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仪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3610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仪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3610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仪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3610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仪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礼仪,
19.三从四德 “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
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20.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陵”,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尊卑
1.室内座位尊卑 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如《鸿门宴》:“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2.车座的尊卑 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左为尊,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官位的尊卑 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4.住地称谓 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贬官称“左迁”。
(三)忌讳
1.古人讳言“钱”字 “古人以钱之名不雅驯,缙绅先生难道之,故易其名曰赋,曰禄,曰饷,天子千里外曰采。”常见的说法是“孔方兄”。再如,把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两汉时,将钱买官谓之“铜臭”等。
2.古人讳言大小便 常见的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如《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古人讳言“死”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宗教教义中也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涅槃、就木、入土、谢世、作古等,现代汉语中如逝世、长眠、遇难、捐躯、殉国、夭折等。
(四)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一是家讳。
1.国讳 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例如:《吕
氏春秋》中称“楚”为“荆”,是因为“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治平篇》中“自
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烨讳,改“玄”为“元”。
2.家讳 亦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例如:司马迁祖父名僖,所以《史记》中“僖”字皆作“釐”。“昭王薨,安釐王即位。”(《信陵君窃符救赵》)
3.避讳的方法 (1)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来代替。
(2)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
(3)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
(4)改音法,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