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精品学案

    2020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精品学案第1页
    2020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精品学案第2页
    2020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精品学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知识记忆与理解,自主预习,拓展延伸,思维导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
    2.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领悟当今社会坚守“工匠精神”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
    1.把握文章观点、结构,注意分析文章中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2.学习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文章有的放矢、直面现实的新闻品格。
    3.探究当今社会践行“工匠精神”的价值和途径。
    三、知识记忆与理解
    李斌,人民日报社记者和新闻评论员,发表过《天价“保录班”暴露教培市场监管法治化之失》《重审呼格吉勒图案,守护法治的生命线》《深化改革为民族复兴凝聚中国力量》等多篇有名的评论文章。
    本文选自2016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内容略有改动。《大国工匠》是央视新闻从2015年“五一”开始推出的大型系列节目。为凸显“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促人成功,作者写作此文。
    臻于至善
    臻:来到,引申为达到(美好的境地)。至善:指人的道德修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该词出自古代“四书”中的第一本《大学》。《大学》开宗明义就有这样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弃恶扬善,在于使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最高的境界。“亲”,通“新”,革新、自新。“臻于至善”就是不断探索,人们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四、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炫彩酷( ) ②不懈( )
    ③挑剔( )④精湛( )
    ⑤造诣( )⑥一把锉( )
    ⑦赋予( )⑧凝神铸魂( )
    ⑨臻于至善( )
    [自我核对]①xuàn ②xiè ③ti ④zhàn ⑤yì ⑥cuò
    ⑦yǔ ⑧zhù ⑨zhēn
    2.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不谋而合:
    (2)造诣:
    (3)雍容:
    (4)方寸:
    (5)雕虫小技:
    (6)离群索居:
    (7)炉火纯青:
    (8)废寝忘食:
    (9)出类拔萃:
    (10)巧夺天工:
    (11)格物致知:
    [自我核对](1)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2)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3)文雅大方,从容不迫。(4)①平方寸。②指人的内心;心绪。(5)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6)离开同伴而过孤独的生活。(7)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8)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9)形容超出同类。(10)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11)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微评】运用排比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自我核对]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文中的“工匠精神”有哪些丰富的含义?
    答:
    [自我核对]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的极致追求;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五、拓展延伸
    写作技巧·道理论证
    本文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论述作者的观点。作者引用企业家、《说文》、鲁迅和普通人的话语,并加以分析论证,论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说明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了社会的品格,塑造了国家的形象。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想把文章写好,得到高分,仅仅靠积累事实论据是不够的,还应该多积累道理论据。考场低分作文的语言往往干瘪枯燥、苍白无力,阅卷老师读来兴味索然,自然不会给出高分。在文章中合理运用名言警句,能使见解更深刻,提升作文品位,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高分作文中,文化名人的言谈或作品中的警句是亮点。
    道理论据包括理论、原理、公式、定律和名人名言等。引用道理论据简化了论证的过程,是一种很好的论证手段。
    【示例】
    当大漠的狂风把沙尘卷起,又狠狠掷下时,“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是豪迈的风致;当春风把绿色和芬芳吹遍了江南江北,站在城墙上遥望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那是明丽的风致;“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是风致的传承。同在长城的护佑下,中华民族的文化之脉穿越千年,绵绵不息,亘古不改。
    [鉴赏]上述文段的最大特点是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来阐明观点,使得文章意蕴丰富。所引用的道理论据有唐代诗人王翰的诗作《凉州词》、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作《渔歌子》,以及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诗作《雨巷》,并对诗词中的意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引申,阐明了从古至今,无论北国还是江南,都有美丽的景致,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就学科分类而言,医学与文学无疑是不同的学科。但如果从文化层面进行分析,这两种学科都是将人作为研究对象,“以人为本”是两种学科的共同本质。在分析医学与文学的形成过程时,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两种学科都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二者存在天然的共通性。
    中国传统医学依托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传播。在传统文化的早期阶段,文化呈现出一种综合的形态,这种形态成为孕育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的共同摇篮。在这两个学科尚未独立分离出来的时候,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杂糅现象。无论是诗歌、民歌还是市井小调,都是古代医学重要的传播载体。以《诗经》为例,其中有大量关于医学内容的描写,对阴阳、五行、脏腑、疾病、医疗、药物等均进行了相关记述。后世的医学著作很多都继承了这一文化传统,呈现出浓郁的文学色彩。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就很典型,比如“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这四句诗就将浮脉的位置、脉象、临床价值等描述得非常清楚。
    事实上,很多医学古籍本身就是有着丰富文学价值的作品。我们在阅读这些古典医学著作时,往往能够体验到文学中的那份恬然和深邃。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蕴含中国传统医学知识。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与医学相关的著作很多,包括《左传》《庄子》《吕氏春秋》等,都汇集了大量的医药寓言故事。《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老残游记》等名著中的医学思想更为丰富。《红楼梦》中涉及的疾病有114种,方剂共45个,对药物的描述超过120类,其中对林黛玉病情的描述,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在中医看来正是肺肾阴虚的一个病征,而《红楼梦》中对林黛玉性格与命运的描述,与其疾病的变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传统医学作品承载着中国文学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医儒不分家。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文学大成者走上了医学道路,而医者中兼通医学与文学的也大有人在。比如魏晋著名学者皇甫谧不仅在文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同时对中医针灸也颇有研究。他的哲学观点在其医学著作中有鲜明体现,《针灸甲乙经》中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论述的就是“生命万物都是由‘气’这个根源构成的”这一观点。范仲淹提出的“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主张,曾影响了中国历史上一大批文人士子。其实,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家对医道都有着精湛的研究,如白居易、苏轼、元好问、蒲松龄、刘鹗等文学家皆有医学作品存世。
    中国传统医学与中国古典文学,虽然所属学科不同,但它们共同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相互滋养,彼此融通。这样的联系,既赋予了医学以诗意,也丰富了文学的内涵。
    (摘编自孙玮志《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光明日报》2018年8月13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从文化层面来分析,医学和文学这两门学科都有着共同的本质属性。
    B.中国传统医学常把诗歌、市井小调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传播载体。
    C.人们在阅读一些古典医学著作时,也可以产生恬然和深邃的文学体验。
    D.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主张,影响了白居易、蒲松龄等文学家。
    [答案]D(“影响了白居易、蒲松龄等文学家”分析错误,文章举白居易、苏轼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家对医道都有着精湛的研究”,且白居易生活在范仲淹之前,并不能受到范仲淹的影响。逻辑错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论述在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的中国医学和文学的关系,主旨明确。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分述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关系时层次清晰。
    C.文章援引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意在说明传统医学需依托文学作品来传播。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
    [答案]B(A“中西文化交融背景”无中生有,应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C“意在说明传统医学需依托文学作品来传播”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4段,应是为了说明皇甫谧的哲学观点在其医学著作中有鲜明体现。D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很多医学古籍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因而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也蕴含着医学知识。
    B.《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病情的描述,充分证明了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之间有明显的杂糅现象。
    C.医儒不分家意味着古代的文人士子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对医道有着精湛研究的医者。
    D.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和文学相互影响,医学具有了诗意,文学的内涵更加丰富。
    [答案]D(A强加因果。B“充分证明……”推论错误,应是“名著中的医学思想更是丰富”。C逻辑错误且以偏概全,文章说的是“很多文学大成者走上了医学道路,而医者中兼通医学与文学的也大有人在”)
    六、思维导图

    相关学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优质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优质学案设计,共29页。

    高中人教统编版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题解读,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学习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导学案及答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素材运用,应用角度,课时作业,群文阅读,阅读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