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共83张PPT)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共83张PPT)第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共83张PPT)第2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共83张PPT)第3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共83张PPT)第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共83张PPT)第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共83张PPT)第6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共83张PPT)第7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共83张PPT)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25 诗词五首综合与测试说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25 诗词五首综合与测试说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超凡脱俗不求名利,作家简介,诗词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私谥靖节。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青壮年时做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势,弃官归田。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 是其中的第五首。
    《饮酒(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饮酒 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白居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 ——《红楼梦》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1、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2、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 3、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1至4句为第一层, 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叙结庐之事
    5至8句为第二层, 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描田园之景
    9至10句为第三层, 点明主旨,作者以为隐居生活有人生真正的意趣。抒隐居之情
    心远地自偏心远 指心远离世俗,远离官场。哲理:一切自然的乐趣都是由于心灵的超凡脱俗才能感受到
    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处闹市若幽兰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品味“见”与“望”字哪个更贴切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看”“望”是有意而为之,与恬淡闲适的心境不符。
    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 ,悠然闲适的抬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显示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恬淡生活 ,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不可同日而语。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表现诗人辞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真意指自然之趣人生真谛。
    一、背诵默写: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诗句是
    二、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三、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分析1分,情感2分) 答案示例: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春望》 杜甫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溅( )—— 抵( )——搔( )—— 浑( ) —— 胜( )——簪( )——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通过刚才的阅读和翻译,你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跟同学描述出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国都,指京城,当时在长安
    本句诗写出了“春望”所见,一个“ 春 ”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 破 ”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悲凉了 气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
    是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着整齐醒目,听着铿锵悦耳,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解释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另一种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
    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
    思考:这首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诗的前四句重在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泣血之作。
    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
    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望: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诗人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试概述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池和遍地荒草
    一脉青色横亘于齐鲁之间,无尽无了
    泰山雄伟壮大,令人心神激荡,豪情满怀
    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
    满城破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
    抒发了在战火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深沉抑郁
    山南山北分昏晓,细看峰峦层云,决眦目送归鸟
    城池残破,花鸟仿佛也在感伤
    满城荒草丛生,荒凉一片
    这两首诗风格迥异的原因是什么?
    从写作背景来说:从写作题材来说:从思想感情来说:
    《望岳》写于社会繁荣的开元盛世,诗人生活优越,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笔端自然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春望》写于战乱之中,诗人颠沛流离,字里行间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有对家人的牵挂,所以是沉重的。
    《望岳》以五岳之首泰山为写作对象,它巍峨、高大、秀丽、神奇给人以振奋与昂扬;
    《春望》着眼于沦陷后的国都,荒凉破败的城池、杂乱森郁的草木,让人内心忧戚愁苦。
    《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的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气概;
    《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因为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所以离乱伤痛。
    雁门太守行
    一、美之序曲:走近李贺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著名诗人。其诗文以意新语丽,幽深奇绝,名闻天下,被人们吟咏了一千余年。李贺作诗务求新奇,人称“诗鬼”。
    二、诵读:感受诗歌之美
    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读得情深意切。
    1、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摧 ( ) 凝( )鳞 ( ) 夜紫( )燕脂( ) 提携( )
    2、再读解意,把握形象
    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1)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2)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句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乌云弥漫在城上,城郭似乎被催垮了日光穿过云的缝隙,战士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在深秋的季节里吹响号角,长城附近的泥土在夕阳的掩映下更加凝重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决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3、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读得情深意切。
    三、探究:追求美之序曲
    美色: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作用:画面色彩斑斓,生动形象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美丽的典故:黄金台是战国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奇才。作用: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美丽的修辞:比喻、夸张作用: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这首诗属于边塞诗歌。《雁门太守行》一诗渲染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那就是兵临城下,号角声声,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战场很残酷,但危城守将誓死要报效朝廷,决心誓死不改。构思奇特,想像丰富,富有诗的意境和情趣。
    四:唤醒积累: 爱国是永恒的话题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3、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一、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著《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早期生活优裕美满,作品多写其悠闲的闺中生活,如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画面明快。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作品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渔家傲》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漂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渔 家 傲 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解 释:星河:银河。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含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含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1、有一个词概括全词的内容。2、结合词中内容说一说她在梦中看到了什么?3、词的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用原文回答)景象: 感觉: 气势: 4、词的上阕回答天帝的问话:“ ”,交代哪里是自己的归宿,借此表现诗人什么愿望? 5、“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渔家傲 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这里,“星河”,即银河。意思是说,天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朦胧。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象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象在银河中起舞一样。这是写天上的云彩,可谓千姿万态。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它展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这境界象是个仙境,作者就是在这仙境中经历着的。所以,也渐渐地使她的梦魂好象回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去了。
    “仿佛梦魂归帝所”“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其实,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而她之所以梦回“帝所”,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也就是写他想回到天帝宫殿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宫去,情况怎样呢?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向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苦难和心愿。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有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两者象是对立,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是消极避世,想以死来摆脱困境?
    点拨:(1)环境优美,十分和平,与黑暗现实不同,这里没有战乱,没有生离死别;(2)词人饱读诗书、满腹才华,渴望在这个仙境里得到施展,实现理想。
    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对人生坎坷际遇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遍览群书,记性特强,不常见的字句、故事,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如 梦 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一 剪 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关课件

    2021学年春 望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1学年春 望集体备课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堂结构,初读定基调,再读通诗意,品读悟诗情,望见“诗圣”,感读诉真情,沉郁顿挫,酣畅豪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雁门太守行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雁门太守行教课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作者,学习目标,雁门太守行,正字音,解题目明背景,解诗意悟情感,感受“鬼才”,感受美品析美创作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课内容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学习目标,背景介绍,雁门太守行,读诗韵,解诗意,品意境,悟诗情,诵读诗歌,背古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