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2.2 红烛第1课时学案
展开
第一单元 2.2红烛 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2.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3.通过散文化语言描述画面,展现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2、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3、感知《红烛》体现的“三美”。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红烛》写于1925年。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1925年,写作背景: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国,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红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
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贯穿闻一多全部诗作的主线。他的诗风沉郁凝重,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
三、字词
慰藉:安慰;抚慰。
四、学习课文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小节的内容:
明确: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2、第二、三节,主要内容是?
明确: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3、诗人在第二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
4、诗人最终是怎样理解红烛的?
明确: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5、第五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
6、第八、九节的呼唤:
明确: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导鼓励的呼唤。
7、概括出诗人抒情的脉络:
明确:本诗共九节。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
8、品味文中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诗意诗情,更好地欣赏诗句。
(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3)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明确:(1)“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述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2)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3)“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自我检测
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和闻一多的《红烛》,完成练习。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培——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培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李商隐《无题》诗中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_______________的情感;闻一多在《红烛》诗歌开头,引用李商隐诗句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烛》一诗每节以“红烛啊! ”领起,发出种种的慨叹,提出种种的困惑,请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及解析:
1.比喻(双关);相思不尽而终生痛苦煎熬;向我国传统古典诗歌汲取养料,提升现代新诗的文化品格;抓住“红烛”流泪的特点,奠定全诗对于“红烛”牺牲精神的讴歌基调;
2.①作者在第一节诗歌中赞叹红烛的“红”,第二节困惑于红烛式的特点,第三、四、五节又因红烛燃烧创造能量而振奋,第六节追问红烛为何伤心流泪,第七节作者因红烛的伟绩而欣喜,第八节作者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又隐隐透出感伤之情,第九节用昂扬向上的笔调收束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红烛象征的实干、牺牲精神的高度肯定。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抑扬起伏。②“红烛啊!”是诗歌的抒情线索,使诗歌充满了节奏美;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绪波澜,显示出作者的理性批判精神。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学案,共5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2 红烛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2 红烛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检测,课内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2.2 红烛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2 红烛学案设计,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检测,课内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