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导学案
展开1.思维发展与提升:紧扣“成长”这一线索,梳理小说情节。
2.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预习】
知人论世: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关人债务人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黑鞋油作坊当童工,15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学用徒,后担任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国工业革命后期,社会两极分化,上层人物穷奢极侈而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穷、疾病、饥饿之苦。狄更斯打心眼里同情不幸的人们,尤其是像他一样的少年儿童,他在日后的创作中着力描写这个群体。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十四部半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世》(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1859)。其他作品有《雾都孤儿》董贝父子》《远大前程》等。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狄更斯的童年是不幸的。虽然父母健在,但由于家计窘迫,双亲对他的教育和前途颇为疏忽,所以狄更斯童年在家中孤寂的情况,并不亚于小说中的孤儿大卫。父亲负债入狱,他不得不在十一岁就独立谋生.像大卫在摩德斯通.格林拜货行那样去当童工。随后也像大卫一样,在律师事务所做学徒,学习速记,当记者,采访议会……小说中有的段落,几乎是作家全部从自传中移植而来。
1848年,姐姐范妮因患肺结核早逝,她的死使狄更斯非常悲伤,因为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只有他俩在才能、志趣上十分接近。他俩都有杰出的表演才能,童年时曾随父亲到罗彻斯特的米特尔饭店,站在大餐桌上表演歌舞,赢得众人的赞叹。范妮死后,狄更斯写下一篇七千字的回忆文章,记录他俩一起度过的充满艰辛的童年。狄更斯身后,他的好友福斯特在《狄更斯传》中首次向公众披露了狄更斯的早年,小说根据的正是这篇回忆。狄更斯写这篇回忆是为创作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做准备这部作品就是《大卫·科波菲尔》。他为小说主人公取过许多名字,最后才想到“大卫·科波菲尔”。福斯特听了,立刻叫好,因为这个名字的缩写D.C正是作者名字缩写的颠倒。于是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便定了下来。
导入:
大卫·科波菲尔,一个孤儿, 童年生活是不幸的,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长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部名著,看看大卫经历了哪些事,遇到了哪些人,想想这些对于他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深思:
“我”在莫德斯格林拜货行的生活如何?
“我”初到莫德斯格林拜货行心情如何?试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面对自己的入狱,米考伯先生的心态有何变化?
为什么说星期六晚上,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解析:1.①收入有限,生活困顿。“我”每周只有六七先令的工资,这是“我”全部的生活来源,如果忍不住买了点心铺门口摆着的半价出售的陈糕点,那么午餐就只能买个小面包卷或一小块布丁充饥。②内心孤独,充满痛苦。在“我”窘困的生活中,“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我”内心的痛苦无处倾诉,只能千方百计地默默忍受。③受到肯定,颇有地位。为不受人轻视和侮辱,“我”总是埋头干活,果然“我”很快变得快捷、熟练,再加之“我”的行为和态度跟其他人有所不同,所以“我在摩德斯通格林拜货行也还有点地位”,其他人总管“我”叫“小先生”或“小萨福克人”。
“我”初到摩德斯通格林拜货行时,心情很低落,内心充满着痛苦。例如:“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由“沦落”一词可以看出,大卫对自己成为摩德斯通格林拜货行的一名小童工一事,充满抵触心理;“痛苦”则直接宣泄出他当时的心境;这种痛苦“无法用语言表达”,则更见痛苦之深。
一开始,他的内心是沮丧的,他用“末日到了”来形容自己的入狱,并郑重地给予“我”劝告;当渡过了最危急的关头时,他又变得兴高采烈起来,认为自己就会手头有钱,过上全新的生活。
4.一方面,周六晚上是发放工资的时候,“我”回家时口袋里有六七个先令,路上可以进那些店铺看看,琢磨琢磨这笔钱可以买些什么,也就说,此刻的“我”物质相对富足;另一方面,周六晚上回家比平时早,米考伯太太往往对“我”诉说起最伤心的知心话来,“我”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是被当做朋友的,也就说,此刻的“我”精神上也是富足的。
反馈
讨论
在“我”与米考伯先生的首次见面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米考伯先生的?突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来自济贫院的女仆克莉基特在文中着墨不多,是否可以将这一人物删去,为什么?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中采用了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效果?
解析:1.外貌、语言、动作。①外貌描写。“ 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双已褪色的大穗子...”,通过对米考伯先生肖像描写,突出了他的滑稽可笑、爱讲排场。②语言描写。“信里提到,要我把我住家后面的一间空着的屋子拿它出租”“米考伯先生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同时突然再次露出亲密的样子”,通过对米考伯先生的语言、神态描写,突出了他的故作文雅。 ③动作描写。“说着陌生人挥了挥手,把下巴架在了衬衣的硬领上”“于是,他便戴上了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笔挺地走出去了,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支曲子”,通过对米考伯先生的动作描写,突出了他装腔作势的迂腐。
不能删去。次要人物形象对主要人物形象起到映衬作用。米考伯一家只能雇佣来自济贫院的女仆,可见其经济困难;米考伯太太不愿过分信任克莉基特,认为她会放肆起来,可见其过于谨慎;如此谨慎的米考伯太太却愿意将自己的信任交付给“我”,可见“我”和这家人已经建立起来奇特而平等的友谊。
叙述角度:①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采用了亲切自然的叙述方式和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大大缩短了自己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与领悟;②另一方面,狄更斯一改自己早期小说创作中的虚构惯例,秉承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传统,真切自然地描绘小说中一切要素,无论是琐碎的细节还是隐秘的内心感受,都力求做到还原真实、避免夸张,把小说人物放到历史背景的大环境下进行塑造,力求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有说服力。
效果:事实上,作为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大卫的形象与作家本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狄更斯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当然更有深度,更有真情实感,写起来也更得心应手,而读者读起来自然也就更具感染力了。
展示
精讲
情节叙述手法(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叙述方式)
七、检测
梳理节选部分小说的故事情节。
八、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表 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位客人,转着身子看这个新鲜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酬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荫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扭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十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孩子,现在托给人家。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还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工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以自由流动的溪水所带来的“水草野树”以及“生命的欢喜”,暗示着农村的新气象。
B.小说中“一路拱着腰身”等动作描写,以及“真是日日清,月月结”等语言描写,为下文写表妹承包洗衣服这件事做了铺垫。
C.表姐两次提到乡下空气“新鲜”,第一次是出于客套,第二次提到时,表姐对农村的好处已有了更多体会。
D.表妹说的“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说法错误,曲解文意。从原文看,表妹对这种承包制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非常满意,侧面表现了表妹的勤劳。故选D。
2.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可以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特点;还可以结合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分析人物的典型形象;还可以结合人物的衣着外貌、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来分析人物形象。小说中表姐是次要人物,但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从身份上说,表姐长在农村,但是现在在城市工作生活;从人物言行上看,面对生活在农村的表妹,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感和自得的神情;在陪表妹洗衣服这件事上,虽然也很勤劳能干,但是出于矜持和骄傲,开始是袖手旁观;听到表妹收入很高后,又焦急不安,表现出渴望改变自己生活的迫切心情,体现出她的庸俗和讨好的一面。
答案:①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②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③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3.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小说主题思想的能力。解答时,可从写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包括次要人物)、典型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时代和人物精神风貌,把握小说的思想情感。小说中,表妹洗衣服踏缝纫机,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从她与表姐快人快语的对话中,见出她是一个性格直率的人,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对中国传统农村妇女的礼赞和肯定;小说写于1984年,从时代背景方面,作者创作这篇小说也是为了表现农村改革开放后的人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巨大变化。
答案:①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②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③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学案及答案,共16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学案,共16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学案设计,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