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 (2019)必修 第二册1 功学案设计
展开课堂小结:
课堂习题:
1、如下图, 光滑斜面长为 l ,底角为 ,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质量为 m 的物块〔不计大小〕由斜面顶端开始下滑,求物块下滑至底端的过程中各力做的功.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7.2功
一、功 三、正功和负功
1、定义: 当0≤α< 时, W>0 正功〔动力〕
2、条件:力 当 α= 时,W=0 不做功
力方向的位移 当<α≤ 时,W<0 负功〔阻力〕
二、公式 四、求总功
1、W=FL csα 1、先求合力,再求总功
2、单位:焦耳〔焦〕J 2、先求每个力的功,再求代数和
1J=1N•m
课题
7.2功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物理
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
课标要求
理解功的概念
考纲要求
会分析力与位移不在同一直线时力所做的功,利用公式计算各力做功大小及正负,掌握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公式以及能够理解正负功的意义,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求多个力做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进而学会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前的活动,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
利用功的定义式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功的定义式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思路
问题引领设计:通过能量的变化引入功。
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对功有所了解,知道做功的要素及公式
教学环境:多媒体
教材分析:本节课在本章起到重要作用,是初高中内容的衔接,也为 后面的动能定理打下根底。
相关资料:视频片段,课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呈现〕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预设〕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引入功
提问三种情况那些能量发生变化
复习提问功的定义: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通过图片,分析做工条件: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
二、公式:
1、复习初中内容:
当力与位移不在同一直线时,如何求解?
力与位移同向W=FL
力与位移垂直不做功
方法一:分解力
方法二:分解位移
W = F l csα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2、分析力和位移夹角含义
三、正功和负功
①当0≤ α<π/2 时,
csα>0,W>0。力F对物体做正功。
②当α=π/2 时,
csα=0,W=0。力F对物体不做功。
③当π/2<α≤π 时,
csα<0,W<0。力F对物体做负功。
1、正功的意义是:
力对物体做正功,说明此力的效果是促进物体的运动,是动力。
2、负功的意义是:
力对物体做负功,说明此力的效果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是阻力。
3、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正值〕
四、计算几个力所做总功的方法:
一个质量 m =150kg的雪橇,受到与水平方向成 θ=37°角斜向上方的拉力F =500N,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L=5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阻=100N。求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1〕先求出这几个力的合力 F 的大小和方向,再求合力 F 所做的功,即为总功.
W = F l csα
〔2〕先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再求其代数和.
……
学生答复
由学生总结条件
学生答复
分组讨论
学生总结
提问α取值范围
教师引导进行分析
有学生总结
吸引学生注意力
让学生认识到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初高中知识衔接,承上启下
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引出力与位移不在一条直线情况
引领推到方法
让学生体验过程
提高学生归纳能力
应用公式时找好角度
计算csα取值范围,从而得到正负功
由此题分析正负功以及总功的求解方法
教学反思: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2.功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2.功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2.功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2.功学案,共5页。
物理必修22.功导学案: 这是一份物理必修22.功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达标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