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扬州慢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扬州慢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新课,导学基础知识,总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了解姜夔要及其作品。
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体会本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
难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这首词写词人自己路过扬州,目睹了遭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作为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岀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作者简介: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杭州西湖,卒葬西马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上片主要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景象。
第二部分:下片以抒情为主,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进一步抒发“黍离之悲”。
导读理解
1.赏析“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表达作用。
这三句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黃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却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寒”产生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所闻是清角悲吟,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三者交织在一起,“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同时在景物描写上赋予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2.“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由上片尾句的“空”引出“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结构上:连缀全词,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3.本词在写景抒情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是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扬州昔盛今衰的境况。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反衬今日风流云散和深情难赋,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以“波心荡”的动,映衬“冷月无声”的静等。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词中通过对战后的扬州萧条破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以及对昔日扬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更抒发了词人对国计民生的忧虑之情。
4.《扬州慢》这首词多处化用晚唐诗人杜牧描写扬州的诗句,借以表达今昔之感、黍离之悲。请结合词作内容加以分析。
此词中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用杜诗中的意象及其中所蕴含的赞赏之意,来与今日在扬州的见闻、感受形成对比、衬托关系,很好地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如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兴盛与如今的“尽荠麦青青”相对照,抒发感时伤乱、今不如昔的感慨;化用“豆蔻梢头二月初”和贏得青楼薄幸名”两句,是为了说明面对如今疮痍满目的扬州纵是杜牧风流俊赏,才情过人也难有风流情怀,从而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此刻难言的忧伤;化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进一步抒写景物依旧、风光不再的哀痛。化用这些诗句,借用它的意境,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词人的故国之思、今日之痛,也由此曲折地表达出来。
自我检测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齐天乐①
姜夔
庾郎②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③,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抒。曲曲屏山④,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⑤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注】①此词小序中云:“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②庾郎:南北朝诗人庾信,曾作《愁赋》。③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④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⑤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次句写蟋蟀声,凄切细碎而以“私语”比拟,生动贴切,带有浓厚的人生悲伤色彩,又和上句的吟赋声自然融合。
B.“候馆迎秋,离宫吊月”两句,将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更广,说明无论是不幸的宫中后妃、宫娥,还是流离的谪臣迁客,都要悲秋吊月,闻虫鸣而伤心。
C.“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两句,写小儿女呼灯捕捉蟋蟀的乐趣,其妙用在于以乐写苦,以童年的无忧无虑反衬现实的愁苦忧伤。
D.这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庾信、自己、思妇、游子、儿女等不相干的人巧妙地组织到一起,体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普遍的时代感受。
2.《词综偶评》中说:“白石此词今古摹声之绝篇也。”本词作者摹写了哪些声音?有怎样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纱笼,蒙纱的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随从者前呼后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的三、四句,笔锋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
B.“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写出词人的愉悦之情。
C.开头与结尾形成对比: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走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D.全词着眼点不在写灯节的繁华热闹和节日之乐,而在抒身世之感慨。
2.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D;
2.声音:蟋蟀的哀鸣声,诗人的吟诵声,思妇的机抒声,大自然的风雨声,捣衣的砧杵声,被囚者的哀叹声,儿女的欢笑声,哀苦的琴声。 作用:这些声音是作者听到或联想到的一切声响,这些声响并不是客观声响的简单模拟或再现,而是作者深深愁思与哀怨的艺术反映,其中“儿女的欢笑声”属于以乐景写哀情,与凄苦之景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了诗歌的主旨。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把……不相干的人巧妙地组织到一起”错,这些人或为漂泊者,或为失意者,都是为表达词人羁旅之愁、家国之恨服务的,并非不相干。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这首词,结合注释理解词作的意思,从文本中找出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归纳出词人描写的声音。词中主要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给我们展现了诗人的吟诵声,思妇的机杼声,大自然的风雨声,捣衣的砧杵声,被囚者的哀叹声,儿女的欢笑声,哀苦的琴声,这些声音都是因为词人情感所致,是通过听觉和联想展现出来的,其中儿女的欢笑声以乐笔写愁,使原本就无限幽怨凄楚的琴音,变得“一声声更苦”,体现了词人的深沉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
二、答案:1.B
2.①“白头”句写自身年岁渐老之寥落,有慨叹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②“只有乘肩小女随”写词人观灯,唯有小女相随,与贵家子弟出游前呼后拥的情形形成反差,抒写穷困自乐之意,借以解嘲,亦含激愤。③“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词人由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起少年时的情事,有风光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悲慨。
解析:1.“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错误,花灯满市,月光映照衣服,景色宜人,此处以乐景衬哀情。
2.这首词是著名词人姜夔创作的。作者没有着力描写灯市的繁华热闹,只是概括地描写了两种观灯人截然不同的境况,借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并隐含着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和忧时悲世的情感。这首词的上片通过对比手法,反映南宋统治集团的贪图享乐、昏聩腐朽和正直志士的清贫孤寂。“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两句写权贵们观灯的盛大场面。“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二句,笔势骤转,写自身寂寥落寞,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纵赏”,表现了权贵们的贪婪恣肆。“未出”与“先嘶”并举,显示权贵们观灯场面的铺张与神态的得意骄矜。下片写身世悲感。先承上片写元宵灯市的繁华,以“花满市”三字总括。接着以“月侵衣”三字补述花好月圆的良辰,并带出“老来悲”的哀叹。“少年”句则是哀情、冷笔。结尾两句写夜深灯散,春寒袭人,游人逐渐归去,表现了词人在沙河塘上目送游人缓缓而归,顿生孤寒寂寥之感。这里的沙河塘,即首句“巷陌”的具体化;结尾两句,也是与起首两句前后呼应的。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又何其冷清。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4.2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设计,共21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2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共16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4.2 *扬州慢(淮左名都)导学案及答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