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展开1.巩固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3.理解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概念。
4.不同程度地感受《论语》的思想、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概念。
【教学难点】
1.不同程度地感受《论语》的思想、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为实现抱负,曾经仕鲁,并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但终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
《论语》,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被称为“语”
二、研习文本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注释]
敏:勤勉。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正:匡正自己。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析]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贫。
就有道而正焉:乐道。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注释]
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个人叫一佾。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即六十四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即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八佾》第一章中的季氏是大夫。
而:如果。如……何:怎么样。
[译文]
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乐呢?”
[解析]
没有仁德的人,就不能按礼乐制度的规定行事,必然会做出破坏礼乐制度的事情。补充: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注释]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注释]
喻:知晓,明白。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注释]
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
[译文]
孔子说:“朴实超过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超过朴实,又未免虚浮。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解析]
质是内在,文是外在,两者要协调。
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注释]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指志向远大。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解析]
任重是因为追求仁,任务很重;道远是因为一辈子追求,到死方休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注释]
篑:盛土的竹筐。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
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注释]
知:同“智”。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注释]
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为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细则?”
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释]
一言:一个字。
[译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呢?”
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注释]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夫:那。
兴:激发人的感情。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讽刺时政。
迩:近。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诗?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学得讽刺时政的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侍奉君上,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理解核心概念
(一)仁
1.课文相关内容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4)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2.补充《论语》中相关内容
(1)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2)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3)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译文]
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
(4)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5)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注释]
注:冉雍(前531年—?),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定陶)人。邦、家:邦是诸侯的封国,家是卿大夫统治的地方。
[译文]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在外要像接待贵宾一样恭谨,役使老百姓要像承当重大祭典一样敬肃。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不会招致怨恨,在大夫封地做事不会招致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这话去做吧。”
(6)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译文]
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谨言,这四种品质都接近仁。”
(8)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生活起居要端庄严肃,办事要严肃认真,待人要诚心实意。即使到了落后的夷狄,也不能放弃这些。”
(9)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解析]
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能获得众人拥护,勤勉就能取得成功,慈惠(也解释为对人有恩惠)就足以役使别人。
3.总结
“仁”作为《论语》的核心概念,包括孝、弟(悌)、忠、信、礼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
(1)仁之本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关键词:克己复礼、爱人。
(2)仁有丰富的内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恭,宽,信,敏,惠。
(3)仁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只要心里想着,就能做到。
(二)君子
1.课文相关内容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2.补充《论语》中相关内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注释]
重:庄重、自持。
学则不固:所学不牢固。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无:通“毋”。不如己者:指不忠不信的人。
过:过错、过失。惮(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3)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子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译文]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4)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解析]
“文”是人文学术,“礼”是行为规范。君子饱读诗书、博学于文,还要把自己的行为纳入礼的规范。
3.总结
君子要修身,追求理想人格,庄重自持,认真学习,过而能改。
君子要内外兼修。
四、课后学情调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敏(勤勉)于事而慎于言 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
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
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请问其目(条目、细则) 请事(实践、从事)斯语矣
《诗》可以兴(激发人的感情) 可以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迩(近)之事父
2.翻译下列句子。
(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2)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便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3)克己复礼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
五、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2019-2020学年高三上朝阳期中]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
有人认为“知”是“了解,赏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知”是“主持,掌管”的意思。请根据这两种不同解释,分别翻译这句话。你认为哪一种翻译符合孔子对君子的认识?请简要解说。
[答案示例]
翻译一:君子未必能在小事上获得赏识,却可以承担大事。小人不能承担大事,却有可能在小事上获得赏识。
翻译二:君子不可以让他做小事,却可以承担大事。小人不能承担大事,却可以让他做小事。
第一种解读符合。孔子认为君子最重要的特质是人格品质,看待君子要观其主流、大节,不能要求君子是完人、全人。小事的表现有不足是可以的,但君子可以委以重任,肯定了君子的道德品质,符合孔子对君子看法。
【评分参考】两种翻译各2分,解说3分。言之成理即可。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案,共15页。
语文人教统编版4.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4.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要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