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必修二5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二、情感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左传》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东周240多年间的社会历史面貌。
3.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4.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5.重点字词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
夜缒(zhuī)而出亡郑以陪(bèi)邻
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
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6.联系注解疏通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情节
二、理清课文结构
提问:
全文中心写了件什么事?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秦晋围郑,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临危受命。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郑订阅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有的结果。
荐--辞--责--应
第三部分,说退秦师。烛之武奉命说秦,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但在说辞中表现的则是处处为秦国着想。使秦君易于接受。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强大国家的君主,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语言分寸,恰到好处,可见语言艺术达到的水平。
欲扬先抑--晓之以害--动之以利--挑拨离间
第四部分,晋师撤离
关于从本文的写作特点,看《左传》的文学价值。
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有二。其一,波澜起伏跌宕有序的情节展示。其二,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从这些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较高的文学价值。左传写了400多次军事行动,著名的大战如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都写得非常出色。《左传》写战争,是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来展开的,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战争的性质和起因、战前的策划和战后的影响等上,对战场的正面交锋则采用略写。这样写既写出了某种历史的必然,也有利于刻画人物。《左传》写战争也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细致,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有时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文气优游不迫,摇曳多姿。
《左传》无论对后代的史学或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史学上,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写成了文史兼优的《史记》。司马光以《左传》为法,写出了著名的《资治通鉴》等。在文学上,《左传》对后代散文影响尤大,很多散文家都把《左传》视为文章的楷模。尤其唐宋以后,古文家取法先秦,多摹《左传》。小说家、戏剧家都从《左传》吸收营养,并从中吸取创作的素材。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总结全文,归纳文言知识,扩展知识。
1.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⑥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一词多义
实词
(1)
①言语粗鄙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④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
①许君焦、瑕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3)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
②阙秦以利晋
(4)
①人微言轻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③但微颔之《卖油翁》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5)
①敝衣草屦《左忠毅公逸事》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③敝人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
(6)
①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②故为之说《捕蛇者说》
③不亦说乎《论学六则》
④秦伯说
(7)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
③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④不辞劳苦
(8)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又欲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虚词
1.以(介词、连词、助词、动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连词: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修饰)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语气词、代词、兼词)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4.若(副词、连词、代词)
①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5.之(代词、助词、动词)
①辍耕之垄上
②子犯请击之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臣之壮也,犹不及人
⑤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其(代词、助词)
①君知其难也
②吾其还也
③以其无礼
7.且(连词、副词)
①且贰于楚也
②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捕蛇者说》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⑤行牧且荛《童区寄传》
8.乃(副词、动词)
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孙膑减灶》
②乃敢与君绝《上邪》
③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④乃《太公兵法》也《张良奇遇》
⑤乃还
9.为(动词、介词、名词)
①可以为师矣《论学六则》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③为其来也《晏子使楚》
④为其老,强忍《张良奇遇》
⑤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⑥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使楚》
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介词,给)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越国以鄙远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
⑧烛之武退秦师
⑨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⑩与郑人盟
⑾唯君图之
⑿夜缒而出
⒀君亦无所害
⒁臣之壮也
⒂共其乏困
古今异义
词义演变主要有四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概念转移、色彩转移。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焉用亡郑从陪邻(陪:增加)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句意是:用自相冲突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
(2)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
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3)省略句
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
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句意是:请拿此事麻烦您的左右。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战争与和平5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战争与和平5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概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作业布置,第二课时,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5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5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必修二5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二5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