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单元 9 屈原列传 课件(共73页)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3861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届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单元 9 屈原列传 课件(共73页)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3861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届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单元 9 屈原列传 课件(共73页)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3861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届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单元 9 屈原列传 课件(共73页)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3861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届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单元 9 屈原列传 课件(共73页)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3861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届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单元 9 屈原列传 课件(共73页)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3861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届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单元 9 屈原列传 课件(共73页)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3861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届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单元 9 屈原列传 课件(共73页)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13861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授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授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单元学习主题,单元学习目标,屈原列传,学习目标,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读准字音,古今异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现场时间悄无声息地带走了秦汉时的干戈,隋唐时的繁荣,明清时的没落……蓦然回首,曾经的历程就像落了山的太阳,虽已不复光辉,但它把星星留给了苍穹,如今就让我们借着这璀璨的星光重新审视历史,审视历史留给我们的责任……本单元所选的这四篇课文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开创精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让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地走向未来吧!
1.掌握本课常见文言实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期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带,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后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官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制定《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六年,张仪由秦至楚,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后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楚辞”与《楚辞》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6.文言句式(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句)(3)“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5)楚诚能绝齐。(省略句、状语后置句)(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句)(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
(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10)秦,虎狼之国。(判断句)(1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判断句)(12)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13)是以见放。(被动句、宾语前置句)(14)不凝滞于物。(被动句)(1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的密切关系,赞扬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任务一 分析人物的形象1.试简要分析屈原的主要性格特征。点拨爱国、正直是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作者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其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正直集中体现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2.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点拨司马迁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屈原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与日月同辉。
3.《屈原列传》中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屈原,写了其他不同类型的人物作反衬,司马迁是如何写的?
任务二 赏析文中的表达技巧4.本文是为屈原作传,但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点拨(1)课文自“屈平既绌”以后,历述了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败:受到秦国说客张仪的欺骗愚弄;丹、淅大败,丧师八万,大将屈匄被俘,丢失汉中地;蓝田大战败退;放走国仇张仪;诸侯共击楚,楚将唐眜战死;怀王受骗入秦,客死他乡。(2)作者反复写楚国命运,其用意是想强调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造成的,可见屈原心系楚国的安危。这样,作者便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把屈原“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连在一起,具体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这样写,既加重了文章叙事的分量,也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
5.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点拨本文主要是在叙事基础上展开议论。议论中含强烈情感,褒赞高洁,斥贬邪恶,评价作品和作者,蕴含感情。叙述蕴含情感。如叙述屈原保持操守,含敬重之情;叙述屈原的悲惨遭遇,含悲愤之情。
任务三 赏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6.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点拨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都在这一段文字中表露无遗。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
7.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试谈谈你的看法。点拨(1)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2)屈原的人格范式具有当代意义。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上。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意义。
(3)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感召。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的情感态度,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4)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求索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弘扬。
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太史公曰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屈原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说法?点拨观点一 同意司马迁的说法。司马迁的这一说法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观点二 不同意司马迁的说法。(理由略)
夹叙夹议本文作为一篇传记,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评传结合,既塑造了传主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做到夹叙夹议要注意三点:(1)以“叙”为基础。夹叙夹议的基础是记叙。因此,要在记叙中把事件的过程写清楚,把人物或场景写具体,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充分的铺垫。(2)以“议”为统帅。议论,是夹叙夹议中的关键,是所记事件、人物或场景的意义之所在。要在议论中揭示出事件的内涵,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3)灵活安排“叙”和“议”的位置。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边叙边议,还可以先议后叙。
迁移练笔请你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描写一个人物,体现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200字左右。示例一次,他在做作业时遇到一道难题,他伏案疾书,苦思冥想。只见他拿着笔的手托着腮,丰满的下巴微微上翘,脸庞上露出一种“苦大仇深”的表情……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看到他时而颔首低眉,时而笑颊粲然……他的专一,他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如此投入的精神实在是令人赞赏。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如此坚定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美好的“远方”就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眼前。
文言文断句从考查形式看,高考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客观题,选取材料中的几句话,给出四种断句样式,要求选出正确的一种;二是主观题。要求考生断句的内容,有节选自阅读材料的片段,也有与阅读材料有关的其他文章片段。近年来,课标全国卷均采用第一种形式。
(2019·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答案B
解析本题在A、C、D三项各设有一处错误,与往年的两处错点交错构成三项错误略有不同。A项的“公孙鞅年虽少有”应该在“虽少”后断开,“有奇才”单独为一读,然后才是“愿王举国而听之”。C项“用鞅必杀之”中的“用鞅”二字当属上,说成“王即不听用鞅”,而后有“必杀之”一说才顺理成章。D项“愿王举国”“而听之”不应断开,“愿王举国而听之”连成一读,意思是希望王让全国都听从商鞅,二者不应断开。B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
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君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适逢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若不能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全国求贤,想要重整穆公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就向西入秦,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问商鞅:“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国君?他特别高兴。”商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他进言,他就格外高兴。”孝公任用商鞅后,商鞅想要变法,孝公担心秦人议论自己。商鞅说:“行动上犹豫,搞不出名堂;事业上犹豫,
建不成功绩。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商鞅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止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依照古法。所以汤武不守古法,却统一了天下;桀纣不变旧礼,却遭到了灭亡。反对古法的人不能非难,遵循古礼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最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满意,路不拾遗,深山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私斗,乡镇安定。于是任命商鞅为大良造。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教课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预习梳理与积累,研习讨论与鉴赏,练习思考与运用,预习助读,知识积累,2古今异义,3多义词,问题研讨,课堂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文学常识,题目解说,层次结构,文本研读,艺术特色,文言知识,通假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9 屈原列传图文ppt课件,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