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学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老子》四章,学习目标,知人论世,思想主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知人论世,了解老子,了解《老子》。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对待”关系,把握其启示意义。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老子》又名《道德经》。
道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无为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便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所以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必将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
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把握内容。
1.齐读课文,读后请尝试着翻译全文。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泥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勉强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用简短的话概括每一章的主要观点。
1、讲的是“有”和“无”的关系。“有”和“无”同样重要,他们共同存在,相互配合,才使事物发生作用。
2、讲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坏处。
3、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
4、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讲的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从而杜绝它的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远大的事情,都是以细小的事情为开端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论语·子路》)(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老子·第三章》)1. 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张有什么不同?2. 你赞成谁的主张?请简述理由。
1.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张有什么不同?孔子主张先让百姓富裕起来再教育他们,而老子则主张让百姓无知无欲。 2.你赞成谁的主张?请简述理由。我赞成孔子的主张。孔子把教育问题放在了民生问题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作用是让百姓各安其分,社会和谐有序。我赞成老子的主张。“无知无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虚其心”“弱其志”,
这样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 (三章)
不崇尚贤能的人,使百姓不争夺;不珍视难得的财货,使百姓不为强盗;不炫耀引起贪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惑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要使百姓的心灵空虚,使百姓的饮食得以满足。使百姓的意志被削弱,使百姓的筋骨强健。永远使百姓没有过多的知识,没有贪婪的欲望,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有所作为。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事务,那么没有事务不做的。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示范课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学习课时数,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学习活动,活动二反复诵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课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化常识,文本研习,自然状态才最合适,不违反自然常态和规律,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课时,研读文本,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总结全文谈对待,总结全文,本文的论证特点,儒道两家对待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