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两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学难点】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课前准备
课件、凸透镜、凹透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故事:寒冷的冬天,一批旅行者冒着零下48°C的严寒跋涉着。到了中午,他们准备生火做饭,可打火机丢失了,怎么办?博士想了一个巧妙的方法:他们砍下一块冰,做成一块水晶般透明的透镜,用这透镜对着阳光,于是就生起了火!同学们,你们信吗?过渡:其实博士做的是一个凸透镜,是透镜的一种,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透镜。
二、学习目标
教师:看今天我们可能会有什么收获。
1、知道如何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2、知道关于透镜的几个概念: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新课教学
1、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小组活动:教师将透镜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感受两种透镜的特点。
(教师:我们前后4人一个小组,每组有两种透镜,大家仔细观察,再用手轻轻地摸一摸,感受一下两种镜片有什么不同?)(学生体验并回答)
教师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我们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教师出示其他形状的透镜。再说明透镜是组成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电影放映机等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
2、认识几个新名词
介绍一下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对于光心,让学生知道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即可。
3、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教师引导:我们知道两种透镜形状不同,那么光线通过透镜之后的传播方向是不是也不同呢?下面我们让光线分别通过两种透镜后照射到白纸上,看白纸上会有什么现象?
小组活动:如果有阳光的话,靠南边的学生借助太阳光,靠北的学生利用手电筒的光(距凸透镜要远些),分别正对透镜照射,我们在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调整透镜到白纸的距离,仔细观察白纸上看有什么现象。学生试着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提示太阳光可以看成是平行光。
教师演示:利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和凸透镜演示并讲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4、焦点和焦距
根据学生作图情况反馈,给出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还要说明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帮助学生领会虚焦点的含义:除让学生迎着光看外,可以借助光路图告诉学生刚才观察到的现象。演示每个透镜的焦点有两个,它们关于透镜的光心对称。再换用焦距不同的透镜重复实验,得出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光线的作用越明显。
(让学生发表自己实验得出的结果与演示实验的结果的异同点。进一步明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集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小结
1.判断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可以从形状、对光线的作用等,通过“一摸二看三照”辨别凸透镜与凹透镜。
2.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可用平行光聚集法测凸透镜的焦距。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一课时 认识透镜
一、透镜类型
1、定义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2、物理名词
主光轴:它是连接透镜两球面曲率中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主轴上的一个特殊点。通过透镜光心的直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平行光束经透镜折射后的交点。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二、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凸透镜:会聚作用
凹透镜:发散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一个凸透镜。他们都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像。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小,而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大;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然后让学生提出猜想: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跟物体和像的相对位置有关;无论照相机还是投影仪,物体和所成的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在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一侧,看来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2、制订实验计划,指导学生做实验,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前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和做法,使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在学生知道了实验的目的和做法以后,让学生按照课本中列出的实验步骤独立地去实验、观察。课本上没有用光具座来做实验,是考虑到许多学校没有或只有数量很少的光具座。如果有,用光具座做实验,会方便些。
照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先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调整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录课本上的表格中。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几个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让他们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知道: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折射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虚像。可与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对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二、虚像和实像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向学生说明这个像是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是实像。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的虚像。可以回顾平面镜成虚像的情况,使学生明白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让他们根据上面探究的结果,讨论并总结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凸透镜所成虚像与平面镜所成虚像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跟着老师一起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如果用字母u表示物距,v表示像距,那么就可以得到:
(1)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
(2)u=2f,倒立,等大,实像,v=2f
(3)f﹤u﹤2f,倒立,放大,实像,v﹥2f
(4)u=f,不成像
(5)u﹤f,正立,放大,虚像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二课时: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焦距:f=10cm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目的:探究物距与焦距满足一定关系时的成像特点。
过程:
1、依次固定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
2、调高度:调节蜡烛、透镜及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三个区间
①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总结:
①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倍焦距分大小)
②当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1倍焦距分虚实)
③当物体靠近透镜成实像时,像远离透镜,像变大。(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口诀: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设计,共2页。
八年级上册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共5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透镜与面镜的区别,透镜分类,4个名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