对母亲的各种描写中去分析母亲形象。(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从母亲做的事情去分析母亲形象。回答时要注意分析全面、用词妥当。参考答案:她是一位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的母亲。
6. 第⑨段中有一句话写道“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请描摹下“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揣摩心理)
解题指导:(1)描摹心理活动要符合文中人物身份。(2)注意题目的要求,要用对人称(如有题目要求以第一人称),采用描述性语言来描写心理活动,而不用概述性语言。
参考答案:母亲啊母亲,您为了我们,为了这个家付出了您的所有啊!请您也爱护爱护自己啊,您看,您现在都已经瘦得只有皮包骨头了!看到您跪着插秧,我的心都痛了!是儿子不孝,儿子没有早点回来帮您分担一下啊!剩下的秧苗就全部由我来插吧,母亲,您要好好休息一下了啊!
7.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的平常事串联在一起。(行文线索)
解题指导: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线索”,它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白发”在全文反复出现,全文围绕本词来展示,起到线索的作用。参考答案:“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
8. 本文的结尾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句段作用)
解题指导:回答此类题时要注意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结尾句子在内容方面的作用;二是结尾句子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结尾在内容方面的作用,着重考虑是否凸显了人物特点/表达了作者心情感受/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悟/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等。从结构方面分析句子的作用,要参考语句出现的位置。结尾句则常有点明中心、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题目等作用。
参考答案:本文的结尾一句收束全文,照应了题目,更运用了感叹的句式,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挚爱和怀念之情,“还在田野上飘拂么”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了作者悠长的情思。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学类阅读——分析探究题课件PPT,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小题演练,分析探究考点,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主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 名著阅读 1.第四部分 真题探究 答题攻略 知识储备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导航,真题探究,答题攻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节 文言文阅读第一讲1.课内文言文阅读(课标与中考导航、真题探究、知识储备)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导航,真题探究,答案C,答案D,同“嘱”嘱托,知识储备,解题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