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部编版水调歌头课文配套课件ppt
展开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关键句子的表面意思和深刻意蕴,品味词的艺术美,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 2.反复诵读,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学会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重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素养)
词是一种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词牌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牌不同于题目。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从长度分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集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
思乡: 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思人: 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叹。
仕途坎坷: 苏轼虽一心报国,却由于朝廷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怎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
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及缘由。怀念弟弟子由,从“兼”可知词的情感不只是怀念子由。
你从词前小序读出了什么?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水调歌头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 几时 有?把酒 问 青天。不知 天上 宫阙,今夕 是何年。我欲 乘风 归去,又恐 琼楼 玉宇,高处 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 在人间。
诵读技巧:上片开篇问月,宜用升调读出对月亮的向往之感。“我欲”句宜用升调读出期盼之感;“又恐”句宜用降调读出担心之感;“起舞”句感情已升华,应读得缓慢一些。
转 朱阁,低 绮户,照 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 长向 别时圆?人 有悲欢 离合,月 有阴晴 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 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诵读技巧:下片“转朱阁”三句应读得轻缓,“不应有恨”应读得急促,“人有悲欢离合”要读得缓慢,最后两句要读得慷慨高昂。
结合序言和注释,读通大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能入睡,这里指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
1.“高处不胜寒” 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经受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理解这几句?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叹息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一面。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只要人能平安幸福,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这是词人的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导,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自我宽解。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
思考:本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者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自由诵读,看看作者还传递出了哪些情感呢?
词人问了青天什么问题?
“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还可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
词人对天上有什么感情?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天上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作者向往之,从“归去”可以看出来。天上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作者真要飘然离去的时候又徘徊犹豫了,从“恐”可以看出来。
作者在现实中政治失意、手足分离,所以想要找寻一个完美的世界,最终没去的原因是什么?
对人间的留恋,从“何似”可看出天上虽美,却比不上人间温暖的烟火气息。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者为什么有此一问?
作者好像对月有怨恨,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这三句,由怨月到感悟人生,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与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视为一体,求得安慰,富含人生哲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1)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
(2)蕴含着诗人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哲理性认识,揭示了人间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3)表现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句话也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人生不会完美,要有乐观豁达的胸襟面对生活,面对挫折。
——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词人推己及人,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这两句表明情谊的相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之情。充分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如何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思考:如何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的“出世”与“入世”精神?
这首词中,有“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表现出遗世独立的一面;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表现出安于世俗的愿望。对词人的这两种情感,都不能过于夸大来理解。词人的出世之想,还是一种基于咏月的浪漫情怀;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不能过于拘泥地理解为渴望回到朝廷的惶恐不安。对作者情感的分析,一定要从作品的文本信息出发,才能准确把握。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有 ,人有 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也表达了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阴晴圆缺
1.步步设问,情由景生。
整首词围绕“月亮”步步发问,词人对自然、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怀,便在对天上皎洁的明月的描述中抒发出来。。
2.借月抒怀,构思奇特。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乎人事。上片借明月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3.情景交融,寓哲理于议论之中。
全篇将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由皎皎明月而怀念亲人,由阴晴圆缺感悟人生并非无憾事,使全词意境优美,又富于哲思、情蕴。
4.想象奇特,虚实结合,境界旷达,极富浪漫色彩。
作者由举杯问月,想象天上宫阙胜景,叙述身世之感与思想矛盾;由思念亲人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抒发人生无常,并非无憾事的感喟。想象丰富,富于浪漫色彩。
感悟:一个人,无论面临怎样的逆境和挫折,都要以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来对待生活,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明白:逆境过后是顺境,冬天过后是春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初中人教部编版水调歌头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水调歌头课堂教学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苏轼,讨论交流,水调歌头,中心思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整体感知,细读感悟,我欲乘风归去,作者心情的变化,宫阙琼楼玉宇,写法探究,豁达通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引入议题,构建文本分析对比,阅读拓展课外延伸,共品《水调歌头》,共思《水调歌头》,竹里馆,月下独酌其一,月夜忆舍弟,思亲思乡,活泼可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